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意思维-创意学理论与案例分析

创意思维-创意学理论与案例分析

【摘要】:(二)创意思维的功能可以这么说,创意思维是人类社会产生和进化的前提,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

第二节 创意思维

我们都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活动是创意文化活动,其核心是思维的创新创意。因此,认识、掌握和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创意的过程中,人们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观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理论,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发明,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知识宝库,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实,开辟现在和创造未来的关键就是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正是因为思维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科学的创新,才开始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新进程。

一、创意思维的概念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正是创意思维不断产生并不断地由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一)思维与创意思维

伯尔尼(Bourne)等人于1971年综合前人的研究,将思维从发生学的角度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第一,思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第二,思维主要是一个内在的或内隐的(而且有可能是无行为表现的)过程,思维是在外化为行动之前预先存在的一系列隐蔽的心理活动;第三,思维是运用不直接存在的物体的符号表征来进行的,例如,利用记忆,思维就可以预测尚未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想象各种从未发生过的事件;第四,思维是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行为只是思维这一内在过程的产物。因此,产生和控制外显行为就是思维的基本作用所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思维”是这样规定的:“思维有二义:广义上是相对于物质而与意识同义的范畴;狭义上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与理性认识同义的范畴。”[2]从本质上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的形式是极其复杂的,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创意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并具有双重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高于其他思维之上的独立思维、超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综合性思维,还包括对一切旧思维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和更新。创意思维是一种反映事物发展属性、内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性的可以内在提升的高级思维心理活动。常规性思维只是一味地遵循现有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维,重复过去已经进行的思维过程,其所能解决的通常只是实践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常规性思维的结论属于已有知识的范畴。而只有努力探索世界尚未认识的规律,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开辟新领域的革命性思维,这才是创意思维。

(二)创意思维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创意思维是人类社会产生和进化的前提,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我们要说,创意思维是人的思维之花上的花蕊,人的思维的精华就是创意思维。

1.创意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从人的主体性来看,创新思维是人类主体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创新能力就是创意思维加上创造性实践。思维的创意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新事物出现的开始,人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意思维方法,才可以运用它去解决各种问题。我们看到的人类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进步都是与自身的创意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人们运用创意思维能力,从天然的森林大火想到保存火种,进而钻木取火;运用创意思维能力,人类首先在头脑中设计出了千万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东西,再运用创新能力把这些创意变成了现实,从那个野蛮的原始时代步入了现代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了一个人类为主导的新世界。由此看来,创意思维的力量就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因,不可忽视。

2.创意思维和创意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胜的关键要素

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来说,市场经济的主旋律就是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创新性竞争。而正是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创意思维才更为人们所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看,企业竞争的重点在不断地转移,市场进入了全球化经济时期,企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这就意味着企业面临着全球企业的竞争,竞争大大升级。企业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今日的辉煌也许就会变成明日黄花,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式”的竞争已让位于现在的“快鱼吃慢鱼式”的竞争。激烈竞争的现状使企业对人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人才分成两种:一种是技术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以能使企业获得局部效益或短、中期效益见长;另一种则是智囊型人才,这种人才则能使企业获得长期效益、整体效益,甚至对企业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创意既是技术型人才也是智囊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意人才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

3.创意思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

创意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发展的实践当中努力寻求,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探寻。离开了主体的努力,不可能获得创意,不可能实现创新。只有人们自己才是培养自身创意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创造性思维层次的真正主人。创意有大有小,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也可以有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创意。人们在事业上的新追求、新理想、新目标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们创新创意思维发展的结果。人们的生活内容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需求层次同样也是不断提高的。当旧的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求;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便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要靠创意思维和创意思维指导下的创新实践。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意思维,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在于创意思维。就像拿破仑所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

二、创意思维方式训练

(一)想象与联想思维训练

丰富想象和联想思维是创意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们是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创意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想象和联想的训练入手。

在这里,我们以艺术创作为例。一位艺术家的想象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让艺术家积极地开动脑筋,针对艺术创作中的主旨、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充分挥舞想象的翅膀,发挥创作的想象能力,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界限,而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一件艺术作品要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在作画时较为注重视觉对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处理,这种知觉选择性与知觉对象的转化关系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称为图(视觉对象)地(周围环境)反转。这是对视觉艺术家普遍进行的思维训练方法之一。最早研究图地转化关系的是鲁宾(Rubin),他的著名的“Rubin之杯”(见图1-1)画面中画着一只对称的白色杯,但如果仔细观察杯子的左右黑色部位,则发现是相对着的两人侧面像。随着视觉的转换,杯子和人的侧面像相互交替出现,形成特殊的画面。类似图形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比如,我们在染织美术中见到过的“千鸟纹”,广告、装潢艺术中的各种画面等。图地反转变化的理论直观地强调了人们的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利用这个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丰富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就要求被训练者表达出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人们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而进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尤其是在视觉艺术领域里。

