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辛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连续性主要表现为科研队伍建设者个人思维的连续性。马克思指出,科研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为条件”[7]。......
2024-10-14
社会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理论武器。当今时代,社会科学以其在提高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社会科学发挥着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社会科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都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的进程,社会科学担负着探索和把握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规律的重要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广大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1)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迅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就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科学。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即:希望大家增强创新意识,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希望大家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希望大家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希望大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希望大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伟大历史使命,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纲领。这五点希望,为广大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新的系统的具体要求。
同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央也需要掌握一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懈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在这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并殷切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大势,努力从人民群众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服务。第三,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第四,要坚持优良的学风。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坚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才能成为一名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第五,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要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多办实事。江泽民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0]
2005年3月7日,胡锦涛参加了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会上胡锦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打开新的理论视野、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努力取得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胡锦涛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胡锦涛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牢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团结协作,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2)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社会责任感从来就是社会科学肩负的历史道义以及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丢掉了社会责任感,社会科学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存在价值,就可能成为一群文人在可怜的书房里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宋代大学问家张载在讲到人文思想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时,概括了有名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贯穿其中的,正是中国古代有出息有作为的思想家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铿锵之言,更是把救国救民的神圣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融于一体。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无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确立,无不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固然有党的领袖人物的睿智,但也有许多充满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艰辛创造。应当说,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就是立身之本,就是基本价值取向所存,就是事业的灵魂所系,就是工作的动力所在。今天,只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己任的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才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去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才可能做出不负于时代不负于人民的工作业绩。
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坚定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勇于关注和研究涉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关注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并能努力地给予理论的说明,甚至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治国格言,也是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文思想学家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党忧国忧民,千万不能高枕无忧、歌舞升平。为此,就要求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始终保持清醒的思考意识、反省意识、批判意识,决不随波逐流,决不做报喜不报忧的表面文章,决不囿于歌功颂德而失去理性的反思。这种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理应贯穿在我们的学术活动及研究工作中。
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有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着力于理论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亟需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事业的每一个大进步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另一方面,离开了理论创新,社会科学就失去了生命活力。着力于理论创新并力争有所成就,就是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要求,甚至也是衡量其事业乃至人生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尺度。为此,就需要我们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努力践行“三个解放”,即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勇于与始终保持一种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弘扬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无畏精神,尊崇创造性研究和独立思考精神,大力减少习惯于做注释性、趋同性、公式性研究的做法,这样,社会科学的工作才真有意义,我们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劳动价值才会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思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现在有几种观点影响了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情绪:第一种认为,社会科学不如自然科学重要,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可以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二种则认为,社会科学成果缺乏真理性尺度的评判,不过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充其量是不可重复的个人特殊的生命体悟,因而社会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只是研究者的价值判断;第三种甚至认为,社会科学就是为权力服务的工具,是听从当权者号令、为当权者吹喇叭抬轿子的,所谓研究成果只不过是帮闲文人的实用主义的杜撰而已。