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时期新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时期新探索

【摘要】:目前,重庆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开展的如火如荼。

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探索

张 进

摘 要: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学生参与意识不浓、参与范围不广、参与层次不高等问题,要实现社会实践全员化,就必须发挥好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予以保障落实。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全员参与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2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对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最好的阐释。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鼓励青年大学生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一、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随着当今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且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也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体生存与发展。

马克思创立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社会实践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都重视将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里的生产劳动便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性三个基本特征,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两大功能。因此,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困境

社会实践不能等同于“大学生实践”,其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一定差别,大学生实践更多的是指在校内的诸如写作练习、校内实习等,社会实践要求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一员参与其中,亲自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增加社会经验,以便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教学实践,一般由学校的教务部门主管,通过规定学分,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实地考察、动手操作等,以便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科创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特长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自主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③调查实践,是指大学生根据学业需要对某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调查走访,主要有问卷调查、参观体验、田野观察等形式。④服务实践,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服务人民和为社会作贡献中去,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⑤就业实践,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学习之余应聘兼职,参加勤工俭学,提前进入职场,接触了解社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1983年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的《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联合通知》开始,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但在发展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意识不浓

虽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但并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一般学校都规定学生在大二暑假应参加两周社会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但部分同学并未重视,甚至通过盖假章、抄袭报告来骗取学分。现在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受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很少单独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他们更应该通过社会实践等途径亲近社会。

2.学生参与范围不广

上述五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除教学实践学生参与面较广之外,其余四种学生参与较少,在廖曰文作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占65.2%,没有参加过的占34.8%,未参加过的比例较高,当然调查对象中有部分是大一学生,但也反映出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参与面。(www.chuimin.cn)

3.学生参与层次不高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得到各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虽然部分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学生参加实践,但参与的工作很多是基础性的辅助工作,如发传单、做清洁、整理文档等,即使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时,很多学生也是浅尝辄止,很难深入,学生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很难达到。

三、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对策

2010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全市在校大学生大学期间社会实践时间要达到4个月。2011年1月,重庆正式推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开展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等“六个一”内容。目前,重庆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开展的如火如荼。从重庆市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做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大学生是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应该充分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包括参与形式、参与途径、想获得的经验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安排其实践活动,避免学生有抵触情绪,影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意义,学校多提供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寻找机会,自愿参加社会实践。

2.教师是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是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师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便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教师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者和引导人,要实现社会实践全员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践教学落实到课程、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身上,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效果的考核上。当然,学校应努力解决教师在组织、指导、参与社会实践的安全、经费、工作量计算等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和落实实践育人。

3.政策是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保障

重庆市能推动75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制定了统一的政策,做到级级有指标、人人有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各高校在统一政策下,制定出相应的实施办法,解决工作机制、政策措施和财力保障等问题,在全市形成领导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群众关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全力推进,效果明显。因而,好的政策是实现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保障。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学生不了解国情民情,一心只读圣贤书,很难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长才干、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应努力推进;全社会应形成关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真正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

2.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业学院学报,2009(12).

3.刘志军.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比较[J].青年探索,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