图1-1

联想犹如一根纽带,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记忆和想象联系在一起。由人对事物的记忆从而引发出思维的联想,记忆的片段再通过联想形式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就是创新型想象。当然,人的记忆与思维在主动的、有意识的联想下能够得到积极而有效的促进。

联想和想象当然以印象或记忆为基础,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简单复制、如实复现。可以看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乃至整个原有思想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重现。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可能产生另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这样设计创作出的新作品也就会源源不断。

同理,联想这个心理过程在各种各样艺术思维的想象中是必备要素之一。联想一般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所以,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起来,跟随它进行一系列的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呈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还会产生“战争”“爆炸”“闪电”“破碎”等一系列联想,这些联想引导着我们去体验它的力度、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我们以图形创意训练为例,首先选取自然界中的一片树叶作为创作题材,再通过艺术家的观察、思考和一系列的联想,创作出众多别具特色的艺术造型。由叶产生形的联想,如小手、小花、小鸟和河流等;由叶的质感产生意的联想,如轻柔、飘逸、甜美、润泽和生命等。

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通常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联想产生。当一个人在欣赏他所喜爱的音乐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而联想到特定的色彩和空间模式。从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唯美诗句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波涛汹涌的江水,一望无际的大海,清冷宁静的月夜,如梦如歌的乐曲和处于这种情景之下人的内心感受。艺术家往往能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快速闪现,有时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联想形式,将它系列化和系统化并使其成为清晰的视觉形象。

联想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发现并运用的,它既有依据具体形象进行直接的、相关的联想形式,也有概念相近的或多种元素组合起来进行联想的形式,有的甚至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因素通过中间因素的转折达到联想的目的,而实际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此,联想能力的获得需要大量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在国外一些艺术院校里,教授常常会给学生们出一些联想创作的练习题目,给学生数个看似毫无联系的概念,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把这几个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用语言、画笔进行最佳的表现。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能力,使艺术思维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思维独创性的训练

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创意思想者和艺术家们不懈的追求。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思维领域中,艺术的创作始终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十分独特的方法。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打破藩篱向外拓展,让思维打破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境地。

何谓标新立异法?就是人们在各种思维中不顺从已有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从而获得新观念、新思想、新艺术的方法。

那些代表着一个个思维要素的基点遨游在思维的空间中获得创新的无限自由。例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风格、流派、色彩、图案、主题、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创意思想者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优的方案。

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而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主要就是强调个性的展现。个性的表现其实就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是一位极富个性的艺术家,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及板桥体的书法,与众不同,为世人所称道。他在书画创新方面有这样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并且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

人们在心中建立起不同的审美形象,并以自己不同的思维形式独立地进行思考。正如让画家们面对同一对象进行创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所以绘制出的作品就会各有千秋、大相径庭。

在艺术领域,我们可通过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方法获得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在平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习惯于接受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的方法,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反倒容易令人生厌。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视错觉又称错视,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感觉上的错觉。比如,我们坐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往往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莱依尔(Lyer)错视图(见图1-2)中是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段,在线段的两端各加上方向相反的引导线,将人的视觉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会使人产生上线长下线短的错觉。同样,原本是完全平行的两条直线(见图1-3),分别用不同方向的线段进行分割交叉排列,由于重复排列的线条最终导致视觉引导力,使人产生了线条排列的方向错位感、不平行感甚至线段的弯曲感。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尝试一下错视思维法,在人们看惯了的视觉形象中有意识地将局部进行错视处理,比如,图1-2和图1-3中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还可以利用图形大小的对比、图地反转以及无理图形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图1-2

图1-3

接下来要讲到它是更为复杂的形式之一,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矛盾空间是在平面空间中展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幻觉空间。人们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看后却会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如边洛斯(Penrose)三角形(见图1-4)就是矛盾空间的典型作品。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艺术设计师在理性思考中具有趣味性、个性和标新立异的特点。

