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国劳模、彭阳县农民徐安万的创业故事

全国劳模、彭阳县农民徐安万的创业故事

【摘要】:创业在大山与都市间——记全国劳模、彭阳县农民徐安万韩聆杨建虎2008年5月,再次见到徐安万。当第一幢由彭阳人自己承建的楼房——中国人民银行彭阳县支行办公楼在徐安万建工队的手中拔地而起时,人们感叹了,徐安万显然成了大能人。他的建工队也正式挂牌为“宁夏固原地区第二建筑公司彭阳县第二分公司”,徐安万理所当然地成了公司的经理。

创业在大山与都市间——记全国劳模、彭阳县农民徐安万

韩 聆 杨建虎

2008年5月,再次见到徐安万。人还是那个人,沉稳、干练、阳刚,但如今是宁阳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家

徐安万创业,那是从大山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从农民到企业家,这条路对于徐安万是崎岖不平的。

1959年那个充满饥荒的年份,徐安万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地在彭阳县红河川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里降生了,饥饿伴着他在先天不足中长到了16岁,正当他初中即将毕业时,疾病缠身的母亲去世了。

作为庄稼人的后代,他不得不含泪忍痛放弃学业,回到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贫瘠的黄土地,开始了“土里刨食”,靠挣工分维持家计的生活。

他吃苦耐劳,善解人意,关心他人的个性,就是因为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经历了生活的磨难造就的。那些整日望着鱼鳞般起伏的山硷地,想象着山外未知世界的情景的日子是漫长而孤寂的。

当日历翻到1978年6月,改革开放的气息越过千山万水吹到宁南山区腹地的彭阳。徐安万再也憋不住满腹的闷气,他想干点大事情。于是便偷偷卷起铺盖卷走出了山口,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闯荡。

银川街头数日徘徊,他来到了宁夏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当起了建筑工人。那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四建”三年皮肉生茧的苦工生涯,不仅练就了他一副铁铮铮的身板,而且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技术。平时苦活累活他总是抢在别人前头,师傅们夸他有出息,工友们也抬举他。他这个人表面一直平平静静的,其实劲鼓在心里,内聚力一旦爆发出来,迎着刀子他也敢上。

到了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1981年,不到20岁的徐安万毅然卷起铺盖离开“四建”,带着学到的技术回了老家。当时乡间已开始流行“跳农门”,出去了却又回来,岂不傻帽“窝里老”?其实徐安万心里有自己的谱。让他信心百倍的是怀里揣的靠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00元钱。

因为挣过钱,如今已拥有亿元资产的徐安万面对钱显得很坦然,对钱看得很透彻。可那个特定境况下的他对那1000元钱却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贵重。那不是钱,而是资本,他要用它去干一番事业。很快,他聚拢了本村的一帮穷哥们组建起了上王村建工队。

建筑行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徐安万建工队既没有雄厚的资金后盾,也没有像样的建筑设备,仅凭他自己的那一点小工水平技术和一只瓦刀要创天下,谈何容易啊!最初的两年时间,没有固定工点,就风餐露宿打游击,建筑设备是四处求人借的,包的活也都是些旧房维修之类的零杂活,难得包两栋砖木起脊瓦房。就是靠这种小打小闹,两年下来,屈指一算,竟然创造出建筑产值320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的惊人成绩,就连徐安万自己都不敢相信,别人更是刮目相看。

1983年,宁夏行政区划史上新添一个彭阳县。新闻一报道,徐安万心里一亮,顿觉建工队磨砺翅膀的春天来了。

他分析现状:建县伊始,百废待兴,基建规模及资金投放量都将是空前的,而当时真正实力超群的建工队几乎没有,他的建工队虽然实力算不上拔尖,但后劲足,“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具备。

当建县的头一批基建项目在开工前考察基建市场时,徐安万的建工队早已完成了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的“整顿、提高”过程,人马一新,拭目以待。当第一幢由彭阳人自己承建的楼房——中国人民银行彭阳县支行办公楼在徐安万建工队的手中拔地而起时,人们感叹了,徐安万显然成了大能人。紧接着,彭阳县最大的一栋家属楼——五号楼又落成竣工,标志着徐安万的建工队的整体运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真是一路风雨,一路峥嵘。1992年,走过了10多个春秋的徐安万建工队,已拥有固定资产近百万元,流动资金170多万元,职工326人,仅在彭阳县完成楼房建筑面积就达2万多平方米,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税240万元。他们以稳定可靠的工程质量,惊人的运作速度和良好的服务信誉,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在彭阳县建筑业中独领风骚。他的建工队也正式挂牌为“宁夏固原地区第二建筑公司彭阳县第二分公司”,徐安万理所当然地成了公司的经理。

