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日本匠心-民艺运动与人间国宝

日本匠心-民艺运动与人间国宝

【摘要】: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有两件事情绕不开:民艺运动和“人间国宝”。所谓“民艺”,是“民俗工艺”的简称,柳宗悦将这个词汇定义为“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一场名为“民艺”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近些年,中国掀起了一股日本手艺的热潮。常有人问,为什么日本手艺能如此精湛?日本的职人为何会受人尊敬?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有两件事情绕不开:民艺运动和“人间国宝”。

撰文/顾小白

● 日本的西阵织局部,是国宝级的传统工艺品,以多品种、少量生产方式为其特色。供图/DragonImage

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发起“工艺美术运动”的同时,日本正在进行一场被称作“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试图从西方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切答案”的日本人,从维新发起之始,就以“全面西化”作为改革的方向。政治体制、思想理念,还有社会生活,纷纷欧洲化。

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贫弱的日本不仅由此得以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而且还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可一些负面效果也出现了,比如新的产业政策导致了传统工艺产业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冲击下逐渐没落。

传统文化的出路在哪里?一些日本人开始思考起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日本文化才是民族的优秀之根”,在这种认识被普遍化之后,回归日本文化的思潮也就渐渐兴盛起来。

1914年,正是“大正德谟克拉西”政治浪潮席卷日本之时,这年秋天,一位名叫浅川伯教的朝鲜青年走进了柳宗悦在千叶县我孙子市的地方寓所。

柳宗悦

“只有从民艺的世界中,才能寻求产生于自然的、健康的、朴素的灵动之美。我们有责任对美的本源进行保护并使之长存。” ——柳宗悦

出身名门的柳宗悦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柳楢悦是一名和算家,因为精于测绘,被授封为“锦鸡间祗候”,这让他在以海军少将的官阶退役后,得以入元老院为议官,并成为贵族院议员。父亲的荣誉使得柳宗悦能够进入“学习院”读书,这是一所专供皇室及华族子弟就学、由宫内省管理的学校。

“学习院”高等科时,柳宗悦与岛生马、志贺直哉、岛武郎、英国陶艺家巴纳德·理奇等人共同创办了《白桦》杂志,这一年是1910年。此后,他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研究哲学、宗教。直到这时,柳宗悦的人生都并未与手艺相交。然而,浅川伯教的到来,改变了他。

浅川伯教带来了一件李氏朝鲜时期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纹方壶作为见面礼。这件美丽的瓷器,引发了柳宗悦对手艺的浓厚兴趣,他在当年12月号的《白桦》杂志“我孙子来函”栏目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首先,想叙述一项最近新发现的器物造型美,这种至真至善的美,乃得自于朝鲜瓷器。我从未想到过,在一向不为我所重视的日常琐碎事物中,居然也有这般超俗的工艺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发现了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

为了能够感受手艺的“精神的物化的艺术之美”,柳宗悦特意前往朝鲜和中国考察,此行之后,他更是坚定了自己“通过艺术来了解东洋精神”的决心。

江户时代后期,有个叫木喰五行的游方僧人发愿要走遍全日本所有的灵山圣地,30余年的旅行中,木喰上人雕刻了许多木质佛像留在行经之地,每一尊佛像的背后都刻下了铭款,用来记录完成的时间和地名,这便是“木喰佛”。柳宗悦在一次偶然中接触到了“木喰佛”。

初次相遇,他便被佛像那拙朴原始的刻痕和面带微笑的美所震撼了,甚至觉得“木喰佛”其实体现的是“艺术与宗教完美统一的世界”。从这之后,柳宗悦开始周游日本全国,去寻访那些最为常见的、但又无与伦比的乡村手工艺。他曾这样形容自己此行的目的:“我是想寻找正确而美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哪里?有多少?被做成了什么样子呢?”

日式花簪,均为手工打造。摄影/宗波

日式花簪的背面。即使是客人不注意的地方,职人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摄影/宗波

民艺运动

“过去我们生活在其中,将来我们还要生活在其中。”——柳宗悦

通过寻访手艺,柳宗悦结识了志趣相同、对日本民族文化有着共同认识的河井宽次郎、浜田庄司等人。1925年12月28日,三人一同前往纪州,行车途中,在谈论民俗工艺时,柳宗悦创造出了“民艺”这个新词。(www.chuimin.cn)

所谓“民艺”,是“民俗工艺”的简称,柳宗悦将这个词汇定义为“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

除了创造出“民艺”这个新词之外,此行中,柳宗悦还与河井、浜田讨论了建设日本民艺美术馆的计划,并拟定了《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意书》草案。在征得富本宪吉等人的同意后,这一草案于1926年4月1日,以富本宪吉、河井宽次郎、浜田庄司、柳宗悦四人的共同名义向社会公布。一场名为“民艺”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柳宗悦认为民艺运动的方向,应该“首先是发掘、收集在日本产生的众多的古代民艺品的代表性作品,其次是发现当时在全国经营的传统手工艺中美的作品,并复兴其工艺使之得以延续。振兴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的新的民艺品的生产,推进以正确的个人作家之路为目标的工艺家们的创作活动及其产业”。于是他邀集了众多有着共同爱好和志向的学者、作家,组成“民艺协团”,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考察访问,广泛地发掘、搜集各类民艺品,并指导手艺人、匠师们去恢复传统工艺,以使之得以延续。

