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一定规模的演出,使敦煌文化的“余脉”在民间顽强地得到延续。近年来,敦煌市抽调专人对敦煌曲子戏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工作,逐项登记建档,制订了详尽的保护规划。......
2024-10-17
活了230年的“敦煌粮仓”
魏锡强 丁玉萍
在敦煌市粮食局南关粮库所在地,至今仍保留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32间粮仓。这些饱经风霜的粮仓是全国粮仓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2003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定名“敦煌粮仓”。粮仓目前仍然用来囤积粮食。
然而,历经230年的风雨侵蚀,这些粮仓部分墙体出现坍塌,裂痕加剧,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虽然粮库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维修,但因粮库经营困难,所投资金犹如杯水车薪。“敦煌粮仓”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敦煌粮仓”损坏严重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敦煌市南大街沙梁巷的“敦煌粮仓”。现存的8栋粮仓分别分布在大院的东、南、北面和中央,保存最完好的是东面的一栋,损坏最严重的是院落中央的两栋。
从整体来看,每栋粮仓大小一样,建筑结构呈梯形,下大上小,屋顶呈“人”字形,墙壁由土坯建造,黄土、沙石、麦秆、泥巴是主要建筑材料。据粮库工作人员介绍,粮仓建筑时先建框架,后打墙体;墙基底部由13层青砖砌成,墙体用土坯和混合土夯砌而成;墙体底宽1.4米,顶宽0.7米;墙面用黄土、沙石、麦秆等物和成泥巴砌成;屋顶用黄土、小石粒、芦苇等物和成泥巴铺盖,仓顶上面的小石粒主要起缓冲雨水冲击的作用。粮仓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部结构采用了“四梁八柱”的建造方式,其骨架全是口径约40厘米的圆木,大梁与柱子的连接处没有一钉一铆,木头与木头之间是用榫卯连接起来的。
现在,这些粮仓大部分墙体表层的泥皮开始脱落,部分粮仓的屋顶下陷,其中位于院落中央最东面一栋粮仓的一堵墙上,大部分泥皮掉落,凹陷进去一个深深的大坑,屋顶一半已塌了下来。个别粮仓已塌陷,墙体下沉,门已无法打开。粮库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维修,粮仓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敦煌粮仓”全国罕见(www.chuimin.cn)
据敦煌市博物馆负责人杨先生介绍,“敦煌粮仓”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清时称“恒丰粮库”,民国称“田粮处”。目前保存下来的有8栋、32间,每栋4间,占地1120多平方米。
据介绍,清政府当时在敦煌和张掖设置这样的粮仓,目的是为了保证青海、西藏、新疆的边防稳定,所储粮草主要来自新疆和张掖的高台、临泽等地。“敦煌粮仓”边建边用,乾隆和光绪年间共建造72栋、400余间,到民国时仅存百余间,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属军供粮库。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有驻军,后粮库大部分被拆,20世纪50年代交由地方管理。
据悉,如今敦煌保存下来的这些粮仓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有关敦煌粮仓的一个故事:当时,清政府派了一个叫刘孟的将军来负责这项工程。刘孟经考察,选址在城外东南角的沙梁处。据说这里的沙子透气性好,对储藏粮食极为有利。然而,粮仓建成后,有人将刘孟上告朝廷,说他“屯粮城外居心谋反”。刘孟为此被朝廷斩首。后清政府派官员考察,看到这里的粮食保存很好,如实禀报朝廷。清政府遂在此修建“傲神庙”为刘孟平反。此后,每到开仓入粮时,当地百姓都来“傲神庙”烧香唱戏,纪念刘孟。
“敦煌粮仓”即将修复
敦煌粮食主管部门对“敦煌粮仓”采取了边保护边使用的办法才使“敦煌粮仓”保留至今。使用单位敦煌南关粮库从1985年至今已花费近十万元,在文物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对粮仓进行保护。近年来,由于粮库经营状况不佳,连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已无力保护“敦煌粮仓”。眼看粮仓日渐破败,粮库工作人员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修缮这些粮仓,不要让这些珍贵文物在这代人的手里毁掉。
作为一处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古迹。“敦煌粮仓”多年来一直由粮库进行使用和保护,这一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质疑。他们不明白:文物保护究竟该由谁负责。敦煌市博物馆文物股负责人杨先生表示:粮仓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达到保护的最佳效果。“粮仓是建筑物,”他说:“如果仅有保护而不使用,其损坏的速度会更快。粮库作为使用单位,由其担负保护工作更为便捷和及时,但在粮库没有能力对古迹进行有效保护时,文物部门不会坐视不管。”
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粮仓”的保护和修复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重视。敦煌市部分人大代表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过此事,得到了明确答复。目前,敦煌市博物馆已委托敦煌研究院制订修复方案并得到了技术支持。据介绍,“敦煌粮仓”的修复将按照“依旧修旧”的原则进行,即完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所使用的修复材料也以原来的材料为准,前期修复资金由省文物部门投资。粮仓修复后,将继续采取边使用边保护的办法,使用单位不变。
(《酒泉日报》2008年4月30日4版)
有关酒泉日报20年文集·人文地理卷的文章
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一定规模的演出,使敦煌文化的“余脉”在民间顽强地得到延续。近年来,敦煌市抽调专人对敦煌曲子戏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工作,逐项登记建档,制订了详尽的保护规划。......
