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比较欧体和颜体楷书用笔和结构特征

比较欧体和颜体楷书用笔和结构特征

【摘要】:限于篇幅,这里将欧、颜两家碑帖用笔、结构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比较。颜与欧不同,它一改欹侧之态,吸收古代篆隶书法纯从正面取势的写法,笔画较为端平,左右基本对称。颜体以筋取胜,特别表现在主笔上。

三、欧体和颜体楷书用笔和结构特征比较

学习书法应选择优秀的碑帖来临摹,以学笔法,以正结构。在前人流传下来的众多楷书体式中,初学者一般可从古代四大楷书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頫页的碑帖学起,因为这四家碑帖很有法度,便于掌握。限于篇幅,这里将欧、颜两家碑帖用笔、结构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比较。

1.用笔特征

欧体刚劲清秀,颜体筋力老健。具体叙述如下:

(1)点

欧体:要写得血肉丰满,富于立体感。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下顿笔,提锋向左上方收笔。

竖点——逆势起笔向右顿笔,向下略行稍提锋向上收笔。

颜体:要写得十分用力,似石头落到地上。正如《宣和书谱》上所说,“点如坠石”。

(2)横

欧体:纯用方笔,稍向右上取势。

写法:逆势向左直落笔,向右行笔稍驻,再提锋向右下,向左收笔。

颜体:要注意中间的细劲,写时如手勒着马缰绳一样,不让其纵跑,收笔要向右下重重顿笔,以求方整。

(3)竖

欧体:竖画用方笔,寓以粗细变化,稳静生动、含蓄。

颜体:竖画粗壮有力,通常写到五分之四处方提收。横轻竖重,颇有厚度,呈现一种浮雕感。左右竖画要写得略带圆弧形,多相向成环抱状(如“同”、“门”、“具”),中间一直(如“市”、“中”)就不必弯了。

(4)撇

欧体:起笔与竖同。撇出时要把力送到撇尖,切忌在撇末突然变细。

颜体:撇得较轻,要注意靠腕力把笔锋送到撇端,不可一飘而出,以免单薄轻浮。(www.chuimin.cn)

(5)捺

欧体:一波三折,分尖头、方头平捺。

颜体:有“蚕头燕尾”之态。蚕头指起笔像蚕的圆头;燕尾指捺笔时着力顿挫,自轻挑出尖,末端是分叉状,似燕子尾巴。这种捺法形如刀刃,有缺痕,显示出似能透过纸背的强劲笔力,这是一个创造。

(6)钩

欧体:欧继承汉隶和六朝楷法传统,钩多用转法,从隶书中来,意态饱满稳健。写时要求钩出之后正侧锋并用,直钩较短。

颜体:钩时有鸟嘴状。竖钩带弧形,出钩显得富于弹力,遒劲有力。

(7)折

欧体:提笔换锋,方中微带圆势,方劲浑厚。

颜体:提笔另起,翻折成斜面棱角下行。“口”的左竖与折笔中的横不相连。

(8)挑

欧体:折锋向右顿笔后挑出,力到锋尖。

颜体:扭锋得势挑出。

2.结构特征

欧体:“平正”中求“险绝”,“险绝”中寓平正。如“充”字的第一笔到第五笔组成一个左侧下堕、右侧耸肩的“云”字,但在处理下脚时将其左脚写短而把右脚拉长,把末笔“儿”和上面三横形成反方向拗势,这样这个表面上工整的“充”字虽然是由不平正的笔画组成,给人的感觉却是重心平稳的。又如在“img23”字中,“心”的“中心点”已经写到“田”字的右下角了,“img24”、“田”的中竖和“心”的中心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心”的右面一点却巧妙地加以救应,从而稳住了整体,使其重新得到平正。此外,欧体左紧右舒,右肩稍抬,字呈微侧,有一种灵巧洒脱之态。

颜体:端庄宽绰,气势开张,筋力老健。

颜与欧不同,它一改欹侧之态,吸收古代篆隶书法纯从正面取势的写法,笔画较为端平,左右基本对称。《多宝塔》中的“之”、“宣”,显得丰满而又平整。

颜体以筋取胜,特别表现在主笔上。《勤礼碑》中带钩、捺的主笔,共同特点是下笔力量重,有一定弯度,筋力老健,给人以韧性和富于弹性之感。颜体中左右竖画略带圆弧形,如同坚韧的木料因攀上了弦索而成为弧形,包含了巨大弹力。

临习时要注意掌握特征,但不能钻在追求特征中而忘了整体,否则就得不到它的雄伟,却形成肥笔;得不到它的方正,却形成了板滞;得不到它的筋骨,却形成了丑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