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理防御动因分析-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第4卷

经理防御动因分析-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第4卷

【摘要】:经济学中假定人是理性的,就是指人会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经济学的各种理论都是建立在这种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这与经济人假设的内容在本质上相同的,也正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最本质原因。

经理管理防御的动因分析

郝 艳

摘 要:该文采用管理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理论和心理学中的期望价值成就动机模型对经理管理防御心理产生的动机和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人性假设中的经济性和自利性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本质原因;经理同时具有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倾向,其中避免失败的倾向使经理具有职位固守的动机,也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内在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和激励则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外在诱因。

关键词:管理防御经 济人假设 成就动机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经理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既是公司经营决策的制定者,也是股东监督的主要对象。在企业实践中,经理必须同时面对来自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兼并接管的双重压力和风险,因此在面临企业的经营决策时,各种心理动机和活动将综合影响经理的决策行为。由于经理采取某种决策或行为的真实动机是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在某些情况下,经理的决策行为往往体现经理目标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出现针对内部控制和外部兼并接管的管理防御动机和行为。管理防御涉及经理人员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经理会因为各种原因隐瞒自己的真实心理,甚至于经理可能自为而不自知,这就导致很难从决策数据和资料中确认经理的动机与行为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有必要综合采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经理管理防御产生的动机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管理防御行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一、管理防御假说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经理可以通过控制公司资产获得薪酬以外的私人利益使得经理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对两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Jensen和Meckling的研究认为,由于股权控制的分散,股东无法对经理的非企业价值最大化行为采取抵制措施,经理可以操纵公司资产以获取额外的私人利益,但随着公司经理的持股比例增加,他们采取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同时,也会影响自身利益,从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也就是说经理与股东的这种利益冲突可通过经理人持股来解决。[1]Morck、Shleifer和Vishny在对371家美国大公司内部人股票所有权比例和公司业绩托宾q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随着内部人持股比例的上升,托宾q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由此提出了管理防御假说。[2]该假说认为,当经理持股增加并超过某一比例时,股东对经理的控制将会被不断削弱,控制权地位的稳固会导致经理追求自身权益而非公司价值最大化,这样必然会导致公司价值的减损。Farinha实证研究了1991年和1996年的英国公司股利支付率与经理层持股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英国公司经理层持股与股利支付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当经理层持股比例达到30%及以上时,经理存在支付适当股利而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3]这与管理防御假说中的预期一致。

自Berle和Means揭示了现代企业中的两权分离现象后,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都保持了管理者主导企业的观点。[4]在我国,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司的股权愈来愈分散,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通过股东大会制度行使最终控制权外,通常将剩余控制权绝大部分授予董事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制企业中,由董事会决定经理的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等,对公司的资源具有控制权。公司控制权可以被理解为排他性使用公司资产,特别是利用公司资产从事投资与市场运营的决策权。[5]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股权的分散,股东大会虽然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却无法对公司经理的日常经营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董事会也仅能在发现经营决策问题或经理任期结束时行使内部控制权的解聘职权,但由于经理的行为动机不能被直接观察,经理的日常经营决策是否遵循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也缺乏直接的考核方法与指标,因此董事会的解聘职权只有在公司经营业绩发生明显降低时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当然,董事会也可以根据判断解聘经理,但经理的某些管理防御行为可能会使解聘决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由于经理的决策行为不一定能完整地表达经理的心理意图,因此董事会将不能客观地对经理的决策行为进行判断,这时董事会的判断是否准确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二、自利性是引发管理防御动机的本质原因

管理的本质离不开对人的管理,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自古就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这些也是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Edgar H.Schei归纳整理后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这应当是到目前为止对人性假设所做的最全面的概括和研究。

“经济人假设”最早由Adam Smith提出,其核心理论认为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怀着自利的动机从事经济活动。新古典经济学派明确提出“理性经济人”概念,认为经济人追求的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群体利益最大化;“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即能够有效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人”具有完全信息。此后这些假定条件受到来自心理实验和有限理性假定等的强烈冲击。新政治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扩展,从经济范畴运用到其他的诸多社会领域,认为人的所有活动都会遵循理性和自利的原则,用“现实的人”、“实际的人”来代替古典经济学派的“理性的人”,Williamson将其概括为:信息是不对称的;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和投机倾向;经济人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才能保证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增进社会利益。[6]用Schei的总结就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方式行事,总是力图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满意的报酬。[7]