这不仅完全否认了社会科学的真理性,而且还歪曲了社会科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唯物史观已毋庸置疑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而社会科学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不可辩驳的真理性。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从18世纪开始,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兴起的高科技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可是社会科学不也同样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吗?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新兴阶级创立的先进理论引发了革命,从而加速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以我国而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前者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后者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富强。这些铁的事实,谁又能否认得了呢?而当年的德国和日本,无疑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物质财富,但在精神上受到反人类的法西斯主义的控制,它们靠先进武器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5500万人口的死亡和数以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这种惨痛的教训,不是从反面告诉人们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对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吗?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就需要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
党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首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在提出“四个同等重要”论断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不可替代”的科学论断,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殷切期望。这就为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和舞台,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春天的百花园增添一片绿色,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建设一支强大的社会科学队伍,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责任重大。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沿着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振奋精神,不辱使命,不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完成时代赋予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神圣使命。
2.爱国、求真、关怀、批判与创新
(1)爱国。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最深厚的情感。它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这面大旗,始终在引导和召唤中华民族在寻求真理上不懈探索,许多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诗篇。“天下之本为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数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探寻着富民强国的真理。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多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者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爱国主义这面旗帜,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将是鼓舞和激励我们去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该以怎样的行动去热爱祖国呢?我们认为:一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过总结,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是人类知识财富的传播者,他们的强烈爱国之情首先表现在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历史的珍爱和尊重,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表现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二要真挚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对祖国具备了深沉的爱,才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报国之志,致力效国之行,倾注全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三要热情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著书立说、课堂教学、思想教育等,向公众宣扬爱国主义。四要敢于和与国家、民族利益相背离的反动势力作斗争。
(2)求真。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坚持真理、追求正义,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气节表现。对于真理与正义的追求精神,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许多仁人志士身上去寻找,如屈原、布鲁诺等。而知识分子更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与品格,“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为五斗米折腰”;“虽九死而犹未悔”……知识分子一旦坚定了理想信念,就会热忱执着地践行,他们的进取精神令人十分钦佩。他们追求理性,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担当社会良知与公理,不怕千难万险。正如尤西林在《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一书序言所写的: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的理想观念哪怕享有人类总体进程中更高的真理位置,那也不意味着拥有教阶或权柄的高贵;一切真正的人文阐释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它只是以向往与憧憬的态度去述说,以吸引那些从自身生存经历中有幸看见过洞穴之外太阳光的人(柏拉图的著名比喻),吸引他(她)们不断走向人性境界……。[11]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真态度,其本身是道德精神的最高表现。海外著名文化学者余英时认为,知识分子是保卫文化价值的人,政治权威侵犯知识领域是现代文化所绝对不能容忍的。(www.chuimin.cn)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有求真的精神,要勇敢地捍卫真理,同时也要热情地传播真理,不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求真的精神和态度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解决问题的。”[12]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来指导行动。对于任何过程和现象的研究,必须根除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让自己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妨碍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对任何假说、不同学术观点在利用判断力作出取舍时,必须不偏不倚,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要有正确的理论根据。求真的精神和态度,要求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理论研究中,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假说的提出,都要有充分的事实材料做依据。在推理过程中,不仅要严格地审查每一个前提或假设是否可靠,而且在推理中每前进一步,都要回过头来,审查是否隐含不合理的东西,绝不能以想当然代替事实。即使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最后撰写学术报告或论文时,也还要字斟句酌,反复核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求真的精神,需要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被假象和困难所蒙蔽。要传播科学真理,不能被伪科学那样的歪理邪说占据头脑,侵蚀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歪曲科学正义与价值。一句话,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对待真理的态度是:一要追求、二要捍卫、三要传播。
(3)关怀。西方人常说,知识分子代表社会的良心。这表明知识分子对于公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有着崇高的道德责任感。
