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心志殆①辱②近耻,林皋③幸即。解组表示辞去官职。压力是人对内心和外界环境的心理反应。当人不能承受内心和外界对自己的期望时,便产生了压力。再次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需求与实际能力、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竞争与奋斗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需求不致脱离自身现有的能力而好高骛远、漫无边际,个人的愿望不能违背社会准则和要求。......
2024-09-21
六经三传五子老庄
【原文】
诗书易,礼春秋。号①六经,当②讲求③。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④。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⑤。
大小戴,注⑩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
褒
贬
,别
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
其
要
,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注释】
①号:号称。
②当:应当。
③求:求知,研究。
④详:详细。
⑤奥:深奥。
⑥作:制定。
⑦存:保存。
⑧治:政治,治理国家。
⑨体:本体,实体。
⑩注:注释。
述:记述,陈述。
备:齐备,完备。
亡:衰落,消退。
寓:蕴涵。
褒:夸奖,赞扬。
贬:贬低,批评。
别:辨别,区别。
方:才。
撮:摘录,提取。
其:它的。
要:要点,重要的部分。
【经典原意】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www.chuimin.cn)
《尚书》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八十五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四十六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三篇合计为四十九篇)。其内容完整地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诗经》经过孔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借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传是解释《诗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当代阐释】
礼仪教育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我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古代“礼”的核心是等级。不管三六九等,长幼有序,有了等级,各归其位。传统古代礼仪,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比如说穿衣:古代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衣服。衣服的颜色,花形样式等区分都很清楚。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美好心灵的展现。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即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中,对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六个方面,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方算知书达礼,方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
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久而久之,就可以收到“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的效果。这样,我们民族的总体素质,就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个问题,古人非常重视,例如朱熹就曾经反反复复地谈到这一点,他认为对于孩子,做比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还不太懂事,对他们讲大道理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要紧的是要教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越具体越好。如吃饭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等父母先举筷子,然后再吃;父母有所召唤的时候,不能拉长了声音应答;吃菜的时候,如果拿起了汤匙,就要放下筷子,不要这两样东西一起上手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里面,都包含着尊敬父母、文明进餐等道理,对于奠定他们做人的基础至关重要。
《尚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逸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连山》、《归藏》
《连山易》古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备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此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生动短小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对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
《春秋》最初原文仅一万八千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语言极为精练。但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其成书在战国时期。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作者佚名。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有关三字经·千字文解读的文章
淡泊心志殆①辱②近耻,林皋③幸即。解组表示辞去官职。压力是人对内心和外界环境的心理反应。当人不能承受内心和外界对自己的期望时,便产生了压力。再次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需求与实际能力、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竞争与奋斗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需求不致脱离自身现有的能力而好高骛远、漫无边际,个人的愿望不能违背社会准则和要求。......
2024-09-21
和谐的家庭氛围存①以②甘棠③,去④而益⑤咏⑥。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2024-09-21
理想的治世坐朝①问道②,垂拱③平章④。德国北部的史学研究者普遍赞扬俾斯麦,认为他结束了德国长期的分裂,使德国走向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德国南部的史学研究者则抨击俾斯麦过多地使用暴力,有损德意志民族的威望。中国这种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源于先秦战国,对当时的政治家和各国首脑们认识国家的实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演化为以法治国的一种表现形式。......
2024-09-21
珍视春光渠①荷的历②,园莽③抽条④。然而这种监督不可能时时处处存在着。在无外界监督时,一个人的行为仍然谨慎、小心,能够依据常规、道德,这就是“慎独”。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当时隗嚣拥兵天水郡,班彪避难,依附于隗嚣。班彪遂与窦融制定了归依汉朝,并统率西河之众以抗拒隗嚣的策略。光武帝怜惜班彪的才学,于是征召他进见。其他小孩儿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这引起他父亲的重视。......
2024-09-21
先哲圣贤善言妙语论语者①,二十篇。群②弟子,记善③言。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2024-09-21
做人的节操仁慈隐恻①,造次②弗③离④。种种阐释,一样节操对于节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阐释:节操就是太史们的秉笔直书。节操就是变法者的一腔热血。节操是学者对学术尊严的维护。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的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
2024-09-21
悬梁刺股,求学须奋昔①仲尼②,师③项橐④。古圣贤,尚⑤勤学。彼⑧既⑨仕⑩,学且勤。头悬梁,锥刺股。家虽贫,学不辍。中令是中央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的简称。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坚苦卓绝地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有关好学的故事,譬如文中说的编蒲抄书、削简抄书、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都说明为了寻求知识,要善于创造条件,克服困难。......
2024-09-21
总序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
2024-09-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