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石鼓文哺育子孙成果超越秦统一前的文字异形发展演变

石鼓文哺育子孙成果超越秦统一前的文字异形发展演变

【摘要】: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石鼓文作为秦国圣物,存放于秦皇宫内。他扬长避短,根据石鼓文上通金文、下启小篆的特点,将石鼓文形体加长,但不减其笔画,从而改变了石鼓文的形体。

二、石鼓文哺育的子孙

石鼓文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下面将介绍以石鼓定其体的李斯、以石鼓畅其致的邓石如、以石鼓扬其气的吴昌硕,以及擅长书法篆刻的王福庵。

1.李斯

李斯是秦朝丞相,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精于书法。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秦并天下后,实行文字改革。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石鼓文作为秦国圣物,存放于秦皇宫内。石鼓文是籀文之代表,先秦铭文《秦公簋》风格与石鼓文颇相似,与秦篆的字法(包括结构和笔势)多有相同,可见李斯是以石鼓文来定秦篆(小篆)的形体及笔法的。除了定小篆形体之外,李斯也发展了石鼓文的笔法。李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如理可见。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图5-2-1.1、5-2-1.2)、《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图5-2-1.1 泰山石刻(一)

图5-2-1.2 泰山石刻(二)

2.邓石如

邓石如是一位精研传统、兼收并蓄、力求变新的书法家,初学秦汉古法继习二李篆法,博采众家,突破篆书的“玉筋”积习。他说:“余初以少温(唐李阳冰)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这些气、朴、神、致、变、体等,亦是他进行篆书创作时极力追求的形式美内在美,为他后来篆书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石如在笔法上亦有独到之处,以软毫长颖正锋作篆书,毫端着纸如锥划沙,以隶笔作篆,故其形质博大精深,浑厚略见毛糙,不加雕琢有万年枯藤之致,雄浑之气韵,劲健之力度,有“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之感,倘透光细察一线之内黑有六彩之变,打破历代篆书以光均平滑为美的单调感,给人一种沉着而丰满、圆浑而糙涩、统一而多变的感觉,极富节奏与力度。“以我手写我心”,其篆书达到了“骏马秋风塞北”的意境

图5-2-2 邓石如篆书屏(www.chuimin.cn)

3.吴昌硕

完白邓石如学石鼓有成,苦铁吴昌硕则更见所得,晚清诗书画出类拔萃的就是“抱十石鼓”的吴昌硕,他于65岁时自记:“余学篆书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境界。”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曾说:“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岂知先生功夫到家,遗貌取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临气不临形’的。自从《石鼓》发现一千年来,试问有谁写得过先生?”

图5-2-3.1 吴昌硕临石鼓文四屏轴之一

吴昌硕殊实深得石鼓文笔法,改变了石鼓文形态,汲取石鼓文神采气韵。他扬长避短,根据石鼓文上通金文、下启小篆的特点,将石鼓文形体加长,但不减其笔画,从而改变了石鼓文的形体。从笔法上看,他的篆书作品貌拙气酣,遒劲泼辣,刚柔相济,婉转活通,线条具有阳刚之美。在章法上除字法错落取势,左低右高,中宫收紧,以乱头粗服之意志采用邓石如笔法写,故精神显露,气息深厚,透出了古拙坚苍、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之势。汲取小篆优点,笔画纵长横短明显对比,表现凝重而又流动神形;形体正斜,奇古生态,汲取金文优点,抛弃石鼓文缺点,产生“龙腾凤翥”多姿多态之神,运锋峻涩间行,力透纸背奇形怪状,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图5-2-3.2 吴昌硕临石鼓文四屏轴之二

4.王福庵

1880~1960,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得吴昌硕鼓励,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图5-2-4.1 王福庵临石鼓文轴(上半幅)

图5-2-4.2 王福庵临石鼓文轴(下半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