为了能够让人们直观地认识到手艺,柳宗悦还撰写了大量的关于工艺和民艺的理论文章,并组织发行《民艺》杂志。此外,他还努力奔走,大声疾呼,提醒政府和社会大众去充分认识传统手艺的重要,而不是放任这些传统手艺在现代工业的侵蚀下逐渐消逝。

1927年6月22日,东京的鸠居堂楼举办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民艺展览,尽管规模不算太大,数量有限的展品也大多只是柳宗悦自己多年的收藏,但这次展览所揭示的民艺之美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了较为成功的第一次后,柳宗悦对于如何通过展览向人们推广“民艺”有着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次年,通过他和诸多志同道合者的努力,在东京上野公园举办的“御大礼纪念国产振兴博览会”中,还专门设立了“民艺馆”,以展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传统和式风格,并能够进入现代生活的众多民艺用品。

不过,柳宗悦觉得这远远不够,从发起民艺运动的那天起,他就希望能有一个真正的博物馆专门用来展览这些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品,但资金的不足使得柳宗悦心中期望的“民艺美术馆”始终无法建成,直到获得了仓敷人造纤维公司董事长大原孙三郎捐赠的十万日元之后,他的梦想才得到实现。1936 年10月,让柳宗悦及诸多民艺人为之努力了十年之久的“日本民艺馆”终于在东京驹场建成开馆了,这是民艺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建馆的第一天起,亲任首任馆长的柳宗悦就明确了民艺馆的工作方向——“(民艺馆的)最为重要的工作,必然是要管理这些从工艺的角度来看是很美的作品”。

战争为民艺运动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包括柳宗悦在内的民艺人士不断地去将“民艺”与战时政府倡导的文化运动捆绑在一起,从而勉强为民艺运动在那个历史大背景中的发展争得了一席之地,但随着战事的进一步恶化,民艺运动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民艺》杂志在1944年12月出版了战时的最后一期,便停刊了。民艺馆的许多珍贵藏品也因为美军的轰炸而遭受破坏,柳宗悦本人在战争结束之前的几个月里,也一直卧病在床,整个运动一片愁云惨雾。直到终战之后,才得到恢复。

90年前,柳宗悦发起民艺运动时,所遗留下的实体仅剩现在的民艺馆以及如今还在发行中的《民艺》杂志。但其实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却达到了,因为民艺运动从开始就并不是为了收集东西,而是要使得民艺的思想深入到每个日本人的生活中去。而且这场运动,不仅使得地方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还产生了一批有名的工艺家,同时为战后日本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

人间国宝

“不管是什么地方,失传的手艺有朝一日定会东山再起。”——柳宗悦

战争能够毁灭一切,无论是生命,还是文化。战败之后的日本满目疮痍,国民经济和传统文化在战火中损失惨重。所有一切都需重建,经济也要振兴,然而文化和手艺却在战后一度被人们所淡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1949年1月26日一场大火焚毁了奈良法隆寺的金堂建筑与壁画,消息传来,朝野一片哗然。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以及舆论的压力下,1950年5月30日,吉田茂内阁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

这部法律由七大章及附则共计130条所组成,保护对象包含了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天然纪念物、传统建筑群五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传统工艺被作为工艺技术纳入在无形文化遗产中。

无形文化财产中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通常被叫作“人间国宝”,1955年公布首批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时,所使用的称呼是“无形态国宝”、“活文物”等词,但到了第二批认定时,便有了“人间国宝”的称呼,并从而得到广为传播。这其实是一种尊称,因为日本人普遍认为,在美术及工艺品领域,“国宝”的称呼远比“重要文化财”更为贴切易懂,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并提高“身怀绝技者”的社会地位。

“人间国宝”的认定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查程序,“重要无形文化财”有“个别认定”、“综合认定”和“传承者团体认定”三种认定方式,工艺技术领域大多采取“个别认定”和“传承者团体认定”的方式。首先文部科学省下属文化厅会在“文化审议会文化遗产分科会”的调查基础上筛选出候选人名单,继而提交文化审议会审议,经审议通过后,由文部科学大臣终审批准并颁发认定证书。除了程序严格外,“人间国宝”的认定还有个附加性的要求,能成为“人间国宝”的候选者,必定是有着值得传承的“艺之精华”。为了能使他们的技艺长久传承,《文化财保护法》明确规定,文化财持有者如果不收弟子、艺不外传,那么,无论其技术有多高,也不会被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

成为“人间国宝”后,可以获得政府每年拨给的200万日元的补助金,这笔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和从艺条件,从事艺术资料保存、展览、出版和宣传等工作,但必须向政府报告该款用途。正是这些法律和措施,以及激励机制的推行,日本的许多工艺技术、表演艺术才能够得以从濒危中获得重生,继而走向新的繁荣。

根据统计,自1955年公布第一批认定名单以来,数十年来,总共产生了313名“人间国宝”,其中工艺方面有57名,他们分别掌握和保持着陶艺、染织、型纸、漆艺等手艺。这些“人间国宝”们的作品大多价值不菲,因为他们的技艺作品大多就像古董那样,收藏价值非常高,而且还拥有着升值空间。这其实就是文化财富的体现吧。

如果说,民艺运动使得日本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手艺的意义,那么“人间国宝”机制的出现,则使他们真正了解并延续了那些古老技艺的历史和文化。也正因如此,如今的日本文明才会得以成为一种包容了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内容的现代文明。

● 辘轳细工,是使用辘轳车床制作的圆形工艺品的技法。图为京都木艺师绫部之制作的辘轳细工作品。图片来源/《京都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