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
2024-09-07
第三节 地理学与方志类
古长安为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都城。作为一代人文荟萃之地,有关古都长安的撰述历来较他处丰硕。自辛氏《三秦记》以来,《三辅黄图》、《两京新记》及《长安志》等诸家接踵而起。
《三秦记》汉辛氏撰。已佚。清人王谟、张澍及近人张国淦有辑本。从辑本看此书不分卷,其内容大多是秦汉时地理故事,如秦地山川、都邑、宫室等等,内容真实可靠,对研究长安地理作用较大。
《三辅黄图》共有6卷,著者不详,有人认为是六朝人撰写,今人陈直先生认为是“中唐以后人所作”[4]。从内容上判断,此书可能始作于汉代,自魏晋至隋唐不断补充而成。全书共分为三辅沿革、三辅治所、咸阳古城宫、汉长安故城、秦汉风俗等三十六项,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设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位于地理类第一。
民国以来的版本有三:1.张宗祥《校正三辅黄图》:校勘认真,对旧本中的错讹有不少纠正。2.陈直《三辅黄图校证》:此书以张氏《校正三辅黄图》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取证于其他古籍”,改正了旧本中不少错讹脱衍之处,同时又采用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特别是他“至秦二十年,于西京殿阁之遗址,陵墓之留存,屡加访问”而得的调查材料,对正文加以疏证,大多十分精当。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陈直的注文大部采用,并征引《史记》、《汉书》、《水经注》等有关长安的文献及考古、调查资料。作者同时对与本书有关的遗址、遗迹进行考察和踏勘,取得许多宝贵资料,对文献记载作了必要的补充和订正。例如:秦步高宫的位置原书所记笼统,作者在渭南县城西南14公里的张胡村东,发现了秦宫殿夯土台基、图画纹瓦当、回纹铺地砖等,对照《水经·渭水注》的记载,确定其为秦步高宫遗址。所以何清谷校注本,是目前较好的一个读本。
《三辅决录》东汉赵岐撰,由《后汉书·赵岐传》末尾注录自序所知。主要评论汉代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官僚贵族,因所评人物均已死,褒贬可定论,故称其名为《决录》。晋挚虞注。原文已佚,清张澍辑有佚文二卷,收入《二酉堂丛书》。
《三辅旧事》清人张澍根据《三辅黄图》、《太平御览》、《北堂书钞》、《长安志》等书所辑而成,书中保存了秦汉时代咸阳及其附近地区的宫殿、桥梁建筑和长安城内的情况以及一些掌故的资料,对研究秦汉都城有重要价值。
《三辅故事》清人张澍所辑,书中保存了西汉时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宫殿、楼台、池苑等资料。如武帝时上林苑中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大一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所凿,在长安西南,周长40里,列观环之,又造楼船高十余丈,上插旗帜,十分壮观。据《史记·平准书》和《关中记》,修昆明池是用来训练水军。据《三辅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又载:“昆明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濯歌,杂以鼓吹。”在池的东西两岸立牵牛、织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富,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2000余种。可见对研究西汉都城很有帮助。
《关中佚志辑注》汉王褒等撰、陈晓捷辑注译。该书为关中古方志辑佚之书,共辑录了已佚的云阳宫记、秦记、京兆旧事、雍州记、西京记及长安记等二十种西汉至宋代的古志[5]。因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已兼及陕西全境,故本书亦辑录了汉中记、巴汉志及梁州记等已佚古志中有关陕南的条文。
《关中记》晋代潘岳撰,1卷。此书已佚,今有清人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水经注》、《文选注》以及类书《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著作中也有引文,从记载看是有关秦汉关中山川形势、宫殿池沼、故事歌谣等内容。另外王谟辑本中的《雍州图经》也有关于关中山川形式等内容的记载。
