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儒家的道德规范:规范五常与四大,塑造人生境界

儒家的道德规范:规范五常与四大,塑造人生境界

【摘要】:规范人生的“五常”盖①此身发②,四大③五常④。儒家的道德规范。人的身体发肤由“四大”元素构成,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五常”。恭敬地抚养老人,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女子要以贞妇洁女为榜样,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不迁怒的人生境界有一次,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如果没有马皇后的“急中生智”,这两个太监就只能成为朱元璋迁怒的对象,死于非命了。以离开鲁国,表示不做季氏家臣的决心。

规范人生的“五常”

【原文】

此身发,四大五常

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img543才良img544

知过img545必改,得img546能莫img547忘。

img548谈彼短img549,靡img550img551己长img552

【注释】

①盖:发语词,无实义。

②身发:身体和头发,代指人。

③四大:地、水、火、风。佛教认为是世界构成的基本元素。

④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的道德规范。

⑤恭:恭敬。

⑥惟:助词。

⑦鞠养:抚养,养育。

⑧岂:怎么。

⑨慕:钦佩,仰慕。

⑩贞洁:品德好。

img553效:学习,效仿。

img554才良:才能卓越,品德高尚。特指德才兼备的人。

img555过:过错。(www.chuimin.cn)

img556得:有所得。

img557莫:不要。

img558罔:不要,无。

img559短:短处,缺点。

img560靡:不要。

img561恃:骄傲。

img562长:长处,优点。

【经典原意】

人的身体发肤由“四大”元素构成,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五常”。恭敬地抚养老人,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女子要以贞妇洁女为榜样,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有所收获不要忘记。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当代阐释】

不迁怒的人生境界

有一次,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回答:是颜回。但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了得,语言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

“迁怒”,就是把从别处滋生的怒火,不问情由、不分对象,由着自己的性子转嫁给别人。“不迁怒”,只是人生修养中的一小点,然而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有时候迁怒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我们都有迁怒的经验。举例来说,我们最容易迁怒的对象就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家人好心前来询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自己却是一副少来惹我的脸色,甚至有时还会对家人发火。其实这脸色和怒火,并不是针对家人,而是在外面受了气,无处可发,于是只好迁怒家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名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一对有名的搭档。德国当时能够强盛,不但是俾斯麦这个铁血首相厉害,同时也因为有威廉一世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了。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了?”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

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个人不能反省自躬,因为一点儿事情不高兴,就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在后宫与皇后谈笑,两个人谈得高兴,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兴地跳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时的那种样子,这是非常失态的。当时还有两个太监站在旁边,他没有留意到。一会儿朱元璋出去了,马皇后立即对那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要回来,你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否则你们二人都会没有命了,记住,听话!”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对劲,刚才的失态,将来给两个太监传了出去,那还了得。于是回到后宫,一问之下,两个太监,一个是哑巴,不会说话;一个是聋子,没有听见,这才了事。如果没有马皇后的“急中生智”,这两个太监就只能成为朱元璋迁怒的对象,死于非命了。

国学故事】

子骞拒污

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15岁,鲁国人。孔子称赞他说:“闵子骞这个人不轻易发言,一旦发言,就不偏不倚,切中肯綮。”即是有德者必有言。其言必定是淑世兴邦,利国福民之语。他为人正直,见识高远,以德行著称;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

子骞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子骞虽有济世之心,却不齿季氏的跋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并对使者说:“如果你再叫我出来做官,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以离开鲁国,表示不做季氏家臣的决心。他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