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我锤炼,成就宝贵品格-三字经·千字文解读

自我锤炼,成就宝贵品格-三字经·千字文解读

【摘要】:自我锤炼,成玉之德子不学,非①所宜②。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培养。将自己琢成珍奇之“玉”《礼记》的《学记》篇中说:“君子比德于玉。”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像玉器一样的宝贵品格的人,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我们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令自己和他人都满意的有用“玉器”。据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

自我锤炼,成玉之德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img13九龄img14,能温img15席。孝于亲img16,所当img17img18

img19四岁,能让梨。弟img20于长,宜先知。

【注释】

①非:否定副词,不是。

②宜:应当。

③何为:能干什么呢?

④琢:对玉石进行雕琢、打磨。

⑤器:有用的器物。

⑥义:这里指道理。

⑦为:做。

⑧方:正当。

⑨亲:亲近。

⑩礼仪:礼貌、礼节。

img21香:东汉人黄香。

img22龄:岁。

img23温:使……变得温暖。

img24亲:这里指父母亲。(www.chuimin.cn)

img25当:应当。

img26执:做到。

img27融:东汉人孔融

img28弟(tì替):同“悌”,指敬爱兄长。

【经典原意】

玉只是天然的矿石,如果不对它进行雕琢,它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同样,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也不知道事情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为人子弟的,要趁着青春年少,多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9岁的时候,夏天天气热,他就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再请父亲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亲安睡。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4岁就知道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培养。

【当代阐释】

将自己琢成珍奇之“玉”

礼记》的《学记》篇中说:“君子比德于玉。”在古代,有一定的身份、声望、学识、品德的人往往喜欢在身上佩戴玉制的饰物,并以不同的形状、材质来表示自己的地位或品格。到了今天,玉石仍然是广受人们喜爱的饰品。很多人都喜欢它柔和、温润的质地和色泽。更因为玉是需要很长时期、在特别的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它原本看上去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要成为精致漂亮的饰物还需要能工巧匠的加工,所以人们更珍视它的宝贵。古人把加工玉石的工艺称作:切、磋、琢、磨。后来,也渐渐地把优秀的品格修养比喻为玉,把人们修身、养性的过程形容为切磋琢磨。“四书”之一的《大学》中讲道:如切如磋是指学问的研治;如琢如磨是指修养的功夫。郭璞注中也说:“骨象须切磋而为器,人须学问以成德。”都是在解释:各种材料都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也要经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格。

对玉石进行打磨,是外部条件下的作用,是由别人来进行的。老师、家长,还有许多爱护我们的人对我们的呵护,就是一种外来的培养。看过上一节的内容,可能有的同学会想,既然外部条件那么重要,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性格急躁、粗心大意等不好的情况就要归罪于没有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甚至要怪父母没给自己做出好榜样,怪自己没能进入重点学校读书,怪自己身边的朋友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同学,……这样想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我们对自身进行约束,不断锻炼,才是自我提升的根本。在哲学课上老师也会讲道: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用自己的意识指导行动,从而改变外部环境。

每一个人,刚生下来都像一块未经开发、未经雕琢的玉石,天性淳朴善良,却又是懵懂无知的,对于所处的环境,乃至这个世界,都不了解,所以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孩子刚刚咿咿学语、蹒跚学步时,就在探寻周围不了解、不明白的人情事理,好奇心促使我们不断地把目光落在那些陌生的人、事、物上面,不断地想伸出手去触摸,不断地询问与思索。所谓学习,其实并不只是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也不只是拿着课本生生地攻读与背诵,它还包括我们对世界所有未知部分的探索、询问、认识。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像玉器一样的宝贵品格的人,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

所以我们需要很现实地从生存的角度看:社会、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与能力早就成为一个人自立的基点。当父母们早早地为孩子的将来打算,考虑他们离开家庭的庇护后能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时,孩子们可能因为年纪小、阅历少,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只有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理想、追求,并且领悟到学习对于理想实现的重要意义,才能调整好心态,专注地投入精力,为将来作准备。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我们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令自己和他人都满意的有用“玉器”。

国学故事】

黄香温席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他年轻时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善做文章,名闻天下。《后汉书·黄香传》云:“黄香,江夏安陆人也……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肃宗曾诏他上殿对策,然后赞赏地对文武百官说:“这就是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呀!”文武百官莫不钦佩称奇。此后,黄香相继任尚书令、东郡太守等要职,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后汉书·黄香传》载有他的生平事迹。

在民间相传最多的是黄香的孝道。他9岁丧母。因家境贫寒,请不起仆人,一切家务全由他一人料理。他勤苦尽心,奉养父亲。他对父亲的孝顺深得乡里的称道。每当夏天炎热之时,他用扇子扇帐子,使枕席清凉,伺候父亲安寝;每当冬日严寒之时,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枕席,使父亲暖卧。12岁时,江夏太守刘户听说后,把他召到署门下,称赞他是“至孝”。汉和帝听说后,又颁旨嘉奖。温席事迹见于《孝子传》后来又被编入《二十四孝》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后汉书》中有他的传记,其中称孔融“幼有异才”。他让梨的事迹载在《孔融家传》中。据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4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

10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但是他不随便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和通家都不获接见。而孔融还是个孩子,根本没有被接见的资格,他却偏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请问你的祖、父与我有故交旧情吗?”孔融答道:“是的。我的祖先孔子与您的先人李老君(老子,名李耳)同德比义而相师友,所以我与您可以称为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赞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有别于一般儿童。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