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国劳模、固原环卫工人史提亮

全国劳模、固原环卫工人史提亮

【摘要】:“垃圾王”老史——记全国劳模、固原环卫工人史提亮周一青俗话说“行行出状元”,跟垃圾打了一辈子交道,并因收拾垃圾而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也确实能被称为“垃圾王”了。原来在史提亮成为全国劳模之后,常有各地媒体来采访。前不久有一个自称某中央媒体的记者,提出要为史提亮写书,并索要2000多元的出书费。刚到环卫站工作,单位就安排“史提亮”跟师傅学开车,说是开车,其实什么活都得干。

“垃圾王”老史——记全国劳模、固原环卫工人史提亮

周一青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跟垃圾打了一辈子交道,并因收拾垃圾而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也确实能被称为“垃圾王”了。

联系到史提亮的时候,笔者还在银川。电话打过去,一口粗重的固原话:“我正在拉垃圾呢,周末还要上班。你要来采访,可我嘴很笨,不会说。”本来认为,一个环卫系统50多岁的工人,在被评为全国劳模之后就算不能“平步青云”,论成就、论年龄也应该是照顾的对象,起码会被分配去干点干净、轻松一点的活。可他还在拉垃圾,这让我对他充满了好奇。

环卫劳模遭遇成名尴尬

4月清晨的固原尽管阳光足够明媚,可依然寒风习习。这个小小的山城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新建的政府楼群恢弘大气,城区里新楼林立,在争芳吐艳的桃李花中更显得静谧、安宁。我提前到了见面的地点,正巧一位环卫工人在清扫,穿着满是尘土的橙色工作服,脸被头巾口罩包裹着,认认真真地打扫着,如同一位在大地上书写的书法家。

等了一会,一直没有穿橙色工作服的人出现,只有一位妇女站在我们约定的地点左顾右盼。正在我准备给他再打个电话时,一位身穿褐色衣服、精神很足的男人朝我走来:“我是史提亮,你是不是记者?”

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眼前的史提亮黑瘦精干,甚至有一些斯文,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单从外表,你很难看出这是一位干了几十年最脏最累的活的环卫工人。在跟我打完招呼后,史提亮就如同他自己介绍的“嘴笨”,保持了沉默。为了打破这种尴尬,我提议找个地方坐一坐。他同意了,然后回过头去招了招手,刚才那位站在我们约定地点的妇女就在我们身后不远不近地跟着。史提亮有些脸红:“那是我媳妇,非要跟来。”

在询问了我一堆问题并看完我的记者证后,史提亮的爱人才打开了话匣子:“当了个劳模,竟然都被骗子盯上了,不小心不行。”原来在史提亮成为全国劳模之后,常有各地媒体来采访。前不久有一个自称某中央媒体的记者,提出要为史提亮写书,并索要2000多元的出书费。好在他爱人多了个心眼,经过查询发现这个记者所在的媒体根本不存在,这才避免受骗。不过,自此他们都多了提防之心。

解除了戒心的史提亮,尽管和我的年龄差距颇大,但他还是坚持让我叫他“老史”,并幽默地强调是老史不是“老师”,原因是他们单位就连新来的20多岁的年轻人也都这么叫他,听着觉得亲切。

无怨无悔做“清道夫”

15万吨垃圾要是堆在一起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想象不出来。而二十多年来,经史提亮拉出去的垃圾大约就有15万吨。

其实提起老史,固原市环卫站乃至整个建设系统,无论是领导、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还是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新同志,无不表示钦佩。1977年参加工作,史提亮就在城建系统工作,1985年到环卫站工作。刚到环卫站工作,单位就安排“史提亮”跟师傅学开车,说是开车,其实什么活都得干。遇到装卸工请假人手不够时,他就是装卸工;单位、居民区的化粪池满了,又是掏粪工,身上经常沾满大粪;修理车间缺人时,史提亮又是修理师傅的徒弟。尽管史提亮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积极肯干,好学上进。有时车出了毛病,修理师傅修理的时候,他在旁边专心地看着,并不时地请教,回到家后又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几年下来,他的小本上记满了车辆故障的原因,以及排除方法。平时车辆有什么小病小灾,他都能手到擒来。由于他对车辆的精心爱护和勤于保养,使得他的车况最好,每年光节约的修理费就在几千元。就这样,在环卫站工作没有几年史提亮就把所有的岗位都走遍了,而这辆垃圾车一开就是23年,史提亮也就成了单位人人熟悉的老史。

