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促进中阿地方交往的转型与深化

促进中阿地方交往的转型与深化

【摘要】:适应中阿关系转型需要深化宁夏对阿地方交往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中民由22个国家构成的阿拉伯世界,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中阿关系已经从政治为主转向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目前,中国与主要阿拉伯国家均签署了经

适应中阿关系转型需要深化宁夏对阿地方交往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刘中民

由22个国家构成的阿拉伯世界,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56年埃及率先在阿拉伯国家中与中国建交,到1990年沙特与中国建交,中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中阿关系已经从政治为主转向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零星松散的经贸关系,到当前中国在经济、能源与安全领域与阿拉伯国家日趋紧密的高度相互依存;从中阿合作论坛的建立、发展到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从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中国保持相对超然,到目前派遣中东问题特使和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特使,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劝和、促谈、维和的重要作用,都体现了中阿关系的深刻发展与巨大转型。

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被阿拉伯国家称为中国的“伊斯兰省”和“穆斯林省”。在历史上,宁夏与阿拉伯世界有通过古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悠久交往传统。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当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在中阿经贸和文化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前,伴随国际体系的深刻转型,阿拉伯地区格局以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自身均在发生深刻变化,中阿关系也处在不断发展的深刻转型之中。从国际战略全局的角度看,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双方关系战略性的日益提升。这种战略性不仅体现在双方都把中阿关系的发展与彼此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深化战略合作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倚重、相互支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且体现在中阿关系的发展日益与整个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密切结合在一起。

在此背景下,宁夏只有从中阿关系转型的战略高度,准确定位自身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在中阿关系当中的角色和作用,既站在国家高度谋划如何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大局,又从地方实际出发促进宁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才能继往开来,在未来中阿关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以中阿关系转型为切入点,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就宁夏如何通过有特色的地方外交与外事工作,深入推动中阿关系的发展略谈管见。

第一,在政治上,宁夏可以通过加强地方公共外交,为维护和推动中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战略关系作出重要贡献。

在政治层面,阿拉伯世界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依托,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在国际事务相互支持和配合是彼此的重大战略需求。长期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了密切合作。中国在国际反恐、巴以问题、伊拉克问题上所持公正立场,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赞誉;阿拉伯国家在台湾、西藏、新疆、人权等问题上一直给予中国坚定支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阿战略合作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国与埃及继1999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关系后,于2006年6月签署了两国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中国与沙特于1999年签署建立战略石油伙伴关系的文件,2006年中沙元首实现互访,就建立两国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将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此外,中国已同主要的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海合会等区域组织建立了政治磋商制度。2004年9月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双方集体对话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召开四次部长级会议,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建立了十多个机制。2010年5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通过的《天津宣言》明确宣告要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但是,受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以及双方民间交往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中阿双方彼此在认知上都存在一定的误解。从阿拉伯世界方面看,“中国威胁论”乃至“中国殖民主义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官方与民间对华认知存在巨大差距,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仍存在一定的误解,部分国家希望中国抗衡或平衡美国的战略压力,都是不利于中阿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

因此,如何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无疑是维护中阿政治友好的基础所在。在这方面,宁夏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作为西北少数民族省区中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典型,无疑可以为维护和推动中阿相互倚重、相互支持的战略关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保持稳定、团结和发展,本身就是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中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窗口。宁夏是阿拉伯国家和区域组织的政要、企业家、穆斯林个体到我国从事政治、经贸、文化、旅游等活动的重要对象地区,宁夏地方政府、企业、宗教团体、民间组织、个人也经常到阿拉伯国家从事各种活动,因而都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都负有在中阿之间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已经在开展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1985年,自治区政府就在北京举行伊斯兰国家驻华使节和友好人士招待会,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黑伯理率领的宁夏穆斯林友好访问团,在当年对巴基斯坦、埃及、也门、科威特、沙特和阿联酋等进行了友好访问。2002年底,宁夏伊斯兰国际经济友好促进会正式成立,目前已与约旦、埃及、也门、苏丹、卡塔尔、叙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宁夏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民间交往。宁夏完全有条件通过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穆斯林社区和个体形象,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中国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从而为中阿在政治上建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胡锦涛语)的伙伴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在经济上,宁夏可以通过加强地方经济外交,为中阿双方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作出重要贡献。

