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高尔基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权威”,最经典的社会主义作家,我们有必要更加详细地了解他的长篇小说《母亲》。《母亲》解读《母亲》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最终巴威尔们全体被判流放。在宪兵搜查她的家时,母亲感到恐惧、......
2024-10-20
二十世纪文学:传统的倾覆
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人类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内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各种社会思潮空前自由、活跃,文学领域的探索空前深入、广阔,人性的内涵得到空前的开掘和诠释,艺术表现方式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
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全欧的经济危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打破了西方理性的社会秩序。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客观地认识周围世界,导致两个结果:其一,所谓“科学杀死了诗意”,物质主义和人的异化愈演愈烈;其二,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意味着信仰死了!理性死了!旧的价值体系崩溃了!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确立。20世纪以来的世界,就是一个失去理性约束的非理性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的西方凸现三种文学: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
第一种,现实主义文学。
相对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的透视,常常深入到人性层面,揭示人性固有的矛盾、复杂和局限,艺术表现上受到现代派文学影响,对重视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传统叙事文学进行颠覆,普遍表现出淡化人物、情节的倾向。20世纪西方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不同景观。
英国文学成就最大,主要倾向是批判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肖伯纳的创作代表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巴巴拉上校》通过父女之间的冲突,表现金钱战胜理想的主题。劳伦斯的创作主题可概括为:“人性的欢歌”,描写人类文明的冲突,自然人性对文明异化的抗拒,代表作《虹》《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高尔斯华绥的创作,描写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揭示利己主义本质。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通过家族故事写“财产意识”。毛姆的创作从揭示人性的复杂见长,代表作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表现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月亮和六便士》以高庚为原型,描写世俗社会对人个性的摧残;《刀锋》书写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迷惘和失望情绪。戈尔丁的《蝇王》属于“荒岛小说”,与《鲁宾逊漂流记》不同,后者是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作品。《蝇王》是一出悲剧。因飞机失事,流落荒岛的6—12岁儿童,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使很多孩子丧失纯真美好的天性,揭示了自私残忍的人性恶。康拉德的小说几乎都以海洋为题材,彰显了作家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对人性的深刻探究,他独特的心理分析手法使他的作品意蕴无限丰富,有说不尽的意味。
法国文学:一直走在欧洲文学前列的法国文学,出现第二个“黄金时代”,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出现史诗结构的宏篇巨制;其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纪德的《伪印制造者》是一部内容晦涩深奥的“反小说”,表现当代青年对现实的怀疑与不满。玛格丽特·杜拉丝的《情人》描述一个15岁法国少女与一位中国青年的爱情故事,是脍炙人口的中篇佳构。马丁·杜伽尔的《蒂博一家》是法国的《战争与和平》,抒写法国人民的“反战”思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描写个人反抗者的悲剧。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文学,继承传统文学哲理性特点,表现反法西斯主题。享利希·曼和托罗斯·曼两兄弟的创作,强调了德语文学反法西斯的主题。茨威格的创作充满心灵的激情,代表作《象棋的故事》写B博士被关进密室,用研究棋谱,与自己对弈的方式抵御丧失时空感的疯狂,控诉纳粹对人心智的摧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揭示复杂的人性,其中对“手”的描写,达到极致。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表现战争对人心灵带来的创伤。冈特·格拉斯的《铁皮鼓》获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从儿童视角写法西斯的残暴。
美国文学:书写经济繁荣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人的精神危机。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主人公克莱德是美国的于连·索黑尔,是个人野心家的典型。美国是欲望的陷阱,是毁灭善良纯朴人性的典型环境。海明威的创作别具特色。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写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农业工人的艰难生活。塞林格是美国文学界的隐士,代表作《麦田生的守望者》描写少年成长史。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写浪子改邪归正。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把一个家庭故事让四个人物从四个角度讲了四遍,小说写:“……一个人是他的不幸的总和。有一天你会觉得不幸是会厌倦的,然而时间是你的不幸……”萨特认为这是小说真正的主题。小说对时间的否定,实际上是对现实和生命的否定。
意大利文学: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人性的矛盾。
捷克作家孔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现现代人对现实的独特感受。
第二种,社会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以苏联为阵地,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描写社会主义新生活,表现劳苦大众思想情绪。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叶赛宁的抒情诗,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法捷耶夫的《毁灭》,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种,现代派文学。最前卫的文学,是20世纪以来各种反传统文学的总称。
