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时期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探寻

新时期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探寻

【摘要】: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探寻张羽摘要: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已成为当代大学孕育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其路径的探寻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与实践的关键对象之一。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凝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探寻

张 羽

摘 要: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已成为当代大学孕育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其路径的探寻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与实践的关键对象之一。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归纳特色校园文化培育的路径如下:从历史沿袭中发掘特色校园文化的精髓;从教育观念中凝练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从“英雄”实践中探寻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从社会服务中提升特色校园文化的品质。

关键字:特色校园文化 培育 路径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大学文化)研究,至少包括两重意蕴,其一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包括对高校校园文化子系统的对象物探寻;其二指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高校校园中文化、权力和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理解的研究。本文关注的正是上述校园文化所指的第一重意蕴,即校园文化系统中特色对象的培育。首先,此种特色文化对象的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特征、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形成本校所独有的、异于其他学校的优质文化。其次,这种文化应该是有个性、有魅力的校园文化,对内是校园人的“心灵粘合剂”,成为凝聚师生合力建设学校的源动力;对外是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和无形文化力,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根基和渠道。进入新时期,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已不仅成为国家层面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战略抉择,也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我国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呢?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归纳路径如下。

一、从历史沿袭中发掘特色校园文化的精髓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之间有相同点,有交叉点,更有相异点,其相同点源于高等院校相同的社会设置,而相异点源于大学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沿袭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于阿什比说到:“任何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这种校园文化的源流决定了校园文化主体必需“以历为线”、全面客观地理解学校发展历程,体会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环境,明晰那些促进文化形成与变迁的支点,在回望、反思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史实中建构一所大学的特色校园文化。同时,面对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要实现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又必然要求校园文化主体在延续和传承的基础之上对自身文化传统及所处环境进行审视和扬弃,以达到文化自觉式的发展境界。

“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华中农业大学在跨越三个世纪、绵延110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正是基于这种“兴教、富农、强国”精神的传承与沿袭,华农人“兴学育人,富农强国”的价值传承始终不曾动摇。

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湖光总督张之洞上奏光绪皇帝《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明确提出“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奏请设立湖北农务学堂,“拟择取官山、官地,并酌租民间川地为种五谷、林木及畜牧之所。召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农学者入堂学习,研究种植畜牧之学。”同年,湖北农务学堂成立,华中农业大学的历史揭开了序幕。1938年,武汉沦陷,学校西迁恩施,师生员工在“土壁茅屋,破桌残椅,策食瓢饮,啼饥号寒”的简陋条件下,“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学校在恩施办学7年间,总计为国家培养本科毕业生105人,专科学生近20人,专修班学生62人。新中国成立后,华农人在武昌狮子山下“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勤读力耕,又红又专”,克服重重困难,为新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亟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华农人抓住机遇,适时扩大办学规模,追赶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教学、研究、推广”结合形式,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成果。

二、从教育观念中凝练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

大学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共同体,在不同的办学时期,总会存在一种被大家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并作为其他价值判断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念,笔者称其为“本位教育观念”。就具体内容而言,“本位教育观念”是对“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思考。化约到校园文化对象物的层面,“本位教育观念”体现于一所学校的校训,也包括校徽、校园景观等校园文化的一般人造品和象征物。在效用与意义方面,“本位教育观念”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控制、协调校园文化系统的内核与枢纽,是校园文化主体在办学过程中尊崇的基本信念和行动的内在依据。可以说,一所大学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校园文化个性与特色的发展轨迹。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凝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华中农业大学的“本位教育观念”凝练于“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分解于“团结勤俭、求实奋进”的校风,“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学风,“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传统。“勤读力耕”即要求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立己达人”则勉励学生自强自立,关爱他人、回报国家与社会,促进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

回望过去,这所大学足迹跌宕,命途坎坷,但华农人这种“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精神传统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得到了新的发展。学校草创之初,创始人张之洞即深知“农学非试验难收实效”,提出“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思想;学校西迁恩施期间,管泽良校长认为“教学无研究则失之空泛,无推广则教学有纸上谈兵之虞,研究有闭门造车之弊,研究结果与造就人才均难适应社会需要……必须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相辅而行”,并提出了“耕读不辍,学行兼优”、“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具备科学之头脑,农夫之身手”的培养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义了“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勤读力耕,又红又专”的精神追求;70年代,学校提出“文理交融,理农结合,知行一致,授人以渔”的办学方针;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不仅联系了武汉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等一大批专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并在贵州大石希望小学、山东正邦集团等基地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

