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不可思议的力量,其实源自于咏春拳的入门第一套拳法:小念头。咏春拳并不神秘,它十分科学,是注重“结构发力”的内家拳术。咏春拳小念头是内劲训练的源泉。咏春拳的发劲技术,要求习拳者颈椎、双肩、双肘、双腕、腰椎、双股、双膝、双脚腕,共十四个关节同时作用发力。如此强大的螺旋爆发力与弹射力叠加,就是咏春拳不依赖距离击人于一丈开外的原理。......
2024-09-09
立念行拳
小念头是咏春拳习练者入门的第一套拳法,也是习拳者百日筑基练出寸劲的首要训练内容。
相信许多咏春门人都听过“立念”这个词。咏春拳前辈祖师说:练咏春拳须先立一正念,小念头不正,终身不正。由此可见,练小念头的首要关键在于“立念”二字。小念头全套拳法的训练,始终围绕“立念”二字展开,旨在培养习练者在“放松、呼吸、念力、结构”四大层面合而为一的条件反射习惯。久而久之,通过科学的训练,逐渐化掉习拳者后天的拙力与僵劲,从而将人为刻意的拳脚发力,由后天转为先天、从刻意转为自然、由散劲发力过渡到整劲发力。
因此,小念头拳法的训练要求习拳者要正心、正念和正行。
正心指的是习拳者应有良好的心态和容人的心量。心态不正,练出的拳架结构就难以端正;心量不大,就无法准确地接纳师者及同行的见解,起不到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效果。
正念指的是习拳时念头要纯正单一,唯有放弃后天思维的杂念,才能用拳法将人体先天的智慧唤醒。
正行指的是行拳操练时,应通晓拳理,拳架姿势要合乎法度,初学者唯有放弃后天的僵化笨拙之力,才能练出先天本能的寸劲与藤条劲。
咏春拳理
咏春拳的攻防理论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历来咏春前辈们在授徒之始,都十分注重对咏春拳理论的讲解,以免弟子不明拳理,习拳之时偏离法度,难以练出真正的内劲发力。
咏春子弟皆知,咏春拳有十大理论。它包括守中用中、朝面追形、攻守同期、不“追手”、不“冲身”、不借助位置发力、来留去送、甩手直冲、轻桥去手、重桥留中。
一、守中用中
守中用中指的是临敌之际攻守之间,应守住自身中线不被攻击,集中攻击敌人中线的要害部位。
中线指的是人体的子午线,即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间的连线。中线涵盖人体各大要穴与要害,击打中线不仅节省时间和距离,同时可以用最少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击打效果,一击制敌;况且人体中线更是人体的重心线,中线部位遭受重击,无异于重心被击中,受力者易失重倾斜,难以卸力还击。
守中,首先可以保护身体中线的重要部位不受打击;其次可以实现最短距离的防守。用中,指的是攻守抢中线,实现最短距离和最重攻击的效果。
咏春所有的手法,都是由自身中线部位发出去的,守中用中是咏春习练者攻防格斗时必守的第一法则。
二、朝面追形
与对手面对面平行站立,为“朝面”。若对手面向其他方向,不能“朝面”相对,则我方以迅捷的身法步法,快速贴近对手中线,如影随形般黏住对方,控制其重心,进而制伏对手,为“追形”。
习拳者运用咏春拳法对敌时,应尽可能正面朝向对手。不论对手环绕着我方走向任何方向,我方必定朝面追形向着对手。其优势如下:
进攻方面:便于使用整劲打人,较易击中目标且对手受力较重。
防守方面:简化对手向我方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受到攻击时,对手向我方进攻的方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方对对手来势较易拦截反击。
速度方面:出手快而动作小,双手能同时击中对手,且出手时几乎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小,左右手很容易互相兼顾,立体攻防。
咏春三套拳中,第一套拳“小念头”专门修炼面对面的发力技术,称为“朝形发力”;而第二套拳“寻桥”则专门修炼不同距离、不同站位下的移动发力技术,称为“追形发力”;第三套拳“标指”专门修炼敌我条件悬殊下的发力技术,称为“败形发力”。
三、攻守同期
运用咏春理念格斗时,没有所谓的先招架再还招之说,更没有所谓的“纯防守”动作。因为咏春所有手法的应用,都是攻守合一且攻守同期的。
所谓攻守同期指的是当我方一只手化解对方进攻的同时,另一只手已经在攻击对方了。
咏春门人往往都擅长“双手互搏”和“一心两用”的特殊技能。其实不足为奇,习咏春手法至纯熟境地,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双手做出不同的攻防动作,且动作转换流畅自如、天衣无缝。这本质上是“攻守同期”理论的应用。
四、不“追手”
“追手”指的是临敌之际,执著于追着对方的“桥手”做相应的攻防动作,而忽略了攻击对方中线的薄弱环节。
所谓桥手指的是敌我双方攻防搏斗时,互相接触之手臂。咏春将敌我双方手臂的接触变化,称为桥手相接;寓意为感受彼此力点的变化,以期控制击倒对手。
咏春拳擅长于训练桥手相接后,敌对双方对力点的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毛病。若对方桥手不在我方的防守范围内,完全没必要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反而应趁机攻向对手中线位置,追身不追手,追形不追影,速战速决。
五、不“冲身”
不冲身指的是临敌攻防之际,无论发力或受力多么强大,始终保持腰马稳健和马步进退有度,重心不失。
咏春拳所有手法、腿法的攻防应用,都以马步进退和重心的平衡为第一原则,搏击之时,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而导致自身失去平衡的机会。
六、不借助位置发力
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修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言之,无论手在何处,受制与否,处于何种角度,皆不必收手或撤身蓄力,而能随时运用身体各个部位发力击人。
七、来留去送
