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彭发荣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彭发荣

【摘要】:设备神医金牌工人——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嘴山发电公司工人彭发荣刘建华31年自学成才,岗位练兵,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获得中国技术工人的最高奖项“中华技能大奖”。31年立足岗位,爱岗敬业,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自治区金牌工人等各种荣誉50多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毕业后被分配到塞上煤城、黄河岸边的石嘴山发电厂当了一名工人。

设备神医 金牌工人——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嘴山发电公司工人彭发荣

刘建华

31年自学成才,岗位练兵,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获得中国技术工人的最高奖项“中华技能大奖”。

31年立足岗位,爱岗敬业,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自治区金牌工人等各种荣誉50多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31年忘我拼搏,攻坚克难,他有发明创造、技术革新4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其中2项获得了国家专利,17项在厂、局两级获得了技术成果奖。

他说,我一直很喜欢“工人”这个名字。《咱们工人有力量》时刻激励着我走过了30余载漫长的岁月。

他就是国电集团石嘴山发电公司工人彭发荣。

自学成才

1953年,彭发荣出生在惠农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长身体时遇到三年“低标准”,学知识时遇到十年“动乱”,在一个缺少良好文化环境中长大,放过牲畜,种过庄稼,当过临时工。虽然名义上高中毕业,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实际上连初中文化程度都够呛。

1976年,在本该大学毕业的年龄,他才有机会进入宁夏电力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塞上煤城、黄河岸边的石嘴山发电厂当了一名工人。

石嘴山发电厂是一座具有50年历史的老厂,号称宁夏电力系统的“母厂”。当时,十台机组,五世同堂,型号各异,电气设备缺陷多,设备老化情况十分严重,这无疑都给工作增加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同时,老厂设备复杂、故障机率多,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践出真知,磨砺长才干。彭发荣暗下决心,绝不能混日子,珍惜难得的好师傅,珍惜难得的工作学习条件。师傅们是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而他是一个只有技校文化的年轻工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决心走技术工人这条光荣的道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彭发荣认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管理者和领导干部,不仅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数以千万计、数以亿计的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工人。当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立下愚公移山志,他相信,迟早有一天会学出个样子来,一定要成为电力行业乃至全国一流的技术工人。

他特别留意师傅们的每一次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勤学好问,还专门准备了几个本子,一是记好自己的现场笔记,二是记好试验的项目和方法,把看、听、问来的东西统统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难点、疑点向师傅请教,加上自己的苦练,久而久之,他的技术能力前进了一大步。常规的试验都能独立完成了,得到了师傅们的好评。

但是,生产实践告诉他,只有肤浅的技能远远不够,必须从理论上多多充实自己的头脑,技术上才能有长足的提高。那时,彭发荣每月只有43元工资,他每月都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来,陆续买了《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电气设备》《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子学》《高电压技术》等一些技术书籍。特别是当他买到《实用电工技术2500例》时,如获至宝,立马给自己立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必须弄懂、弄明白一个问题。

于是,工余休息时和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他都孜孜不倦地“啃”起书来。牺牲了很多看电影电视的时间,放弃了音乐书法篆刻等业余爱好,一门心思地钻研技术。干什么,学什么,差什么,补什么。不知不觉,他系统地读完了20多门大学专业理论书籍,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写下了5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这些知识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工作、革新、发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结合工作实践,先后在《中国大电机技术》《西北电力技术》《宁夏电力技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9篇论文

随着时代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宁夏又先后建设了大坝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公司等新的电力企业。这些企业都曾把彭发荣作为招调骨干,希望他前去工作。还有多家区内外单位招调他工作,而且开出的条件好、待遇高。但彭发荣都婉言谢绝了,仍留在老电厂工作。他说,我对石电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石电培养了我,我要回报石电。

