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吴景华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吴景华

【摘要】:用一生诠释“奉献”的人——记全国先进工作者、38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吴景华贺璐璐武立真来自上海的吴景华,抛弃繁华,只身奔赴宁夏,一扎根就是半个多世纪。1983年,从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回来的吴景华,开始了“文革”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整体护理大整顿。她被选为全国病房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内科护理专业组成员。

用一生诠释“奉献”的人——记全国先进工作者、38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吴景华

贺璐璐 武立真

来自上海的吴景华,抛弃繁华,只身奔赴宁夏,一扎根就是半个多世纪。助产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48年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她对工作的态度始终如一,默默诠释着“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精神。在她的眼中,护理事业是一项以心灵沟通心灵,以生命温暖生命的崇高事业。她舍弃了对家庭的“小爱”,为病人奉献了最无私的“大爱”。

在吴景华家客厅面东的墙壁上,四幅照片一字排开,这是老人最珍视的东西,因为2001年6月26日的那个下午,当江泽民总书记亲切地将南丁格尔奖章递到吴景华手中时,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义无反顾,奔赴宁夏

1932年,吴景华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级工程师家庭。她对上海的记忆从1952年起,便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远去。那一年,聪慧、漂亮的吴景华由上海市太和高级助产医院毕业,刚刚20岁的她不顾家里的劝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繁华的上海赶赴偏僻的宁夏。火车向西北行进,视野中的黄色越来越多,满怀理想的吴景华没有害怕,她的心里已经默默把地图上“树叶那么一点点大”的地方当作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起点。

刚到银川没几天,吴景华被派外出接生,这对她是个考验,因为她从没有在外接生的经验。在这里,老百姓都是请医生上门接生,产妇家派人给吴景华送来了交通工具——一头小毛驴。就在这次出诊回来的路上,她遇到了生命中最惊险的一幕:一群狼赫然出现在路上,吴景华几乎吓得要晕过去。还好小毛驴放足跑了起来,她侥幸躲过了这一劫。

面对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时时存在的危险,吴景华并没有退缩,她记起了离开上海前对家人许下的誓言:不闯出点名堂,我不会回上海见你们!

1953年,吴景华与宁夏日报社记者王振刚喜结连理。在远离繁华家乡的大西北,她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扎根宁夏的愿望越来越坚定。

在孩子们的眼中,母亲的一生都给了医院,他们的童年记忆中,只有孤单成长的印迹。

吴景华的大女儿不太愿提及童年,她说:“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个帮忙干活的老太太,我和哥哥、妹妹的童年都跟着这个老太太。有时候,老太太不在,我就和哥哥把钥匙往脖子上一挂,上街去吃食堂。当时,母亲每天早晨7点多离开家,一般要到夜里两三点才回来,而父亲也时常在外跑采访,我们3个看到别人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样子,眼泪有时不由自主就会流下来。”

情系病患,感天动地

吴景华近50年的工作从没有离开过“护理”二字。但她的护理早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护理。

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一天,医院住进一位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病人,急需输血,血库无血,院里贴出求B型血的公告。刚生完孩子才20天尚在月子中的吴景华知道后,急忙跑到医院撸起袖子自告奋勇地说:“我是B型血,输我的!”医务人员劝说她你刚生了孩子不能这样,吴景华却坚持献出400毫升血,挽救了烧伤病人。

1958年,银川麻疹流行,病房被患麻疹的孩子挤得满满的,医护人员少,技术全面娴熟的吴景华一天24小时下不了班。由于孩子多,环境恶劣,很多孩子在输液过程中躁动不安,针头易脱落。为减少患儿痛苦,吴景华拿着输液针在自己的女儿头上做试验,疼得孩子又哭又叫。她创造的小儿头皮针实用技术,解决了患儿输液的一大难题,很快便在全区推广使用。有人责备她:“怎么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她淡淡地说:“我能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做试验吗?”

大女儿清楚记得,在她只有十来岁的时候,有整整一年她都没有见过母亲。那时母亲去回族聚居的同心县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并帮助那里建设医院,一去就是一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吴景华在一夜之间成了当地人传颂的天使。

一天夜里,偏远的预旺公社传来消息,有一个难产孕妇急需抢救。当时没有车辆,吴景华与两名助手背上急救箱,一头扎进漆黑的夜色中,疾行了40公里山路赶到病人家。此时病人已经非常危险,吴景华利用桌子拼成手术台,对产妇进行剖腹,因为采取措施及时,孩子安然无恙。孩子没事了,但产妇却遇到了麻烦,由于下身麻木,她憋的尿怎么也尿不出来,带去的导尿管太细,导不出来,空针也吸不出来。看着痛苦不堪的产妇,吴景华蹲了下去,用嘴把滞留在产妇体内的尿液一点一点吸了出来,终于使产妇脱离了危险。在场的乡亲们被她的举动惊呆了,迟疑了半晌忽然齐声高喊:“救命恩人啊!”