“来留”指的是当对手向我方击来手或脚时,我方除了化解攻击外,最好尽可能将对手的手或脚留在攻来的当下位置上,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的感觉将其牢牢控制住,令对手来力用尽、新力不生。
“去送”指的是当对手以极其强猛的力道,实施拳脚攻击时,我方运用咏春手法的牵引,把对手击来的力的方向改变,令其攻击落空;同时,在对方击出的力量之上,再加上一个力,顺其势借其力,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对手失势、失重,或招式用老,无法变招攻击。
八、甩手直冲
“甩手”指的是当敌我双方手臂相接时,对手突然将与我方相接触的手臂撤去(不论撤向任何角度)。每当对方“甩手”时,我方迅速以第一时间、第一距离发招,从对手撤手处直攻入其中线要害,为“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长期的黐手训练中获得的本能发力反应。
九、轻桥去手
轻桥去手指的是当敌我双方桥手触碰相接时,从接触点感觉到对方发力轻或无时,我方用截击或迎击的方式从来力处击出,直冲对方重心。
轻桥去手全凭皮肤感应发力,重在灵活运用,应感而发。
十、重桥留中
重桥留中指的是当敌我双方桥手触碰相接时,从接触点感觉对方发力强猛,仅凭己方桥手之力难以抵挡化解;此时,运用步法和身法的迅捷移动,来卸掉对方的力,以保护自身的中线要害及保持平衡,同时牵引对方重心,令其失重。
内劲之源
小念头练习的首要关键在于“立念”二字。立念包括“放松、呼吸、念力、结构”四大层面的科学内涵,此为咏春拳法在内功训练方面的独到之处。
人在精神紧张不放松的情况下搏击,每一出拳或踢腿,容易发出僵硬的局部力量,费时费力且难以产生良好的击打效果,并且往往是身高体壮之人胜过瘦弱矮小之人,这样的发力对抗,咏春拳称为僵劲、拙力与散劲(指局部力量)。
真正的咏春拳发力训练,注重整劲(指周身筋骨合一的整体力量),发挥周身筋骨合一的整体之力,作用于一点,瞬间爆发,力道强劲突然,令对手无法防范抵挡。因此咏春整劲的训练强调拳由心发,力从地起,以念成形,以形合意。
简言之,出拳的动作均由心窝处发出,配合缓慢的呼吸,来促进人体肌肉筋腱的放松拉长,使习拳者的拳架筋骨结构更加稳固、更加富有弹性;久而久之,每一发拳、每一踢脚,表面看似乎软柔、没用力,内在却感觉有一种无形而又坚实的力量充斥周身,随着拳架动作的自然运行,将人的意识念头变为一种可以掌控的流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咏春拳称为“念力”,也有人称为“气功”或“内功”。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蕴涵潜在力量的巨大宝库,“念力”训练则是开启潜在力量的索引。只是未经强化训练的普通人,在日常攻防中动作十分拙劣、僵化,且意识难以高度集中,无法将“念头”变为“念力”而已。训练有素的咏春门人,都可以成功地将“念力”灌注于举手投足的微小动作中,使极其微小的发拳或踢脚动作,在极短促的瞬间,产生强大的爆发力,这就是咏春寸劲产生的源头。
小念头中“念力”训练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为小念头拳谱中“一摊三伏”手法的训练。训练之时,习练者以二字钳羊马的马步站立,精神高度集中,心如静湖之水不起波澜,用念力配合呼吸,缓缓驱动摊手(图001)、圈手、护手、伏手的循环变化,动作与呼吸极其缓慢柔和,慢慢以神意舒展四肢,日积月累,筋长骨健内劲自生,自然获得肘底力与周身筋骨拉长之后的弹抖之力。此为小念头中内劲训练的不传之秘。
因此,小念头拳法练习之初,一切动作练习的关键在于松柔、不用力。因为越想用力,获得的反而只是后天蛮力。只须意识放松了、动作柔顺了、结构合理了,日久天长,自然化僵去拙、练柔成刚,周身整体劲力不期然而自动获得。
五枚大师在创立咏春拳之初,以其超凡的智慧,科学地设定了二字钳羊马的拱形蓄力结构,这是获得咏春内劲的先决条件。在双人黐手的练习中,两人以二字钳羊马的姿势站立,四臂粘连,运用膀手、摊手、伏手三大手法,以圆球状做螺旋翻滚式的循环旋转变化(图002),这就是拱形卸力、劲发于寸的藤条劲训练。此时,人体变为五张拉开的“大弓”——双手臂的拱形架构为两张“臂弓”,双腿的拱形架构为两张“腿弓”,而整个上体脊柱腰背又形成一张“身弓”;这五张弓合在一起,配合咏春手法和腿法的应用,临敌之时就可以做到本能反应、圆转卸力、周身发劲了。所谓一身备五弓,就是小念头中所隐藏的内劲训练方法。
图001
图002
总之,小念头中的发力训练,以二字钳羊马的力学结构,作为入门训练的拳架定型结构;以日字冲拳的扯空拳练习,训练出拳速度与人体耐力;以进退马步法结合对马冲拳练习,训练前臂尺骨硬度、瞬间冲刺的整体劲力与抗击打能力;以小念头拳谱中“一摊三伏”的练习,训练念力呼吸与内功;以双人黐手的螺旋翻滚练习,训练寸劲、藤条劲的发力;以标手、圈手、伏手、膀手、捆手、拦手、耕手、摊手等手法的应用,获得防身自卫能力的招式技法。此外,百余年来秘而不宣的咏春“桩功”修炼,则是咏春弟子迅速增长功力的不二法门;更是众多咏春前辈和长者们多年训练之心血结晶,今将之一一披露。
结构发力
“马”指古代战场中驰骋沙场的骑兵的战马。在冷兵器时代,古骑兵作战靠的是速战速决,骑士们手持长枪大刀临阵杀敌,都须借助于胯下战马的冲刺之力,方能达到冲锋陷阵、一击必杀的目的,因此,马的优劣直接决定骑兵作战的速度与效果。
同样,武术中“扎马”的优劣,也决定了武者搏击能力的高低。所谓扎马就是保持坐马的姿势来行功炼劲。大部分的武术扎马都是臀部下坐,大腿与地面几乎呈平行状态,双膝向内钳紧如坐真马一般,姿势较低。尤其北派拳法中的扎马动作,往往采取四平八稳的矮架四平马进行训练。扎马或坐马若是长久不动时又名为“站桩”,站桩更是内家拳内劲修炼的重要法门。
咏春派扎马的姿势比别派武术的马步姿势要高一些,咏春前辈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扎马之后双膝内钳的稳定状态下,即便胯下骑的是一只愤怒挣扎的公羊,其也难以挣脱扎马者的腰马内钳控制。故而咏春马步称为“二字钳羊马”,寓意为习练咏春拳应做到腰马稳健、腿法轻固。
咏春拳强调“力从地起,腰马合一”,马步的优劣决定了习拳者发力的强弱。常人若无咏春扎马的训练,即便是身强力壮之人,在平时运动状态中,也实难发出咏春拳要求的整劲,大多情况下,人们运用的都是散劲。
如何有效地区分整劲与散劲?
