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孩子有需要管教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不愉快,一不愉快,情绪失控就在所难免。但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管教孩子时若情绪失控,我们很有可能就说出不该说的话,或做出不该做的事,除了事后后悔之外,还会让管教的局面更难收拾,或让管教的结果变得更糟。预警之后,可以给孩子一点反应的时间。正视自己的情绪,不要视而不见或故意忽略它。对自己承认,也对身边爱你的人承认。......
2024-10-23
学会管教
我曾经在一本写给女性朋友看的书《女人30+》里讲过我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谈亲子教育。当那位年轻的男主持人问我打不打孩子时,我当然告诉他真话:“打啊,如果需要,我当然还是会处罚他的 。”结果,在那一集节目中,我不止一次被惊吓过度的男主持人嘲讽,他一再地说:“像金老师这样打孩子的人如何如何……”害得我当天简直就像个辣手摧子的恶毒妇人一样,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我不是在为自己辩护,但我想说的是,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我们爱孩子的美好天性之一,而对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适度的“皮肉之痛”确实是“长记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或体罚的分寸拿捏得当,是绝对不至于对他造成无法磨灭的身心伤害的。此外,“爱”和“管教”并不相悖,千万别坠入因“爱的教育”而放任溺爱孩子的误区中。
那么,从学龄儿童心理学上说,怎么样的管教才算是拿捏得当并能得到效果的呢?
• 首先,最重要的是:坚定,坚定,再坚定
很多功败垂成的管教,都败在父母对管教原则的不坚定上。还记得当年我在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工作时,有一次我们为社区的父母举办了一场研习会,教导他们如何管教子女。我们在会场的三面墙上贴了几个大字,其中一个就是“Firm”(坚定),因为所有亲子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是管教子女的首要原则,而且也是父母最不容易坚持的原则。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爸爸规定小明每天放学以后,必须先把功课做完才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平常,妈妈会遵守这个原则,可是这天好久没见面的姥姥从老家过来,小明放学回家以后,就直接在客厅里和姥姥一面吃东西聊天,一面看电视,所以一直到睡觉前才赶着把当天的作业写完。
几天之后,姥姥回去了,小明放学回来,一屁股就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妈妈见了,不高兴地说:“怎么看电视了呢?爸爸不是规定了先把作业写完才能看电视吗?”小明不在乎地说:“前几天我不也是先看电视,吃完饭才写作业的吗?而且,我也都写完了呀!”妈妈生气了,提高了音量:“前几天是前几天,前几天是因为姥姥来了,所以我才让你先陪着姥姥看会儿电视,去,快写作业去!”
小明可能继续坐着纹丝不动,但也提高了音量:“我就是不去!”或者心不甘情不愿,一面离开沙发,一面嘴里嘟嘟囔囔地说:“什么都是你们说了算,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
我们要理解,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年龄还小的孩子,他不太能明白“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他的认知发展还不足以理解“在某些情境下,原则是可以弹性调整的”这个道理,所以对他来说,确实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的困惑和委屈,甚至还能嗅出管教原则上的漏洞。如果孩子是个小霸王,那么他有可能就直接反抗、挑战权威,试探父母的底线;如果孩子较为乖顺,那么他表面上虽然顺从了,但有可能心理上委屈得不得了。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影响坚定管教的因素是我们的情绪。我们定下一个规矩,可是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就会破坏它,不高兴的时候也有可能会破坏它。
妈妈曾经告诉小明,只要他考了双百,全家就去游乐园,之后,还可以吃比萨和冰激凌。
小明第一次月考,考了双百,全家去了游乐园,也吃了比萨和冰激凌。接下来的一两次,妈妈也履行了诺言。可是这次月考成绩单发下来的那天早上,妈妈在爸爸的手机里发现了一条让她很不快乐的短信。下午,当小明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又考了双百时,妈妈没有回应,小明不明所以,提醒了妈妈星期天去游乐园的事,没想到妈妈却对他大吼:“你就知道玩,做功课去!”
