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课程目标简化分解的方法

课程目标简化分解的方法

【摘要】: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如果课程分解目标与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数量相同,且分解目标与指标点之间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两组权重系数设定为一致(或相同)计算出的结果是最为准确的。图4-5课程目标的简化分解(三)这种方法优点在于课程目标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于不同的支撑强度,可以设定不同的权重,可以直接计算到各指标点的达成度,进而进行达成情况评价。图4-6课程目标的简化分解(四)

按照上述方法分解课程目标,就可以形成如图4-3所示的课程目标矩阵。这种分解方法,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及课程目标四者之间只按照固定的顺序相互对应和支撑,即毕业要求是由29个指标观测点来对应,而指标观测点是由课程来支撑,课程的总体目标由课程的分解目标支撑。课程分解目标也与指标点有相互对应关系(如图4-3所示),但在进行评价时,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并不由课程的分解目标达成度得到,而是依然通过课程分解目标计算得到课程总体达成度后再来计算指标点的达成情况。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如果课程分解目标与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数量相同,且分解目标与指标点之间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两组权重系数设定为一致(或相同)计算出的结果是最为准确的。但是如果指标点和课程分解目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两组权重系数设定不一致(由于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力度不同,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这种计算方法就存在一定的误差。

图4-3 课程目标的简化分解(一)

有些学校在进行目标分解时,省略了指标点的分解环节,直接由课程(或称课程总体目标)对应毕业要求。这时的对应关系如图4-4所示。由于省略了29个指标点的分解工作,所以相对而言实施起来较为简便。但有时在课程目标分解时会产生困难,课程之间在有些方面可能产生较大的重复支撑,而在有些方面则支撑不足,课程在支撑12项毕业要求时,由于每一项毕业要求包含内容过多,可观测性、可评价性有可能会降低。

图4-4 课程目标的简化分解(二)

图4-5所示的简化模型则是在图4-3的基础上略去了课程总体目标而得到的,这样简化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图4-3中课程在分解目标时需要与29个指标点相对应,所以如果能直接实现课程分解目标与指标点之间的明确对应关系,那么在对指标点进行评价时就变得很简单了。

图4-5 课程目标的简化分解(三)

这种方法优点在于课程目标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于不同的支撑强度,可以设定不同的权重,可以直接计算到各指标点的达成度,进而进行达成情况评价。但这种方法的实施前提是,每一个课程的分解目标只能支撑一个指标点,如图4-5中课程1的目标1只支撑指标点1-1,目标2只支撑指标点1-2,目标3只支撑指标点i-2等。如果课程分解目标支撑多个指标点,在计算达成度时就会产生误差,需要进一步进行权重分配,如图中的课程j的目标1支撑指标i-1和m-1,课程n的目标4支撑指标点i-3和m-3。

将指标点与课程的分解目标相对应,在评价指标点的达成情况时,计算结果较为精确。但是不利于课程总体达成度的评价,因此当进行课程评价时,依然需要按照原有方法进行计算。

由于所有的指标点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支撑,所以当一项指标点只有一门课程的一个分解目标支撑时,该分解目标必须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加以实现,如图4-3中指标点1-1只有课程1的目标1支撑,因此课程1必须将目标1作为重要目标,但即使如此,该项指标点的达成情况依然不佳。

图4-6所示的模型则将中间的指标点和课程总目标整个环节全部删除而直接将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分解目标相对应,矩阵得到进一步简化,但是这样虽然在教学设计与运行过程中会较为简便,但在后期效果评价时,会出现课程总体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不易评价的问题,所以尽管有些学校采用这种方法,但总体来看效果不会太好。

图4-6 课程目标的简化分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