古代知识文人信奉学而优则仕,许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士大夫之路,从而接近权力中心,使得许多知识分子能参政议政,并参与领导许多政治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连串“明道救世”的大运动都是以知识分子为领导主体的。无论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其领导人物主要都是来自知识阶层的。余英时在分析这一历史现象时,认为知识分子有几个重要的特性最值得注意:“第一是他们比较具有全面的眼光,因此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整个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的动向和需要。第二是作为基本精神价值的维护,他们比较富于使命感和正义感,因此具有批判和抗议的精神。第三是他们比较能够超越一己的阶级利害,因此而发展出一种牺牲小我的精神。”[13]正是基于这些特性,他们无畏担当社会的政治道义,“仁”、“义”、“礼”、“智”、“信”是他们精神价值追求的箴言。西方知识分子则以“公平”、“理性”、“爱”、“自由”等为普遍价值。在中国历史上,维护精神价值和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主要来自两个思想流派,即儒家和道家,他们都用一种超越性的“道”来关注和批判现实世界,只不过儒家注重群体的秩序,道家较偏重个体的自由;儒家较入世、较积极,道家较出世、较消极而已。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怀,还体现在“民生”等问题上的道义和“民贵君轻”的思想。
作为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维护人类精神价值,担当社会良心,就要展现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也体现在学术的“经世致用”上,如在政治方面,关心国家大事,追求政治民主,为政治生活充当好“参谋”与“智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好的建议,献计献策,维护并促进社会稳定;在经济方面,为政府进行经济决策论证,为现代化生产提供策划、咨询和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弘扬优秀文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多出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经常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生态问题、贫困问题、农村问题、犯罪问题、全球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脱离现实而生活,不能超脱于时代之外,而是要站在时代前列,并始终记住:关注现实、关怀社会。
(4)批判。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能够展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当然也能对现实世界中不合理的现象展开批判。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性的,人只要能自由地运用理性,对现实的生活经验进行系统的反省和检查,便自然可以烛明现实世界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批判乃理性思考的产物。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性格上,呈现为一种多遵从、少批判的态势,这种性格弱点是由传统政治权威造成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禁不起政治权威的巨大压力,或被流放、或被囚禁,不但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而且同时还滋长了一种自疑与自罪的潜意识,何谈批判呢?孔子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反之,天下无道,庶人敢议吗?“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主义使知识分子只能忍气吞声、谨小慎微,失去了最起码的独立判断能力,当然更谈不上批判的精神。知识分子肩负批判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实的批判,二是学术的批判。
作为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有批判的精神,这种批判,应该说是良知与责任的召唤使然。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从事的是一项极富探索性与挑战性的工作,面对前人结论中的问题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要敢于“怀疑”,因为批判源于怀疑。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者总是需要集思广益,吸收前人或他人的研究中有用而合理的部分,求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但是,对待别人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权威人士的意见,都不应该迷信,迷信就容易束缚一个人的思想,束缚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谈不上科学研究的个性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加之个人所处的时代条件与社会环境也各异,因此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只有“相对”的结论而没有“绝对”的定论。章太炎论学术独立,“但顾求真,不怕支离”,感于向正统和权威挑战。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大胆否定牛顿关于光的物质微粒说而提出光的波动说时,强调指出:“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然而,这种对前人或他人的批判要建立在自我内在的批判基础上,先“怀疑”自己、“批判”自己,然后才施之于他人。西方科学家做实验也是先怀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可靠,检讨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这些完全成立后,才能转而“批判”前人或他人的立论。无论是学术争鸣,还是学术对话,都要注意批判自己,怀疑自己,同时又需证明自己的合理性,注意证明的过程和证明的规范性。不能只下结论不做证明,不能只喊口号不做阐述,那就无所谓批判他人。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法拉第就曾说过:“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结论,也只不到十分之一。”学术的生命在于批判和争鸣,只有经过批判和争鸣,学术才能创新,学科才有进步。
(5)创新。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作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社会科学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社会科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我们要自觉地在思想上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推动社会科学的创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十六大报告便是创新的典范,报告中蕴涵了一系列的新亮点,这些亮点,有的是对已有观点的坚持和扩展,有的是新提出的思想和论断。
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知识的创新,一方面是对传统知识与观念的反驳;另一方面就是对知识与信息的学习和再造。创新不仅要敢于“破”,敢于批判,同时也要敢于“立”,敢于提出问题和新的假说,这就需要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勇于探索。牛顿等人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作不出知识的进展的。”如果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者没有勇气,怕担风险,怕出洋相,不敢提出自己的设想,那么,他就永远不会取得重大的成就。
创新需要向上进取的探索精神。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利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研究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对各种困难的克服,能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或者能在社会科学的海洋中探寻别人没有发现的宝藏。当然,创新的过程充满风险和困难,可能会犯错误、会失败。对于研究创新工作的复杂性,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或者这些错误源于理论思想不正确或技术细节上的原因,或者理论方法不正确,或者推理前提不明确,或者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或者基本假设不正确,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创新的失败,正如前面所述,有个人主观上的原因,但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新观点、新理论的出炉,会遭受学术传统势力层的嘲弄和打压,正如培根所指出的:由于过去的业绩而享有声望的显贵,大体不愿见到发展的洪流迅猛奔腾超越其成就。但研究工作者不能因为受到打击和排斥就束手就擒,而要在研究领域中继续前行。康有为曾经说过:“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城之势治天下”;“守旧而不知变者斥之,习故而不能改者去之”;“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3.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人们对社会发展目标的理性认知和信念,需要正确的理论引导。而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宣传和普及,又离不开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的同时,肩负着答疑解惑、同社会交流和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的重任。把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传播给社会、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涉及到思想认识的方法和方向问题,事关重大。江泽民曾经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4]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来说,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研究和阐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范畴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回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把人们的思想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社会科学的价值就是能够正确地回答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衡量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主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能够解答现实和未来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时代和现实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深厚的源泉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天地,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要紧密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运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以高水平的精神产品奉献给社会,启发和影响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性的精神正确理解和对待社会变革中的利益问题。