《两京新记》又名《东西京记》,简称《两京记》。唐韦述撰,5卷。两京指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故名。该书今存第三卷残文,只记长安的街坊、官舍、府宅、园林位置、建置过程及时人掌故,对寺观的记载尤详,是现存有关长安城的较早著作。宋人宋敏求据是书撰《长安志》及《河南志》。魏全瑞对其有辑校。
《长安志》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全书20卷。着重记述唐代旧都,并上溯汉以来长安及其附近属县(即整个雍州)的情况。宋氏鉴于唐韦述编撰的《两京新记》只叙长安古迹,宋敏求决定另创体例。他遍搜与长安有关的史部实录、传记、家谱、古志、古图、碑刻、笔记等,整理编纂成书。全书20卷,记述长安的坊市、街道、宫室、官邸,雍州府县的政治,官员的职务,地方上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记载比《两京新记》详过10倍。另附图3卷,系元代李好文于元至正四年(1344)编制,包括城市图、宫坊图、古迹图和农田水利图等多幅。此书编制大多依据北宋元丰三年(1080)京兆蓝田人吕大防的《长安图记》而成。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图名由《长安图记》改为《长安志图》。此书是后人引用最多的史料之一,对研究长安的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
《雍录》南宋程大昌撰。本书是编考订关中古迹,以《三辅黄图》、《唐六典》、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记》及绍兴《秘书省图》注诸书,互相考证。于宫殿山水都邑,皆有图有说。此书体例不像《两京新记》、《长安志》那样分街坊记述,而是提出若干专题讲述考辨,并附绘若干地图,内容仍然偏重唐代。其特点是注重与政治制度、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位置,设有许多军政机构、交通路线的专题。但不少专题只是转引资料,并无考辨。所绘地图亦粗疏简略。此外,作者又对其记述内容作了进一步考证解说,对史料的可信与否作出考证,且以地理考证见称,尤为可贵的是大体保存了吕大防和阁本《长安图》的原貌,为历来研究长安地理者所重视。
《游城南记》北宋人张礼撰。本书是作者与友人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游历京兆城南(即今西安南郊及长安地区)的见闻记录。书中涉及的自然景观、历史人物、事件数百宗,为唐末战乱后长安城南地区凋败的真实记录,是了解和研究唐都长安外郭城及其南郊自然及人文地理演变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和曹尔琴教授校注。校注本除作版本校勘标点外,主要结合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对书中诸多的地理及人文记载作了详瞻的注释,便于读者了解这一地区古今地理演变的情况,为学术界提供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类编长安志》是元代骆天骧在宋敏求《长安志》的基础上,补充金、元资料,分30类目编成。全书记载了从周至宋2400年间长安的地理、人文变迁发展史,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关中陵墓志》明代祁光宗撰。光宗后更名伯裕,滑县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学陕西时,对历代陵墓详加考证,并分别绘制了图,系之以说。其距诸州县城,方隅道里,皆备志之。
《历代宅京记》明末清初顾炎武著。全书共20卷,记载了历代都城史实,仿《雍录》、《长安志》体例。前有总论2卷,下按各个都城分述。其中关中4卷,详载周秦汉唐的都城城郭、宫室、都邑、寺观等建置沿革,是研究唐代长安布局、建筑、环境以及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书籍。
