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字经·千字文解读:成就功业,勤学苦修的积累

三字经·千字文解读:成就功业,勤学苦修的积累

【摘要】:成就功业俊①密勿②,多士③寔宁④。晋、楚相继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勿以少年费白日从古至今,想要有一番成就的人往往经过勤学苦修的积累。与古代相比,如今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状况应该更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首先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成就功业

【原文】

img816密勿,多士寔宁

,赵img817img818

假途img819灭虢img820,践土img821会盟img822

img823img824约法img825,韩img826img827烦刑img828

img829img830img831img832,用军最精。

img833img834沙漠,驰img835img836丹青img837

九州img838禹迹img839,百郡img840秦并img841

【注释】

①俊img842:杰出的人才。

②密勿:不会多,谓多多益善。

③士:知识分子

④寔宁:寔通“实”,确实的意思,即天下真正太平。

⑤晋:春秋时期的晋国

⑥楚:春秋时期的楚国

⑦更:更替。

⑧霸:称霸。

⑨赵:战国时期的赵国。

⑩魏:战国时期的魏国

img843困:受困。

img844横:连横,指与秦国联合。

img845假途:借路。

img846虢:古代国名。

img847践土:晋文公召集盟会的地方。

img848会盟:诸侯国开会结盟。

img849何:汉代丞相萧何

img850遵:遵守。

img851约法:简约的法律

img852韩:韩非子。

img853弊:败坏。

img854烦刑:烦苛的刑法。

img855起:白起。(www.chuimin.cn)

img856翦:王翦

img857颇:廉颇

img858牧:李牧。

img859宣:光大。

img860威:威力。

img861驰:传播到。

img862誉:声誉。

img863丹青:代指史书。

img864九州:代指天下。

img865禹迹:禹,夏朝的开国帝王。迹,行迹,也指天下所有地方。

img866郡:古代行政单位。

img867并:统一。

【经典原意】

贤人越多越好,这样天下才会真正太平。晋、楚相继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萧何遵循简约刑法的精神制定九律,韩非子却受困于自己所主张的严酷刑法。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最精于用兵。他们的声威远传到沙漠边陲,美誉流传在史书中。大禹治水所到之九州,都被秦国作为郡县统一。

【当代阐释】

勿以少年费白日

从古至今,想要有一番成就的人往往经过勤学苦修的积累。没有哪一个人是天生就可以做英雄、做圣人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意是:夜深时点上灯,黎明公鸡叫时就起床,这正是男子汉读书的好时光。如果年纪小的时候不知道利用时间好好学习,长大了一无所知、不能立业,那时才后悔小时候不读书,却已经来不及了。诗句表现了诗人少时常常起早贪黑地读书而不浪费时光的奋发精神。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也在他那首有名的《满江红》词中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现在人们也常常引用这样的诗句规劝自己的孩子不要贪玩,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学习,多读一些能够增长我们知识和对学习有用的书,不要等到自己年老了才知道后悔。勤学,是从古至今人们对孩子的一贯教诲和期望。与古代相比,如今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状况应该更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与现代社会、家庭各方面对教育的重视,为孩子读书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都听过映雪、捉萤、凿壁偷光或编蒲抄书的故事,这样的情况在如今一般的城市中基本上不再重现。社会、学校、家长通常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学习,就是造成“习相远”的最重要因素了,最终影响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

国学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身高仅四尺多,个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主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其他诸侯国。

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当他即位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士都很担心,几次想劝谏齐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触怒了君主,轻则削职罢官,重则脑袋搬家,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微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一只大鸟,栖在王宫的庭院里已经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飞也不鸣叫,大王您可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淳于髡听了便笑着说:“多谢大王英明的指点,如今大臣们正等着大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家。首先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地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悬梁刺股

苏秦东周有名的辩士,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走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终被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所重用。

约法三章

秦朝末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灞上。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