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构件下料及套料原则

构件下料及套料原则

【摘要】:利用样板或根据图样,直接在板料及型钢上划出零件形状的加工界线,这种操作称为下料,如图15-15所示。并在套料时尽量消灭空白板面,既方便下道工序的剪裁,又使剩余板料最少。2)发现板料、型材上有疤痕、裂纹、夹层以及厚度不足等现象时,应该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

(一)下料与放样的关系

按照施工图的要求,按正投影的原理,把零件(构件)画在平台或平板上,这个图称做放样图,画放样图的操作过程称为放样(也称落样)。利用样板或根据图样,直接在板料及型钢上划出零件形状的加工界线,这种操作称为下料(也称为号料),如图15-15所示。

放样和下料是制造焊接结构的第一道工序,它直接反应了构件的平面图形和真实尺寸,根据放样图上已得的实际尺寸制出的样板,可作为下料、加工、装配等工序的原始依据,对保证构件的产品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放样图与施工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截然不同,主要不同点如下:

1)放样图的比例是固定的,通常为1∶1,而施工图的比例是不固定的,可以按1∶2∶、2∶1或任意值放大或缩小。

2)焊接结构构件在施工图上标注有尺寸、表面粗糙度、焊缝余高、焊脚尺寸、标题栏和有关技术说明等,而放样图上可以忽略上述内容,甚至只画出构件的形状和大小即可,不必考虑放样图线条的粗与细。

978-7-111-49589-5-Part02-150.jpg

图15-15 下料

3)焊件的施工图是示意性的,放样图确是精确地反映实物的形状。

4)在施工图上,不能随意添加或去掉线条,而放样图为了画图方便,可以添加各种必要的辅助线,也可以去掉与放样无关的线条。

(二)下料方法简介

为了合理使用和节约原材料,在进行展开图下料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常用的几种下料方法介绍如下:

1.集中下料法

把相同厚度的钢板零件和相同规格的型钢零件,集中在一起下料,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2.巧裁套料法

把各种不同形状的零件和同一形状的零件(厚度相同),巧妙排料,如图15-16所示。并在套料时尽量消灭空白板面,既方便下道工序的剪裁,又使剩余板料最少。

978-7-111-49589-5-Part02-151.jpg

图15-16 巧裁套料法

3.统计计算法

由于零件的长短不一,而原材料的尺寸是一定的。因此,在型钢下料时,常采用统计计算法下料。即先把较长的料排出来,然后根据余料的长度,再把和余料长度相同或相近的零件排上,直至整根料被充分利用为止。

4.利用余料下料法

在每一张板料和型钢下料后,总会有一定形状的剩余板料和型钢料头,把这些剩余的余料和料头收集在一起,把较小的零件放在余料上进行下料,这种下料方法称为利用余料下料法。

)下料工序注意事项

在下料前,应该仔细阅读技术文件和图样,仔细检查下料样板的尺寸是否正确、核实下料的板材,型材是否符合技术文件要求。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在下料前,应该准备好下料工具,如锤子、圆规、划针、样冲和錾子等。

2)发现板料、型材上有疤痕、裂纹、夹层以及厚度不足等现象时,应该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

3)对于板材和型钢有较大的弯曲和凹凸不平时,下料前应首先进行矫平和矫直;为了保证下料安全,不要在人行道、运输道上下料;大型型钢划线多的平面,应搁置于平面位置,防止经常翻动浪费时间和发生安全事故;下料时,型钢和型钢之间最少应保持10~12mm的距离。

4)完成下料工序后,应该在零件的加工线、孔与眼的位置、零件与零件的接缝处,用白粉或白漆作个记号,为下道工序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