《关中胜迹图志》清毕沅撰,张沛校点。此书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撰成,共30卷,被编入《四库全书》。以乾隆时陕西府州分篇,篇前为图,附以各府州疆域名胜图;后为志,各府州均系以地理、名山、大川(水利附)、古迹(宫阙、范围、寺观、祠宇、郊邑、宅第附)四目。名曰关中胜迹,实则囊括全陕胜迹,全书共附图61幅,其中卷一至卷八为西安府,并附西安府疆域图、终南山图、鸿门图、楼观图、渭河图、泾河图、龙洞渠图、仙游潭图、灵台图、汉长乐宫与未央宫图、汉建章宫图、唐西内图、唐东内图、唐南内图、唐华清宫图、辋川图、韦杜二曲图、慈恩寺图、荐福寺图、南五台图、周文王陵图、唐昭陵图、灞桥图、金锁关图,共24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目为纬”,“考据本末,荟萃诸书”,简而有要,博而不繁,被称为“徵求古迹的渊薮”,是研究陕西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尤其是周秦汉唐史迹的重要文献。校点本以《关中丛书》本为底本[6],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逐条作了校勘,共出校勘记2940余条,并插有陕西各府、州疆域图、知名山川图及历代古迹图计64幅、159面。本书的出版对陕西经济开发和旅游事业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唐两京城坊考》清人徐松撰,5卷。张穆校补。该书根据《永乐大典》中有关资料,参照程大昌等人所作《长安图》,并采用有关金石、传记方面的资料和唐人的文集笔记等,于嘉庆年间成书。书前冠以地图,卷一至卷四为西京,附有外郭城、三苑、宫城、皇城、大明宫、兴庆宫六图,其内容详细记载了唐代长安和洛阳两京城坊、宫殿官署、街市、苑囿和渠道的分布,叙述了诸坊内廨(xiè)宇、寺观以及贵族官吏名人宅邸,对原有史志多有补充订正,是研究两京历史地理的基本资料。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李健超增订,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2006年修订本。李健超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即根据历史资料,尤其是出土的考古新资料和古今学者著述,依《唐两京城坊考》的体例和顺序,对原著进行充实订正和补充,新增10余万字,是了解和研究唐长安和洛阳的社会、历史、自然和人文情况的一部珍贵的参考文献。
《南山谷口考校注》清毛凤枝撰、李之勤校注。此书是目前仅有的一部专门论述陕西关中南山(即今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北侧诸河谷及其出山口附近的守备,与陕西关中、尤其是古都西安安危关系的军事历史地理著作。它原名《陕西南山谷口考》,民国二十三年(1934)被“陕西通志馆”收入其所编印的《关中丛书》时,去掉“陕西”二字,成《南山谷口考》。作者撰写此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清雍正年间沈清崖等编纂的《陕西通志》、嘉庆年间严如熤编写的《三省边防备览》以及有关府州县志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史地图集有关篇章。书中立论也有偏颇可议之处。校注本以流行最广的《关中丛书》本为底本,《中国方志丛书》本《问影楼舆地丛书》本为参校本,对原书错衍讹误进行校勘,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中水道记》清孙彤撰。4卷。此书全面记述陕西的水道,于黄河、洛水、渭水等重要水系数记载尤详,对其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地,均依据《水经注》及其他地志一一进行考证。
《长安史迹研究》(日)足立喜六撰,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此书是作者1906年至1910年利用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之闲暇,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汉唐尺度里程、汉唐帝陵、汉唐长安城及长安附近名胜古迹、道观、寺院、古代碑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撰成的一部研究汉唐长安旧迹的专著。书配有照片171张,插图38幅,对当代学者研究古代长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陕西金石志》民国时期陕西渭南人武善树辑。32卷,补遗2卷。此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所辑内容上起上古,下至明末,收入毕沅《关中金石志》所未辑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及前人不曾注意的瓦当文字。对所收铭文,或依形勾摹,或全文辑录,均写有详细说明。