企业求生存、求发展,质量永远是悬在头顶的一条鞭子。对这一点,徐安万有清醒的认识。他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去深圳、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以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开拓视野,使公司赢得长久不衰的活力和声誉,从而占领了企业形象的制高点。

对土地的眷恋,徐安万发自内心,而且持久。“土地母亲”这话自打小时候从课本上看到起,就深深铭刻在他心里,加上特殊的经历,他常常陷入对“土地问题”深重的忧思之中,真诚地希望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多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每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徐安万总是要腾出时间,自己掏腰包垫钱到银川、吴忠等地,给公司的职工拉春播用的磷肥,为他们解决农事上的后顾之忧。时间一长,他发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山区对磷肥的需求量是惊人的。

一个要在家乡办磷肥厂的念头就这样产生了。经过考察,他发现磷肥的生产技术并不高难,可我们为啥不能生产磷肥?外地厂家的回答是:“你们交通不便。”

是啊,彭阳闲塞,是个死胡同,老百姓世代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可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这个想法的,我们上银川拉一趟磷肥,鞍价都比马价大呀。困惑之际,宝中铁路开通,银平公路改造成功,将徐安万的梦想驰入了灿烂的现实之路。

说干就干。厂子从论证考察、市场调研决策立项、上报审批到筹集资金、工程建设、正式投产,前后不到一年时间,速度之快,是惊人的。“彭阳磷肥厂”它向世人表明:固原地区从此结束了施用化肥长期依靠外调的历史。它还表明:在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及投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的大背景下,在国营企业还没有放下包袱之前,发展民营企业,路子是对的,尤其在贫困、闭塞、不适宜大企业生存的地区,民营企业是最有前途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既然把啥都看开了,就轻装上阵。厂房及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万元,机器设备他选购的是国内最先进的。投产后,他狠抓产品质量,从原料购进、投料、喷肥、倒肥、各项指标检验、包装,严格按照质量要求。管理上实行按劳计酬,奖罚分明的岗位责任制。由于管理严,产品质量经自治区标准计量局鉴定,达到国家四级A标准。第一批产品投放市场以后,他们就以可靠的质量,充足的数量,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销售范围从本县延及甘肃庆阳、平凉、定西等地区及固原地区其他各县。一时间,磷肥厂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曾出现过87辆卡车夜宿在厂门口的公路上,排队等购磷肥的动人场面。

但很快徐安万的眉头又紧锁上了。望着一辆辆拉肥的卡车在厂子里出出进进,他意识到:形势大好的时候往往潜伏着某种危机,越是在顺利的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徐安万密切注意着市场的变化。(www.chuimin.cn)

果然,从1994年下半年起,硫酸价格猛涨,而磷肥厂所需的硫酸原料全靠外购。羽翼未丰的磷肥厂又面临着生产线开工不足的被动局面,而产品供不应求这个表面的“热现象”也正好预示了厂子所面临的危机。眼看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受损,心急如焚的徐安万又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再次考察市场,审时度势。徐安万下决心,再打一场攻坚战——建立配套硫酸生产线。人们为此议论纷纷:“上硫酸线,投资至少得1000万元,这么大的投资不是闹着玩的。”

徐安万为此将建厂的可行性结论又细细地推敲了一遍:原料矿石价格低,进货方便,问题不大,并且出品率高,贮藏量也大。再有一笔账:对计划年产2.5万吨的硫酸厂来说,如果每吨按市场最低价700元计算,年产值可达1750万元。产出磷肥因此可由原来的万吨增加到7万吨。外地进料,仅这一项就需20多辆卡车专门跑运输,从而调动本县运输业的营运,还可以帮助解决一百多就业人员。资金问题可通过自筹、贷款、股份三条渠道解决……徐安万决心已定:上,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上!对此,从上到下,有关领导也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徐安万办企业,方向对,有魄力,应大力支持。

与磷肥厂建厂相隔一年后的1995年,徐安万带领工人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硫酸厂的整个建筑和设备安装。1996年3月,伴着春天的脚步,硫酸生产线一次性试车成功,为固原地区化学工业再树一块里程碑。

徐安万创建的这家固原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两厂并蒂,得天独厚。尤其是硫酸生产线,它是当时宁夏唯一具有全封闭式酸洗流程、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线。两个车间总投资1300万元,年产值可达3500万元以上。

