李庆霖向毛泽东“告御状”人物档案李庆霖,1929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1972年12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四人帮”被粉碎后,李庆霖被判处无期徒刑,关押在闽北崇安县一个劳改农场。李庆霖“告御状”,虽然不可能根本解决当年的知青问题,更不可能终止知青运动,但它客观上促使中共中央高层全面调整知青政策,使得全国成千上万名知识青年的处境明显改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李庆霖想到了直接向北京的毛泽东“告御状”。......
2024-04-24
4.“总有一天,我们要打下穷人的天下!”
革命的道路曲折、艰难。毛泽东通过与战士们谈话,以其正确的思想获得官兵们的信任,并渐渐掌控部队。于是,这支部队开始摆脱困境。
1927年9月25日,特务连随第1师到达江西莲花县甘家村。莲花县党组织闻讯,立即派人来联络,并报告说:“莲花农军前几天攻城失败,县城内还关押着90多名党员。”
这时,官兵还没走出沮丧心境,毛泽东有心打一仗提振士气,于是问道:“城内国民党兵力如何?”
来人回答说:“城内守兵只有一些保安队,战斗力不强。”
毛泽东立即决定召开前委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会上,众人说:“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不如干!”一致决定拿下莲花县城。
第二日清晨,部队冒雨奔袭,果然一举攻克莲花县城。然后,战士们砸开牢房,救出被关押的党员和群众,打开县衙的粮仓和财库,向贫苦人分粮分钱。四方百姓奔走相告。
这是秋收起义军从文家市南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胜利使得连连受挫的官兵们立即军心一振,士气变得高昂。
然而,起义军领导层内部却蕴藏着严重的危机——师长余洒度不服毛泽东的领导。
余洒度在黄埔军校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打过一些仗,1926年7月受命潜入武汉发动兵变,还担任过暴动队队长,也可以说是老革命、老党员了。但他一直不隶属湖南省委领导,与毛泽东虽同为湖南人,但他是平江县人,平时个性很强,眼看毛泽东一介书生,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秋收起义时,前委通知他率第1团到铜鼓与第3团会攻浏阳,他自行下令第1团转攻自己的老家平江,结果被反水的乱军一夹击,遭到大败。文家市会师后,他又主张经浏阳进攻长沙,与毛泽东发生争吵,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前委,才约束住了他。而卢德铭牺牲后,余洒度仗着自己是警卫团的老干部,对毛泽东越来越明显地不尊重,一意孤行。
进驻莲花县城后,毛泽东参加余洒度召集的军事会议。会上,毛泽东获知他把抓获的县保安队长放走,十分生气,批评他说:“大敌当前,县保安队离县城只有几里路远。我们这些人的性命都交在你手上了,你还开什么会?!”
余洒度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轻蔑地说:“什么!你怕死吗?我可以担保,你若死了,我抵你的命。”
余洒度“针尖对麦芒”,让毛泽东无可奈何。
两人的矛盾更加激化。
事后,杨梅生听说此事,气愤地对宛希先说:“有我在,毛委员的安全,我自然保得住,要他抵什么命呢!”
