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诗《题徐熙杏花》,称“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徐熙的笔像是天授神奇而用来在雪白的宣纸上释放花朵和鸟禽的。徐熙是以与人打擂台的方式最后取得胜利的,这也符合他的性格。中国历史上的花鸟画成为独立艺术,晚于人物画和山水画,唐朝不乏花鸟画高手。......
2024-07-21
四、徐稚:一张榻椅上的温度
隐士不是好当的,一个“隐”字后面,要抛掉很多现世的功名利禄。
青云谱境内有一处地方叫徐家坊。
坊,顾名思义,过去就是一处纪念建筑物,牌坊。而现在所指是个地名。这里所说的青云谱不是一个道院,而是作为江西省会南昌的一个区域行政区划。在徐家坊有一座石砌牌坊,上嵌石匾题刻:悬榻里。
里,为汉代最基层行政区划,二十五户为里。
悬榻里——名字有点怪,何为悬榻,榻为何悬?
这牌坊肯定是为纪念这处地方的一个人造的,而悬榻里也就藏着这个人的故事。
这是一张汉朝的榻椅。
把这张榻椅宣传出去的则是初唐的一个偶尔经过南昌的文人,悬这张榻椅和坐这张榻椅的是两个同时代人。因为文人的一句话使一张早已不存在的榻椅在世人的想象中千年以来温度犹存。后人之所以立牌坊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在榻椅上留下生命温度的人,他就是徐稚,徐孺子(97—168)。
徐孺子下榻图
徐稚恐怕是中国文化史上身份最简单的名人之一,如果按现在的方式填履历表,徐稚的身份一栏,只能填:平民。
在已有的资料里你几乎无法找到他的第二个身份,他固然有学问,有名气,但他连一个诸如中国易经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汉学促进会副会长或南昌市民俗协会副主席的头衔与职位都没有。他就是这么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洁身自好,所以人称他高洁。
东汉桓帝、灵帝时,凡德行高洁而又有学问者可举孝廉从而通向仕途,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为了当官而先炒作出自己名声的“伪高洁”者,当时闾里小儿就拍掌唱出了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你没有文化偏要装秀才,一星半点孝顺也没有还称孝廉,这与当今某些功利的炒作者没什么两样。
徐稚并不是没有当官的机会,跟现在很多做梦都想往上爬当官的人相比,徐稚当官的机会太多了,官帽找到他头上戴,他也一再推拒了。
公元一五九年,时任尚书令的陈蕃与仆射胡广在一张送交汉桓帝的推荐表上,写下了五个名字。这五个名字都是作为当时的高士拟推荐给皇帝作为辅佐朝廷的大臣。他们分别是:豫章人徐稚(孺子)、彭城人姜肱、汝南人袁闳、京兆人韦著、颍川人李昙。汉桓帝看过这张名单后问陈蕃:卿等所荐五人,哪位为首呢?
陈蕃答道:袁闳、韦著等四人出身贵族,受学条件优越,熟悉社会上层礼仪风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唯独徐稚生长在江南穷乡僻壤之处,环境艰苦,竟自成材,角立杰出,名闻天下,因此,堪为五人之首。
徐稚画像
汉桓帝在陈蕃简短有力的推荐语中已然看清了一个“高士之首”的形象,他当即下旨以“安车”“玄丝”备礼去豫章征聘徐稚为官。“安车”是当时舒适度很高也很华丽气派的马车,“玄丝”也是极为贵重的币帛,这绝对是天子礼聘贤士的最高待遇。但当马车带着重礼来到豫章郡徐稚简陋的家门前时,居然碰了钉子。徐稚伸出手掌,五根指头一晃,说出了他的“五不”,弄得来人先是一头雾水,后又肃然起敬,称说徐稚是真正的隐士高人。(www.chuimin.cn)
徐稚说出的“五不”是:不出仕,不为官,不入浊流,不离故土,不舍百姓。这“五不”中不仅表明了这位南昌老俵的隐士操守,还流露了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换过别人,哪有这样的定力!君不见而今多少人恨不能削尖脑袋混个一官半职,求之不得在官场的浊流里摸爬滚打。不要说中央有专车来接你去当官,若是组织部一个电话下来就是一路吃车屁也会立马疯跑去报到。所以说,隐士不是好当的,一个“隐”字后面,要抛得掉很多现世的功名利禄,而不是像贪官那样隐藏很多非法财物。