《隋唐两京丛考》辛德勇撰,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民族长达四千多年的演变历史,上追“三皇五帝”,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本书分西京、东都上、下两篇,对长安与洛阳两个城市作了深入介绍。内容包括:隋东西两京修建工程诸主事人、大兴外郭城筑成时间辨误、兴艺坊本名弘艺、敦化坊本名隆化等。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以宋敏求《长安志》和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为主要依据,参考多种有关史料,对隋唐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坊里按时代排序,编撰成此书。读者可以极为便利地以坊里为单位,检索到所要了解的坊里在两京的方位,以及有关的建筑分布、人文活动、历史事件的种种资料。
《汉代长安词典》张永禄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全书以西汉长安为主,并叙及隋唐以前古代长安的历史。在时代上,上起远古周秦,下迄魏晋北朝。在地域范围上,以西汉时期长安及京辅地区行政建制为主,同时依据周秦及东汉魏晋北朝时期行政建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伸缩。书中共收词目3868条,分为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都城、宫殿、官署、苑囿园林、离宫别馆、历史事件、人物、文化艺术、岁时风俗、饮食生活、交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外交往、寺院道观、科学技术、陵墓、考古发现与文物、历史文献二十类,是研究古代长安历史文化必备的一部重要参考辞书。释文以可靠的史料与考古资料及对部分遗址的实地考察为根据,并吸收了前人的文化积累和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或诸说并存,或以一说为主,兼述他说。
《唐代长安词典》张永禄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全书在地区范围上以唐代都城长安为中心,间涉关中地区;在时间上,以唐代为主,并视必要或追溯前代,或叙及后代历史遗存。书中共收有关唐代长安的词目4377条,分为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都城建筑、三大内、官署、坊里、第宅、风景名胜、历史事件、人物、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宗教寺观、交通、民族友好、中外交往、离宫别馆、陵墓、历史文献十九类,是研究唐代长安历史文化必备的一部重要参考辞书。
《长安史迹丛刊》魏全瑞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此丛书全套十册,计十四种,汇编历代记述古长安自然和人文情况的十余部经典文献[7],以丰富的资料展现了古长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街市坊里、道路交通、城隍塔寺、井渠池陂、河湖变迁、山川名胜、关塞险要、宫殿园囿、风土名物、人物掌故、逸闻趣事等。此书既是学术界研究古长安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第一手文献。
二、州府县志
明代八志明代关中方志之学已引起全国学者重视,有“关中名志甲天下”、“明代名志多出于秦”的说法[8]。在当时得到公认的名志是明代的“关中八志”。它们是:(1)康海撰《武功县志》,正德十四年(1519)初刻;(2)吕柟撰《高陵县志》,嘉靖二十年(1541)初刻;(3)韩邦靖撰《朝邑县志》[9],正德十四年(1519)初刻;(4)孙丕扬撰《富平县志》,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5)乔世宁撰《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1557)初刻;(6)刘九经撰《郿志》,万历三十三年(1605)初刻;(7)王九思撰《鄠(户)志》,嘉靖十二年(1533)初刻;(8)张光孝撰《华州志》,隆庆六年(1572)初刻[10]。这八部志与宋元方志比起来,体例要完备得多,基本奠定了后世方志的成熟模式。其中,以康海的《武功县志》和韩邦靖的《朝邑县志》名气最大。
