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字经·千字文解读:通经读史,理解中国历史

三字经·千字文解读:通经读史,理解中国历史

【摘要】:通经读史经子通,读诸①史。周武王,称三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将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共224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

通经读史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img199,称盛世。

夏有禹img200,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img201子,家img202天下,四百载img203,迁img204夏社img205

img206img207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img208img209

周武王img210,始诛img211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img212东,王纲img213img214,逞img215干戈img216,尚img217游说img218

img219春秋img220,终img221战国,五霸img222强,七雄img223img224

【注释】

①诸:众,各种。历朝各代。

②考:推求,研究。

③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关系。

④羲:又作宓羲、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羲,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⑤农: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⑥黄帝: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⑦居:处,在。

⑧上世:指上古时期。

⑨虞:舜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舜又被称为虞舜。

⑩相:互相。

img225揖逊:揖是揖让的意思;逊是谦让的意思。揖逊在这里是指禅让王位。

img226禹:大禹。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也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img227传:传位。

img228家:动词,把……当做家。家天下,即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把王位传给儿子。

img229载:年。

img230迁:改变。

img231社:社稷,即国家政权。

img232汤:商朝的建立者。夏朝君主桀荒淫无道,汤就起兵讨伐,占有了天下,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年)。

img233伐:征伐。

img234纣: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img235亡:这里指国家破灭。

img236周武王:指周王朝的两位君主。文指周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姓姬,名昌,为商纣之西伯,也称伯昌。他在位五十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为灭商奠定了基础;武指周武王姬发,文王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

img237诛:杀,这里指起兵讨伐。

img238辙:迁移。这里是说周王朝把都城迁移到了东边的洛阳

img239王纲:指王朝的统治。

img240坠:衰落。

img241逞:显示,炫耀。

img242干戈:干是盾牌,戈是长矛。干戈在这里是指武力。(www.chuimin.cn)

img243尚:崇尚。

img244游说:谋士来往于诸侯国之间,凭口才劝说君主接受他们的主张。

img245始:始于,从……时开始。

img246春秋: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img247终:到……时结束。

img248五霸:先秦时期五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亦作五伯。《孟子》中指春秋时代的五个国君。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强:强大,称霸。

img249七雄:战国时期,各国之中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img250出:出现。

【经典原意】

将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做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儿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870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分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子编春秋而名之),共224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武力称霸一时。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争伐不断,民不聊生。

【当代阐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思考唐庄宗得失天下时得到的结论。唐庄宗在未得天下时,他身负国难,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得到天下之后,他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最终只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可悲下场。

这两句话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为:在担忧和勤劳中,国家和自身就会兴盛、发达,在贪图安逸的环境中,国家和自身就会灭亡。这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的另一个说法,二者都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

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清朝的康熙皇帝,8岁即位,14岁时开始处理政事,16岁就智取权倾朝野的鳌拜,接着是平定三藩,又收复台湾宝岛,还两次西征葛尔丹。正因为他一生为国费尽心血,才使国家进入兴盛时期。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安逸、优越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和斗志,使人沉溺于安乐,尽享舒适、安逸,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甚至于“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城,他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于是他和他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各位将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军队卷土重来时,起义军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说:“在我们中间,谁能忍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谁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为培养孩子忧患意识,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要做出一定的转变,要让孩子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孩子认识到要靠自己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挫折教育也非常重要,必须给学生补好这一课,使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时能保持自身的个性完整与心理平衡。

“忧患意识”是中华文化主流中的可贵精髓,是关注社会、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基本素质。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在品德、情绪、意志和个性、兴趣等方面才会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锻炼坚强的性格,培养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

国学故事】

千金买骨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要物色治国的人才,便向名士郭隗请教。郭隗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讲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金,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非常高兴,就派一个臣子带了一千金去买。没料到臣子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病死了。臣子就把马骨买了回来。国君见了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臣子对他解释说:“如果人家听说您肯花钱买千里马的骨头,就会相信你有买马的诚心,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果然,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就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尊郭隗为师,筑造黄金台奉养他。各地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地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燕国从此逐渐强大起来。

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其中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都以为商鞅在开玩笑。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都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不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

卧薪尝胆

吴越两国交战,吴国大胜,越王勾践和夫人被俘虏到了吴国做奴隶。吴王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先王的陵墓旁边,叫勾践给他喂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志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被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勾践励精图治,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越国逐渐强大起来,最后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当时,秦国派大军进攻赵国,赵国国君孝成王要派赵括代替年老的廉颇担任将军,迎击秦军。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以前我侍奉赵括的父亲,看到他身为将军,广交谋士良友,将受赐的金钱都分给手下的士兵。接受领军命令的时候,不再过问家里的事。但是如今赵括却不一样,他做了大将,就高傲自大,士兵都畏惧他,不敢仰视。大王赐给他的金银布匹,他都自己私存起来,不肯分给大家,并整天关注有什么合适的田地宅院可以买。大王您看他和他父亲多么不同!他的才能、德行都不足以统帅大军,请不要派他为将。”但是赵王不相信她的话,不肯改变决定。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您一定要任用他的话,如果他不称职,从而使我国军队遭到失败,那么论罪时能不能不牵连到我?”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带兵出征之后只三十多天就被秦兵击败,赵括阵亡,全军覆没。赵王才后悔没有听信赵括母亲的话,并且因为先前的许诺,没有治她的罪。

【文化常识】

甲古文

殷墟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和兽骨,有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连同其他器物的铭文,约有单字四千多个。商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迷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否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都已具备。商代已有比较丰富的文献典籍。由占卜积累的大量甲骨卜辞,就是当时文献记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