徐稚心不在官场,而朝廷一直惦着他想让他出来做官,甚至在他死的那一年朝廷征聘他的马车又停到了徐家的门口。只是这一次他没有伸出那只手,但来人的眼里又分明看着那五根手指在空气中晃了一下,便永远消失了……
文征明书《滕王阁序》
徐稚当然是钦佩老俵梅福先生的,也知道梅先生的遭遇,但与梅福不同的是,他生来就是心甘情愿做隐士的。他当然是讨厌官场的腐败,怕弄脏了自己,他是个有道德洁癖的人。有洁癖的人总是喜欢简单的。而大凡做隐士的人都须有板凳功,亦即坐得住,坐得住的人多半是读书人,徐稚广学博览,精通“五经”“六艺”,尤其对《颜氏春秋》《欧阳尚书》《京氏易》造诣独到。江夏名流大儒黄琼对他欣赏之余欣然纳为得意弟子,经常带他外出游学。徐稚很快便成了一位既有知名度又受人尊重的儒家学者。他开办学堂,以拥有弟子三千的孔子为榜样,尽其所能地广收门徒,让更多的人能有从学的机会。一时间,豫章学子以身为徐老师的弟子为荣。徐稚由此更加勤勉,黎明即起,打开木雕轩窗,沐着晨风朝阳,给弟子们讲天文地理、诗经周易。当暮色渐浓,星月在天,便夜步户外,仰观天象,默察世事,然后回到书房秉烛夜读。这样一个视读书、授学、耕稼为三乐的布衣学者,是一个纯粹得透明的人。他讲学传经居然从不收礼金,还不遗余力地帮助贫寒学子,使之读书成才。数年之后,徐孺子门下俊彦辈出,乡中父老皆效儒家之仁,皆习儒家之礼,使豫章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天下人称这是一座仁人君子之郡。人们仰慕徐老师的才学,从四面八方而来聆听他讲学。由于学生急骤增多,书籍需求量大,已有的竹书和帛书逐渐损坏,传抄不便,徐孺子便请石匠凿石立碑于东湖草堂内,在石碑上撰刻《尚书》《春秋》等经文,碑里文字以隶书为体,字大两寸见方,是为范本,供人传抄阅读,人们称之为“石经”。在石上刻经,一时成为创举,远近学子闻风而至,豫章儒学风气从此大振,仿佛出了个孔子的齐鲁。
那年河南汝阳人陈蕃来南昌出任市长,担任豫章太守。尽管徐稚低调,但并不是说他是个迂腐的书呆子,他游学林下,可以说还是有交际能力的。那时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并不隔膜,即便不似现在有飞机火车千里路途夕发朝至,但读书人百里千里之间的彼此拜访与切磋也跟武侠小说里所写的武林中人行走江湖差不多,没有沟通能力是行不通的,也学不到别人的东西,成不了学术气候,扩大不了知名度的。徐稚有游学经历,他的知名度不是来于游学,但游学肯定也让他在南昌以外打开了一些名气,陈蕃来自外地,显然他对徐稚已是久仰。
这一“久仰”之下,就有了相互交往。陈市长特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为这位令他尊敬的朋友弄了一张榻椅,徐稚每次来,陈都亲手为之扫榻,客客气气地请他落座。然后两人就打开了话匣子,从天道国运、三韬六略谈到星官算历、河图七纬,彼此之间有请教、有礼让、有直陈、有聆听、有欣赏。徐告辞。陈绝不让那张徐兄坐的榻椅让他人碰,为了保持这张榻椅只有徐一个人的所座的纯粹温度,陈蕃想了个办法,干脆用绳子把它吊起来,等到下回徐来时再放下来。
《滕王阁序》
公元六七五年秋,才高八斗的山西小伙子王勃路过南昌,恰逢滕王阁上热闹非凡,当地官员、富绅、名流以及不少试图投机巴结上层的暴发户、古董商、诗歌和字画作者都众星捧月般围着行政长官阎都督转。王勃虽内心有所鄙夷,但他更希望得到当时的南昌领导人阎都督的赏识,也向往着阎能像过去南昌的陈蕃市长一样礼贤下士,给他一张榻椅坐坐。为此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写下了《滕王阁诗并序》,呈给阎都督。