《武功县志》明代学者康海撰。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以文学名列明朝“前七子”之一。“主盟艺苑,垂四十年”,创“康王腔”,壮秦腔之基。正德三年(1508)为救文友李梦阳,往见同乡刘瑾。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康海因名列瑾党而免官。其著《武功县志》,记载武功县的山川城郭、津梁市集、祠庙寺观、户口物产等情况,体例得当,内容全面。清初文史大家、山东人王士禛说此书具有“文简事赅,训词古雅”之特点。该志初刻后曾多散佚,清乾隆年间,武功知县玛星阿的一抄本,由朴学名家孙景烈加以评注后翻刻流行,后收入《四库全书》。
《朝邑县志》“朝邑二韩”中韩邦靖的名作。韩邦靖(488—1523)字汝度,号五泉,与其兄同年中进士。在武宗朝同被下过诏狱,同被革职为民,世宗朝又同时获平反并再度起用,其文章与才气也与其兄相类,可惜36岁英年早逝。其《朝邑县志》被收入了《四库全书》中。韩、康二志都属于方志学中的简约派,在明代方志多失芜滥的情况下,“矫之以峻洁”,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过分简约而使典章制度率多遗漏,失去了许多信息,这一点无疑是个遗憾。
除了“关中八志”外,明代所修陕西方志中还有不少价值可观者,特别是三原人马理主纂的《陕西通志》是陕西省志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很大意义。
《西安府志》清舒其绅修,严长明纂。乾隆四十一(1776)始修,四十四年刻印。80卷,首1卷。分地理、名山、大川、建置、食货、学校、职官、人物、选举、大事、古迹、艺文、金石、拾遗14门,约160余万字。记述范围时辖之长安、咸宁、咸阳、兴平、临潼、高陵、鄠县、蓝田、泾阳、三原、盩厔、渭南、醴泉、同官等14县及耀州,记事从周秦至清乾隆四十三。全志引用经史子集各种书籍935种,保存资料较为广泛。其中人物志计有14卷之多,凡周秦汉唐在京都的文臣武将、儒林文苑及方技释道收录者数千计;选举志载历朝至乾隆四十三年进士达566人。凡周秦汉唐及至明清西安的城池、宫殿、古迹等无不收录。卷首尚有清顺治、康熙、雍正诸帝与陕西及西安有关诗文。
据《西安市志》记载,有明清历代所修县志,以方志的体例,从情况看,有纂修、重修、续修、补修等不同形式及版本,是了解明清以来长安及周边各地历史建置、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重要资料。现对各县志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长安县志》明代至今,共有四种版本:
万历《长安县志》,明万历年间李华然任长安县知县时主持创修此志,由冯从吾任主笔。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已佚。
康熙《续修长安县志》,清康熙初年长安知县梁禹甸根据明冯从吾旧志“更加附益”而成,陈大经、杨生芝纂。8卷。康熙七年(1668)刻印。
嘉庆《长安县志》清代张聪贤修,董祐诚纂。36卷。嘉庆二十年(1815)刻印。此志仿史家体例,设图表志传四类。
《长安新志》1959年7月至1960年3月完成初稿,未刊印。
《咸宁县志》明代至民国时期,纂修、重修、续修等四种版本:
万历《咸宁县志》陈王庭修,王弘廷撰。已佚。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今存陈王庭序。
康熙《咸宁县志》康熙七年(1668),咸宁县知县黄家鼎奉陕西巡抚贾汉复“征志之檄”以备“通志采摭”而编修的。先草成2卷,后复延请邑士陈大经、杨生芝修纂,增为8卷。同年刻印。志中图文具备,所记城府宫室之巨丽、市井风俗之阜繁甚详。内容丰富,类目详备。记事起于周,止于康熙六年。原刻尚存。
嘉庆《重修咸宁县志》清高廷法、沈琮修,陆耀遹、董祐诚编辑。嘉庆二十二年(1817)始修,二十四年成书刻印。编纂方法同嘉庆《长安县志》,设图表志传四类。记事起自隋都大兴城创建,下止嘉庆二十三年。内容丰富,城社、山谷、历代疆域、古渠、旧城、俱悉于图,表内年年经事纬,纵横分明,于典章、人物记载甚详,且严于考据。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翁柽监修,宋联奎总纂。22卷。民国十二年始修,二十五年书成铅印。咸宁县在辛亥革命后撤销并入长安县,此志仍以《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名之,其记事上始嘉庆十一年,下迄宣统三年(1911)。