• 其次,管教一定要“立即”和“当下”
管教是有时效性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需要注意这点。一来,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如果当下不立即管教,事后他就忘了当时的情境,再管教时,效果就小得多,孩子能感受到的规正强度也弱得多;二来,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正高兴时,你突然翻出旧账,莫名其妙地训他一顿,也会让孩子觉得错愕和委屈,因为他可能早就已经忘了是什么事了。
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不及时管教,却留待秋后算账,会让他心里惴惴不安,养成大祸即将临头的惯性焦虑情绪模式,最终会影响他的思维模式和性格,这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我还记得儿子小时候非常不喜欢吃青菜,有一次我们和几个家庭一起聚会,席间,儿子又别别扭扭不肯吃青菜。我先生看见了,二话不说,站起来悄悄地把他带离现场,父子二人离开了大约20分钟,再回到餐桌上时,儿子乖乖地吃了一大盘青菜。我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脸,没有哭过的痕迹,但神色显然是受了管教的。事后,我一直没问他出去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而他,也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但从那天之后,他就开始吃青菜了。
当天晚上回家之后,我问先生那天他们出去后发生了什么事。先生说把他带到了餐厅旁的小公园里,让他坐在公园的椅子上,然后很郑重其事、也很严肃地问他:“你知道人为什么需要吃青菜吗?”儿子点点头,既卖乖又故作聪明地说了一大套吃青菜的好处。说完之后,他爸爸就板着脸说:“好,既然你知道吃青菜的好处,我们现在就回餐厅去吃青菜。如果你不吃,我们就再出来一次,但如果再出来的话,我就会揍你!”听了爸爸严肃的恫吓,而且看起来是来真的之后,儿子就认命地回去吃青菜了!
在商场里,我很害怕听见妈妈这么恐吓孩子:“你再不乖!看我回家怎么告诉你爸爸!”我们不用这么吓唬孩子(事实上,这么吓唬也没用,他还是一样不乖,甚至还有可能更不乖,更大哭大闹,因为他被吓唬得很害怕),只要蹲下来,紧紧地环抱着他,用心地告诉他,你有多么爱他,然后,心平气和、慢条斯理、语气坚决但绝不带威胁或嫌恶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不当下处罚或立即管教的原因是怕丢面子,例如在商场里我们最怕孩子哭闹不休,为了息事宁人,会尽可能地满足他的要求,然后回家再算总账。其实,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知道要面子是我们的软肋,所以就用这招来制约我们,而且在得逞一次之后,食髓知味地还会再试探第二次、第三次,等第N次试探都奏效之后,这个坏的行为模式就被牢牢地建立起来了。
• 但是,当下的管教一定要注意技巧,不能羞辱他或伤害他的自尊心
你一定见过这种尴尬的场景:一个气急败坏的妈妈使劲地拖着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孩子往外走,大人小孩都满脸通红,都觉得羞耻不堪。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从5岁以后就已经拥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很容易受伤害,所以当大人以为小小孩儿哪懂得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早就已经把情绪埋藏在心里了。因此管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巧,例如,不能当众责骂,不能劈头盖脸随便乱打,不能盛怒之下口不择言。
前阵子受朋友所托,我处理了一个已经上高中的男孩的问题。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很糟,眼看是不可能考得上大学;在家里,他又完全不和父母说话,最多只肯作些“嗯”、“还行”这种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回答。我和他谈了两次之后,约略知道了他把自己向父母关闭起来的缘由。他说他清楚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在一次家长会上,被老师数落的母亲恼羞成怒之下,当着好几个同学的面对他大吼:“我真后悔生了你,你是不是投错胎了!”他说当时他被羞辱得完全抬不起头来,心里只觉得恨,恨自己没用,也恨自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
这种恨一直伴随着他,尽管妈妈事后也觉得自己说得有些过分,但已经无法消除那当众掌掴般的刻痕和痛苦。在我辅导这么多问题学童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的自卑、学习成绩差、破坏性和暴力行为,都可以找到童年被长辈责打羞辱的痕迹。
我知道如今的父母比从前更加辛苦,除了做不完的家务之外,还有职业需求的巨大压力。要我们总是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孩子的错误,确实是门很艰难的功课。可是,家,本该是孩子最稳妥的港湾;父母,本该是孩子最安全的臂膀。为了我们最亲爱的孩子,再艰难的功课也只有咬着牙去学习了。
• 所以,管教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把自己的情绪给投射进去
我曾经在北京近郊的一个露天商场里听见一对外国父子的对话。当时我们都站在一个音像摊位前挑选碟片。5岁的儿子走到正在读碟片说明的爸爸身边说,我要买机器人。爸爸回道,哦,圣诞节还没有到呢。儿子提高音量,又说一遍,我要买机器人。爸爸放下碟片,看着儿子回答,我说了,圣诞节还没到呢。儿子开始呜呜地哭,大声说,我要买机器人,我要买机器人!爸爸看着儿子,不带情绪,云淡风轻地说,哦,你才5岁,我已经35岁了,你认为我会听你的吗?儿子自觉无望,收起了哭声,一溜烟回头找妹妹去玩了。
我站在一旁,佩服得不得了。他真是个行家,知道如何不动气地解决问题。他既没有被儿子的胡搅蛮缠给激怒,也没有被儿子的哭声给打败,他不烦躁,也不焦虑,只是像对待大人一样,就事论事地让孩子明白:第一,还没到买机器人的时候;第二,哭是没有用的;第三,我当家。
很多时候,孩子最初的行为并没有那么糟糕,却因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才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弄得不可收拾。如果我们能学会只还原事情的本质,只看见所发生的事情,例如没写作业、在学校打架、玩游戏机,而忽略并控制住因为它而衍生的情绪。如没写作业——考不上好初中,在学校打架——将来是个坏孩子,玩游戏机——日后没出息。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情绪切断,不让它影响当下的心情,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去针对问题,并且明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www.chuimin.cn)
疲惫的妈妈从拥堵不堪的车阵中回到家里,放下手提包后,就立刻洗手准备做饭。她走进小明的房间,看见小明正对着电脑,不由得心生怒火:“作业写完了没有?怎么又在上网呢?你这样怎么考学啊?要是考不上好学校,你就打工去,反正我也不管你!你到底写作业了没有?!”