很简单,当人们做弓步屈膝推车、推重物时,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较接近于整劲,只是未经训练的周身筋骨的力量还不够凝聚集中。如人推墙时(图003),基本上采取的步法姿势,不自觉中暗合了武术中要求的弓箭步,此时较容易调动周身四肢百骸的力量作用于墙面,且人体形成了一个拱形的结构,这样便于从地面借力发力前推,同时双手感受到从墙面回传来的力量,通过身体连通的结构,自脚底回到地面。这样,每次用力前推时,感受最明显的四个支撑点为手腕、肩膀、腰胯及后脚;在这四个大关节瞬间一起作用的情况下,发出的力量相对较大。只是,人们一旦恢复直立姿势,挥拳或踢脚时往往用到的只是局部力量,很难发挥腰马合一整体力量。因此,二字钳羊马长期训练的意义在于,令人体获得科学的发力结构,令周身筋长骨健,无论何时何地遭遇人为袭击,均可本能地运用腰马的力量,灵活地卸力、发力,化险为夷。
二字钳羊马的拱形蓄力结构,是获得咏春内劲发力的先决条件。
咏春拳历经近百年来的改良与发展,二字钳羊马的姿势已经融合了众多咏春高手的智慧,在力学结构上对人体筋骨的锻炼,堪称经典与完美。
二字钳羊马的标准扎马方法如下:
(1)自然站立,双脚并拢,双手下垂置于体侧,全身放松,双目平视前方(图004)。
(2)双膝微曲,双手迅速上提至胸前轻握拳,并拉至两肋旁停住;保持双拳上提、拳心朝上、双肘后拉的姿势(图005)。
(3)双脚掌以双脚跟为轴,同时向两侧旋转分开,呈一字形(图006)。
(4)双脚跟以双脚掌为轴,同时向两侧旋转分开,呈八字形(图007);站定后双脚十趾抓地,足心含空;双膝内扣,略有上提之意;同时,腰胯前挺上提,收臀提肛,盆骨与股骨拉成一直线;含胸拔背,双肩放松下沉,颈部竖直,下巴微内收,头顶略有上提之意;整个身体的重心落于双足足心连线的中心点上。二字钳羊马素有“马开步半”的讲法,即开马后两足尖分隔约一足半的长度。“二字”是指坐马时两足尖连线与两足跟连线呈平行状,形成一个中文的“二”字,即双足尖的距离比双足跟的距离略短。
(5)右拳贴着右肋骨向内摩擦旋转,至心窝处停住,呈拳眼朝上、拳面朝前状;右拳拳腕离心窝约一拳的距离(图008)。
图003
图004
图005
图006
图007
图008
(6)双肩放松下沉不动,纯粹以右肘之力催动右拳,自心窝处呈45度角斜向上向正前方打出,臂不完全打直,右肘关节呈微曲状;左拳贴着左肋骨向内摩擦旋转,至心窝处停住,呈拳眼朝上、拳面朝前状;左拳置于胸部正前方略高于右肘弯处停住;身体的重心落于双足足跟连线的中心点上(图009)。整个身体的间架结构呈现出一个倒放的“S”状,此为咏春拳独有的拱形蓄力结构。
图009
上述6条中,前4条是二字钳羊马的标准扎马动作。如果动作做对了,会明显感觉到整个上肢身体重量被两条腿及腰胯所形成的坚固架构支撑起来,整体结构富有弹性;大腿内外侧肌肉筋腱有明显的紧绷之感,膝关节、双臂及肩胛骨部分易发酸、发胀。初学者在动作正确的情况下,每次站立3分钟左右即可稍事休息,以免双腿及周身发颤,拳架结构变形走样。
上述6条的所有动作,顺畅做下来,即形成以日字冲拳(俗称“扯空拳”)的标准起始动作。初学者须时刻注意体会的是,当足心含空足尖略内扣时,足跟将小腿向上撑起来的感觉;双膝关节内扣上提时,小腿将大腿向上撑起来的感觉;腰胯前挺上提时,大腿将腰胯向上撑起来的感觉;胸部略内含背部撑圆时,整个腰胯及双腿将上身向上撑起来的感觉;颈椎竖直头顶略上提时,肩背部将头颈向上撑起来的感觉。若每次扎马后10秒钟内,能明显体会到此五点感觉合而为一,则说明二字钳羊马的蓄力结构形成了。
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检验自身站立的二字钳羊马是否达标合格?现提供两种检验方法:
其一,采用墙壁试力的方式。离墙约一步之遥,面对墙壁,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立,保持右手日字冲拳的形状,使右拳面突起的骨节刚好抵住墙面;在保证二字钳羊马整体姿势不变形的情况下,以腰胯带动周身,通过拳头向墙面突然发力前冲。如能明确感受到,墙面回传的反作用力通过右拳、右肘、双肩、腰胯、双膝,回到脚底,则说明二字钳羊马的动作成型了(图010)。初学者在扎马无法确定是否达标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此种方式寻找整体发力的感觉,从而逐渐将扎马动作规范定型。
其二,采用配手拍拳试力的方式。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立,保持左手日字冲拳的形状(图011);令一配手旁边随意站立,抬起右掌以短促轻快的动作,轻拍扎马者前伸的左拳面,如扎马者在整体动作结构不散乱的情况下,能明显感受到配手拍击时的力量瞬间传到脚底,且配手也能感受到一股反作用力自扎马者脚底回传至拳面,作用于己手(图012)。如此连续拍击试验,如每次都能清晰感受到力的传递,则证明二字钳羊马的动作成型了。
图010
图011
图012
一般而言,只须潜心揣摩与勤加练习,常人每天一次扎马15分钟的训练,两周左右,身体会自动适应动作,身体的协调性与稳定性会大幅度提高,周身关节筋腱会初步形成静态条件下的整劲连接结构。接下来,可进入日字冲拳劲发于寸的训练阶段。
通过二字钳羊马的长期扎马练习,可将人体的整体力量有效地凝聚于一点,锻炼正面朝向目标时的结构用力方法。因此朝形发力,也是指通过二字钳羊马的扎马练习,调动周身的力量,配合身形步法的移动,击打对手身体中线的薄弱环节,爆发整劲于一点,达到一击克敌的目的。
肘底力
什么是肘底力?
