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GaN生长技术对白光LED市场的意义

GaN生长技术对白光LED市场的意义

【摘要】:经比较,光电子器件GaN生长采用的温度超过1000℃。面对公立和私人实验室对蓝光ZnSe激光器市场的激烈争夺,日本Nichia Chemical公司一位名叫S.Nakamura的研究人员意识到有必要解决GaN领域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Nakamura直接找到他的上级,说服他提供1500万美元用于开展他的研究计划。目前他是位于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教授,仍从事GaN基光电子学的研究工作。目前制约白光LED进入常规照明市场的原因是它们过高的成本。

毫无疑问,掌握GaN晶体的生长、尤其是在蓝宝石衬底上的异质外延生长技术,是高亮度蓝光LED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次合成GaN的尝试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DIN 71],当时应用的是混合汽相外延(HVPE)技术。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单晶,但样品的尺寸过小。在随后的10年间,GaN的p型掺杂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技术障碍,直到1988年Akasaki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出现前,这种材料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他们的研究工作实现了镁掺杂GaN层在电子束辐射下的p型掺杂[AMA 89]。与此同时,硒化物Ⅱ-Ⅵ族半导体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其宽带隙适合于发出蓝绿光。Sony、3M和Philips等大型工业公司致力于制造短波长激光二极管,目的是增强CD-ROM或DVD光读写器的数据存储能力。很不幸,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产的激光器寿命很短,只有几百小时,而上述应用要求寿命为几万小时。寿命有限的原因可用Ⅱ-Ⅵ族激光二极管运行时非辐射性缺陷数量的增加来解释。原子间微弱的结合能是使用低生长温度(300~500℃)的原因,但也因此产生了结构性缺陷。这种固有特性使Ⅱ-Ⅵ基半导体不适合于长寿命的光电子应用。经比较,光电子器件(LED和激光器)GaN生长采用的温度超过1000℃。

让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前所述,人们对Ⅱ-Ⅵ族半导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科学界忽视了GaN基化合物。面对公立和私人实验室对蓝光ZnSe激光器市场的激烈争夺,日本Nichia Chemical公司一位名叫S.Nakamura的研究人员意识到有必要解决GaN领域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Nakamura直接找到他的上级,说服他提供1500万美元用于开展他的研究计划。首先他在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学习了MOVPE生长技术,并制作出他自己的生长反应器(详细资料参见文献[NAK 00])。通过这种方式,Nakamura在这一领域积累了超群的经验。目前他是位于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教授,仍从事GaN基光电子学的研究工作。毫无疑问,他极大地影响了过去20年Ⅲ族氮化物半导体的研究。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研究成果:发现加温退火的p型掺杂方法,第一个高亮度蓝光LED[NAK 94],第一个脉冲激光器[NAK 96]和随后的连续GaN激光器,高发光效率白光LED[NAK 98]等。注意白光LED即将因出色的性能取代氖管等其他光源,并彻底改变常规的照明方式。目前白光LED的发光效率达到160lm/W,而氖管和爱迪生白炽灯的效率分别为80lm/W和15lm/W。目前制约白光LED进入常规照明市场的原因是它们过高的成本。

尽管GaN基光电子器件的性能相当出色,但它在各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GaAs和Si单晶衬底已经存在,而GaN单晶衬底还没有制造出来。例如,GaN基激光器的波长范围较小,中心值约为405nm,在长波长应用中它们的性能迅速降低。绿色激光器现在还不存在,而绿光LED的性能也不佳,尽管后者目前已经用于日常应用(例如交通灯)。实际上绿光LED的效率远低于蓝光LED。本章将详细讨论效率降低的原因。一部分原因是有源区中部表现出的极化效应产生的内部电场。另一方面,当增加阱中的铟含量时,还要考虑“材料”限制的原因。

绿光LED是GaN半导体领域的主要挑战,如果它们的效率接近蓝光LED,则有助于使白色光源的光效达到最大值。白色光源光效的理论极限为250lm/W。结合了红光、绿光和蓝光高性能LED的光源的光效可超过200lm/W,即氖管实际光效的2倍。另外,发光的“舒适度”也与氖管不同,因为这种光源的色温太阳的接近。最后,这种照明系统根据用户的需要选择照明环境。因此,完全可以理解为何大型照明工业公司(Osram、Philips)对常规GaN LED的研究、尤其是绿光LED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本章首先通过GaN pn结特性的研究来分析n型和p型掺杂问题,接着将讨论由1个或几个InGaN/GaN量子阱组成的高亮度有源LED,随后将研究在这些异质结构中出现的极化场效应问题,最后将探讨决定器件辐射效率的各种参数,本章以GaN LED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对前景的展望作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