王勃以称赞南昌的方式入手,在处处设典的大量华辞丽句的铺排中,既显示了他对南昌人文的熟悉,又炫耀了自己的才气,最关键的是狠拍了阎都督的马屁。诸如“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表面看这完全是一句对南昌的马屁话,但实质上隐藏了王勃渴望像徐被陈看重那样得到阎的青睐。可在更大程度和更远的时间里,这句话是给世人造成了徐是一位坐在榻椅上谈笑风生者的形象。好像徐稚的屁股跟官员的榻椅密不可分,这很不严肃。真实的徐稚,与他的很多颇善辞令崇尚清谈的同时代人相比,可能相对内向,是个不一定很爱多说话的人。但他的交际能力并不逊色于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陈蕃才会在他的市长办公室专门为他准备一张榻椅。徐来了他快乐而又隆重地放下来,徐走后他旋即用绳子把榻吊到墙上。陈蕃的这个动作当时或许没有太多寓意,简单到人性,他只是喜欢徐这个人,徐是他合得来的朋友。问题在于陈是个官,是豫章地方上的一把手,太守,而徐是一介布衣,一个地方长官为一个小民将一张榻弄下弄上,这里面若无炒作之嫌,只能是人性。然而就是陈长官这么个动作千年以来便成了“礼贤下士”的符号,也成了徐稚在高士中享有特殊高度的佐证。所以人们不难以为徐稚具有话唠的特点,喜欢发表一番不懂装懂的高论。其实徐稚绝不是这么一个人。太守陈蕃在《世说新语》里也是个潇洒任诞之士,他不会那么俗。两个行为方式都有些不类于常人的家伙在一起,肯定会有火花,这种火花乃是生命的精彩!
王勃——一个外来的才子写就了一篇礼赞南昌的妙文
长期以来徐稚在世人心目中的声誉,不仅因为他的学问美德,还在于他作为一个智者与他所处的不智时代保持了一种精彩的脱节,从现在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认识到他是处于一个混乱时期的头脑极为冷静的洞察者。他拒官,也劝别人守住心智。一次徐稚拜访大儒郭林宗先生,还没进郭府院门,就听到嘎吱嘎拉锯的声音。见郭大儒在院中央满头大汗两手拉锯跟一棵大树过不去,那双摆弄经书的手此时操纵着大锯怎么也使不上劲。徐哈哈大笑:郭兄你这是为哪般,这树在院里不挺好么,锯它何来?郭
孺子亭和徐孺子墓
沮丧地叹口气,说:你不见俺这是四合院,中间却生着这么棵树——夫四合者,口也,树者,木也。这好端端口里有一木,不是一困字么,俺好歹要把它锯了也解了这困。徐稚闻言,更笑。郭问:笑啥?徐止笑道:郭兄锯掉院中之木,人却住在院中,岂不成个囚字。郭兄愿作囚徒么?郭一拍大脑壳哎呀一声,赶忙扔了锯子站起来,徐兄说得对,不然俺险些成囚了。两人执手相视呵呵大笑。郭回头吩咐家人摆酒摆酒俺要和徐兄好好唠唠。徐一点也不怀疑朋友老郭的智商,他甚至对郭在儒学上达到的造诣极为佩服,只是对老郭热衷于功名官场颇不为意。郭反对宦官专权,也跟官场腐败展开斗争,却总是屡屡败下阵来,他心有不甘,借院中树撒气,老徐焉能看不出来。二人推杯换盏之际,徐开导郭林宗说:当今朝政已陷入宦官与外戚之争的臭泥潭,无可救药,好比大厦将倾,靠你一绳之力哪能挽之于不倒!在这腐败的时代,你我一两个书生徒劳无益,还不如将咱的学问传播于民,实实在在地办些学堂。此后不久,朝廷便发生了李膺、陈蕃被宦官谋害之事。郭林宗不得不佩服徐稚兄的预见力,自叹不如。
孔子图
从徐稚在南昌的一系列行为来看,他确实像个圣人,换言之,他就是南昌的孔子。当他听到恩师黄琼在江夏去世的消息时悲恸无比——黄琼是汉章帝授匾为“江夏黄香忠孝双全,天下无双”的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黄香之子,不仅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还是位忧国忧民的好官员。徐决定从南昌步行千里赴江夏去吊唁。只是这时的徐已年过花甲,面对遥远艰辛的旅途,朋友们都劝他在家乡遥祭即可。徐矢志不移,以每天走四十里计,四五十天可到达。长路孤旅,其苦可想而知。身无旅资,他便以为人磨铜镜的手艺赚得温饱。走了一半,人病倒了,多亏好心人搭救,养病七日,又继续前行。一个花甲老人为吊唁恩师,千里奔丧,人瘦了,脸黑了,背弯了,脚破了,直走得人又老又瘦,衣衫褴褛;直走得人面目全非,亲友不识;然而墓里的恩师从那一声嘶哑的哭喊声中知道,是他的弟子来了,是他曾经看重的门生徐孺子不远千里吊唁他来了!徐稚用颤抖的手,恭恭敬敬地在恩师的墓碑前献上一束生刍(青草),表达对恩师洁白无瑕人品的崇高敬意。《诗经》有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后人也用这句话来评价徐的一生。