很简单,即用肘部关节的沉肘归中定位法,打通肩关节和肘关节,练出人体周身的整劲与藤条劲。
所谓沉肘归中定位法,指的是习练者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定,双肩放松下沉后,双肘及两前臂于胸前相合放松下沉,在身体中心线上的心窝位置并住不动。同时将并住的双肘、双臂尽量向前伸展(图013)。为了方便练习,初学者可以在双肘之间夹上一支笔,来检验自身动作的规范性与持久性。
图013
事实上,肘底力是抽象的,尤其初学者往往不容易理解它。沉肘很容易做到,肩部放松下沉后,肘部自然放松下沉;归中也很容易做到,难的是双肘及两臂并住前伸,此时肩膀和大臂肌肉容易发酸发紧,不易坚持,此时切记不可耸肩,应始终保持肩部放松下沉的状态。同时,体会双肘的合并前伸与双膝的内嵌上提之间的联系,体会周身浑然一体向前上方用力的感觉。初学者每次训练3分钟即可稍事休息,以免过于疲惫导致动作变形,失去训练效果。
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快速地感应到肘底力的存在?现提供一种感受它的方法:
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立,保持右肘归中定位的摊手形状(图014);令一配手右侧站立,抬起右掌以短促轻快的动作,向下方轻拍扎马者前伸之右前臂(图015),如扎马者在肘部归中定位不动且整体动作结构不散乱的情况下,能明显感受到自身前臂随配手下拍之力稍向下沉(图016),当配手下拍之力消失之际,下沉的前臂迅速自动弹回中线位置(图017);且配手也能感受到自身拍击之力如同击打在一根极具弹性的藤条之上,这便是沉肘归中定位后所产生的藤条劲。如肘底力练到较高境界,即使配手用双掌按在扎马者伸出的前臂上,倾尽全身的力量猛力下按,扎马者手肘也不会离开中线,马步更不会有少许动摇,这便是日久功深后,肘底力藏劲卸力的奥妙。
图014
图015
图016
图017
沉肘归中定位法的作用在于,迅速打通人体双肩关节,获得周身的整劲爆发力与藤条劲。
百余年来,咏春门人肘底力训练最经典的方法,是采用小念头拳谱中的“一摊三伏”手法,以纯粹放松与柔和的动作配合呼吸,来感受肘部驱动手臂缓缓前伸后移的运动之力,从而将念力与肘力合二为一,日积月累,自然达到“意走肘劲留,力发肘劲含”的境界。
肘底力的修炼需要一段时间方可体会,初学者每天采用沉肘归中定位法训练15分钟,然后打9遍小念头,一般在4~8周可以深刻体会到肘底力的作用。此后,随着功力的增加以及对咏春拳内涵理解的加深,会逐渐了解到,咏春拳手法的每一个动作应用,无论是长桥发力还是短桥发力,其实都是肘底力的延伸,因为通过肘部的定位训练,使上肢肩、肘、腕三个大关节都打开了,上肢力量的传递自然畅通了,双手发力时不费劲儿,每一个松柔的动作都沉重有力且富有弹性。
藤条劲
什么是藤条劲?
顾名思义,藤条劲指的是通过咏春内劲发力的长期训练,令人体周身肩、肘、腕、胯、膝、足等部位获得如同藤条一样遇力卸力、借力反弹的本能发力习惯。
对于初习咏春拳者而言,最初练成的往往是手臂上的藤条劲。由于二字钳羊马的力学架构和肘关节的归中定位,令整条手臂形成以肘部为支点,前臂遇力反弹变化的各种动作形态,于是就产生了手臂的藤条劲。
手臂藤条劲的发力原理如下:
其一,藤条试力训练(注:下图深色上衣为甲方,浅色上衣为乙方)。
(1)甲方手持一段弹性较好的树枝或藤条,指向乙方头面部位;乙方出右拳攻向甲方头面,乙方右拳拳腕部分与树枝前端相接触(图018)。
(2)甲方感应到树枝前端受乙方拳劲冲击,树枝受力被压弯变形(图019)。
(3)树枝被乙方拳劲压弯后,甲方感应到乙方拳劲仍然直冲自己身体,于是将身体和所持的树枝向左侧转了一个角度,借此卸掉乙方拳劲(图020)。
(4)乙方拳劲滑落甲方体侧,而被压弯的树枝瞬间反弹起来,击中乙方右侧脸颊部位(图021)。
图018
图019
图020
图021
通过藤条试力训练,不难发现树枝遇阻力变形弯曲的过程就是卸力的过程;树枝卸力之后恢复原状的过程就是借力反弹的过程。藤条卸力反击的原理,完全可以通过咏春手法训练来实现。
其二,借力反弹训练(注:下图为甲乙双方实战模拟演练)。
(1)甲方出右拳攻向乙方头面,乙方也出右拳攻甲方头面,双臂尺骨相交,两股力量相抗衡(图022)。
(2)乙方感受到甲方拳劲猛烈难以抵挡,随即以右肘为支点,将前臂放松弯曲以求卸力,同时身体左转45度角,左手置于下巴处,护住头面(图023)。
(3)甲方拳劲滑落乙方体侧,攻击落空,身体收不住前冲半步(图024)。
(4)与此同时,乙方弯曲之右臂如同藤条一样迅速弹起,右拳击中甲方右侧面门(图025)。
图022
图023
图024
图025
上述借力反弹的训练,实际上是咏春拳手法中,膀手反击直拳的应用案例。习练者若要达到在咫尺之间借力打力反败为胜,前提是必须将二字钳羊马的基本功练扎实,练出肘底力,方能有藤条劲的产生。
中线发力
什么是中线?
中线又称子午线,指的是人体由头顶百会穴经眉心、口鼻、咽喉、心窝、肚脐、下阴、尾椎、命门、脊柱至脑后玉枕穴之间的中心线连线。连线部分形成一个环形的通道,此通道正面为人体经络的任脉,背面为人体经络的督脉;任督二脉的环形通道中,汇集了人体各大致命要穴,因此,临敌之时击打对手中线要害部位,很容易一击制胜。
什么是中线发力?