《临潼县志》明清两代,共有六种版本:
万历《临潼县志》明王联芳修,武之望纂。4卷,卷一佚,仅存二至四卷。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刻本。
顺治《临潼县志》清马良史修,高翔鸾等纂。不分卷,前有叙跋与县境图、县城图。正文分疆域志、山川志、古迹志、经制志、赋役志、人物志、艺文志7门39目。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
康熙《临潼县志》清赵于京修纂。8卷。康熙三十七年(1698)始修,四十年成书刻印。分图、志、表三类14门。
乾隆《临潼县志》清史传远修纂。10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纂,同年付梓。卷首有6图,正文分地理、建置、纪事、古迹、祠祀、陵墓、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志余12门。有乾隆四十一年刻本、光绪十六年重印本、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光绪《续修临潼县志》清安守和修,杨彦修纂。上下两卷。光绪十三年(1887)始修,十四年成书。记事始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止于光绪十四年,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捻军及同治时期关中地区惠民起义活动有所记述。光绪十六年刻本。
光绪《临潼县续志》清施邵修,谭麟纂。4卷。光绪二十一年刻印。记事始于乾隆四十一年,止于光绪十七年。内容与安守和所修光绪《续修临潼县志》大致相同。
《蓝田县志》明代至民国时期,纂修、重修、续修等七种版本,另有两种乡土志:
隆庆《蓝田县志》明李柬修纂。2卷。隆庆五年(1571)撰成并刻印。全志近5万字,记事简括,惟礼制、艺文较详,收录唐宋名家有关蓝田诗文80余篇。
顺治《蓝田县志》清郭显贤修,杨呈藻、周良翰纂。本志系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旧志增删续编而成。原书4卷,首1卷,共分20门类,记事止于顺治十七年。顺治十七年刻本。
雍正《蓝田县志》清李元升修,李大捷等纂。4卷,首1卷。雍正八年(1730)始修,九年完稿刻印。此志为顺治《蓝田县志》的增修本,体例同于前志。
嘉庆《蓝田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蓝田知县高昱始修,王开沃主笔纂,乾隆五十九年蓝田知县马学赐续修,嘉庆元年刻印。记事止于乾隆五十九年。
道光《蓝田县志》清胡元瑛修,蒋湘南纂。16卷,附《文征录》4卷。分图、表、志、传4部。记事止于道光十九年(1839)。有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光绪《续修蓝田县志》清吕懋勋修,袁廷俊纂。16卷,附《辋川志》6卷,《文征录》4卷。光绪元年(1875)修,同年刊印。此志上续道光胡元瑛志,记事止于同治十一年,体例同上志。有光绪元年刻本。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牛兆濂纂。22卷,首1卷,附《拾遗录》1卷,阎儒林撰。民国二十四年始修,三十年铅印。此志分图、表、志、传、圣学渊源、杂录6门42目,约40万字。记事起于上古,止于宣统三年。
光绪《蓝田县乡土志》清佚名修纂。上下两册,不分卷。记事上始周秦,下迄光绪二十九。上册26目,记载蓝田地理、城镇、人口;下册7目,叙述蓝田历史与政绩。有宣统二年抄本。
《辋川志》清胡元瑛撰。6卷。辋川在蓝田县城西南,位于秦岭北麓,有辋谷水“沦涟如车辋”,故有名,名胜古迹很多。此志计分图考、名胜、人物、金石、杂记、文征录6门,并有附图,颇有价值。
《盩厔县志》明代至民国时期,纂修、重修、续修等十种版本:
嘉靖《盩厔县志》周至人王三聘(1501—1577)所撰,是周至最早的一部私修县志。分三纲15目。首纲土地,次纲人民,三纲政事。此志已佚,仅存序言。
康熙三年《盩厔县志》康熙三年(1664)骆钟麟任总编、徐开熙主笔所修,同年十月修成,共10卷。此志较王三聘志多有增加。
康熙二十年《盩厔县志》清章泰修纂。10卷。康熙二十年修,同年付梓。卷前列有嘉庆、康熙三年县志旧序。正文分地理、建置、古迹、赋役、官师、选举、人物、风俗、艺文、兵灾诸门。此志是周至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www.chuimin.cn)