自王勃开吹捧之滥觞,后世关于赞美徐先生的诗句很多,但多清虚高蹈颇不着调,在赞美诗中让人对徐稚先生愈发云里雾里地茫然,而一位法国诗人雅姆,他当然不知道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徐先生,但他有首题为《为活得简单而祈祷》的诗,对认识徐稚这类人而言比较靠谱:“蝴蝶听从每一股风,像温柔的孩子们,掷向仪式队伍的那些花瓣。”其实老徐的生活就这么简单。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生活上做减法的人是高人,简单是境界。
青云谱徐家坊的悬榻里纪念的就是这么个活得简单而又有境界的人。
有关文化青云谱的文章
苏东坡有诗《题徐熙杏花》,称“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徐熙的笔像是天授神奇而用来在雪白的宣纸上释放花朵和鸟禽的。徐熙是以与人打擂台的方式最后取得胜利的,这也符合他的性格。中国历史上的花鸟画成为独立艺术,晚于人物画和山水画,唐朝不乏花鸟画高手。......
2024-07-21
而这朵青云上显然已有了一长串不同凡俗的打坐者。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便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也可说是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
2024-07-21
许逊以布衣之身,率领百姓疏河治水,终于平息水患。青云谱流传有许逊治水的许多故事,其中一个“许逊锁孽龙”的故事如下:孽龙井据说,当年南昌一带洪水肆虐,系因一条孽龙精作怪。许真君追赶孽龙来到桥边,观音菩萨牵着孽龙交给许逊,说:“如今我已用铁链锁住孽龙的五脏六腑,它再也没办法逃走。你将它牵回去好生看守。”......
2024-07-21
而在南昌的历史上,隐士的首选隐逸之处就是青云谱。这是由隐士的情操决定的。南昌未必是隐逸之风的发端之地,但南昌最早的一位隐士伶伦,却是出现在黄帝时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伶伦作为我们的先祖之一,他的隐逸之姿无疑影响了后世南昌乃至各地的隐逸之士。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南昌是中国隐士出现最早的地方。......
2024-07-21
南朝江淹的《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鄱阳湖风光这天,他又去南浦堤岸放松心情,赏玩景色,忽闻江岸一只船上一位女子温婉流啭的歌喉,唱的正是自己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2024-07-21
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2024-07-21
娄妃,是明代一位颇具悲剧性的女子。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诗人、戏剧家蒋士铨对娄妃极其崇拜。娄妃居住的杏花楼——香销玉殒,人去楼空,这里是否还能寻觅到娄妃的一缕芳踪朱宸濠画像但一向以来,宁王偏居南昌,手无兵将,世代宁王是否有造反之意,外人不知。......
2024-07-21
如今,青云谱和临川都有王羲之洗墨池的遗址,并流传有相关故事。号称王羲之墨池的地方众多,是否和当下许多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行为如出一辙?第三则故事说王羲之用馍馍蘸墨也恐虚构。......
2024-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