因为情况紧急,毛泽东立即下令部队开拔,朝永新县方向前进而去。因为一路长途行军,毛泽东的脚伤被草鞋绳擦破,已经化脓了,步履艰难。谭希林和战士们见状,立即在路旁边临时捆了一副竹竿担架,要抬着他走。毛泽东坚决不肯。
杨梅生背着一杆长枪,跟在他的左右,忍不住劝道:“你的脚都生脓包了,还是坐坐担架吧。”
毛泽东说:“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
谭希林没办法,只好和战士们扛着竹竿,和杨梅生一起跟在毛泽东后面。毛泽东忍着疼痛,边走边同战士们交谈。
到了傍晚,余洒度下令宿营。
因为天色尚早,毛泽东提议再往前走10里。余洒度不好否定,部队继续前行。
谁知心胸狭窄的他私下十分不满,事后对手下几个亲信说:“我当什么师长,连10里路的指挥权都没有。”
9月29日,部队翻过山口,到达了永新县三湾村。
罗荣桓率领特务连走在最前面。村口有三棵几抱粗的大树郁郁葱葱,树下有一块坪——叫枫树坪,坪北面散住着几十户人家。进村后,罗荣桓却找不到一个人影儿,只好报告毛泽东说:“村子没人。”
“咋回事儿?”毛泽东问道。
“可能村子里的老表(江西人称老乡为老表)听说来了兵,躲进了深山。”
部队住下后,毛泽东就要求师部下令,叫各单位立即派人分头上山,向群众做宣传工作。(www.chuimin.cn)
罗荣桓按照师部的指示,带着特务连到山上喊话,向老表们说明起义军是穷人的队伍,不抢粮,不拆房,动员他们回家。老表们听了,半信半疑。几个胆大的老人先回村探风,结果一看,家里豢养的猪、鸡等东西,啥都没丢,战士们说话十分和气,于是兴冲冲地上山,呼喊家人:“回家,回家。”
老表们纷纷回家,小小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了。
三湾虽是小村子,但这里群山环抱,也没地方民团。由于毛泽东及时撤离莲花县,摆脱了追敌,比较安全了。毛泽东决定趁隙在此对部队进行整编。
当晚,前委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解决目前困境的措施。罗荣桓等人率领特务连负责进行警卫。
毛泽东为什么要对部队进行整编呢?主要是警卫团还保留旧军队的不少坏习气,诸如长官打骂士兵,士兵害怕长官,没有军纪,官兵之间隔心,问题很多。自转兵南下以来,部队连续行军,艰苦作战,卢德铭牺牲,伤员增加,党组织也不健全,加上疟疾流行,病员增多又缺医短药,不少人死在路旁,官兵失去凝聚力,不少人不辞而别。而余洒度呢,本是营长出身,因收编才当了师长,没经过什么大阵。这次受挫,他更是悲观失望,灰心丧气,面对官兵的窘境,除了唉声叹气外,束手无策。毛泽东边行军边思考,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去建立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巩固和加强官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深思熟虑的改编内容:(1)把不足1000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由陈浩担任(实际上取消了余洒度对部队的指挥权),全团下辖第1、第3营两个营,另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共700多支枪;其中,第1、第2、第3连为第1营,第7、第8、第9连为第3营。(2)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参加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3)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各级建立党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毛泽东这三项措施,旨在改变部队的旧军队习气和农民式的自由散漫作风,是一项大改革,需有极大的魄力。但他的思想和做法,获得了宛希先、张子清、曾士峨、伍中豪、罗荣桓、何长工等营连级干部的支持。
第二日,部队在枫树坪集合。
毛泽东和余洒度等人站在队伍前面,杨梅生等警卫人员扛着长枪,远远地站在他们的身后。
首先,余洒度宣布师缩编为团和各级干部名单,其中,第1团团长陈浩,团附韩壮剑,参谋长徐庶,团部参谋张宗逊(团部有两名参谋),谭政任文书;第1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第3营营长张子清,副营长伍中豪,党代表何挺颖;特务连连长曾士峨,党代表罗荣桓。
他宣布完毕后,毛泽东开始讲话。
毛泽东虽还是一介书生模样,也不过34岁,但说话声音洪亮,与余洒度相比,倒更有大将风度。他说:“我们现在是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不利于作战。因此要整编,要建立后方,放下担子,轻装上阵。因此,多余的军官全部上军官队,伤病员归卫生队管理,其余编入部队。”
接着,他又说:“路上有一些人不辞而别了。要走最好打一个招呼。现在,我们宣布,愿留则留,不愿留下的,可以请假回去;凡回去的,根据路途远近,发给路费;希望走的,回到家乡要坚持革命。将来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回来。”
这时,宛希先举起手中的武器,大吼一声:“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
张子清、曾士峨、伍中豪、罗荣桓、何长工(卫生队党代表)等人立即也跟着呼喊口号。他们一呼,官兵也跟着喊。一呼百应。
他们都是基层干部,对毛泽东稳住部队起了关键作用。
随即,毛泽东宣布,为了加强党的领导,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等等。最后,他风趣地对官兵们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不只是两把菜刀,我们有两个营,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我们有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
毛泽东的话极具鼓动性、振奋性,像阵阵春风把一度心里还很茫然、沮丧的战士们心头的火苗吹旺。此刻,尽管他们个个面黄肌瘦,又疲惫,又憔悴,但是,眼睛里已闪烁出了希望的光芒。部队燃起了信心。
队伍解散后,特务连的战士们纷纷议论。有的说:“嗨,老鼠拉楔子,大头在后面哩。总有一天,我们要打下穷人的天下!”