所谓中线发力指的是由自身心窝处发出的拳劲和掌劲,承载了自身身体的重量,连环出拳时力量大且速度快,令对手避无可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对抗搏击时,咏春拳强调在第一时间和第一距离内,己方用最小的力气、最少的时间和最短的距离去攻击对手,以求瞬间结束战斗。搏击中敌我双方面对面对垒时,彼此身体中线之间的平行距离,恰恰是最短的距离,此时可以发挥咏春拳贴身短打的优势,且击中对手后,对方因中线部位受创而无法卸力,必然落败。
中线发力的原理如下:
其一,中线试力训练。
(1)我方以右掌轻轻推向配手右胸部位(图026),配手向右侧稍转体即卸掉推力(图027),且配手重心不失,身形步法不散乱。
(2)我方以右掌轻轻推向配手中线心窝部位(图028),配手无法卸力,整个身体重心向后方倒去(图029)。(www.chuimin.cn)
图026
图027
图028
图029
其二,守中用中训练(下图长发为甲方,短发为乙方)。
(1)甲乙双方均以二字钳羊马姿势面对面站定,甲方以左手摊手置心口中线,乙方以右手伏手至心口中线;双方臂弯处相接触,感应对方的力点(图030)。
(2)乙方伏手突然离开甲方左臂,向上直击甲方面门(图031)。
(3)甲方感受到乙方攻击却并不理会,左手摊手变直拳,于第一时间、第一距离抢先击中乙方心窝要害(图032)。
(4)甲乙双方仍旧以摊手伏手相接触,感应对方力点(图033)。
(5)乙方伏手突然离开甲方左臂,向下直击甲方腹部(图034)。
(6)甲方不理会乙方攻击,反而抢先击中乙方心窝要害(图035)。
图030
图031
图032
图033
图034
图035
从上述训练不难发现,乙方的两次攻击虽然并未离开中线位置,但是发拳路线走得并不是最近的距离,故而以微弱的距离差输给甲方。
一指半步,分寸必争。咏春中线发力实际上是以小搏大、速战速决的不二法门,更是以己方重心去击打对手重心的法门。因此,临敌之时,攻防之间,敌我双方是否能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抢占中线位置,守中用中,是搏击制胜的关键因素。
简言之,中线发力的作用如下:
一是临敌时攻守抢中线(图036),路线最短,速战速决。
二是击打对手中线要害,令其难以卸力,一击制敌。
三是打通人体肩、肘、腕三大关节,令周身筋长骨健(图037),练出三节合一的整劲儿,出手时力大无穷。
图036
图037
三节合一
什么是三节合一?
武谚有云: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又云:三节齐,泰山移。寓意为通过武术发力的练习,使人体上、中、下三节整合,达到力大无穷。
什么是三节?
对于人体整体而言,手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腿足为根节。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合一,充分调动人体筋骨之力,力整劲足,沛然莫之能御。
对于上肢而言,三节是腕、肘、肩;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对于躯干而言,三节是胸膛、心窝、丹田;胸膛为梢节,心窝为中节,丹田(肚脐下约一寸处)为根节。
对于下肢而言,三节是脚腕、膝盖、大腿根;脚腕为梢节,膝盖为中节,大腿根为根节。
所谓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人体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僵硬,下节不明力无支撑,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如何练成三节合一的整体劲力?通常咏春有开肩法、开肘法、开腕法等训练方法。如十二路藤圈手专门用来习练各种手法,同时练习腕、肘、肩三个关节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又如日字冲拳的扯空拳训练,专门用来松开肩关节,促使上肢劲力三节合一。所谓“根节开,劲自来”,指的是根节打通后,周身劲力传递得顺畅无阻。
在实战格斗中,全身三节的各部位都可以用来击打对手。头、肩、肘、手、胯、膝、足,处处皆可发力,处处皆可打人。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击打,却不能显露在外形上,不能露出发力痕迹,而要虚虚实实,使对手难以捉摸和防御。看似起脚,实则进马;看似直踢,实则手击;看似肩打,实则肘撞。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即要求攻防之间应具有“蛇行无声,鹤行莫测”的特点。这也是五枚大师当年创立咏春拳时,观“蛇鹤相斗”而悟出的深奥拳理。
总之,三节合一指的是通过中线发力的科学训练,使手臂三节相合、身体躯干三节相合和腿脚三节相合,使人体四肢百骸始终充斥一种无形的整体劲力,令举手投足的瞬间,周身各处皆可发力,且发力极具穿透性、突发性、隐蔽性与多变性。
咏春八手
咏春拳流派甚多,应用手法更多,但百余年来流传最广、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咏春八手”。此八种手法在实战搏击中应用最广、也最见实效。
咏春八手包括标指手、圈手、伏手、膀手、捆手、拦手、耕手、摊手,简称为标、圈、伏、膀、捆、拦、耕、摊(也有流派称耕、拦、摊、膀、捆、问、伏、圈,叫法不一,大体相同)。除此八手外,因流派不同,也有缠、撞、挂、漏、粘、摸、荡、捋等手法,但这些手法已经不单纯为单手手法,而需要双手配合使用,同时还需配以身法,如耕拦手、膀摊手等,因原理相通,此处不多赘述。
八种手法形态各异,临敌之际应用不同。其中,标手以攻为守,圈手以圆化直,伏手以轻御重,膀手拱形卸力,捆手擒拿锁扣,拦手以横破直,耕手消解腿法,摊手攻防兼备。
八种手法形式与应用虽不相同,本质却并无不同,都是为了练出本能的发力反应,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搏击环境。习练咏春八手,不仅可以练出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下的寸劲发力,而且临敌之时更可以攻守随心妙用无穷。
咏春八手的标准手型与攻防内涵如下:
一、标指手
标指手,顾名思义手臂如标枪一般具备穿透力和弹抖力(图038)。标指手是在整条手臂完全打直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发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弹抖力量的攻击型手法(图039)。标指手是咏春发力应用的最高技术,没有经过小念头(朝形发力)和寻桥(追形发力)技术的长期锻炼,实难进入标指发力的阶段。
图038
图039
标指手训练的目的:常用在敌我实力悬殊情况下的一击搏命技术与群战技术。具体修炼与应用的法门,在《标指——败形发力》一书中有详细讲解,在此不赘述。
二、圈手