雏鹰奋飞,只待一试高天风云。那时的徐安万正满怀信心地迎接着更大风雨的考验。

2000年,彭阳麻棉纺织厂宣布破产,当时麻棉厂停产、产品滞销,收购无人问津,职工无法安排。一番深思熟虑。他觉得只要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就不惜一切代价。于是毅然收购麻棉厂,那些下岗职工及时得到安置。同年,徐安万根据当地优质水资源和小秋杂粮优势,经过考察论证,一个年产500吨的白酒生产厂建成,填补了地方空白。

2001年,正当徐安万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更广大、纵深的地方以求更大发展时,银川棉纺厂宣布破产拍卖。命运之神往往在关键时刻去青睐那些执著追求事业的人。获得这个信息后,他决定进军首府银川,收购银川棉纺织厂。

当时,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宁阳实业集团在全区民营企业中名不见经传,这是一步险棋,充满着许多变数,略有闪失,就会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随时颠覆。一些人为他担心,劝他放弃这个打算。但是,徐安万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前景。最后,他力排众议,又一次果断地完成了他的构想。

7月的夏天,塞上凤城烈日炎炎。收购宁夏纺织印染厂的协议签订后,徐安万心头难以平静。是啊,抢抓机遇,破解难题,这难道不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永远的主题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徐安万从未退缩过。

从此,宁阳集团的大本营前移到商海茫茫、强手如林的首府银川,实现了他人生创业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跨越式的一步——从封闭山区向现代都市的跨越,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跨越。至此,他创业的坐标就牢牢地定位在现代企业的这个点上了。

徐安万坚信邓小平说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收购银川棉纺织厂时,正逢我国加入WTO和自治区调整棉纺行业结构的机遇,徐安万就积极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分别对银川棉纺织厂和彭阳麻棉纺织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增加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使银川棉纺织厂由原来的11000锭增加到35000锭;彭阳县麻棉纺织厂的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2100锭增加到6300锭。通过技改,提高了产品档次,扩大了市场,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随之,对化工、酒业等产业也通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磷肥、硫酸、白酒的质量和档次。

2004年,根据自治区建设大银川的战略,徐安万提出把原银川棉纺织厂整体搬迁并进行综合开发。2005年,占地60亩预计总投资3800万元的宁阳棉纺织公司新厂在西夏工业园破土动工。2007年3月正式投产。2005年综合开发叠翠园商住工程,现在已进入预售阶段。宁阳大厦及宁阳商业综合大楼目前正在报建……

无疑,徐安万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意识超前,善抓机遇,善走险棋,敢于决断。如今他的企业越做越大,宁阳实业集团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但他深知自己的根在山区,在故乡红茹河这块热土。

自幼受尽贫穷折磨的徐安万,自从走出山口的那一刻起,他就发誓要寻找一条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的路子,这是他艰苦创业的初衷。因而,我们才能看到刚跳出农门却又踏上归途的他,才有机会目睹他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乡土情的翩翩身姿。

就在他创业最艰难的那些年,他曾拿出4000元钱为老家徐俭队拉上了照明电,结束了世代点煤油灯的历史。为周围的贫困户担保贷款十几万元,并进行资金资助。他的家乡上王村在他的资助和带动下,全村200多户人家,短短几年内全部告别了贫困。

在建筑公司,有人说徐安万老实。彭阳一中的教职工还清楚地记得,在该校教学楼正式交付使用的1993年8月1日,校领导显得很难为情,因为学校还欠公司50万元基建款。可徐安万二话没说,爽快地把钥匙给了学校。

无独有偶,公司曾在彭阳二中的基建上贴过15万元的贷款利息。他说:“教育上没钱,扣着钥匙成个啥?”

1995年一次厂务会,大家纷纷提议把磷肥价格由每袋21元提到25元;硫酸市场的情况也明摆着,外地厂家都提了。可徐安万思考良久后劝大家:“今年大旱,农民维持生活都很困难,咱们咋能火上浇油呢!宁可亏了厂子,也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咱办的可是支农项目啊!”……

无疑,一个人一旦把自己纳入时代正确的主航道,那么他所向往所做的一切都将和大众情愿息息相通。他从一个农民打工者起步,到今天进军自治区首府建筑、棉纺、化工、房地产、商贸等行业,业绩可谓骄人。他的集团公司下属5个公司,总资产达2个亿,先后安排就业岗位1500多个。

党和人民给了徐安万最大的褒扬,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被自治区授予“宁夏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农业部授予“乡镇企业家”。但他始终保持着创业初的本色,为人谦和忠厚,生活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