图1-4

(三)思维广度与深度的训练

善于全面地看待问题是思维广度的基本要求。假设将问题置于一个立体空间内,我们可以围绕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跨学科地进行全方位研究,因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的方法,它让人们学会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有时还要作突破常规、超越时空的大胆构想,从而抓住重点,形成新的创作思路。

思维的广度在视觉艺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取材、创意、造型、组合等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上。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到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有效融合,都是我们进行视觉艺术创作所要涉及的内容。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思维的广度很重要。有时设计一件艺术作品,不仅要依靠艺术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还要得到其他学科诸多方面的支持。如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素养,还需要有建筑学、数学、人体工程学、人文、历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考虑问题时,要深入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核心,即事物的本质部分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这是思维的深度。我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形象地称为“层层剥笋”法。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将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这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尤为突出。许多成功的艺术创作都说明了这一点。视觉艺术是以塑造形象从而达到审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要只罗列现实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而要注重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表现。

我们要关注视觉艺术创作中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只有具有一定艺术深度的艺术作品,才能让观赏者回味无穷,产生共鸣,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则说明作者的思维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

(四)思维流畅性与敏捷性的训练

思维在一定时间内向外“辐射”出来的数量和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应的速度就是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我们通常所说某人的思维流畅、敏捷,是指他对所遇到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就有多种解决方法。比如,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事物的用途、状态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提出最多的处理方法。

人的思维神经脉冲沿着神经纤维运行,据科研人员用现代化仪器测定,速度大约为每小时250公里。不同的人其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有区别的。例如,人们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时,有的人想不出任何解决办法,有的人能作出十几种乃至几百种判断并迅速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如美国曾在大学生中进行“头脑风暴”联想法训练,其实质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极快的速度对事物作出反应,以激发新颖独特的构思。在教师给出题目之后,学生将快速构思时涌现出的想法一一记载下来,要求数量多、点子好,最后再对这些构思进行分析判断。研究人员发现,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相比,思维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五)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

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这两种思维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发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就是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而言,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解和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艺术家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把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它们的共性和本质特征,这就是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模糊状态的各种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和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入,创作主题思路逐渐清晰明确,各种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

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扩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这就是求异思维。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茂盛的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象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就越多,产生的交叉点也就越多,并可以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会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的。人们每接触到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通常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他们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由此,求异思维法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

在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法去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灵感和契机,为创作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就会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然而,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路。

(六)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训练

侧向思维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都是侧向思维的表现。在创作思维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入最好的状态。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创作思维的完善和成功。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普遍。达·芬奇(Da Vinci)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出卖基督的叛徒犹大的形象一直没有合适的构思,他按照正常的思路苦思冥想,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画家,再不动手就要扣他的酬金。达·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达·芬奇转念一想何不以他作为犹大的原型呢?于是他立即动手把修道院院长画了下来,使得这幅不朽名作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准确而鲜明的形象。在特定的情况下,侧向思维能够起到拓宽和启发创作思路的重要作用。

要想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首选。按照常规的思路,作品往往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当陷入思维的“黑洞”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艺术境界。古希腊神殿中有一个同时向两面观看的两面神,无独有偶,中国的罗汉堂里也有个半张脸笑、半张脸哭的济公和尚。我们从这种形象中引申出“两面神思维”方法。依照辩证统一的规律,在进行视觉艺术思维时,可以在常规思路的基础上作逆向型的思维,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规律。当然,也可以按照对立统一的原理,置换主客观条件,使视觉艺术思维达到特殊的效果。(www.chuimin.cn)

逆向思维也常常被用在平面设计的训练方法中。如埃夏尔(Escher)的作品《鸟变鱼》打破了思维定势,将天上飞的小鸟经过渐变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河水,而白色的天空逐渐过渡为水里的游鱼,鸟和鱼是图地反转的关系,画面自然和谐,回味无穷。埃夏尔的另一幅作品《瀑布》在构思上也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利用透视的错觉,形成了水渠与瀑布的一整套流动过程,并在看似正常的图形中将局部加以变化,造成一个不合理的矛盾空间,仔细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个画面是违背常规的。

从古今中外服装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时装流行的走向常常受到逆向思维的影响。当某一风格广为流行时,与之相反的风格即将兴起。如在某一时期或某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装饰华丽、造型夸张的服饰装扮,以豪华炫目的风格满足自己的审美心理。当这种风格充斥大街小巷时,人们又开始进行反思,试图从简约、朴实中体验一种清新自然的境界,进而形成新的流行风格。现代众多有创新意识的服装设计师往往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超越常规,向你所接触的事物的相反方向看一看,遇事反过来想一想,在侧向—逆向—顺向之间多找些原因,多问些为什么,多几个反复,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在人们的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独特艺术效果。