面对妈妈充满了情绪的连珠炮式责难,小明气得没法答话,只能说:“不管就不管,打工又怎么样,又不会死人!”
妈妈被小明的“不求上进”给气坏了,继续说:“我每天起早贪黑,这么辛苦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不喜欢学习,喜欢打工,那好,明天就别上学了,我也省得赚钱帮你交学费!”
小明气得摔掉桌上的课本,一头倒在床上,捂着棉被,也不想和妈妈说话了。客厅里,妈妈也气得给爸爸打手机,没好气地让爸爸早点回来管管越来越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如果妈妈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动怒,当她看见小明对着电脑,她可以试着按捺住性子,抛掉想当然的成见,心平气和地简单问一句:“上网呢?”然后听听小明怎么回答,也许就能避免刚才那不愉快的一幕发生。
• 因此,管教不是单向的教导,要给孩子辩说和回嘴的机会
我知道中国父母最不能容忍孩子回嘴,认为这是顶撞,是蔑视和挑战父母的权威。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让我们先抛开情绪,客观理性地去想想,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回嘴,我们怎么能了解事情的原貌,怎么能明白他心里的想法,又怎么能知道我们是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想法误解了他呢?
我们给予孩子申辩和回嘴的机会,不仅仅能帮助我们看见事情的全貌,也能让孩子知道我们和他是平等的,他能得到我们的尊重,也能得到我们公正的对待。请相信我,只要我们抛开对回嘴的成见,让孩子有权利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样反而能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冷静、如何控制情绪地回应别人的质疑,这对他将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是有很大助益的。
所以,当疲惫的妈妈看见小明在房里对着电脑时,只要走过去,温柔地摸摸小明的头,轻轻地问:“上网呢?”
小明有可能回答:“对,在写作业呢。老师把今天的作业发到她的博客上了,我正在看。”
也有可能回答:“对,我刚写完作业,想休息一会儿。”
还有可能回答:“嗯,今天在学校特别烦,不想写作业,我想休息一会儿。”
不管小明的回答是哪一种,是不是都能让妈妈顺着他的回答继续聊下去,避免刚才那一幕让妈妈和孩子都很不开心的场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倾诉,其实是给我们自己机会去了解他,帮助他,安慰他。
所以今后请一定避免这一类的说话方式:
“闭嘴!大人管你,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你现在会回嘴了啊,你有主意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你懂什么呀!我吃的咸盐比你吃的饭都多!”
• 最后,请理解人是感情动物,我们都需要情绪的宣泄
“不准哭,说你你就哭,你还有理了?!”
“你到底认不认错?你说话啊!”
“我在跟你说话呢,你听见了没有,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些似曾相识的话语,做爸爸妈妈的一定都不陌生吧!我们管教孩子时,虽然是站在高处,是拥有主控权的一方,但是因为疲倦,因为失望,更因为挫折,所以情绪会变得非常敏感脆弱,对孩子被管教时的情绪表现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孩子被责骂时,呜呜地哭了。他可能是被冤枉了委屈,可能是做错事了害怕,也可能是后悔了难过。可是我们没看见这些情绪,我们看见的,是他不承认错误,是他用眼泪来控诉,是呜呜的哭声搅得我们更烦心。
孩子被责骂时不哭,可能是拥有压抑情绪的人格特质,可能是故意把情绪关闭好减轻痛苦,也可能是真的委屈所以负气抵抗。可是我们没有看见这些动机,我们看见的,是他倔强不承认错误,是他用沉默来对抗权威,是愤怒的眼神搅得我们缺乏自信。
所以孩子无所适从,哭,不对;不哭,也不对。除此之外,我们还苛求一个半大不小、情绪还没发育成熟的孩子在经历如此负面的情绪风暴时,能控制住内心汹涌的波涛,像没事人一样,好好地说话。
“你说,妈妈管教你对不对,你以后要怎么做?你说话啊!”