2024-10-17
酒泉文字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县长——东汉曹全事迹解读范溥从书法艺术上考虑,如果一定要在汉碑中寻找出一个最为秀润典雅的作品的话,那么,东汉《曹全碑》无疑是其中翘楚。而曹全自己,则在公元184年左右,当过酒泉禄福县长。很显然,碑、传记载的都是同一件历史事件,但在人名、官名、史实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碑文记载这次战事“和德面缚归死”,当然以胜利而告终。在此,笔者以为碑文的记载更可靠,因而更值得相信。......
2024-10-17
让时光见证历史的体温二十年的庆典,对于诞生、成长于“古代飞天故乡、现代航天摇篮”酒泉的《酒泉日报》,像是举行的一场庄重、盛大的成人礼。《酒泉日报》自创刊以来,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
2024-10-17
揭开巴州古城的神秘面纱张燕柴玉银安西民间传说,在芦草沟以北的雅丹地貌内有一座隐现不定的“巴州城”,当地民谣说:“沙压了沙州城,显出了巴州城。”在安西,汉唐时期的古城有25座,也是全省的古城大县。从文物标本的文化特征来看,为两汉之魏晋时期文化面貌。在安西发现的这座古城的隔城遗存是我国有城邑记载以来的最新和最早的实物资料。种种迹象表明,它就是安西传说的巴州古城。......
2024-10-17
《在那遥远的地方》源于酒泉郭大民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写了不少优美的歌曲。被誉为“经典歌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则是他的代表作。特别是近些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曾被美国著名歌唱家罗宾逊唱遍全球并被巴黎音乐学院作为教材,1992年荣获中国金唱片特别创作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又于1993年荣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对《在那遥远的地方》,近年许多研究者就其产生的地点颇有不同见解。......
2024-10-17
花城湖·李陵碑·司马迁张燕这里,纷繁的历史与浪漫的爱情曾纠缠不清。最近一次到花城湖是在冬天。在花城湖西南角上,有一黄土夯筑的碑,这是汉朝一代悲剧武将李陵所筑,碑的后面揭开汉王朝抗击匈奴的一段千古悲歌。后人们在为触李陵碑而死的杨业将深感敬重,可对李陵,有人说他是降将,有人说他丧失民族气节。花城湖边的李陵碑在斜阳里沉默,在风中见证历史。当时,在李陵事件中,受牵连的不只是李陵的亲人,还有司......
2024-10-17
不可忽略的“先秦文化”赵开山酒泉地处河西走廊,南有雪峰高耸的祁连山,北有连绵不绝的合黎山和马鬃山,东有黄河连中原,西出阳关通西域。往往忽略了先秦时代的酒泉先民们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据《穆天子传》记载,中国北方草原的一支先羌文化,在西周形成“禺氏”的部落,后迁徙甘肃河西,号称月氏。中国古代文籍记述其先民即殷周鬼方、猃狁,远古称荤粥,秦以来称匈奴。......
2024-10-17
悬泉置遗址,大漠深处的古文献宝库王昱酒泉,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由于其干旱的地理环境和少雨的荒漠性气候,使得众多古文化遗迹和古文献典籍虽历经千年却能很好地保存下来。悬泉置遗址发现于1987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1990年—1992年连续三年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邮驿文书、简牍簿籍,为现今的人们研究和了解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2024-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