三、创意思维常用练习方法

下面以企业员工创意思维培养为例,罗列出一些培养方法。企业的管理者只要掌握其中的精髓,定能大大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一)脑力激荡法

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练习方法就是脑力激荡法(又称头脑风暴),该方法是由奥斯本(Osborn)于1938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在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脑力激荡法虽然多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在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思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想出的主意越多越好。

(二)三三两两讨论法

此法可归纳为每两人或三人自由成组,在三分钟内,就讨论的主题,互相交流意见并分享。三分钟后,再回到团体中作汇报。

(三)六六讨论法

六六讨论法是指以脑力激荡法作基础的团体式讨论法。首先,将一个团体分为六人一组,只进行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每人一分钟。然后,再回到大团体中分享及作最终的评估。

(四)心智图法

这是一种刺激思维及帮助整合思想与信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说是一种观念图像化的思考策略。此法主要采用图志式的概念,用线条、图形、符号、颜色、文字、数字等各样方式,将意念和信息快速地摘要下来,成为一幅心智图。从结构上来看,该方法具备开放性及系统性的特点,让使用者能自由地激发扩散性思维,发挥联想力,又能有层次地将各类想法组织起来,以刺激大脑做出各方面的反应,从而得以发挥全脑思考的多元化功能。

(五)曼陀罗法

曼陀罗法是一种有助扩散性思维的思考策略,利用一幅类似九宫格似的图形,将主题写在中央,然后把由主题所引发的各种想法或联想写在其余的八个格子内,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六)分合法

分合法是戈登(Gordon)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此法主要将原不相同亦毫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产生新的意念。分合法是通过利用模拟与隐喻的作用,协助思考者分析问题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

(七)属性列举法

属性列举法是由克劳福(Crawford)在1954年提倡的一种著名的创意思维策略。此法强调使用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事物或问题的特征或属性,然后针对每项特征提出改良或改变的构想。

(八)希望点列举法

这是一种不断地提出“希望”“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等的理想和愿望,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九)优点列举法

这是一种逐一列出事物优点,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方法。

(十)缺点列举法

与优点列举法相反,这是一种不断地针对一项事物,检讨此一事物的各种缺点及缺漏,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十一)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是指在考虑某一个问题时,先制成一览表,对每项检核内容逐一进行检查,以免遗漏。企业可以利用此法来训练员工周密的思考能力,并且该法有助于构想出新的意念。

(十二)七何检讨法(5W2H检讨法)

此法的优点在于提示讨论者从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5W指为何(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2H指如何(How)、何价(How Much)。

(十三)目录法

比较正式的名称是“强制关联法”,指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一边翻阅资料性的目录,一边强迫性地把在眼前出现的信息和正在思考的主题联系起来,从中得到构想。

(十四)创意解难法

美国学者帕勒斯(Parne)于1967年提出“创意解难”的教学模式。该方法发展自脑力激荡法及其他思考策略,此模式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应以有系统有步骤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如何发现与激发创意潜能?

创意使人渴望与追求,但它又是难以捉摸、难以酝酿的,构思的困难常常使人徒生空叹,而这正体现了创意的可贵。应该如何激发创意潜能呢?这一直是人类自古以来苦苦探索的奥秘。

何谓创意?创意就是对特定的人、事、物提出崭新的见解或发起行动:也许只是小小的改变,但可能颠覆传统,它的影响所及,或许只针对一个人本身,也可能扩及公司、行业、地区甚至整个世界及宇宙。“创意”来无影去无踪,捉摸不定,也许是灵光乍现,也许是长期酝酿,提出创意的人也许被视为傻子、精神病,也许被推崇为一代宗师,亦有可能被誉为千古奇才。由这两极化的反应更能突显出创意代表的“变”。从辩证法来看,“变”有变好及变坏两种结果,虽有风险,但能突破现状就代表有希望。自潘多拉揭开上帝赐予的盒子后,人类星球充满了危险,但也充满了希望,希望带领着人类不断进步。

