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敦煌壁画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

敦煌壁画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

【摘要】:敦煌壁画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李旭东“夯土版筑”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原始、使用最普遍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之一。敦煌莫高窟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也随着壁画酥碱、起甲等病害受到破坏而呈迅速减少趋势。综观敦煌壁画中的古城墙,夯土层位清晰,表示夯层的横线基本平行。

敦煌壁画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

李旭东

“夯土版筑”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原始、使用最普遍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之一。敦煌莫高窟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也随着壁画酥碱、起甲等病害受到破坏而呈迅速减少趋势。“夯土版筑”图形构图虽较为简单,但其资料却非常珍贵。

敦煌莫高窟古代绘制的众多建筑图中,有一部分建筑图用一道道土红线、土黑线平行地绘在墙体表面,这种线条就是夯土建筑夯层的特殊表示。这些夯土建筑多被绘制在佛教壁画《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等经变壁画之中,以城垣、街市、监狱、民宅、台基、广场、塔堡、佛寺等多种建筑形式出现。古代画师在墙壁上正式绘画之前,大都先在画稿上画上壁画底稿,然后再照着底稿所绘图形描线上色。英国国家博物馆馆藏S.P.76背部白描图正中画一古代城制,从照片上看这幅壁画大门两侧有11条横线表示夯土墙的层位,沙武田先生认为此白描图是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壁画的设计稿样,并在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壁画中找出与画稿相类的图像。综观敦煌壁画中的古城墙,夯土层位清晰,表示夯层的横线基本平行。如榆林窟32窟南壁的《维摩诘经变》有一段夯土墙,长约2.2米,高约53厘米,墙面有基本平行手工描绘的土红线39层,这可以说是敦煌壁画中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的夯土建筑图像。莫高窟296窟壁画《福田经变》中“广施七法”画面上绘一夯土围墙,环绕一果园,园内树木葱茏,行人在果园中乘凉小憩;榆林窟壁画《弥勒净土变》极乐世界中老人自入墓茔的墓室为夯土半圆形穹庐顶状,墓外还有夯土围墙。莫高窟159窟东壁南侧的乌头门图,宅院墙体上画水平线表示院墙为夯土墙。莫高窟217窟的城墙为土红线画的夯墙,与城门、马面、角楼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莫高窟45窟、302窟、321窟、323窟、257窟、372窟、386窟、445窟、98窟,榆林窟19窟、34窟、36窟、东千佛洞2窟等窟壁画中亦有用水平线、折线或曲线表示的夯士城墙,这些图像都是夯土建筑壁画的珍存。

敦煌及周边地区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地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是以“夯土版筑”建筑的形态展现于世人面前的。由于历史上河流改道、民族迁徙,大多淹没于茫茫戈壁和浩瀚的流沙之中,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它们终于顽强地保存了下来,是难能可贵的“夯土版筑”建筑典型的实物标本。汉代建立河西四郡后,在河西走廊修筑了大量的城池,仅敦煌、瓜州保存下来的“夯土版筑”城池就有八十余处。著名的沙州故城、锁阳城、阳关、玉门关、南湖破城、白墩子、桥湾城、安西老城、瓜州营城、头堡城以及长城沿线的障、亭、烽燧遗址等,无论是郡城、州城、县城、乡城、里城,还是民堡、宅院等绝大多数都是用夯土筑成的。笔者考察过近百座古城,发现同一时代城墙的夯层厚度基本一致,时代愈早夯层愈厚,夯窝愈深,同时墙体亦愈厚,愈牢固,时代愈晚则反之。夯土版筑在中国的历史有3800余年,现在河西及敦煌地区遗存各类夯土建筑比比皆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该地农村修建住宅、牲畜圈舍、果园围墙,还普遍使用夯土版筑法筑墙。目前,修建蔬菜大棚的边后墙、边墙等仍用夯土打墙,从某种意义上讲,夯土版筑还没有完全消失。(www.chuimin.cn)

从商朝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夯土技术。筑城之前,在规划好的基址边缘挖坑栽立四根高大结实的柱子,在柱根周围放置础石稳定柱根然后填土压实。四根柱子两边平行距离相等,古代谓之“桢”。然后在四边放置木板、圆木或竹子等形成模子。然后填土抬夯打砸。打夯的工具叫“杵”,连续在一个位置打砸数下后再移动位置,这样一层一层地捣实曰“春墙”。考古工作者在楼兰遗址中曾发现四件沙岩石杵,在瓜州肖家地故城中发现多件夯筑用的小石杵,在锁阳城西北角墩下发现一部分夯木及墙体残留洞穴遗迹,此为研究“夯土版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夯土墙的主要材料以当地的细黄土为主要原料,有些地方还配以不同程度的砂、石屑、小卵石等拌和夯筑。夯土版筑的主要方法是在横板框内填土,层层夯实,为了增加强度,墙中常设置直径3厘米~7厘米的圆木,其原理犹如现代建筑在水泥中敷设钢筋。敦煌沙州城旧址及瓜州锁阳城、踏实破城子、六工城等墙体内即有放置的圆木。古代城墙就是采用边夯土边架木的办法灵活移动横框,逐层加高。《敦煌杂钞》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兵备道李端澄监修嘉峪关东西二楼,次年二月落成。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兵备道李涵监筑了一道百余里长的城墙。嘉峪关建筑是十分精工的,传说当时筑城用的黄土要筛选后放在青石板上烤干,再掺入丝麻和灰浆混拌,有的甚至要掺入糯米浆夯筑,以增强黏结力。工程建成后,在一定的距离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入夯土墙,就要返工重筑,直到箭头碰墙落地,才证明坚固合格,现在修复古城以旧修旧,此法不失为一良好方法。

佛教将佛国世界喻为“净土”,佛经中描绘的“净土”世界里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秽草、一种七收、用工甚少、所获甚多……而将现实社会喻为“秽土”和“火灾”,在“秽土”和“火灾”中充满了烦恼、病苦和矛盾。敦煌壁画中宣扬佛教思想的佛经故事和经画等题材,都是根据佛经绘出的。所以,佛国世界中的“夯土版筑”形式的建筑画图像,无不以现实社会中的各时代建筑实物为蓝本;古代建筑施工中一层一层的夯筑土墙,筑就的墙体有一层层明晰的夯层。壁画中的建筑图像中,城墙的形体大小轮廓、长短各异,夯层以实线、有些以虚线表示。敦煌壁画中虽有官城、州城、里城的区分,但布局的构成大体相同,仅在规模上稍有不同,夯土城墙多呈方形或矩形平面。莫高窟321窟、323窟、217窟壁画中亦有作为折线或曲线的城墙,反映了古代根据不同地方因地制宜筑城的情况。敦煌壁画“夯土版筑”建筑中监狱、坟墓有特定比例。古代现实社会中的监狱当今大多不复存在难觅其迹。瓜州锁阳城西北角有两个无门的夯土城堡,高约14米,其轮廓基本上保存完整,有关人士研究认为其是古代关押战俘和惩罚士卒的土牢。敦煌壁画的监狱图像,基本上是夯土筑成的圆形院落,有些圆形外又有方形院墙,都是“夯土版筑”,内外各有一门,圆形建筑内关押犯人,圆形建筑以外、方形建筑以内住有戍卒看守。

(《酒泉日报》2009年8月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