经济学中假定人是理性的,就是指人会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经济学的各种理论都是建立在这种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这与经济人假设的内容在本质上相同的,也正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最本质原因。

在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高层管理者追求个人利益的管理防御动机的根源就在于人的经济性和自利性。国内学者冯根福、马亚军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出于自利性具有调节公司负债水平的动机,[8]说明经理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确存在自利性。代理理论认为,人的自利性和有限理性使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会产生偷懒和机会主义的动机,[9]这也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理具有自利的本性,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却并非纯粹完全的“自利”,因为经济活动本身也隐含了利人与利己的两重性,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等价值规律决定了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尊重和满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而且经理还面临来自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接管威胁的双重制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虽然理性人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会最大化自己的偏好,但这种选择的过程也需要相互合作(cooperation)才能够实现。[10]阮青松、狄瑶采用“信任博弈”实验,对中国企业经理人的“自利”和“理性”假设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参与人群及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对实验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国的企业经理人没有表现出纯粹的“自利”和“理性”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是表现了一定的愿意信任他人并且值得他人信任的特点,他们会考虑博弈中其他参与人的利益。[11]这说明自利本性虽然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本质原因,但同时经理的自利性行为也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社会制度、经济活动规律等的制约,这也为防范管理防御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的心理是引发管理防御动机的内在原因

(一)Atkinson的期望价值成就动机模型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许多领域都被用来分析个体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之间的联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外在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表现。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或过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内在原因。[12]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经理的管理防御动机很显然是一种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最主要的社会性动机,其中的成就动机被认为是促使人去从事学习或工作并追求成功的原因。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3]

Atkinson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这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根据诱因的不同,由趋向成功的诱因所导致的,称为希望成功的动机;由避免失败的诱因所导致的,称为害怕失败的动机。有强烈希望成功动机的个体期待成功后的愉悦、自豪等积极情感,从而促使个体朝向可能的成功而不断的努力,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积极的进取心等;害怕失败动机给个体带来的则是失败后预期到的羞愧、内疚等消极情感,从而个体试图通过退缩或不作为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往往表现为回避目标以避免可能失败的结果。[14]

Atkinson认为追求成功的趋向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希望成功的动机、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价值。同样,Atkinson认为避免失败的趋向也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避免失败的动机、任务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诱因价值。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景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成就动机的合成可以设想为趋向成就活动的倾向与回避成就活动的倾向在强度上的相减关系。此后其他心理学家进一步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为前者是为了从活动本身获得愉悦和满足,后者是将此作为途径达到某一目标。受到这一影响,Atkinson考虑到外在动机对成就活动的影响,因此将外在动机也引入了他的理论之中,认为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行为的动机是成就活动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相加关系。

Atkinson的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层面与认知层面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因此被认为是成就动机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

(二)成就动机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影响

作为职业经理人,其成就动机和行为指向的首要方面当然是职业上的被认可和得到职位的继任。在现实中,经理需要同时面对来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的兼并接管风险,除了可能会被董事会解雇和撤换,外部的兼并和接管也会给经理带来失去职位的威胁。虽然经理具有强烈希望成功的个体动机,并为取得成功而不断的努力,但来自内外部的职位威胁也使经理具有害怕失败的个体动机,这是因为失去经理的职位不仅意味着同时失去经理职位的相关控制权和职业生涯的声誉损失,而且离职后重新寻找工作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来自心理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使得个体试图通过退缩或不作为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表现为在这种可信的威胁之下经理具有强烈害怕失败的动机并采取相应行为以避免被撤换的结果。

为了应对来自内外部的职位威胁和压力,经理会采取行为以稳固自己的职位,自利性的存在也使经理在固守职位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成为管理防御动机和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因此国内学者李秉祥将管理防御定义为管理防御是指经理人在公司内、外控制机制下其职业生涯中会面临被解雇、企业破产、被接管等所带来的威胁与压力,经理人在这些压力下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职位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15]这从一定的角度说明经理的管理防御动机和行为与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倾向相关。此外我国企业对经理的激励主要还是在位激励,职位是经理的主要利益来源,避免失败倾向当然成为影响经理成就动机倾向的首要因素,因此经理存在职位固守的动机和行为也是必然和理性的选择。