在石电,彭发荣当班长12年。由于他以身作则,带头学技术,讲技术,用技术,班里的年轻人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形成了一个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良好班风。班里连续10年被评为厂先进集体,连续9年在自治区局获技术监督第一名,6次获得宁夏电力局先进集体,并被自治区评为设备管理先进集体,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班组,被劳动部授予质量信得过班组,班组创下了25年无异常、无障碍、无事故的纪录。成为全国电力系统班组的“佼佼者”。

大展雄才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几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分外香。”

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彭发荣身上得到了验证。发电厂有高低压动力电缆上千条,经常会发生故障,故障性质错综复杂。几年之后,他的所学所思就大有了用武之地,干起工作就得心应手多了,多次解决设备重大疑难问题,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师傅和领导的认可。

1994年的一天夜晚,厂里近千米长的14号供水电缆发生故障、危及机组安全运行,探测仪对这种特殊故障也无法奏效。彭发荣急中生智,想出了一招。他找来了班组同志,针对该电缆故障现象进行了短暂的分析,并给大家讲了思路。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立即行动,采用一种十分简单而又奏效的方法,前后只用了30分钟,就准确无误地探测到了故障点。厂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关键时刻还是要看我们彭劳模的,我们企业就需要像你这样的员工。”而他谦虚地说:“这是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应该做,应该会做的。”

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的探测,是电气试验的一大难题,在长期的试验工作中彭发荣发明了一种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故障探测方法和仪器,先后用在7、8号发电机和外单位发电机上,达到了安全、快捷、准确、科学的目的。

1996年,彭发荣被调到生产技术科担任电气专责,他立足现场、深入一线,从完善基础管理入手,认真梳理出了设备存在的薄弱点,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主动到班组、分场进行专题讲课。和分场、班组同志一道攻克难关,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难题,如发电机转子改造、变电站大气过电压事故的防范、励磁机冒火缺陷的消除、发电机氢系统缺陷等问题。(www.chuimin.cn)

2003年,原一公司2×330MW技改工程开始可行性研究,彭发荣肩负着2000多职工的企盼和重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的全过程,参加了技改工程的初可研、可研,他的建议、调研、论证,使220kvGIS变电站获得了国家电力规划院的认可,成为宁夏第一家220kvGIS变电站。GIS变电站洁净、安全、免维护,是技改工程的一大亮点。

彭发荣还参加了发电机、变压器等主设备关键点的质量验收,避免了两项重大质量缺陷,特别是在发电机转子动平衡试验时,他以翔实的依据,扎实的电机理论知识,并以海渤湾电厂2台转子,因振动超标返厂的反面实例为依据,坚持北京发电机厂参照哈尔滨电机厂的检验标准,对2台发电机转子进行热状态下平衡试验,最终使技改工程2台发电机转子,达到北京发电机厂制造的47台中最优秀的2台。为机组的按时投产发电和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在技改工程进入全面安装的时刻,安装单位来了,监理单位来了,调试单位也来了。按时下的风气,他们来的第一件事是先请业主各专业的专责吃饭喝酒。名为交流,实则是想堵住你的嘴,蒙住你的眼睛,让你手下留情。但彭发荣始终不渝地坚持原则,敢管敢说,严把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质量关,给2000名员工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6年9月底,技改工程一号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工作结束,第一次试开机,汽机系统的一个进口高旁阀门坏了。从国外发货到安装好要15天,厂里利用这段时间派彭发荣出差。谁知老外办事效率高,从安徽某扩建工程急调了一台高旁阀,前后一周时间,就具备了开机条件。万事俱备,最后一个环节是测试发电机定子绝缘试验,结果绝缘不合格。当时安装单位、制造厂家、监理公司的专家都在场,是测试原因还是发电机本身有问题?一时束手无策。

不能开机,大家心急如焚。公司打通彭发荣的电话,让他在电话里与厂家、安装单位和监理公司交流,他们无法领会意图,万般无奈,公司领导让他放下外面没做完的工作速归。他当即飞回厂里,召集安装、制造、监理、业主参加的专题会议,分析讲述了绝缘不合格的可能原因,随后带领试验人员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准确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发电机顺利开机并网发电。