早期的固原城,几乎没有水厕,市民时时处处离不开厕所,但却又希望远离厕所,远离粪便。环卫工人,却每天与厕所、粪便为伴。20世纪80年代后期,老史承担了大部分清输粪便的任务。每次打开化粪池盖子时,猛扑而来的是一股熏天的臭气,这都让一些年轻职工委屈地甚至直掉眼泪。老史总是第一个拿起铁锹,挽起裤脚,跳进化粪池中,一锹一锹地挖,一桶一桶地拎,一个化粪池平均得四五个小时,每次出来时,浑身满是粪便。有时候,经常由于劳累过度,一连几天都感到头晕气短,饭也吃不香。那段时间,就连同是环卫工人的妻子也抱怨起来,孩子更是反对,老史依然没有退却。为了防止粪便污染,他每次都得把填埋沟挖得深深的,把粪便埋得严严的。许多人感到不解,“老史,你难道就不苦吗?”老史就老实地回答说:“共产党给咱们工作咱就要珍惜,而且这些活如果谁都嫌脏嫌苦,不愿意干,那谁来干?”

长期的艰苦工作环境,微薄的工资待遇,很多人调走了,很多人转行不干了。其实老史也曾面临过这样的诱惑:当时固原县某局领导看到他干工作踏实、勤恳,想调他去那里开小轿车。老史考虑再三,尽管家人都很赞同,但他还是放弃了。提到这件事情,老史爱人至今还有些抱怨:“记者同志,你说这个人傻不傻,开小轿车多舒服,人的身份也提高了,比开垃圾车好多了,他就是不调。”老史瞪了她一眼:“你自己就是环卫工人,还看不起环卫工人,环卫工作那也是工作,也是吃‘皇粮’的,不比开小轿车的人差。再说我工作都干熟了,别人未必有我干得顺手。”(www.chuimin.cn)

就是这个安于“底层”工作的史提亮,1982年起就先后8次被固原县建设环境保护局评为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固原县工会“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固原县建设环境保护局评为建设系统“十佳建设职工”,同年又被固原县工会授予“十佳职工”光荣称号,2001年被固原县人民政府授予“十佳环卫工人”荣誉称号,2001年6月又先后被固原县委员会和固原县建环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3月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12月被市建设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干出来的“平民明星”

能够当全国劳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史就在平凡而又单调的环卫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老史热爱自己的岗位,也珍惜这份工作。在20多年的环卫工作中,他几乎没有睡个囫囵觉,一年四季,每天面对呛人的灰尘、臭气熏天的气味,从事又脏又累、简单又枯燥的体力活,他心里也有过沮丧,有过埋怨。可每当看到经过自己辛勤劳动,变得整齐干净的街道时,他又感到自己为广大居民、为这个城市增添了光彩,所有的疲惫和不快都随之而去。老史告诉记者,有时觉得工作累的时候他就想:环卫站的工作既脏又苦,但再苦再脏,总得有人干。不干则罢,干就操个心,争取干好。

老史说,环卫工作是真正的牵扯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没有环卫工人,城市居民就没法过。2004年腊月二十七是史提亮从事清运工作以来垃圾最多的一天,从早晨四点半开始直到下午五点,他们全车组的人员一刻也没有停止,一天共清运垃圾16车,当清运到原州区和平门两个点的时候,已过中午十二点,可垃圾只清运了一半多,饭肯定是没时间吃了,当时饿得他两腿发软,在路过岳母家时,要了几个油饼,让大伙儿充饥。

