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时期政绩观塑造-新时期领导班子建设

新时期政绩观塑造-新时期领导班子建设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作风,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到实处。

(一)深刻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政绩,是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对领导干部来说,政绩是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是组织和群众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领导班子来说,政绩是领导能力的整体展示,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执政党来说,政绩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缺少政绩,领导干部就难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领导班子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执政党也就难以巩固其执政地位。因此,对于领导干部、领导班子以至整个执政党,政绩至关重要。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政绩及政绩观,是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告诫全党:“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16]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好好做出成绩,给大家看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他说:“对我们这个集体,人民基本上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真正干出了实绩。”[1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干部素质的高低,最终要在实绩中体现出来。他强调,对领导干部的表现,党和人民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工作实绩。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切实用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抓住了机遇,我们就能赢得历史性发展;失去了机遇,我们就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住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不仅要解决好加快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不断取得新成就。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大环境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十六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并深刻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怎样创造政绩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提出了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科学人才观。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突出强调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到强调求真务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动实践的认识升华。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政绩及政绩观论述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我们党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这个“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就是谋划“第一要务”,工作的着力点必须自觉地在指导实践、创造政绩、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发展要有科学的发展观。进入新世纪以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的新变化,中央对加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表现为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发展与政绩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什么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绩观,更加明确创造政绩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而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绩,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回答好、解决好这两大课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有了正确的政绩观,就有了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目标追求,进而就有了自觉加强学习,增强执政本领的内在动力。相反,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即使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也不可能去创造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执政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是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基础。不正确的政绩观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后果一样,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良思想和行为便由此侵入滋生。可以说,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健康与否,关系着能否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也是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决定的。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和科学执政,关键在于是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长期执政的强烈愿望。但是,客观上,各政党执政的实际效果大不相同。问题的实质在于,为什么人执政,怎样执政,如何认识和把握执政的基本规律,解决好科学执政的问题。中央一再告诫全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索执政规律,一定要深刻认识和汲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从历史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苏联、东欧共产党,以及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为什么先后丧失政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失掉民心却是共同的、根本的。而没有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没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失掉民心的一个根本原因。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警示我们,执政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科学执政,创造出群众满意的政绩,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解决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突出问题的需要

党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针对当前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从总体上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主流是好的。广大领导干部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建功立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但是,也有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如何创造政绩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重“显绩”,轻“潜绩”,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急于在短期出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三是随心所欲、自搞一套。工作不讲大局,决策不讲科学,办事不从实际出发,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四是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追求轰动效应。五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置群众利益于不顾,虚张声势,对经济发展指标“注水”造假,搞攀比浮夸,搞“数字政绩”。

上述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错误的政绩观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以慕绥新等人为例,他们除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外,在政绩观上也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打着“为百姓造福、为百姓办好事”的幌子,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用所谓的“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结果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了党委和政府的形象,自己也因此走上犯罪道路被查处。慕绥新等人这样的反面典型虽然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他们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能否顺利发展,对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严重削弱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

正确的政绩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的政绩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政绩,最根本的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创造政绩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能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就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就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2.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18]这不仅高度概括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而且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了求真务实与正确的政绩观的内在联系。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因此,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基本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这在察实情、讲实话上是一致的。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这在办实事、务实效上是一致的。求真务实,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这在出实招、求实绩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正确的政绩观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

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绩,是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我们党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人民公仆的终身追求。违背人民群众的愿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是政绩,而是败绩。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只有这样,创造的政绩才能真正有益于人民,造福于社会。(www.chuimin.cn)

4.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反过来讲,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也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同正确的政绩观是相辅相成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支配和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着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发展观是否科学是政绩观是否正确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变化,又要关心农村发展;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又要改善软环境建设;既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要抓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注重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5.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

怎样衡量政绩,如何判别政绩观正确与否,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关键问题。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实践、群众和历史是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和准绳,是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问题。以实践、群众和历史来衡量政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生动运用,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领导干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其成效如何,应该也必须接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其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创造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对政绩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有没有政绩,政绩的大小,最根本要由人民群众来评说。第三,历史是最好的裁判。有一些工作,现在看是可行的、合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有可能并不十分可行、不十分合理,甚至会发生问题或留下隐患;而有些工作,当时不为人理解、认可,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让后人受惠。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是统一的,三者的主体是群众,统一于群众公认。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紧紧抓住确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个“总开关”