1983年,一位肝硬化、失血昏迷的矿工从汝箕沟煤矿送到银川市医院时,衣服浸透黑煤灰,又因出血过多,长时间没有处理,浑身恶臭难闻,谁也不愿靠近。吴景华看见后,立即帮病人脱下衣服,洗净烤干,又帮他洗头、洗澡,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等手术室的人来病房找那个“黑人”的时候,这个小伙子已变成了干干净净的“白人”。

贴心亲人,师长楷模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说吴景华有人还有点愣神,但一说“吴奶奶”,病人护士没有不知道的。吴奶奶这个称谓,在他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是亲人,是师长,更是楷模。经她培养过的护士一批又一批,从铺床、肌肉注射、导尿管清洗等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提高,到护理人员职业形象、家庭琐事,无不倾注了吴奶奶的心血。

1983年,从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回来的吴景华,开始了“文革”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整体护理大整顿。她从整顿护理指挥系统开始,到建立和健全护理各项规章制度,病房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建立护理技术档案和三查房制度等,一件件抓起,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工程庞杂。

当时缺少人手,她夜里编写制度,白天找人帮忙将制度贴上墙。每个星期天,都带着女儿、女婿给各科室贴制度、挂“静”字。孩子们说,他们也成了母亲的工作人员。经过几个月的辛劳,以前住院部床位东一个西一个,门诊、住院等各环节没有严格规章制度的管理混乱局面一去不返。

吴景华还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夜间护理观察的特殊意义》等学术论文,编著了《病房管理与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等书籍。先后在中美护理学术交流会、国际护理学术会议海峡两岸学术会议上交流护理经验。她被选为全国病房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内科护理专业组成员。

医院护理人员,每季度都要进行“三基”训练考试。那时,吴奶奶就成了她们的“病人”。静脉注射是护士们相互操作,在考试时,由于紧张,经常出现连扎数次都扎不进的时候,吴奶奶总是边安慰她们,边伸出自己的胳膊。一场考试下来,吴奶奶的胳膊上总会留下数十个针眼。当护士们看着吴奶奶那许多针眼,说对不起的时候,吴奶奶总是幽默和蔼地说:“只要你们别把多余的针眼扎在病人身上,我就满足了。”

20世纪90年代初,吴景华已获得护理专业的最高学术职称──主任护士(正教授级),当时全自治区只有3人。她的职责是负责管理,不用亲自干护理工作,更不用再上夜班了,而吴景华却从来没有放弃“伺候病人”。护理部夜查房,大家都说让年轻人去查,她那么大年龄就算了,可她却一定要坚持。别人都在当晚12点前查房,吴景华大都是在半夜三四点钟查房。不管她是否当班,每天早上6点,她准时进病房检查护理质量,观察病人,询问家属。

一个冬天半夜3点多,轮护士刘桂琴值班,她看见供应室的灯亮着,以为进去了小偷,就叫来院里的保安人员。等他们走近才发现,吴景华正在水池洗着一大盆针管。吴景华说,最近得流感的人特别多,如果等供应室的人明天上班再洗,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www.chuimin.cn)

吴景华经常是这样,哪个科室缺人,她护士服一穿,就去那里顶班。走进病房,看见痰盂里有尿,端起来就给倒掉清洗干净。在她脑海里就没有上下班这个概念,一年四季无论休息还是上班,细心的人,在医院随时都能看见她。

战胜病魔,重回岗位

不知是受了西北人性情的影响还是本性使然,吴景华虽然是上海人,但却如同沙漠中的红柳一样坚韧而顽强。

在护士岗位上,吴景华习惯了没日没夜地工作。清早带着一个馒头出门,半夜悄悄回到家中,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她总是这样嘱咐帮忙干活的老太太:他们要闹,就给冲点糖水喝。

为了病人,吴景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她曾把患斑秃症的小孩带回家,清洗化脓的头部,买新衣服、新玩具;她曾替交不起住院费的病人代交住院费……自有公假以来,吴景华有188个补休日没有休息。

身材瘦小的吴景华拼命透支着自己的健康,一心扑在工作上,岂料病魔乘虚而入。1974年,她不幸先后患上乳腺癌宫颈癌,接连做了3次大手术。术后的她白血球数量还不到3000单位,身体很虚弱。即使这样,每天晚上,她还坚持到病房巡视查岗,为病人端饭送衣,替护士顶班守夜……