圈手是手掌以腕部为轴所做的360度圆弧形旋转动作(如图040~图043,是以摊手为起始动作,圈手为过程动作,握拳为结束动作的示范)。
图040
图041
图042
图043
搏击之时,无论用拳法还是掌法打人,在击中目标的瞬间,己方之手腕要承受很强的反作用力。圈手的作用在于保护己方手腕不受反作用力的挫伤,同时改变对手力的方向,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力量化解攻击。
圈手训练的目的:主要锻炼腕部的柔韧性与灵活性,使之更富有弹性。临敌之际,可用于消解锁扣擒拿手,化解出拳反震力。
三、伏手
伏手是五指指尖合拢,往腕部内侧回勾,掌心空含的一种手型(图044)。
伏手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五指尖合拢曲腕部回勾状;常用在双人对练的黐手训练中(图045),用于感受彼此力点的变化,练习圆中求直的拱形发力技术;多与其他手法(如摊手、圈手、枕手等)配合使用,用于消解对手的攻击。第二种是掌背向天,掌心贴在对手桥手之上的形状(图046);用于听劲化力,进而变化出各种攻击手法。第二种伏手手型与摊手的手型相反,有相生相克之意。
图044
图045
图046
伏手训练的目的:用于锻炼腕力,感应对手力点的变化,练习圆转发力技术。
四、膀手
膀手,顾名思义是运用臂膀的弹抖力量去卸力反击。膀手动作的运行轨迹,是以肘部为发力点,肘部自下而上拱形画圆将整条手臂弹起,肘部上翻成拱形状,腕部略下沉,前伸的五指在身体中线位置指向正前方。此时腰脊正直,含胸拔背,精神贯注,全身上下皆有向前聚力之意(图047)。
膀手动作如果做对了,会感觉到整条手臂自下而上像弓弩般瞬间弹射出去一样,弹射到极处,肩、肘、腕三个关节“嗒”的一下合在一起,成拱形状前指,这便是三节合一的藤条劲发力了。
咏春拳法中,膀手的使用频率排在诸多手法的首位,它是藤条劲卸力运用中最常见、最实用的手法;可用于消解上路及中路的多种强劲力量攻击。
将膀手前伸的手掌变为拳头,则是膀手技法中秘而不宣的以打为消的技术,可用在化解敌方拳劲攻击的同时,以拱形拳直击对方心窝要害(图048)。
图047
图048
膀手训练的目的:练习肘底力与圆中求直的藤条劲发力技术。膀手常配合护手一起使用,不仅可用于防守卸力,也可以用作反击、抢攻。
五、捆手
捆手是以擒抓手法自前上方至后下方,呈斜45度角瞬间发出肘底力,捆拉对方小臂,令对手身体失重突然前倾的一种手法。
捆手并非死死地抓住对方的臂腕不放手,而是富有弹性和变化的捆拉手法。捆手使用的前提是肘底力的灵活运用;否则就变成两人斗力捆拉的局面,仍是大力打小力,人高马大之人将占尽优势。
捆手多与日字冲拳结合起来使用,又称捆手冲拳(图049)。捆手练得好,可凭借瞬间捆拉之力,令对手突然失重,前冲数步甚至失重摔倒。
图049
捆手训练的目的:练习肘底力与腕力,平衡自身重心,练出腰马合一的发力。
六、拦手
拦手是用来拦截敌方上路和中路攻击的一种手法。由拦手可以变换出多种攻防转换的手法,如拂手、枕手、标指手等。
拦手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小念头拳谱中的双拦手动作(图050),用于练习一气贯通的循环招式变化;第二种是单拦手(图051),用于破解近身抓腕锁臂的擒拿手法。
拦手训练的目的:练习变招换劲发力技术,增强肘底力与手臂藤条劲。
七、耕手
耕手,又称耕打。耕手是以肘部为轴,自身体中线向体侧斜下方,呈半弧形切削出的手法(图052)。耕手的发力原理是,运用大小臂之间的整体支点轴承式旋转之力,来化解攻击,这样以我之整体力量应对敌手之局部力量,对手很难克服。
耕手时常和日字冲拳配合使用,称为耕手冲拳;多用于消解中路攻击的腿法和拳法。耕手冲拳是一种防守反击性的手法,在街头打斗中用之最广,多用于反击敌方攻来的正蹬腿(图053)。
图050
图051
图052
图053
耕手训练的目的:提高大小臂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养成防守反击的本能反应。
八、摊手
摊手是手肘归于身体中线心窝处,以肘底力催动手臂缓缓前伸的动作。摊手摊尽停住后的手型是:手心向天,手背向下,指向正前方(图054)。
图054
摊手是小念头拳谱中日字冲拳后的第一个手法,也是咏春拳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手法。摊手多与日字冲拳配合使用,称为摊手冲拳。
从攻守同期与攻守合一的实战意义上讲,摊手是指摊开对方攻击的拳脚的同时,另一只手已经攻向对方中线要害部位。摊手是顺应对方的攻击而变的,所以在咏春拳中摊手多属被动手法,而不是主动的。
摊手化劲测验:受测者做出标准合格的摊手动作。测试者对受测者的摊手施加上提下压、左右横推、前拉后推。受测者必须随时保持手肘归于中线,无论如何受力或被推拉,腰马无任何倾斜动摇。无论外来劲力如何强大,受测者绝对不可以仅用手臂的力量去对抗,而应将劲力回收到腰胯部,以腰胯带动周身之力来支撑化劲。当然,如果对手突然撤消施加的力量,受测者不可以有失衡冲身的跟进动作,而应摊手与马步基本不晃动,仍处于原位置。
摊手训练的目的:提高肘底力、念力以及手肘与身体之间的整体劲力。
除了咏春八手标、圈、伏、膀、捆、拦、耕、摊之外,咏春拳尚有一个最经典的起始动作——问手。
有人认为,问手不过是一个起式而已,不具备攻击效果。殊不知,咏春拳历来有问手原理的讲法。所谓问手原理,指的是在实战中,根据对方的进攻招式变化,来感应对方的重心所在,感应对方的力角、力度、方向及轻重变化。
问手的标准动作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放在人体的中轴线上(图055),前手称为“前锋手”,后手称为“护手”,是一个攻防兼备的起式。问手源于木人桩法的第一式动作“对桩手”。
咏春拳历来有“讲手”的礼仪,讲手指的是同门之间或者和别派高手之间切磋武术。比武切磋开始之初,双方对峙时,咏春门人往往使用问手的起式(图056),既表示以武会友,点到为止;又可以将平时通过黐手训练获得的灵敏肌肤感应力,通过问手发挥出来,随时变招,或直冲对方重心,以攻制攻,或牵引对方来力,后发制人。
图055
图056
咏春拳除了标、圈、伏、膀、捆、拦、耕、摊八手之外,还有问手、侧掌、正掌、按掌(又称禁手、桐掌)、抹手、弹手、拂手、枕手、窒手、横掌、底掌、昂掌、脱手、擒拿手、攀颈手、抱排掌、杀颈手、铲手、打眼手、圈割手等。因咏春流派分支较多,也有沿用古传招式名称的手法,如三品掌、扑翼掌、半摊膀、双飞掌、破排掌、穿心掌、阴阳掌、内帘手、外帘手、蝴蝶掌、锁喉指等。各派招法名称虽异,但红花绿叶本是一家,修炼内涵相同。
本书为行文方便,书中所用各种手法及招式名称,皆沿用叶问系咏春的叫法,因比较简化,便于统一传播。同时,本书将咏春许多流派中多年来未曾公开的各种秘技与内劲训练方法,首度公之于众,望习练者惜之慎之。
咏春拳虽然手法众多,用法各异,但其历来讲究“有定式而无定招”。不同的手法都在攻防转换中瞬息万变,没有固定的位置限制。因此,不能单凭某招式的名称和某种手法出手位置的高低,来评断某人的行拳动作是否规范,是否是正宗传人;只须行拳严守法度,发力刚柔分明,动静有法,深明咏春要义,便是咏春同道。
四门攻守
凡咏春门人,在实战搏击中,必遵循四门原理与攻守合一的法则。
什么是四门原理?