“你说,以后还敢不敢了?你说话啊!”
“你说,今天在学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说话啊!”
天啊!我们是不是对一个幼弱的小苗太残忍了?
因此,请记得,孩子在接受管教时一定会有情绪,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他也一定需要宣泄这些情绪,而他的情绪表现则因他的人格特质而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小棍子还没上身,就哇哇地哭着说:我不敢了,我不敢了;有的孩子小棍子已经像雨点一样打在屁股上了,还紧闭着嘴,不流一滴眼泪。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情绪表现和“服不服管”无关,只和他的人格特质有关,而这人格特质,不好意思,除了是您给遗传下来的之外,也和您对他的教养方式有关啊!
有关爱在左,管教在右:金韵蓉的亲子书的文章
但凡孩子有需要管教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不愉快,一不愉快,情绪失控就在所难免。但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管教孩子时若情绪失控,我们很有可能就说出不该说的话,或做出不该做的事,除了事后后悔之外,还会让管教的局面更难收拾,或让管教的结果变得更糟。预警之后,可以给孩子一点反应的时间。正视自己的情绪,不要视而不见或故意忽略它。对自己承认,也对身边爱你的人承认。......
2024-10-23
日本父母普遍认为,尊重并保护孩子的隐私,其实就是尊重并保护他的自尊心。发现女儿的隐私意识变得越来越强,青木先生和妻子十分高兴。日本父母会把自己与孩子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告诉孩子,甚至还会谈一些自己当初的隐私,然后倾听并征求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日本父母在获取了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以后,就算发现有不良因素,他们也不会惊慌失措,对孩子进行殴打辱骂。......
2024-04-16
但是,在日本,即使家庭再富也不会让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不缺钱花。再看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孩子根本就不懂得节俭,随便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事实上,孩子不懂得节省,责任并不全在孩子身上,也在父母身上,而且父母应该负最主要的责任。如果父母灌输给孩子节约的意识,那么,他们就会懂得节约,并将节约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2024-04-16
在中国,当父母知道孩子参与打架事件后,通常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处理打架后的解决事宜,而是抓住孩子打架这件事情不放,不问青红皂白,主观判断孩子的对错。更有一些父母对待孩子打架这件事情表现得过于偏激,认为只要参与打架就是不对的,于是无心问原因,直接对孩子进行谩骂,甚至是体罚,用“最直接”的方式将孩子的打架行为遏制住。在日本,倘若孩子之间的冲突较为严重,父母都会及时制止,尽量避免双方的肉体伤害。......
2024-04-16
孩子虽小,他们也有自己的面子观念,当家长给他们面子时,他们也会给你满意的答案。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西阿·洛克给我们分析了原因,他认为小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得到称赞、嘉许,而不喜欢被禁止、抑阻和消极的刺激。可见孩子的自尊心比成年人还要强,他们的面子观念非常深刻。成年人却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无视他们的面子,他们老是拿孩子与别人比较,说孩子太慢、太笨、太粗心……......
2023-07-24
汝兄弟三人[2],汝居兄长,两弟尚孩,当以兄道兼父道教诲而诱劝之。自古宗族喜乐相同,患难相关,汝当一一亲厚,时时相询访。人家本当节俭,今汝父在缧绁之中,衣服各用布素,不可着丝。汝身命甚薄,不可耗费精神。[1]原刻本之《周忠惠公年谱》有“被逮家书”一章,存家书二函。今以“家书”为题移置于此。[2]据黄道周为周起元所撰墓志铭载,周起元有三子,长彦陞、次彦基、彦奎。......
2023-08-09
父母在孩子跌倒碰伤的时候能否正确处理,是塑造孩子将来是否能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关键所在。日本父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当孩子跌倒、受挫的时候,他们不会急于伸出援手,会试着让孩子自己面对。因为在中国,每当孩子跌倒碰伤的时候,父母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之后会抱起孩子对他又拍又哄。孩子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跌倒碰伤十分常见。唯有拥有信心的孩子才能担负起自己所要面对的每一项重任。......
2024-04-16
当然,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或良知的商人和高官并不只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国际新闻中,频频曝光的华尔街内线交易丑闻和臭不可当的政商勾结,也让现今全球的社会心理学者,尤其是儿童教育专家,都提高嗓门,苦口婆心地劝导父母在培养孩子知识技能(智商)和情绪技能(情商)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正确的品德技能(德商)。......
2024-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