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有权利将自己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公之于众,也应当向干部群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但是,任何时候,这种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而必须受到宪法、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约束。马克思说过: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始终是统一的。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那样,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但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4.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对历史负责
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始终对历史负责。一方面,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尊重人类的历史,尊重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正确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全盘否定这些历史,一概批判这些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领袖人物,如列宁、毛泽东等,实质上是从历史沿革上否定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否定社会主义新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未来。要以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未来。未来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现富强、繁荣、民主、法治和现代化,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保持稳定,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任何把公共讲坛作为自己沽名钓誉的舞台,通过影射和谩骂攻击社会主义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对历史负责,需要我们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在充分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同时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的分化,也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应该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帮助人们划清理论和实际生活当中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决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全盘西化”。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政治力量斗争错综复杂,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少数人的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头脑不够清醒,立场不够坚定,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更有甚者言必称西方,对中国国情则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以及五花八门的思潮和流派盲目推崇、照抄照搬,甚至削足适履,企图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匡正”中国的现实,搞乱人们的思想。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有批判地学习、借鉴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以新的研究和新的成果帮助人们分清精华和糟粕,在积极引进对我有用的东西的同时,提高全民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因而更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国为民服务,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才能做到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形势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当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不是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当作现成的公式套用,以其裁定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而是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关社会科学学导论的文章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辛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连续性主要表现为科研队伍建设者个人思维的连续性。马克思指出,科研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为条件”[7]。......
2024-10-14
由此可见,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的运演者,是用脑力代替体力劳动并服务于劳动操作的思想者。而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只是脑力劳动者的一部分,在此仅区别于体力劳动者。......
2024-10-14
由于社会科学本身及其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科学家所表述的是要把人类意识“从机械文明造成的物质主义中解放出来”。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生产力的发展。......
2024-10-13
但社会科学家的成长,是社会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外部环境提供良好条件所作用的结果。从国外来看,美国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家的作用。同时,图书资料的完备也是社会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个人因素,或者说成长为社会科学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024-10-14
它把社会科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种概念,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科学。还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有的学科类属界限也很难划清,既可视为人文科学,又可视为社会科学。综上所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复杂关系具有历史的渊源。......
2024-10-13
在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这使得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并产生了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和流派。近百年间社会科学正是在这动荡不安、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背景中发展的。......
2024-10-13
由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在构成和适用上存在诸多差别,被害人基于违约请求救济还是基于侵权请求救济,就成为直接关系到诉讼成败及损害能否得到充分补偿的重要问题。根据《合同法》第122条规定,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受害人有权选择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
2023-07-25
社会科学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组织是对各式各样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抽象,但相对于社会科学,数学的抽象性更强。其二,数学为社会科学提供精确的表述语言。2005年8月15日这一天,湖南各地纷纷举行抗战史料图片展、社会各界人士集会、修复和重新开放抗战遗址等活动......
2024-10-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