开怀传技

人的快乐有所不同,有的人觉得一醉方休是快乐,有的人觉得打麻将通宵达旦是快乐;而彭发荣的快乐,是用学到的技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是把自己的知识作为种子播撒并开花结果。

他恨不得把学到的东西全部传授给年轻员工。他多次主动到电气分场给年轻职工讲课,目的是把多年来钻研积累的技术,传授给年轻的朋友们,让大家少走弯路。这几年他还为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发电厂义务提供技术咨询。

原国电石嘴山发电厂技改工程1#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后,由于发电机定子冷却水过滤系统过滤不好,树脂颗粒和杂质进入发电机空芯线圈,导致发电机线圈出水温度超标。彭发荣加班加点编写了专修方案,并主动召集电气分场检修班和试验班的同志进行专题讲课,由于事先准备工作充分,申请停机后他们只用了5天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主设备重大隐患的消除。

结合此次专项修理,他还撰写了《330MW水内冷发电机定子线圈堵塞的诊断与处理》论文,在《宁夏电力》杂志上发表后,专家赞誉说:这篇论文简直是一份发电机特殊项目检修、试验的作业指导书。

1994年,他在高压试验班的时候,《西北电力报》和《中国电力报》报道了他的事迹。新疆哈密发电厂试验班的年轻职工徐光诚看到报道后给他来信,恳切要求拜他为师。彭发荣看到小伙子真切的求知欲望,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一遇到难题小伙子就打电话咨询,通过几年的书信、电话交流,徐光诚的技术大有长进。1997年他又带着很多技术难题,专程来到石嘴山发电厂找师傅当面请教,彭发荣开怀传技。工夫不负有心人,徐学诚进步很快,为哈密发电厂解决了很多设备上的疑难问题。

1997年,国家劳动部组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到西欧四国观摩学习表演。在巴黎职业培训中心,彭发荣应邀给电气学习班的学员表演了电工技术,令老外翘首称赞,他们说:中国技术工人真了不起,中国工人好比用宰鸡的刀把牛杀了。

多年来,彭发荣结合现场实际工作先后研制发明了发电机定子绕线接地故障测试仪、智能型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发电机转子绝缘在载线监测装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故障载线监测装置、大型变压器铁芯接地故障在线监测仪等多项成果。把自己的“绝活儿”变成社会的智慧,这些成果在生产实践中所发挥出来的效应,无疑也体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他也从中尝到了学习、工作、革新、发明创造的乐趣。

劝学新篇

彭发荣还有一个快乐,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他人分享,为弘扬中华美德纯洁社会风气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工作之余,他喜欢与家长、老师探讨教育良方。他还注意搜集一些农家孩子立志成材的感人故事,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最终汇编成10万余字的《劝学新篇》。

他写的《劝学新篇》广泛流传,许多家长找他取经。他还同一些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少年”谈心,循循善诱引导他们,使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中学生小鹏长期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还沾染了抽烟、喝酒、打架等恶习,经彭发荣多次谈心和受《劝学新篇》影响,小鹏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了奋斗目标,爱学习了,最后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像小鹏这样经彭发荣帮助的青少年有十几名。

彭发荣将《劝学新篇》中的内容在网上交流,得到了外省许多教师、家长的好评,湖南一所中学的老师将其书中的片段作为早读内容,每天早上由一名同学带领朗读。

彭发荣说,我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找到了属于我——一个普通技术工人的真正价值、理想和追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索取了什么。”

为企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彭发荣,1994年被评为电力部和全国优秀班组长,同年又获得宁夏“十大杰出职工”“电力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授予“168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2006年春,彭发荣被批准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宁夏工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一人。

2008年春,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奖彭发荣等3名“金牌”工人,给予每人10万元的奖金。设立该奖项在宁夏尚属首次。

面对成绩,彭发荣只是淡然一笑,时间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年届55岁的他觉得,退休前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他说:“只有这样,我才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老一辈石电父老乡亲对我的培养,无愧于社会各界群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