根据咏春拳的拳理,将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再十字切分为四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实战搏击时的防护依据。这四块方形区域分布在人身体的左上方(左侧头部、左胸)、右上方(右侧头部及右胸)、左下方(左肋及左膝胯)和右下方(右肋及右膝胯)。因此,产生了咏春拳理中的高外侧门、高内侧门、低外侧门和低内侧门防护,此为“守四方”。
咏春四门原理讲求与敌搏击之时,应采用“桥来桥上过,脚起脚下消”的攻守法则。即是说当对方用手来攻时,我方以手臂防御卸力,同时手法反击;当对方用脚法来攻时,我方以腿法化劲防御,同时腿法反击。总之,只须将对方攻来之拳脚,封在己方四门之外,严守己方中线,即可护住身体不受伤害。
因此,门虽分四门,在实际应用之时,只须牢记手法中的内门和外门即可运用得当。腿法的应用在《寻桥——败形发力》一书中有详细讲述。
内门指对方攻来之手在我方手肘内侧。外门指对方攻来之手在我方手肘外侧。
四门原理的实战应用如下:
其一,内门攻守战例(注:下图长发为甲方,短发为乙方)。
(1)乙方出右拳攻击甲方头面,甲方以左手摊手配合右手日字冲拳反击乙方,将乙方右拳封于左手之外;同时,甲方右拳冲进乙方中线直击其面门,乙方左手防护不力,未能将甲方攻击拍挡出门外(图057)。此例中甲方双手皆攻入乙方内门中。
(2)甲方右拳直击乙方头面,乙方出右臂向内侧格挡甲方拳头(图058)。此例中,甲乙双方右拳均进入对方内门中,但甲方左手护手易起到第二重防护作用。而乙方左拳未能起到真正防护作用,易被击中面门;即使第一拳不被击中,也容易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
图057
图058
其二,外门攻守战例。
(1)甲方出右拳攻乙方头面,乙方也同时出右拳击甲方头面,双拳接触点均为右臂外侧尺骨部位,且双方后手均防护有度,暂时难以分出胜负(图059)。此例中,甲乙双方右拳均在对方的外门,均未攻入对方中线,攻守机会均等;而训练有素的咏春门人,在此种情况下,却可以凭借常年修炼获得的肘底力,在敌我双方双臂相交的瞬间,弹开对方手臂,由对方外门直冲入内门,击中对方中线要害部位,此为日字冲拳中的藤条劲发力。
(2)乙方出右拳直击甲方心窝部位,甲方以右手摊手将乙方右拳力量卸开,同时出左拳攻乙方面门,乙方迅速以左手护手将甲方左拳拍开,卸掉攻势(图060)。此例中,乙方右拳未能由外门攻入甲方中线,而甲方左拳也未攻入乙方中线,双方攻守有度,战机均等。
(3)乙方突然起右腿鞭腿踢击甲方胸肋部位,甲方以左手摊手与右手膀手所形成的拱形卸力结构,弹开乙方右腿攻势(图061)。此例中,甲方已形成整体卸力防御架构,乙方未能攻入;而甲方膀摊手的位置已接近乙方右腿膝盖部位,卸力之后很容易令乙方失去重心,甲方膀摊手动作看似卸力,实则是发力反击。
其三,内外门同时攻守战例。
乙方出右拳攻甲方胸膛,甲方以左手摊手将乙方右拳力量卸开,同时出左拳攻乙方面门,乙方迅速以左手护手将甲方左拳封住,卸掉拳劲(图062)。此例中,甲乙双方右拳均在对方左手门外,而双方防护之左手均在对方右臂内侧门内,双方攻防有度,战机均等。
图059
图060
图061
图062
从以上四门原理的攻守战例中不难发现,咏春拳手法的攻防都是遵循“连消带打”的理念展开的,卸开对方攻击的同时攻击对手,没有所谓的先防守后攻击的做法。
事实上,咏春拳所有的手法都是攻守同期、攻守合一的;训练有素的咏春门人可以轻易运用“不招而打”的高级技法截击、迎击对手。
武谚有云: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
这说的是内家拳高手与外家拳高手在体型上的差别。练外家拳的拳手大多肌肉发达,棱角分明,特别是有些拳手挺胸收腹时,胸肌凸起,八块腹肌如同搓板,十分健壮美观(也有个别体型不同的)。但是,反观内家拳的拳手,却含胸溜肩,背部圆鼓鼓的,即使是身材最好的,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放松时胳膊上的肌肉不带棱角,好像有一层水膘,这是经常放松身体肌肉所致;二是不管多瘦的内家拳拳手,腹部总是前凸,不易看到腹肌,这是经常气沉丹田所致。
一句话,内家拳高手多鹤形、龟背、溜肩、小腹微鼓、皮肤柔韧。因内家拳高手善于运用放松呼吸的法门炼气、炼劲,内气饱满,故而背部或后臀略似龟背。龟背形成的原因是,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时,就会类似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像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往往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内家拳拳术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是发力顺畅的一种最佳状态,是人体通过拳法训练后,后天返先天而导致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皮肤柔韧则触觉灵敏,筋长且富有弹性,有听劲化劲之能。小腹微鼓说明丹田气充盈,气息绵长,平时用于养生,战时爆发为汹涌澎湃的内力,寻常一击即可将人弹出数尺之外。
当一拳打在外家拳拳手的肚子上时,会感到如同打在一块钢板上,震得手生痛。而当一拳击中内家拳拳手的肚子时,却如同打在皮球上,会将人弹飞。此外,外家拳高手的外形多见棱角,如同楷书;而内家拳高手行拳时的外形如同行云流水,似行书或草书。外家拳行拳时对身形的要求多为挺胸塌腰,发力刚猛迅捷;内家拳则崇尚含胸拔背,柔韧连绵,劲力内敛,锋芒不露。