1985年8月4日,她到急诊科顶夜班,发现一位患脑溢血的老年患者的床单和被褥都湿透了。她马上给病人换上了干净的床褥,并清洗换下的床单。因为手指上的一个肉刺与床褥等接触,使她感染了甲沟炎。第二天,她的右手手指开始变紫肿胀。临近傍晚,肘部位置都已变黑,死神悄然靠近了她。医生们想了各种方法,但是始终不见成效,直到后来切血管放血,紫色才慢慢退下来。

卧病在床的那段日子,她每天看着窗外街上的人赶去上班,急得直掉眼泪,她害怕自己再也回不到工作岗位上。这次经历给她留下了伴随一生的后遗症,直到现在,吴景华的右前臂和手都比左臂左手粗近一倍,只要劳动过久或是感冒就会肿痛。

吴景华相濡以沫近50年的老伴、原宁夏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振刚1997年患病,1999年后因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这时,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吴景华却还天天在医院忙碌。“如果妈妈能够正常退休在家照顾爸爸,爸爸的病情就不会这样恶化!”女儿带着责问语气的话至今仍回荡在吴景华的脑海。

真情至爱,无处不在

我们想寻找几位被吴景华护理过、帮助过的病人采访,但从她口里一无所获。因为太多太多,她从不图有所报答,她从不记这些。我们只好从年轻护士们的述说中记下这点点滴滴。

1996年,一位从固原山区来的血管瘤患者交不起住院费,吴景华知道后,不仅帮着交了住院费,而且还给这位病人买了许多奶粉。

1997年,贺兰县通贵乡一患斑秃的小孩住进医院时,头部已感染化浓,家长将孩子扔在医院不管。吴景华把孩子带回家,将孩子头部一点点清洗干净,用上药,又领到商店给他买了新衣服和玩具,使孩子能安心地在她家养病。10天后,当孩子的父母看到白胖的儿子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常看见吴景华从自己家里给病人送馄饨、饺子、面条等,她不是只为一个人、两个人,而是给那些所有困难的人。她送出去多少钱、多少衣服,谁也说不清。

护理部副主任杨银英告诉记者,2002年的一天,她和吴主任一起去急救中心检查,当时已是中午12点多,大家都着急回家,当她们正准备回家时,吴景华一转身发现在急救床上躺着一个正在输液的小伙子,就问小伙子是否吃饭,小伙子说家里没有人自己又不能出去买,吴景华二话没说转身出去小跑着买回了面包矿泉水。“同样是检查,吴主任就能发现病人细微的情绪,而我们却没有发现,心里感到非常内疚。”杨银英说。

一位农村老汉得了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病情很快好转。快出院时,病人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吴景华与他聊天中知道,天冷了,老人还没有棉衣、棉裤。第二天,她把爱人的棉衣和皮鞋送给了老人。

一次,一位生命垂危的结核病人,躺在床上一直流眼泪。吴景华一边细致护理,一边耐心询问,了解到她有3个不孝顺的儿子。吴景华找到了老人的儿子,向他们介绍老人病情,要求他们向老人承认错误。3个儿子照她说的做了,老人心情畅快了。

真心英雄,就在身边

与吴景华共事30多年的原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天雍动情地告诉记者:“吴景华的奉献精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她不是心血来潮偶然学雷锋,她是一生坚持。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吴景华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几十年来,吴景华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护士”“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01年6月,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2001年,已近70高龄的吴景华才退休。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她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病房。她经常抽空到医院看看病房,看看病人,好像不看就不踏实。没有什么待遇,更没有人给她记加班加点,她全然不在乎。因为她太热爱这个职业了。70岁后,还担任着中华护理学会宁夏护理分会会长兼秘书长、银川市卫生系统咨询委员会委员、银川市政协委员等职。

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吴景华格外期盼,因为在那一天,满头霜华的她又可以穿上心爱的护士服,为年轻的护士们授帽。她放不下自己挚爱的事业,在她逐渐淡去的人生记忆中,工作与同事占据的空间,超过了家里所有的亲人。

近两年,虽然吴景华的身子骨依然硬朗,可记忆力却明显下降了,尤其是关于生活,关于亲人的记忆,总是处在忽而清楚,忽而模糊的状态。然而,就在她有时连亲人都叫不出名字的情况下,她却清楚记得自己的同事。无论是哪个同事来家里看她,她总能一口叫出人家的名字。

如今,76岁的吴景华充分体味着四世同堂的乐趣,5岁的重孙成了她最离不开的人。只要家中的电话响起时,她会一溜小跑过来抢着接听,她还记挂着单位的那些事。

2008年春节,是吴景华到宁夏后的第56个春节,但这只是她完整度过的第8个春节。在护理岗位上的48年里,她没有陪家人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浦江两岸的华灯早已从老人的脑海中远去,高天厚土的宁夏,成了老人心目中真正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