挨饿还是小事,环卫工作不小心还会经常受伤。有一次史提亮在清运垃圾时,市民将建筑垃圾倒到垃圾桶里,上面被生活垃圾覆盖,清运车调起时被石头卡着链条。老史正在掏被卡石头时,链轨突然滑了下来,垃圾桶猛地跌下来,他的左手两个手指随即被卡在车链条里,顿时血肉模糊,等掏出手指后,只看到白生生的骨头和机油混合着鲜血直往下流,小拇指几乎被砸成了“肉饼”。但当时工作任务很紧,老史只去了附近的小诊所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修好链轨后又把车开出去拉垃圾,直到把当天的垃圾清运完。第二天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小拇指是粉碎性骨折,由于伤势太重,到医院足足包扎了1个多小时。

还有一次,清运垃圾时正下大雨,垃圾车发不着火,老史摇车时,胸口被车摇把打伤,一连几天,疼痛难忍,单位领导让他去医院检查,为了不耽误工作,不给领导添麻烦,不花公家钱,他坚持带病工作。实在疼痛得受不了,就一个人悄悄去医院抓了些药,吃了一个多月。

提到这些,同为环卫工人的老史的爱人既敬佩又心疼:“这个人干起工作不要命,这二十几年家里大小事情都没有管过,就连儿子开家长会,我们两口子都要出去扫垃圾、拉垃圾,只能让亲戚代替。”听到妻子的埋怨,老史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咂了一口茶,说:“当然是单位的事情重要。”

劳模就要真正做成模范

采访中,老史给我展示他的十来本荣誉证书的时候非常小心翼翼,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这些都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他说,自从当了劳模,自己干工作就更认真了,每次觉得干不动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劳动模范,很多人在背后看着、学习,不能松劲。所以直到今天,他还奋斗在环卫第一线,成为单位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老龄一线员工之一。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史提亮日复一日地干着自己的清运工作,每天面对呛人的灰尘、臭气熏天的气味,他没有退缩,没有气馁,反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车组人员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单位交给的工作任务。说到这里,不善言辞的史提亮忽然语气激动地对记者说:“环卫工作别人瞧不起,我瞧得起;有人不愿干,我愿干;别人不爱,我爱!”

实际上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像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总是抢重活、脏活、累活来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他也抢着干。垃圾点的垃圾装完了,他总是抢着盖篷布、打扫场地。每天上班,他第一个来把车里车外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车组出色地完成了单位交给的垃圾清运任务。装卸工们都愿意跟着他干,都说跟着老史干“有劲”。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站场几乎成了他的家,工作成了他全部的生活。他经常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单位需要加班,他从来不讲条件,一叫就跟上走。有时下班后刚回到家,身上的土还没有拍掉又有人喊,他也跟上就走。后来,渐渐的加班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有事没事他都到单位转悠一圈。甚至他还得了“职业病”,休息的时候和妻子外出逛街,都要看看马路上干净不干净,有没有垃圾。有一次正逛街,他忽然看到刚刚清运完的一个垃圾点上又被堆上了垃圾,就又返回单位,开出了垃圾车……

劳模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在采访史提亮之前,我并不清楚;在采访了史提亮之后,我才知道劳模两个字背后,蕴涵着多少汗水与辛劳。一个人,如果不热爱工作,就不可能兢兢业业工作;一个人,如果不热爱生活,也不可能守着一份又脏又累的工作快乐地过每一天。史提亮,做到了,也就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劳模,这个劳模,实至名归。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史说自己比出租车司机更熟悉固原的路线情况,所以执意要给我介绍一下崭新的固原城,哪条路是新开的,哪里的小区又要拆迁了,这个环卫工人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的决策者。最后,他指着干干净净的马路微笑着跟我说:“固原的路越来越多,垃圾也就相应更多。但你看着,即使固原建得再大,马路上肯定都会干干净净。因为环卫工人一个个都很能干。”

老史没说自己很能干,因为他快要退休了。但我相信,在老史这样的人的带动下,新一代的环卫工人会越来越强,固原的市容会永远像妙龄少女的脸,漂亮、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