由此可见,内家拳发力训练强调的是“行气炼劲、抻筋拔骨”。一切内家拳修炼的法门,均是针对人体内在气息、筋骨的训练,而非外在肌肉的训练。
咏春拳的发力技术,要求习拳者颈椎、双肩、双肘、双腕、腰椎、双股、双膝、双脚腕共十四个关节同时作用发力,这样发出的力量作用于对手时才够整、够透、够劲;可以在一寸到三寸的距离内发力,将人穿透性地击倒或者弹飞。
因此,在咏春拳的内劲修习过程中,对于人体周身十四个关节的柔韧性及协调性要求很高;尤其对于上肢三个大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身体三个大关节颈椎、脊椎、尾椎,以及下肢三个大关节腰胯、膝关节、踝关节九个关节的训练要求极高。九个关节一旦松开,则周身协调性大增,身体各条大筋变粗拉长,骨头变得坚实而有弹性,皮肤面积与韧性加大,周身各个部位皆可发力攻击敌人。所以,咏春高层次的发力又称为三关九节劲。
然而,如何用“行气炼劲、抻筋拔骨”的方法练出三关九节劲?
咏春秘传三关九节劲的训练方法,是通过“秘传桩功”的修炼获得的。但两百余年来,咏春拳内劲训练的法门始终秘而不宣,仅限于在一线单传的弟子中秘密传授。
有关小念头:朝形发力的文章
如此不可思议的力量,其实源自于咏春拳的入门第一套拳法:小念头。咏春拳并不神秘,它十分科学,是注重“结构发力”的内家拳术。咏春拳小念头是内劲训练的源泉。咏春拳的发劲技术,要求习拳者颈椎、双肩、双肘、双腕、腰椎、双股、双膝、双脚腕,共十四个关节同时作用发力。如此强大的螺旋爆发力与弹射力叠加,就是咏春拳不依赖距离击人于一丈开外的原理。......
2024-09-09
进退马冲拳在咏春拳法的训练中,有“定势发力”和“移动发力”两种形式。尺骨如刀咏春历来有“尺骨如刀,力成三角”的讲法,说的是通过“对马冲拳”的合理训练,将人体双臂尺骨练成好像百炼钢刀一样的硬度与韧性,以此“刀劲”对敌,可以起到无坚不摧的破坏力。图011图012图013图014图015以上动作中,图011和图012训练的是双方前臂尺骨部位的触点发力。......
2024-09-09
在传统思想中,儒家提倡“中庸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佛家则讲求“明心见性”,其共同之处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宗旨,以自省为主要思维方式,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主要人生目标。换言之,即贵在中和,不争之争!“中和”的原意是指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国先哲们关于人生的思索,归纳起来大概就是这八个字:“贵在中和”,“不争之争”。......
2024-09-09
寸劲拳因为动作短且快,所以出招迅速而突然,所用的时间极短,因此对手极难防御。长劲发力最典型的练习方法是通过咏春日字冲拳的扯空拳练习和击靶练习获得。灵活掌握日字冲拳的长劲发力,就可以进入寸劲的试力与击破练习了。扯空拳日字冲拳因拳形似“日”字而得名,因拳头从人体中线心窝处连环发出,又称为子午捶或穿心捶。日字冲拳出拳时连环而密集,短小而急促,快如流星闪过一样,故而也称为三星捶。......
2024-09-09
正心正念咏春子弟皆知“小念头”不正,则终身不正。由此可见,五枚大师在创立咏春拳之初,以“小念头”命名第一套入门拳法,确实是用心良苦。“小念头”俗称“三拜佛”,主要是由于小念头拳谱中“一摊三伏”手法的运动形状犹如拜佛而得名的。因此,小念头拳法是咏春内劲发力之源,入门之基石,须长年修习,方能得其精髓。须注意的是,小念头拳的训练与常规武学训练有很大不同。......
2024-09-09
黐手训练的目的是培养习拳者临敌之际,在与对手对抗发力的接触点上,双臂及周身皮肤敏感地听劲化劲的感应能力。黐手训练分为单黐手和双黐手两种训练形式。还有一种黐手称闭目黐手,两人皆以黑布蒙住双眼,四臂相接,任意进退拆招,双方攻防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手臂相接时的感应训练。因此,闭目黐手属于较高层次的感应训练,不可跨越阶段一蹴而就。......
2024-09-09
我校在过去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借着改扩建的东风,梳理了内部治理结构、绩效评估方式、学校文化体系、学校课程体系等,学校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初步树立。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不是大张旗鼓地搞面上的运动式的改革,而是要精准发力式的“点穴式”改进。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必须改进、可以改进的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也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从优秀走向卓越。......
2023-07-0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打羽毛球的技巧中的羽毛球手指发力技术详解,让你对羽毛球手指发力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打羽毛球的手指发力技巧二:小所谓“小”也就是发力动作要小,这需要充分训练小臂内外旋与手腕发力动作的同步协调配合。正确的手指发力动作是羽毛球技术的关键,也是难点。......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