(一)随时捕捉创意

人类大脑里经常飘浮着一些新的思想和创意,如果我们能将创意捕获,再将它深思熟虑后加以延伸,可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创意好似一缕若有似无的轻烟,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也许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对工作或其他事情,突有神来一笔的看法或意见,可能是在公车上,可能是在浴室里,亦有可能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但大部分都是转瞬即逝,再用力地思考,即使抓破了脑袋却再也想不出刚才的念头!要想捕捉创意成功的概率比别人高,那么就应该在创意常发生的时间、地点提前做好准备。

有些人在床边放了笔和纸,为的是随时记录在恍惚入睡前或起床时半清醒状态中所突然出现的创意。也许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口袋,甚至浴室里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有可能两三个月都用不着,但一有机会用上了,带给你的效益也许会超过你的想象。尝试改变既有模式与对话,可能时常会引人发噱,因为童言童语的回答可以说是另一种创意表现,它常会超出我们设定的答案范畴。

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常年来的争吵模式就是两天热战后接下来是两到七天的冷战。有一次这对夫妻又发生了争执,当老公的实在怕透了这些过程,他终于决定改变,在冷战的第二天中午给老婆发了条短信,内容为“5257531”,五分钟后,老婆回了条短信,内容是“2121241”,并相邀共进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因为先生既然都“吾爱吾妻吾想你”(5257531),老婆当然会“爱你爱你爱死你”(2121241)。人类的祖先若不是改变了地上生活模式,就不会有海上行舟的行为,更不会有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壮举。所以说,只有尝试改变,有新的创意,才会拥有甜美的果实。

(二)在挑战中激发创意

大家都知道,一个皮球被拍得愈用力,跳得就愈高;两块石头互碰会产生火花。不拍皮球它就不会跳;石头没有撞击,火花亦无从产生。当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或遭遇挫折的时候,产生创意的机会也就愈大。犹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最终顺利地解除了危机,虽不是其主动想出,但也是压力下出现的结果。还有那诸葛孔明千古美谈的“空城计”,同样是在压力下创意成果的展现。

“失败—反省—改善”的动力所激发出的创意通常是有效的。故在此勉励大家,失败不必难过,也许更美好的结果在后面等着呈现胜利的光辉。

(三)最大限度聚集信息激发创意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堆积、筑城皆由底部做起,小孩必先学爬再学坐,进而学走,而后跑跳自如。创造力同样也是如此。绝大部分的创意都是由自身熟悉的人、事、物发展出来的,猎人们就是因为熟知猎物出没的地点、时间及习性后才会在适当的地点、时间,运用创意设下陷阱捕获猎物,如此才能在此行业生存并成为翘楚。

以前人们一直是以贴纸条方式进行买屋、卖屋、租房子等这种简单的购买行为的,若无有心人的观察,国外资讯的吸收引进,开阔心胸的尝试接受态度,哪会有今日这么多的连锁房屋中介公司呢?当初最先在市场有此创意的人现在享受的资源,应是羡煞旁人,而当初的起源仅仅是来自一个“创意”而已。

脑筋越用越灵活,创意的产生有时是需要刺激的,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头脑风暴”就是运用各种方式刺激出多个点子,再由这些点子或意见延伸成为创意。

人有五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为什么我们不试着感觉,想想自己在何种状况下接受刺激比较容易得到创意。也许在一个舒适的环境,柔柔的音乐声中,加上一杯香醇咖啡,同时点上最近市场上比较走俏的香薰,利用各种香味刺激神经、生理系统,达到健康舒爽的目的,这或多或少也运用了刺激的原理,但毋庸置疑,香薰这种商品的出现,绝对是一个创意的展现。

综上所述,有心人要激发创意潜能绝非难事,但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做到下列几点。

1.自我放松

适度的放松是有必要的,处于紧绷的生理状态是不易接收到随兴而至的创意的,目前较流行的闭目冥想或者运动、休闲旅游,都是有利于创新创意产生的方式。

2.不要自我设限

大家要谨记一点,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故凡事不要先设定立场。例如,事先认为这个不可能或那个状况不会发生。如果凡事依循固定模式,预先设定立场与做法,虽不敢说创意绝对不会出现,但是其出现的概率会降低。

3.勇于吸收,不故步自封

我们都知道,浸满液体的海绵,要再吸收一滴水相当困难,如能时时将自己视为干燥的海绵去吸收大量的资讯,撷取别人的长处,以外来的刺激为自身学养奠基。这样,你自然比其他人有更多发挥创意的机会,这也就代表了你比别人有更多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