针对经理职业生涯中的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意味着努力工作,以股东期望的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进行决策并得到股东对自己职业成功的肯定;避免失败的动机意味着为了避免失去经理的职位经理试图通过退缩或不作为以避免被股东解聘情况的发生,这时经理有可能作出非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而是更多体现自己目标的经营决策行为,即管理防御行为。由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动机的同时存在,经理的决策抉择行为具体是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还是职位固守的管理防御决策行为主要取决于成就动机的方向:当追求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时,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行为;当追求成功的动机小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时,采取职位固守的管理防御决策行为。任务成功的可能性是经理对决策与职位是否得到巩固关系的主观判断,也就是任务难度。可能性为0意味无论经理采取什么决策行为都会失去经理职位,可能性为1意味无论经理采取什么决策行为都不会失去经理职位,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经理都不具有管理防御的成就动机。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通常情况下可能性在0—1之间变动,经理对可能性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动机的强度和决策的效率,通常当可能性为0.5时,管理防御的内部动机强度最高。

国内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范围主要集中在对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上,对涉及企业中经理人员的成就动机的研究还比较少。陈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的成就动机与大专生、工人的成就动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16]杜红的研究认为,经理人员的成就取向与企业的组织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年龄、职务层次、从事管理工作年限以及所在企业的性质等经理人员个人特征有关。[17]杨慧芳,顾建平认为成就动机对中层管理者绩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18]孙跃,胡蓓认为,避败动机有助于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求成动机增强了员工的离职意愿。[19]这些理论验证了成就动机是影响员工离职意愿的重要变量之一。虽然以上理论没有对经理的成就动机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作出研究,但这些理论都初步证实了经理的成就动机特性与职位的相关性,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会影响到经理的离职意愿。(www.chuimin.cn)

此外,根据Atkinson的理论,成就活动的外在动机对管理防御行为也有影响。引起外在动机的条件是诱因,诱因即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20]能够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外在诱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和激励,这也是代理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以两权分立为特征的公司制企业中,虽然董事会决定经理的聘任和解聘,但因为经理采取某种决策或行为的真实动机是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因此管理防御行为产生的真实动机很难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检验,本文采用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和心理学中Atkinson的期望价值成就动机模型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动机和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性假设中的经济性和自利性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本质原因;经理同时具有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倾向,其中避免失败的倾向使经理具有职位固守的动机,也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内在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和激励则是引发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外在诱因。通过对经理管理防御动机和原因的分析,可以从动因本身出发设计激励和内外部控制机制,以降低和预防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出现,减少企业的损失。

(作者简介:郝艳,女,1976年生,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209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807000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JA630130];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09XJC023]。)

【注释】

[1]Jensen M.C,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2]Morck R,A.Shleifer,Vishny.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1.

[3]Jorge Farinha.Dividend Policy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Hypothesis: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3,(11):1173—1211.

[4]Jensen M.C,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Hambrick D.C,Finkelstein S.Managerial Discretion:a Bridge between Polar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Outcome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7,(9):369—406.

[5]周其仁:《“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第31—42页。

[6]Williamson,O.Markets and Hierarchie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5.

[7]董克用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49页。

[8]冯根福、马亚军:《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6期,第16—21页。

[9]吴淑琨、柏杰、席酉民:《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与合——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第21—28页。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1]阮青松、狄瑶:《中国企业经理人是自利和理性的吗?——一个实脸经济学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1期,第47—50页。

[12]Linnenbrink EA,Pintrich PR.Motivation as an Enable for Academic Success.School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2,31(3):313—327.

[13]Nicholls.Motivation In:H.E.Mitzled.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New York:Macmillian,1982,1256—1263.

[14]Atkinson J.,Birch D.An introduction tomotivation.New York:Van Nostrand.1964.

[15]李秉祥、张明、武晓春:《经理管理防御对现金股利支付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34—140页。

[16]陈强:《企业管理人员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应用心理学》1990年第4期,第38—44页。

[17]杜红:《经理人员成就动机的结构、评价与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8]杨慧芳、顾建平:《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3期,第719—722页。

[19]孙跃、胡蓓:《成就动机在产业集群员工离职意愿决定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学》2009年第30(2)期,第154—159页。

[20]王雁飞:《管理心理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