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科学的发展,激活了人们对世界的多元思考,满足了也刺激了人对物质的欲望。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类的精神防线和尊严。各种非理性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直接为现代派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其哲学核心是“生存意志论”,认为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是不可认识的力量。人生受意志驱使,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故人生就是悲剧和痛苦。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提出“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他认为,生命的基础就是权力意志,生命的目的就是攫取权力。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是世界的普通规律。他认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弊端在于理性过于发达,因此,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主张打碎一切偶像,彻底摧毁传统的价值体系,人才能获得精神解放。他认为,只有天才和“超人”才能拯救人类。艺术应当极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便表现这种观念。尼采哲学是希特勒的精神支柱,《尼采文集》是纳粹《圣经》。
柏格森是直觉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生命冲动”,它不能靠理性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把握。他把时间分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认为在人的意识深处,只有“心理时间”起作用。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自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这就是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他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只有通过“选择”才能确定生存意义。(www.chuimin.cn)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现代心理学之父。他首创“潜意识”概念,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在于使被压抑的潜意识得到宣泄、满足。
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第一,表现现代人的异化感。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术语。指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脱离了自己的本质,走向其对立面。人的异化指人的非人化,现代主义文学从四种关系的扭曲表现人的异化。
人与社会的关系:传统文学中也描写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像哈姆莱特,于连·索黑尔,但他们的反抗目标是局部的,十分明确。在现代派文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则处于全面对抗中。社会不再是个人渴望归属其中的人类群体组织,而是抑制个性发展的异已力量。所以,尼采宣扬“道德奴隶的揭竿而起”,公然向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挑战。人与人的关系:现代派文学描写人的自私、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如萨特《间隔》表现的那样:“他人即地狱。”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不再是湖畔诗人和古典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笔下的诗意世界,而是变成“一副巨大的骷髅”,天空成了“一块裹尸布”。随着人的异化,大自然也异化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人对第二宇宙的发现越多,越迷惘,人惊恐地看见人内心的“黑洞”,人在这个令人恐怖的“黑洞”中迷失了自己。人在丧失外在家园(社会、他人、大自然)的同时,丧失了内在家园,人回归家园的钥匙丢了。人在这四种关系面前无能为力,人最终变成了可怜的甲虫。
第二,表现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失落”指丧失理性支撑和精神信仰,“孤独”指丧失精神家园。人成了孤儿。人无论从外界(社会、他人、大自然),还是从人自身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找不到归宿。艾略特《荒园》诉说失去精神家园的哀痛;卡夫卡《城堡》中的K,不顾一切地想进城堡定居;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无望地等待“戈多”来救自己,但是,“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第三,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意识。“荒诞”即不合常规,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和谐。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根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把握自己的命运。人完全丧失了自主性,就像卡夫卡的《判决》中的儿子听了父亲的判决真的去自杀。《审判》中的K在秘密法庭的无理判决下悲惨地死去。社会就像《城堡》中的城堡。人生法则就像“第二十二条军规”: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可以写出书面报告,不执行飞行任务,但如果能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证明没疯,必须继续飞行;还规定飞够32次任务可以回国,但在停止飞行前必须服从上级命令,不得违抗。龙索林在飞够32次后,不得不继续飞行,可能直到被打死,于是逃往瑞典。在非道义的战争里,逃兵不可耻,反而是勇者、智者和仁者。所以,人生活在一个非理性、非逻辑的荒诞的世界中。
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的文学,如反小说,反戏剧、反诗歌……现代派文学重视主观表现和艺术创新;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挖掘潜意识。现代化文学惯用的艺术手段一概具有反传统特征。
象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而且是一种美学思想。现代派文学强调表现自我,而自我是纯精神的无形存在,无法用艺术直接地明确地表现,所以只能通过艺术形象来暗示。而这些蕴含无限寓意的意象,如“戈多”、“甲虫”、“荒园”、“城堡”等,充满歧义,神秘莫测。
荒诞:因为存在是荒诞的,所以,只有通过夸张变形的荒诞手法,才能表现荒诞世界。如卡夫卡的小说,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等。
意识流:包括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两种形式,它不受逻辑思维和时空限制,表现纯自然的意识长河的流动。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是自由联想的杰作。《尤利西斯》最后40页的莫莉独语是内心独白的典范。另外,废除标点,打破语法规则,生造词语,淡化情节、人物,多角度叙述等都是意识流作家惯用的伎俩。