雍正二年《盩厔县志》董霈编。此志对康熙二十年《盩厔县志》作了厘定和拾遗补缺,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此志佚。
雍正十年《盩厔县志》此志佚,乾隆十四年《盩厔县志》存其序。此志编者朱文炳,其体例上无创新,其内容也只在董志基础上作了拾遗补缺。
乾隆十四年《盩厔县志》清邹儒修纂。15卷。正文分地理、建置、古迹、赋役、典礼、风俗、官师、名宦、选举、人物、烈士、艺文、兵事、灾祥、杂记15门,共63目。乾隆十四年(1749)有刻本。
乾隆五十年《重修盩厔县志》乾隆五十年(1785)杨仪、王开沃修纂。14卷。卷首有图,并对乾隆十四年旧志职官、选举、人物辨伪存真,补36年以来史实。乾隆五十八年邓秉纶将其刻板破裂处进行补刻,并增补部分内容。有乾隆五十与五十八年两种刻本。
光绪《盩厔县乡土志》清左一芬撰。上下两卷,分15目,上卷有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名宦、乡贤祠;下卷有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道路、物产、商务。记事止于光绪二十七年。陕西省图书馆存有清末抄本。
民国《重修盩厔县志》民国十二年庞文中、任肇新等修,十四年修成铅印。正文分8门52目,记事止于民国十四年,正文将旧志的赋役改为田赋,新增教育、实业等目。
民国《广两曲志》民国十年刘昆玉纂修,十七年出版。“山区曰盩,水曲曰庢。”盩厔亦称两曲。记事起于上古,止于清末。其志分内外两编,正文有地理、田赋、官师、人物、风俗、祀礼等7门,34目。
《鄠县志》明代至明清时期,纂修、重续等十种版本:
嘉靖《鄠县志》明嘉靖间王九思纂并刻印。7卷。该志以记载沿革、古迹、风俗、政绩、文献等为主。已佚,仅存康海序。
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明代王九臯为嘉靖《鄠县志》撰得续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修成刻印。
万历四十六年《鄠县志》明代刘璞在嘉靖与万历二十四年《鄠县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的。11卷。正文分建置、地理、古迹、田赋、官师、选举、人物、文苑、含序记、异教、鸡肋集等考。万历四十六年刻印,北京图书馆存有1至7卷。
崇祯《增补鄠县志》明代张宗孟在刘璞原志基础上增补而成,明崇祯十四年(1641)刊印。原书11卷未改,子目由44增为48目。户县地方志办公室有复印本。
康熙二十一年《鄠县志》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康弘祥在万历刘璞志的基础上增补订正而成并刊印。卷前附有14幅图,正文分12门60目,“义例”悉遵万历刘志。雍正十年亦有刻本。
康熙四十七年《鄠县续志》清吴庭芝等修纂,共4卷。此志修纂历时3个月,较前志增补数千字,主要是有关古代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乾隆年间失传。
雍正《重续鄠县志》清雍正十年(1732),由鲁一佐、周梦熊在康熙二十一《鄠县志》的基础上补辑增续而成,全志五卷。记事止于雍正八年。正文分补遗、建置、官师、人物、艺文5门。与康熙二十一《鄠县志》合刻,共6册,后两册为此志。有雍正十年的刻本。
乾隆《鄠县新志》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汪以诚、孙景烈等修纂而成并刻印。共6卷8门。该志记事止于乾隆四十一年,资料多来源于书籍文献中,价值较大。
光绪《鄠县乡土志》清佚名纂。3卷。民国二十六年,燕京大学《乡土志丛编》铅印。
民国《重修鄠县志》民国强云程、赵葆真、段光世等修,于右任题写书名。本志共有10卷,书前有图,内容有26门类。有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高陵志》明代至民国时期,纂修、重修、续修等三种版本:
嘉靖《高陵县志》明代高陵人吕柟从弘治十四年开始修纂,历30余年而成。后又经其门人杨九式增修,至嘉靖二十年刻印。全志共7卷。记事止于嘉靖二十年。该志流传甚广,版本较多。
雍正《重修高陵县志》清代丁应松、樊景颜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始纂,于雍正十年(1732)成书并刻印。该志共10卷,卷首有图,正文分地理、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7门81目,记事止于雍正十年,续补了嘉靖《高陵县志》以来近200年的史实。
光绪《高陵县续志》清程维雍、白遇道纂。8卷。该志是雍正樊志的续志,体例仿嘉靖《高陵县志》,记事止于光绪七年(1881)。有光绪十年的刻本。
