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安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长安历史文化概论》

长安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长安历史文化概论》

【摘要】:第七章长安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民俗是一种社会日常生活的常规化行动,它包含着许多传统和公认的规则,当这些规则具体化、规范化后便成为“礼仪”,大多数的社会制度正是由民俗和礼仪发展来的。

第七章 长安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民俗是一种社会日常生活的常规化行动,它包含着许多传统和公认的规则,当这些规则具体化、规范化后便成为“礼仪”,大多数的社会制度正是由民俗和礼仪发展来的。加之,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演变比变动较为迅速且频繁的精英文化更为缓慢而深刻,所以民俗文化更能直接明显地反映当时社会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等。

就中华文明而言,周秦汉唐在长安孕育而生,中华的礼仪、节俗、百戏、衣食住行,无不打上长安的印记。就长安文化而言,长安的节令习俗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地域和政治地位,构成了长安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长安是周秦汉唐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长安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长安的民俗文化就是周秦汉唐时期民俗文化的主体,了解长安的节令习俗的缘起、传承、演进和变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了解和认识周秦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样式与社会观念。

2.长安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破晓地以及休闲娱乐节目乐舞百戏形成发展的中心。(www.chuimin.cn)

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及娱乐活动与文化底蕴丰厚的长安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如春节以正月为岁首,贴门神、朝贺礼;元宵节张灯、观灯;清明节扫墓、踏青、郊游、赏牡丹;上巳节祓禊;七夕节乞巧;中秋节赏月、食月饼;节日间的乐舞杂技、皮影戏、长安鼓乐……这一桩桩有趣的节日习俗无一不源于长安。这些节日习俗经发展、演变、丰富后,成为中国汉族或更多民族的习俗文化,其中有些习俗经由长安传播到周边国家。

3.整体而言,长安传统节日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是基于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域文化为根基的节日“仪式”的外在体现,虽在某种程度上也融入了其他地域或民族的积极养分,从主体来看,发轫于关中文化的根底,反映了关中人的生活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而乐舞百戏相对传统节日而言,除承继传统文化外,移植、嫁接、吸收外来民族及域外国家的文化成分略多,极大地显示了长安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4.由于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的传承性,古长安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不少母题和因子仍遗存于现代社会之中,或隐或现的对现代人的生活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规范、制约作用。

5.中国古代许多重要典籍记载了长安的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形成与发展。从历史发展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节日就已经产生了,而且已经固定化。先秦经典著作《诗经》、《礼经》中,对当时社会人们在四时生活中的节庆习俗就有或多或少的反映。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历史的传承,学者、文人的经典性解释和描述,以及政府的倡行,今天重要的节日如元旦、中秋、除夕等已定型。这个时期也涉及节日活动与相关习俗的经典作品,如有关礼仪规范的《礼记》,有关农民四时生产与节气关系的《四民月令》,有关当时中国各地文化风俗的《汉书·地理志》,有关名物、时俗记录和解释的《风俗通义》等等,被人们颂习和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