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理解中国传统伦理与时间观念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伦理与时间观念

【摘要】:知数伦常,四季四方首①孝弟,次②见闻③。知某④数⑤,识某文⑥。三纲⑩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其他人伦关系都是由“三纲”衍生的,并且以“三纲”的要旨为原则。8点至11点,14点至17点,工作。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是以天数三与地数两为依据而确立阴阳刚柔之数,观察阴阳的变化而确立卦画,变动刚柔之画而产生了爻。

知数伦常,四季四方

【原文】

孝弟,次见闻。知某,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img30,父子亲img31,夫妇顺img32

img33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img34不穷img35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img36,应img37img38img39

【注释】

①首:首先,首要的。

②次:其次。

③见闻:见识到与听说的知识。

④某:虚词,在这里没有实际意思。

⑤数:数目。

⑥文:文章。

⑦而:虚词,无实义,到。

⑧才:指基本的事物。

⑨光:发出光亮的东西。

⑩纲:事物的主体。

img40义:这里指君臣相处的道义。

img41亲:亲近之情。

img42顺:和顺,和睦。

img43曰:称为。

img44运:运行,运转。

img45穷:穷尽,结束。

img46方:方向。

img47应:对应,应照。

img48乎:介词,于的意思。(www.chuimin.cn)

img49中:中央。

【经典原意】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增广见闻,要学习数字的相关知识,研读古代圣贤传下来的文章典籍。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计算下去,数字是没有穷尽的。

古人称“天、地、人”为“三才”,认为这三者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三个要素;称“日、月、星”为“三光”,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中的三种最根本的光源。

“三纲”的意思,是指君主与臣子之间有道义,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丈夫与妻子之间和顺相处。这三种关系是古代人伦情理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其他人伦关系都是由“三纲”衍生的,并且以“三纲”的要旨为原则。

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交替循环,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

古人很早就确定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参照,互相对应,随着中央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当代阐释】

珍惜属于自己的“今天”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问他:“您怎么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也不多给您一点儿时间呀?”“你看一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富兰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5点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好什么事?”8点至11点,14点至17点,工作。12点至13点,阅读、吃午饭。18点至21点,吃晚饭、谈话、娱乐、回顾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好了什么事?”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了朋友的话,说:“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时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生命和时间,紧紧相依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了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便丧失了意义。时间就是生命,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时间是最长的。它无始无终。就时间的过去而言,不知流逝了多少。就时间的将来而论,它永无止境。星系演变成为星云,地球出现了江河,大地萌发了生命,原始森林里走出了人类,时间依然年轻。

时间又是最短的。此时此刻,我们看了几行字,一分钟便消失了。吸一口气,又花了两秒钟。

比之时间长河,人的一生是那样短暂,然而,就在这流星般的一瞬,有的人如日月生辉,光焰四射;有的人却浑浑噩噩,默默沉沦。时间不因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拉长,却可以因浪费而缩短。时间犹如一位公正的匠人,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生命的碑石上镂刻下辉煌业绩;而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的懦夫懒汉,时间却像一个可憎的魔鬼,难以打发。总之,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珍惜时间,要从今天做起。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惋惜也无法追回;明天尚未到来,与其坐待,不如奋起;而今天就在眼前,抓住了今天,既可以弥补昨天的不足,又可以提前迎接明天的晨光。如果用一条链环把昨天、今天、明天连接起来,那么,今天就是其中心环节。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今天”,尽量压缩生活中每一分的“时间开支”,每当翻开日历的时候,要意识到不能让崭新的这一页成为空白。在生活中,唯有“今天”正在我们手中,真正属于自己。

文化常识

三才

“三才”即指天、地、人,这一说法始出于易经。《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说卦》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思是说:过去圣人作《周易》时,深深祈求神明而创制蓍法。是以天数三与地数两为依据而确立阴阳刚柔之数,观察阴阳的变化而确立卦画,变动刚柔之画而产生了爻。和顺于(自然)道德,而调理事物得其宜。穷研物理而尽物性,以至于通晓天命。《老子》中也说道:“道也,天大,地大,人也大。”在这之中,又最以人为贵,而“一贯三为王”,即能贯通天地人之道的人才能称王。

六艺

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一说法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中有六门教育教学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锻炼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即今文学);数:算法(即今数学)。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六乐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武等古乐;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是古代学童练习写字的材料,为古人根据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九数即九九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

“六艺”的另一种解释,即指《诗经》、《尚书》、《礼记》、《乐书》、《易经》、《春秋》六经。六艺与六经的混称,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夏、商、西周的六艺基本属于军事技艺性的,而儒家六经主要是理论知识性的。

《步天歌》

《步天歌》为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现有多个版本传世;最早版本始于唐代,最广为人熟知的版本是郑樵《通志·天文略》,称为《丹元子步天歌》。

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主体,共三十一区,介绍每区包含星官(共283个)、描述恒星数目(共1645颗)与其位置。歌词以七言押韵诗歌形式编撰,全篇373句共2611字,简洁通俗,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通志·天文略》中称誉为“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丰或约,无馀无失”(意即每句之中生动描述,仿佛读后已有星点之形象,每句吟诵后仰天观赏星象,星宿的星数有多有少,但歌中与实际看到的星数能一一对应,没有多也没有少),成为初学观天认星的必诵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