附表一 长安佛教寺院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此外,长安区还有金佛寺、宝庵寺、密严寺、观音禅院、莲池寺、南峰禅寺、归元寺、花光寺、青音寺、净土茅蓬、红云寺、法音寺、极乐庵、净居寺、观音禅寺、西山寺、兴庆寺、甘霖寺、菩提寺、法觉古寺、法海寺、法华寺、禅经寺、上天池寺、法华讲寺、慈云寺、西观音寺、清净寺、亮碑寺等也已登记活动。户县也有石门寺、云溪寺、石龙寺、莲宗庵、非相禅寺、鸠摩罗什寺、泠泉寺、秦镇白云寺、菩萨殿、孙姑寺、圆通寺、龙泉寺、白马招觉院、普光明寺、西明寺、圆胜寺、净居寺、石井白云寺等以及周至的二曲瑞光寺、法藏寺、暖泉寺、聚贤寺、圆觉寺等登记活动。
续表
附表二 历代长安道教宫观一览表
附:三阶教寺院
此表格式及部分资料参考樊春光:《长安道教与道观》,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225页,并有些增加。
有☆处,均出自《唐两京城坊考》。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范晔:《后汉书·班彪附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4]陈直:《三辅黄图校证·序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辑注的佚志有:云阳宫记(汉·王褒撰);秦记(魏阮籍撰);京兆旧事(约曹魏时·佚名);关中图(魏晋时·佚名);雍州记(晋·裴秀撰);西京记(北周·薛宾撰);长安记(约隋前·佚名);京兆记(隋或隋前·佚名);陇州图经(疑为隋唐时·佚名);长安图(初唐·佚名);雍州图经(初唐·佚名)
[6]本书收入《关中丛书》第8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陕西通志馆排印。
[7]《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三辅决录三辅故事三辅旧事》(辑注)《三辅黄图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关中佚志辑注》《游城南记校注》《类编长安志》(校点)《南山谷口考校注》及《隋唐两京丛考》。这套丛书连同《关中胜迹图志》(校点)《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及《长安志校注长安志图校注》,基本上包括了有关古长安地域文化的经典著作。
[8]民国《潼关县新志》萧万康序引及冯光愚序引。
[9]朝邑,元明清时期为县,受同州(州治在今大荔)管辖。县治在今大荔县东南,1958年撤县设镇,归大荔县管辖。
[10]目前除了王九思的《鄠志》已经失传外,其余都流传至今。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
2024-09-07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一)周汉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在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西周、西汉和唐代中央直辖的国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周人的司徒,也只是监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此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2024-09-06
(二)长安文化注重道德、崇尚气节遵守秩序、重道德尚气节的道德文化是长安文化中具有浓重色彩的绚丽风景。儒家学说以及宋明清之际产生于长安的关学,使得长安文化中尊礼敬德的观念绵延不绝。......
2024-09-07
第一节丰镐、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西安的城址转移历史上,长安城址有四次转移,历经西周丰镐城、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从方向上来看,若以汉长安城的西南角为中心,四座城址是西南、西北、东北、东南的顺时针分布状态[1]。根据考古发掘,镐的遗址西濒沣水,东至丰镐村,北界沣水与滮池,南部已为汉唐昆明池所毁。秦代末年,咸阳迅速毁灭。汉长安城的规模之所以胜过丰镐、咸阳,显然同它所选择的有利地形有关。......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