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第七章 长安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民俗是一种社会日常生活的常规化行动,它包含着许多传统和公认的规则,当这些规则具体化、规范化后便成为“礼仪”,大多数的社会制度正是由民俗和礼仪发展来的。加之,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演变比变动较为迅速且频繁的精英文化更为缓慢而深刻,所以民俗文化更能直接明显地反映当时社会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等。
就中华文明而言,周秦汉唐在长安孕育而生,中华的礼仪、节俗、百戏、衣食住行,无不打上长安的印记。就长安文化而言,长安的节令习俗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地域和政治地位,构成了长安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长安是周秦汉唐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长安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长安的民俗文化就是周秦汉唐时期民俗文化的主体,了解长安的节令习俗的缘起、传承、演进和变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了解和认识周秦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样式与社会观念。
2.长安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破晓地以及休闲娱乐节目乐舞百戏形成发展的中心。(www.chuimin.cn)
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及娱乐活动与文化底蕴丰厚的长安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如春节以正月为岁首,贴门神、朝贺礼;元宵节张灯、观灯;清明节扫墓、踏青、郊游、赏牡丹;上巳节祓禊;七夕节乞巧;中秋节赏月、食月饼;节日间的乐舞杂技、皮影戏、长安鼓乐……这一桩桩有趣的节日习俗无一不源于长安。这些节日习俗经发展、演变、丰富后,成为中国汉族或更多民族的习俗文化,其中有些习俗经由长安传播到周边国家。
3.整体而言,长安传统节日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是基于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域文化为根基的节日“仪式”的外在体现,虽在某种程度上也融入了其他地域或民族的积极养分,从主体来看,发轫于关中文化的根底,反映了关中人的生活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而乐舞百戏相对传统节日而言,除承继传统文化外,移植、嫁接、吸收外来民族及域外国家的文化成分略多,极大地显示了长安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4.由于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的传承性,古长安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不少母题和因子仍遗存于现代社会之中,或隐或现的对现代人的生活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规范、制约作用。
5.中国古代许多重要典籍记载了长安的节令习俗与乐舞百戏形成与发展。从历史发展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节日就已经产生了,而且已经固定化。先秦经典著作《诗经》、《礼经》中,对当时社会人们在四时生活中的节庆习俗就有或多或少的反映。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历史的传承,学者、文人的经典性解释和描述,以及政府的倡行,今天重要的节日如元旦、中秋、除夕等已定型。这个时期也涉及节日活动与相关习俗的经典作品,如有关礼仪规范的《礼记》,有关农民四时生产与节气关系的《四民月令》,有关当时中国各地文化风俗的《汉书·地理志》,有关名物、时俗记录和解释的《风俗通义》等等,被人们颂习和传引。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二)长安文化注重道德、崇尚气节遵守秩序、重道德尚气节的道德文化是长安文化中具有浓重色彩的绚丽风景。儒家学说以及宋明清之际产生于长安的关学,使得长安文化中尊礼敬德的观念绵延不绝。......
2024-09-07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一)周汉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在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西周、西汉和唐代中央直辖的国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周人的司徒,也只是监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此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2024-09-06
第五节宋元明清长安文学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
2024-09-06
(三)音乐理论乐舞实践的繁荣,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汉武帝时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乐书》与汉宣帝时代戴氏叔侄整理的《礼记·乐记》被后世视为儒家乐舞思想的集大成者。(二)汉魏时期长安百戏“百戏”作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代表汉朝乐舞最高水平的艺术经常在宫中演出,并作为每年新年元旦或招待各兄弟民族和外国来宾的宴会上演出的节目。......
2024-09-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