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理想的治世:三字经·千字文解读

理想的治世:三字经·千字文解读

【摘要】:理想的治世坐朝①问道②,垂拱③平章④。德国北部的史学研究者普遍赞扬俾斯麦,认为他结束了德国长期的分裂,使德国走向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德国南部的史学研究者则抨击俾斯麦过多地使用暴力,有损德意志民族的威望。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演化为以法治国的一种表现形式。

理想的治世

【原文】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img528归王img529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img530

化被img531草木,赖img532img533万方img534

【注释】

①坐朝:指治理国家。

②问道:探求学问,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③垂拱:指无为而治。

④平章:让法律规则公平。

⑤爱育:爱护并培育。

⑥黎首:普通老百姓。

⑦臣伏:服从,愿意做臣子。

⑧戎羌:古代,西北部的游牧民族

⑨遐迩:远近。

⑩率:都。

img535宾:做宾客。

img536归王:服从天子的领导。

img537场:长草的地方。

img538化被:教化,施与。

img539赖:依赖。

img540及:到。(www.chuimin.cn)

img541万方:天下所有的地方。

【经典原意】

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民族人都归附。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愿臣服贤君。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当代阐释】

青史凭谁定是非

我们常常看到: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同一个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评价。如: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他的历史功绩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至今在德国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仍不统一。德国北部的史学研究者普遍赞扬俾斯麦,认为他结束了德国长期的分裂,使德国走向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德国南部的史学研究者则抨击俾斯麦过多地使用暴力,有损德意志民族的威望。

对同一个历史人物有着如此大相径庭的评价,缘于大家评判时所依据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德国统一时,北部出于经济上的原因,迫切希望德国能尽快地联合起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国家后盾。而南部则在经济和文化上与奥地利及法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倾向于自成一体,不想被普鲁士所吞并。

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时,首先要具体地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历史条件相联系的,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例如:评价秦始皇,如果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看到的似乎仅仅就是一个“好大喜功”、“暴虐无道”的昏君。可是,只要我们面对历史事实,具体分析当时的时代要求,就会看到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代替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为他一系列好大喜功的作为提供了历史依据,肯定了他为顺应历史发展所迈出的步伐。

要真正认识一个历史人物,还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把握他的活动。全面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综合历史人物的一生表现来评述他,要综合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个性等各方面来看待他。有许多历史人物有多方面的才华,在许多领域都有造诣、有地位,比如毛泽东、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还有些历史人物在其生前没有大的影响,但死后却显示出其作用和价值,像孔子教育思想和关于“仁”的道德观念。许多看似正义的活动,如果从历史发展观点来看,经常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作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坚持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国学故事】

上行下效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出自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据说,春秋时,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也都高声喝彩。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臣子弦章说了。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儿赏赐,如果我接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说什么也不接受赏赐。

赵威后重民轻君

春秋战国时期,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者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就问:“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儿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儿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逐末的道理?”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没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做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于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的远古的先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主只是为人民所认可的管理者。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文化常识

垂衣而治

这是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易经》中表彰黄帝、尧、舜功绩的第一句话,就是赞赏他们“垂衣裳而治天下”。注家解释这句话,说在黄帝之前还不晓得制作衣服,只是用羽皮革木来御寒,只是到了黄帝才开始制作衣服,垂示天下。

人的衣裳本为御寒遮羞之物。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演化为以法治国的一种表现形式。舜为帝后,对卿、大夫、士等君臣上下的服饰进行了改制。一日,朝见众臣时,他对禹说:“你做我的左右手,就要扶助我使所有的人民富裕。布陈智力于天下四方,成立治之功。为整肃人臣秩序,以示礼仪之邦风范,以对君臣上下有自我束缚,知其自爱。我看君臣上下,要使用古人衣服的法象,将日、月、星辰、山、龙、雉六种图形绘在上衣上,又画山、龙、雉在宗庙彝樽上,将藻、火、粉、白米、黼、黻六种图形绣在下裳上,用五种颜料施制成五种色彩,制成礼服,以示职别,以表尊卑,以戒自律,以显威仪。”禹遵照舜帝旨意,开始制作礼服,使衣裳图形的制作和穿戴,严格地区分出等级差别,使君臣有序,尊卑有别,对于没有礼仪秩序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统治,无疑向国家的产生和把衣裳建制作为德治和法制融为一体的形成,迈进了一大步。所以,才有古人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说。

尚书大传》中说,唐虞时代对犯人使用象征性的刑罚,犯了应该涂黑额头罪的,就让犯人带块黑头巾;犯了应该割掉鼻子罪的,就让犯人穿上红褐色(赭色)衣服;犯了应该剐掉膝盖骨罪的,就在膝盖部位绑块黑布并画上标记;犯了杀头罪的就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我们现在还仍然在实行的囚衣制度,原来是黄帝发明的,不同的是黄帝时代的囚犯,只是穿上囚衣,并不需要坐在牢里。看来在黄帝之前,统治者对犯人采取过残酷的刑罚,到了黄帝时代,社会进入高度文明,对犯人就只是采取象征性刑罚了。黄帝采取象刑,非常奏效,《尚书大传》说:“唐虞象刑,民不敢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