三、从“英雄”实践中探寻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www.chuimin.cn)

在组织文化理论奠基之作《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指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的。其中,他们认为英雄人物是组织文化的人格化体现,是一个组织为了宣传和贯彻自己的价值系统而为成员树立的、可以直接仿效和学习的榜样。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现代组织文化中的一种,同样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内涵和结构特征,历代优秀师生作为学校价值观念现实“化身”的英雄人物,使校园文化凝聚于个体,对内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角色榜样,由此也设置了全校师生行动的方向和标准,从而增强了校园凝聚力,对外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成为学校形象识别标志之一。因此,从历代优秀师生的“传奇故事”中探寻校园文化也就必然成为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华中农业大学这样一所主要从事科研教学的大学而言,探索学术、追求真理始终是这所大学的本源性精神之一,而最能代表此种本源精神追求的“此在”,莫过于院士文化。建校至今,华中农业大学已培育了10余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他们念兹在兹的科学梦想,不畏艰难、勇攀世界农业科技顶峰的传奇一直为华农人传颂。20世纪70年代,傅廷栋院士“一顶黄草帽,一个黄挎包,一双深筒靴,一个绿水壶,一套工作服,一个笔记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型油菜植株——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型油菜植株,油菜杂交的技术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20世纪80年代,“混迹于猪场”的熊远著院士和他的课题组在经过10余年的不断试验后,利用杜洛克猪和湖北白猪杂交,一举培育出了畅销港澳的瘦肉型品种“杜湖猪”。改革开放后,华农人睁眼看世界,发现国外农业科技已经全方位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面对国外农业科技迅猛发展之势,张启发院士带领学校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转基因水稻的领域内,攻坚克难,奠定了华农人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地位。

四、从社会服务中提升特色校园文化的品质

知识经济时代,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互动,主动服务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典型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社会服务,要求“学校从国家设学目的、目标出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功能、能力和资源,在办学实践中主动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各种需求”。对于校园文化主体来说,社会服务则在于走出学校内部自我发展的象牙塔精神,在与社会系统的互动中,以自身掌控的“资源”对社会需求作出反应,为社会服务。在这种互动中,一方面,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办学理念与职能发展至今的选择,其理念与实践逻辑必然沿袭于既有校园文化诸因素;另一方面,社会服务不仅是校园文化培育的应有之义,更成为了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彰显校园文化质量,拓展校园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

建校至今,华中农业大学社会服务文化的弦歌始终更替不绝,华农人用自身的优势、用切实的行动服务农业,回报社会。在湖北宜昌秭归县归州镇、湖北随州三里岗镇,当地农户自发为华中农业大学章文才教授、杨新美教授塑立铜像,以纪念他们爱农、惠农的事迹;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的一所岩洞小学里,出身贫寒的徐本禹毅然放弃留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开始了两年住岩洞,吃包谷渣的支教生活,2005年,徐本禹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每年寒暑假期间,全校有数千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成几百支志愿服务队,他们驻足于祖国各地,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三江平原到云贵山寨,把科技、文化、教育送到农家。截止今天,志愿服务队累计培训乡镇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超过100万人次。新世纪,华农人面向世界农业产业化的大趋势,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四个一”的发展模式,即围绕一个领军人才,带领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启动了服务新农村建设“111”行动计划(一个学院帮助一个村,带动一个县)和服务涉农企业“双百”计划(百名教授进入百家涉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在高等教育竞争局面日益显现的今天,特色校园文化已不仅仅停留于学校个性的展示层面,而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之一。鉴于此,每一所大学都应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立足实际,继承、创新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走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培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J].大学教育科学,2004(2):18.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3]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文中未标注引用均选自华中农业大学校史材料.

[4]申明.打造大学文化特色的途径探析[J].广东科技,2007(10):322.

[5]张雪.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升华[N].中国教育报,2010-3-17(3).

[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