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化青云谱:梅汝插图深度解读

文化青云谱:梅汝插图深度解读

【摘要】:在国际军事法庭上,梅汝璈经历了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坚持死刑处罚三场风波。接受审判的被告28人,除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者外,实际受审25人。审讯自1946年5月3日开始,历时两年半,经过818次开庭,于1948年11月12日作出最终宣判。最后,经过当场表决,坐席顺序获得调整。一些法官不赞成处以死刑,印度法官巴尔甚至提出,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以及以慈悲为怀等理由,无罪释放25名战犯。

六、梅汝img185:国际军事法庭上的慷慨陈词

一副光荣而沉重的担子,被梅汝璈只身担起。

在国际军事法庭上,梅汝璈经历了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坚持死刑处罚三场风波。

梅汝璈照片

照片上看梅汝璈,头发理得短短的,梳理很整齐,戴一副细边眼镜,西装领带,气质儒雅,十足的学者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文弱的书生,曾经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叱咤风云,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的注目。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梅汝璈先生的经历。

1904年11月7日,梅汝璈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朱姑桥梅村。他的父亲梅晓春,是中国早期的测绘专家。20年代初期,梅汝璈进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192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获文科学士学位。后考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春,他游历了英、法、德、苏等国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讲授英美法、政治学、民法概论、刑法概论、国际私法课程,同时在复旦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等院校兼职讲授英美法课程。

要论对于现代西方法律的熟悉,梅汝璈这样的人在国内是屈指可数。

正因为此,他在民国时期,先后担任过内政部参事兼行政诉愿委员会委员、立法院委员及立法院涉外立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外交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国防最高委员会专门委员。1948年,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他托词不就。

东京审判法官

1949年,他在中共驻港机构安排下乔装打扮乘船北上,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兼条约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

梅汝璈的理论建树很丰厚,他的法学著作主要有:《现代法学》(上海新月书店1932年)以及《最近法律学》《法律哲学概论》,用英语撰写的著作《中国人民走向宪治》《中国战时立法》等等。

但是真正让他青史留名的,不是他曾经担任的官职,甚至也不是这些著作,而是他受命参加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司法活动——以中国首席审判官的名义,参加著名的“东京审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1945年12月16日—26日的莫斯科会议规定,发表特别通告,在日本东京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审判。

接受审判的被告28人,除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者外,实际受审25人。审讯自1946年5月3日开始,历时两年半,经过818次开庭,于1948年11月12日作出最终宣判。(www.chuimin.cn)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各1名法官组成,共11名,都是参与国顶尖的法律专家。

梅汝璈

1946年3月19日,梅汝璈自上海登上飞机飞赴日本,当时的报纸用醒目标题刊登新闻:

清算血债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日本

一副光荣而沉重的担子,被梅汝璈只身担起。

东京审判

在国际军事法庭上,梅汝璈经历了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坚持死刑处罚三场风波。

首先是法官席位之争。

为确保军事法庭开庭顺利,在国际上树立好的形象和威望,正式开庭前进行了预演。庭长、澳大利亚法官韦伯宣布坐席顺序,将美、英两国排在中国前面。梅汝璈立即就这一安排提出抗议,他拒穿黑色法袍,并发出一段慷慨陈词:

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

一番话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最后,经过当场表决,坐席顺序获得调整。

梅汝璈故乡——青云谱朱桥梅村

在对战犯量刑方面,法官之间再次发生激烈的争辩。一些法官不赞成处以死刑,印度法官巴尔甚至提出,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以及以慈悲为怀等理由,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璈将收集到的大量日军暴行,如对战俘甚至平民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呈示于法庭之上。他指出,日军暴行较之德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用毒气杀人的行为更残酷百倍,必须有人承担责任,首恶者必须处以死刑。法庭最后表决,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将日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和日本陆军大将、满洲国建立和华北自治的幕后人物土肥原贤二等七名首犯送上了绞刑架。

东京审判归来时,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先生特意赠剑给梅汝璈先生,称他为“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