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相连。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联系着科学的发展观,而且联系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政绩观。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中央组织部曾对86名违法犯罪的原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做过调查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政绩观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反省,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不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放松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要靠抓住改造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问题,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自觉用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我们的工作,以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还要自觉坚持对党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统一。人们常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谷文昌同志在担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改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半岛。他虽然去世20多年了,但他的名字却刻在了东山人民的心中。每到春节、清明,东山的老百姓都要“先敬谷公,再敬祖宗”。郑培民同志有句口头禅是“到最穷的村子去”,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装着他工作过的所有穷乡僻壤,而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虽然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但人民永远怀念他。吴金印同志在乡镇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一个乡镇改变面貌了,组织上又调他到另外一个贫困的乡镇。他干一个乡镇,变一个乡镇的面貌,“走一路,富一路”。群众给他立碑,他知道后把碑砸了。后来群众把赞扬他政绩的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新闻记者写了一篇长篇通讯叫“太行作证”,歌颂他不朽的政绩。以上三位工作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缩影,他们不仅创造了人们看得见的物质表现形式的政绩,而且,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政绩。从他们的政绩观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党人的政绩观,就是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以倾听民声,体恤民情,了解民意,解除民忧为第一职责;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第一信号,真正使各项决策和工作体现群众的愿望、符合群众的利益,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这才是真正的对党和人民负责。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问题,就是作为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一项重要措施。党中央之所以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因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反映了党的作风。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用好的作风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出好的业绩。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是领导干部建功立业的基本功。党以艰苦奋斗兴,国以艰苦奋斗强,业以艰苦奋斗成。抗日战争期间,美国记者斯诺从毛泽东居住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土炕,朱德身穿用缴获的降落伞缝制的背心等平凡小事上,看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伟大力量,感慨地称之为“东方魔力”,并以此推断出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就带领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强调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这一系列论述,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进一步认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记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现在,有少数干部不愿意到群众中去,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作风漂浮,眼高手低;有的在领导岗位上不是想着多干点事,而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攀比摆阔,办公讲豪华,坐车讲高档,花公款出手阔绰,一点不心疼。这样的干部不仅不能办成事、办好事,而且会误事、败事,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政绩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虚张声势、好高骛远、做官当老爷出不了政绩。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面临的困难和风险,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好的作风创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及其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从客观世界的实际出发,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实际相符合、相统一。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的教训。”[19]领导干部只有把本地本部门的情况熟悉了、吃透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的思路,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

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脱离实际,搞“一个艄公一道河”、“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乱集资、乱摊派、乱举债,盲目上工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寅吃卯粮,亏空很大,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如有一个地级市,城区人口不到50万,却建了多个城市广场,结果造成巨额的财政亏空;有的地方不顾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不合理的优惠政策,损害了国家利益;有的地方为了眼前的发展和短期的高速度,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超量挥霍资源,竭泽而渔。像这样不讲科学、不讲规律、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政绩”,不仅对国家、对社会毫无益处,最终也毁了干部自己。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尤其应当强调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规律意识,看问题、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实际,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具体工作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无论在任何时候,从事何种工作,实现政绩的思路、形式、过程、方法,都应当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规律,做到陈云同志所说的那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制定一项政策,推动一项改革,应充分论证它的可行性,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充分估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启动一个工程,上马一个项目,应审慎考察其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全面分析人才状况、管理能力,客观分析对目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还应当强调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方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握好这“五个统筹”,想问题有统筹的意识,做决策有统筹的考虑,抓落实有统筹的措施。具体说来,需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善于统筹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领导干部应有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自觉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摆到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主动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坚定地维护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善于谋划长远。把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当前的科学发展保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善于协调各方。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善于突出重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五是善于见微知著。能够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敏锐发现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全局均衡和协调的各种因素,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很重要。精神状态关系工作状态,关系事业成败。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具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能否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当前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创造更多更好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当前,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但也要看到,在干部队伍中确有一些同志的精神状态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有的事业心不强,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存在畏难情绪;有的不学习、不调查研究,思想空虚,精神消沉,向封建迷信找寄托。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的条件比较好、经济相对发达地方的干部,满足于发展现状,感到没有必要再拼搏了;有的条件比较艰苦、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干部,感到本地缺资金、少人才,加快发展付出太大,得过且过;有的地方有发展条件和环境,但领导干部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突破、不敢作为。这些都是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途上,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惧怕困难,不因循守旧,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桎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