有的说:“贺龙两把菜刀都起了家,我们有几百个人,还怕啥?!”
连干部曾士峨、罗荣桓和谭梓生等人在一起,深有感慨地议论说:“毛委员是有大智慧的人。听他讲话就知道,他对事情看得远,想得清,不能不服!”
罗荣桓说:“只有他才是我们的领导人!”
毛泽东确如他们所说的“看得远,想得清”。在三湾期间,他又派人去宁冈县委并和占领井冈山北麓茅坪的农军首领、共产党员袁文才进行联系。袁文才接到毛泽东的来信,立即派他的文书、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陈慕平为代表,随同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一起急急赶到三湾会见毛泽东。
毛泽东在整编部队、增加“内力”的同时,和“外部”的井冈山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联系上,这就为起义军开辟了另外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正在大家还在朦朦胧胧之中时,一个崭新的前途,向着这支疲惫之师悄悄地走近。
若干年后,亲身经历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的杨梅生中将说:“三湾改编,验证了‘否极泰来’的古语。随后,我们这支部队的命运就开始好转了。主席转兵罗霄山脉的远见卓识,是一步除他之外谁都料想不到的绝妙好棋!”
这句话在这支部队随后发生的一切中得到证实。
有关毛泽东的红色卫队的文章
李庆霖向毛泽东“告御状”人物档案李庆霖,1929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1972年12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四人帮”被粉碎后,李庆霖被判处无期徒刑,关押在闽北崇安县一个劳改农场。李庆霖“告御状”,虽然不可能根本解决当年的知青问题,更不可能终止知青运动,但它客观上促使中共中央高层全面调整知青政策,使得全国成千上万名知识青年的处境明显改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李庆霖想到了直接向北京的毛泽东“告御状”。......
2024-04-24
结束“等、靠、要”向延安看齐这次到延安来调研,主要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必须下决心推动。药品“三统一”工作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在全省全面推开。当前的县、乡、村综合改革,重要的是在这方面深化,医疗单位原来“等、靠、要”的方式要结束。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放到延安召开,这次就确定下来,重点是推广子长县的经验。延安市整体已经动起来了,而且有条理性。......
2024-05-23
9月9日,白云山举行传统庙会,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与当地群众一起观看了佳县群众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反徐州》。流传最广,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毛泽东、周恩来与佳县县委书记关于后勤保障情况的对话。毛泽东听了张俊贤的话后,被佳县人民倾己所有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虽然满意地笑了,但还是一再叮咛:部队再困难也不能杀一头驴和一头牛!这一番对话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与人民的鱼水之情。......
2023-08-24
回忆解放战争时期向都县的革命斗争黄耿1947年9月万冈起义失利以后,冬初,中共右江地委书记区镇到万冈田东边界的七里区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万冈起义的经验教训,决定在更多的地方发动武装斗争,派我到田东、向都一带进行组织发动工作。找到了正确的方针,在向都县顺利地开展武装斗争就有了保证。同时,向都县的春荒严重,很多贫苦农民已断炊。......
2024-03-31
1941年3月,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并指出毛泽东的言论、著作“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典型的结晶体”。[3]决议表明,全党已经公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和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确立作了最重要的准备。......
2024-06-25
通过全面排查整改,补齐了措施精准到户短板,确保了各项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位。其中,精神病集中兜底救治工作因成效显著,吸引平顶山市等地区到襄城县观摩学习,许昌市兜底保障现场会在襄城县召开。精准分类救治,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按照精准识别、健康核查、分类施策的原则,对贫困患者实施“三个一批”分类救治。......
2023-08-26
第三章革命摇篮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介于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反复探索、实践,终于为这条新型的革命道路建设找到了三大法宝,这就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与统一战线。三大法宝的探寻历程也正是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真实写照。......
2024-04-07
进入21世纪,佳县各级政府通过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进入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已成为佳县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6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等规定,部门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共同促进劳务输出。......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