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然万物,情感触觉:千字文解读

自然万物,情感触觉:千字文解读

【摘要】:自然万物,情感触觉地所生①,有草木,此植物,遍②水陆③。稻米、高粱、黄豆、麦、黍、稷,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人生、理想的教材,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具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古时称茭白为苽。

自然万物,情感触觉

【原文】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img68,爱img69img70img71,七情具img72

img73img74黄,及img75黑白,此五色,目所识img76

酸苦甘img77,及辛img78咸,此五味,口所含img79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img80,鼻所嗅img81

img82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img83八音。

曰平上img84,曰去入,此四声,宜调img85img86

【注释】

①所生:所是虚词,与动词用在一起时组成名词性短语。所生的意思就是生成出来的东西。

②遍:遍及,到处。

③水陆:水中和陆地上。

④飞:飞翔。

⑤走:跑的意思。

⑥食:吃。

⑦豕:古代对猪的称法。

⑧畜:家养的动物。

⑨饲:饲养。

⑩哀:哀伤。

img87惧:恐惧,害怕。

img88爱:喜爱。

img89恶(wù物):厌恶。

img90欲:欲望,希望得到。

img91具:具有。

img92青:指蓝色。

img93赤:红色。

img94及:与,还有。

img95识:识别。

img96甘:甘甜。

img97辛:辣。

img98含:品尝。

img99臭(xiù秀):指鼻子闻到的气味。

img100嗅(xiù秀):闻。

img101匏(hù户):一种葫芦。嫩时可吃,老时可做盛器物。(www.chuimin.cn)

img102乃:是。

img103上(shǎng赏):平上去入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img104调:调和。

img105协:和谐,融洽。

【经典原意】

大地上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中。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这些动物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米、高粱、黄豆、麦、黍、稷,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地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甜(甘)、辣(辛)、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古人用匏瓜与黏土做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拨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柷和img106。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当代阐释】

体味音乐,寓教于乐

当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在耳边响起时,浮躁的心灵、焦躁不安的情绪都会得到缓解。对于音乐最简单、通俗的评价就是:好听或者不好听。音乐之于人类社会,有三大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实际上音乐在古代的地位是很高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一部乐歌集,在古人要学习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排在了第二位。

音乐之所以有教育作用,是因为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思考的产物,里面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就同时接触到了作曲家伟大的心灵、深刻的思想,感受到他所倾吐的一切,潜移默化,被不知不觉地陶冶着性情、雕铸着灵魂。比如我们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就不可能不被他在音乐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乐观精神、藐视一切权贵的大无畏气概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所打动。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人生、理想的教材,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具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他们都强调音乐不但具有陶冶性情、淳化民风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可以更深入地对人的灵魂产生作用,能够逐渐改变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则把教育与净化、精神享受列为音乐的“几个目的”之一,柏拉图也在他的《理想国》里,强调音乐必须“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古罗马的贺拉修斯则把“寓教于乐”当做艺术的法则。

音乐的教育作用,还体现在这样一方面,即音乐是一种必要的修养。恩格斯青年时期,曾尝试着作曲;列宁表示:“真想每天都听一遍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托尔斯泰曾被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感动得潸然泪下;而爱因斯坦本人会拉小提琴,更是人所共知的事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还认为音乐的修养是一切修养当中最高深的修养和最终的修养。他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话,认为人的修养是开始于“诗”,建于“礼”而最后完成于“乐”的。

国学故事】

后稷稼穑

后稷名叫弃,是周代姬氏最初的远祖,帝尧时候人,他的母亲姜原是帝喾高辛氏的正妃。一天,高辛氏率领姜原,到郊外某宫去祭祀禖神,祈求子嗣,姜原在路上见到巨人足迹,践踏而过,忽觉全身一震,从此就有了身孕,怀胎一年生下一子。由于受孕奇异,姜原以为这是个不吉祥的孩子,就把他丢弃在人迹很少的小巷子里。可是牛马经过,都回避不践踏他;又把他丢在河沟中的冰上,群鸟飞来用翅膀遮盖,温暖他的身体,姜原见这情景,以为他是个神,于是又把他抱回来抚养,给他取名叫弃。

弃在儿童时代,就喜欢种植芝麻,豆类等植物。长大以后,爱好耕种农作物。他善能选择肥沃土壤和地势适宜的地方,种植五谷,当时人民都效法他。尧帝见他对农事有特殊才干,就任用他为农师掌管农事,封他于邰地,号称为后稷。天下人民,因而得到农业的莫大利益。子孙沿袭他的官位,传到十五代为周武王,后来伐纣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周朝

文化常识

六谷

六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古时指稻、黍、稷、粱、麦、苽六种农作物。古时称茭白为苽。

周礼·天官·膳夫》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

春秋战国时期还盛行“五谷”之说,《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还有“百谷”、“九谷”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六畜

六畜是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选择了马、牛、羊、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牛能耕田,马能负重致远,羊能供备祭器,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猪能宴飨速宾。六畜各有所长,在悠远的农业社会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七情六欲

“七情”始见于《礼记》之《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

八音

八音最早见于《尚书》。《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石音包括编磬、特磬;土音包括埙;革音包括鼓;丝音包括古琴、古瑟;木音包括柷、敔;匏音包括笙、竽;竹音包括箫、笛、管、篪。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儒家把礼乐是否正常有序,作为统治有没有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孔子曾以“礼崩乐坏”来形容周王朝统治的衰落。《国语》:“重者从细,轻者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