中阿经贸关系在改革开放前有限,1979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双边贸易仅为7.89亿美元。[1]即使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阿经贸关系依然发展缓慢,1995年双方贸易额仅为52.8亿美元。[2]中阿双方经贸关系的大发展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后,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中国与主要阿拉伯国家相继建立战略关系、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建设等因素的推动。目前,中国与主要阿拉伯国家均签署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阿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从2004年至2009年,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从367亿美元攀升至1074亿美元,相互直接投资累计从11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工程承包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从135亿美元提高到700亿美元。[3]2008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8342万吨,占中国全球进口总量的47%。[4]双方工程承包和劳务领域的合作也呈方兴未艾之势。因此,当前,阿拉伯世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能源供应地、重要商品劳务出口和工程承包市场。

宁夏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合作方面有巨大的历史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早在1985年9月,宁夏就在银川举办了以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为主要对象的伊斯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名政界、经济界、宗教界上层人士与会,通过洽谈签订引进外资与设备、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合同和协议共28个,引进外资1500万美元,为扩大同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广泛的合作开辟了道路。[5]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在推进与阿拉伯经贸关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宁夏面向世界30多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出口已达0.93亿美元。[6]当前,宁夏在发展清真产业、举办经贸洽谈会、开办伊斯兰银行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中阿经贸论坛”的建立必将为中阿双方提供一个共商经贸、金融、投资等问题的高层次对话平台。(www.chuimin.cn)

当前,中阿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尚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例如,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与非产油国之间经贸关系存在严重不平衡,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相互投资额较少,如何尽早建立与海合会的自由贸易区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宁夏在通过“中阿经贸论坛”推动中阿经济合作方面,应力求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提升中阿经济合作的水平,尤其要超越改革开放初期以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为主的低层次目标,而是要结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充实中阿经济合作的内涵。在利益诉求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宁夏地方的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其他省区的利益,同时更要切实考虑阿拉伯方面的利益,真正贯彻胡锦涛主席就中阿经贸关系提出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重要原则,从而为推动中阿经贸合作的深化和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在文化上,宁夏可以通过加强地方人文外交,为推动中阿文明对话,防范宗教极端主义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日益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文化交流,倡导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面对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被西方严重扭曲甚至被妖魔化的局面,阿拉伯国家也有推动不同文明对话重塑国际形象的需要。当前,中国已与所有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和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中国先后在阿拉伯国家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中华文化北非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综合文化活动,阿拉伯国家在中国举办了“埃及文化周”“叙利亚文化周”,特别是2006年规模盛大的“阿拉伯艺术节”在华举行,使双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5年“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沙特发表了《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明对话。

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展开。1985年宁夏就从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争取到两项援助,即援建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的113.6万美元和同心县阿拉伯语学校的79.5万美元资金。[7]2002年成立的宁夏伊斯兰国际经济友好促进会,成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积极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共同筹划兴建“宁夏阿拉伯国际文化城”,增进双方的文化往来和民间交流。近年来,宁夏赴阿拉伯国家朝觐、经商和学习的穆斯林人数也呈不断上升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北地区与伊斯兰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各种教派教义和伊斯兰复兴思潮不断涌入,其中既有主张中正和谐,倡导文明对话的伊斯兰中间主义,也有伴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传播而进行渗透的宗教极端主义,因此如何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疏导化解穆斯林的宗教偏执情绪,始终是西北民族地区在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经济与文化交往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宁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既保持了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与宗教交流,又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宗教和谐。因此,宁夏完全有基础在“中阿经贸论坛”机制下,利用宁夏丰厚的伊斯兰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学术资源,积极开展对阿拉伯国家的人文外交,对外向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推介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对内积极向穆斯林宣传伊斯兰中间主义所倡导的和平、中正、宽容和谐思想,为推进中阿文明对话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中阿关系的深刻转型,中阿战略关系追求的目标是在政治上成为友好互信的伙伴,在经济上成为共同发展的伙伴,在文化上成为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伙伴,在国际事务中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的伙伴。宁夏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外交、经济外交和人文外交,为中阿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作出重要贡献。

【注释】

[1]杨光:《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1~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4~256页。

[2]《中国阿拉伯合作前景广阔》,http://www.arabsino.com/arabsino/stheles/1182133247d76319.html.

[3]温家宝:《深化全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5月14日第3版。

[4]李连和:《拓展对外合作促进宁夏发展》,http://www.nxyjs.com/ReadNews.asp.

[5]王帼艳:《试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37页。

[6]张学智:《着力打造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经贸“高地”促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访自治区商务厅厅长马夫》,http://www.nxyjs.com/ReadNews.asp?NewsID=2294.

[7]王帼艳:《试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