现代派文学流派繁多,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未来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法国诗坛,以波德莱尔、马拉美、兰波和魏尔兰为代表。一次大战后称为后期象征主义,以艾略特为代表。文学特征:以客观世界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要内容:面对丑恶现实,表现对世界的神秘体验和颓废绝望的情绪。表现方式:重视主观幻觉,轻视客观描写;重视艺术想象,轻视现实再现;重视暗示启发,轻视正面叙事。语言晦涩玄奥,语意扑朔迷离,富于哲理。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最初是绘画流派,后推及音乐、文学和电影诸领域。他们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对立,认为“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主张用主观表现取代客观再现,采用变形、象征、荒诞手法,表现极端体验,充满神秘怪诞色彩。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存在主义: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法国。主题:表现“生存荒诞论”、“存在先于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表现手法多样,富于哲理,以萨特“境遇剧”和加缪的小说最具代表性。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而后风行欧美的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世界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作家的使命便是表现这种荒诞。在艺术表现上也采用荒诞手法:淡化戏剧冲突;直喻手法;怪异的舞台场景和道具;非理性的思维和对话。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
意识流小说: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英国,以象征暗示、自由联想、内心独白为主要手法,“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道”,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作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主观随意性。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福克纳等。
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拉丁美洲的小说流派。旨在把拉美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以魔幻手法表现现实内容。主要魔幻手法:暗示联想、夸张变形、人鬼不分、时序颠倒、象征寓意、现实与梦幻交织等。代表作家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鲁尔福等。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指以丑角的冷漠嘲讽残酷现实,塑造漫画式、木偶式的丑怪形象,通过其荒诞乖僻、神秘莫测的行为,愚弄不可理喻的世界。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人。
未来主义:1909年兴起于意大利。主张割断历史,摒弃传统,在内容上表现未来的世界和人,喜欢描写动态的人和物,如旋转的机器、奔驰的汽车、翱翔的飞机、赛跑的运动员等,赞美运动、速度、音响和力量。形式上打破规范,自铸新词,搞文字游戏和图案拼贴、组合等。代表诗人有马利奈蒂、马雅可夫斯基、基蒂等。
有关外国文学名典释读的文章
但高尔基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权威”,最经典的社会主义作家,我们有必要更加详细地了解他的长篇小说《母亲》。《母亲》解读《母亲》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最终巴威尔们全体被判流放。在宪兵搜查她的家时,母亲感到恐惧、......
2024-10-20
《父与子》:贵族与平民的交锋俄罗斯抒情大师——屠格涅夫1818年10月28日,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出生在奥略尔省一个贵族家庭。《父与子》则表现贵族阶级与平民知识分子的交锋和斗争,最终以贵族阶级的失败告终。《父与子》评析《父与子》写平民大学生巴扎洛夫到贵族出身的同学阿尔卡秋家度假,与其伯父巴威尔·彼得罗维奇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最后以巴扎罗夫的胜利告终,但他回家后却死于尸体解剖。......
2024-10-20
《浮士德》:人能达到的境界与局限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浮士德》释读《浮士德》是歌德近六十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看作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浮士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场赌赛和五个悲剧。就必须死去,魔鬼将拿走浮士德的灵魂。梅非斯特给浮士德喝下魔药,年过半百的浮士德顷刻间变身英俊少年,与少女葛里卿相恋,酿成悲剧。......
2024-10-20
《路得记》讲述摩押女子路得敬爱婆母终蒙神恩的故事。文学史一般把《路得记》当作短篇小说。《路得记》的作者:犹太传统认为是撒母耳受圣灵默示所写的。《路得记》正面写了三个人物: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侧面提到三个人物:以利米勒、基连和玛伦。......
2024-10-20
《创世记》:原罪与失乐园《创世记》共50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11章主要是神话传说,讲宇宙起源,万物的出现,人类的诞生和最初的活动。伊甸园神话主旨:原罪导致失乐园;原罪源于贪欲;原罪的本质是分别善恶,人有了机心和私心,就有了欺诈和残忍。这是人类第一桩谋杀案,犯罪原因是嫉妒。第二表现了人类的自我反省:毁灭与罪恶、得救与正义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2024-10-20
《简·爱》:平民女子的爱情宣言平民女子的代言人——夏洛蒂·勃朗特1847年年底,英国文坛出现三部风格相近的长篇小说:柯勒·贝尔的《简·爱》、埃利斯·贝尔的《呼啸山庄》和阿克顿·贝尔的《艾格妮斯·格雷》。夏洛蒂生前遭遇了6位亲人的死亡。接着写了《简·爱》,大获成功。夏洛蒂的爱情观:夏洛蒂对爱情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宁可固守孤独,决不迁就勉强,三次拒绝求婚便是明证。......
2024-10-20
作者感言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对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阅读和评价的快感在于猜谜。而对创作者言,高妙的谜语,恰恰是一个谜面下有无尽的谜底,说不尽,猜不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本书如果说有什么独到之处,就是作者试图用“复眼”观察外国文学名家名典,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每部作品,对于这点,我的确有点固执。......
2024-10-20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欲望的盛宴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转型时期,是一个“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继古希腊之后第二次思想文化的高峰,对欧洲及世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它等同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和17世纪以后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盛况空前。英国文学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峰。......
2024-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