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探索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探索

【摘要】: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陈锦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奉献社会、磨练意志、培养品格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期下科学系统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大学生是促进党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陈 锦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奉献社会、磨练意志、培养品格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期下科学系统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我们需要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迎合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载体,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性、规范性、长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载体 创新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观、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亦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全面有效的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大学生全面深刻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校和社会,双方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活动开展的有效平台,建立活动长期开展的机制,促进大学生能更好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最终能够融入社会。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深化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促进党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课堂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渠道。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实际的锻炼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

3.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新时期的大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象牙塔中学习书本知识,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他们应当承担起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在某些高校,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特殊的实践必修课,它是学生同书本、社会的有机结合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可以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够让其对未来进行客观的定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可以使得当代大学生找到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实践检验和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弥补自身理论认识上的欠缺,加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交往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会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度以及参与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规范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期有效机制:例如将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设置相应的学分政策,同时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和支持。但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泛,同时学院对于社会实践缺乏一个长期的组织过程,致使参与的学生没有高度重视,并未把实践活动当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的同学在实践活动实施阶段还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产生了虎头蛇尾的感觉。甚至在实践后期没有认真总结,有些同学的实践报告来源于网络下载;有的调查报告则有头无尾主题不明确;有的实践报告直接是复制班级其他同学的内容,没有同学们自己的总结和思考。作为实践活动主体,同学们如果没有深刻的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将很难深入的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和了解社会,而从这个层面而言,如果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那么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www.chuimin.cn)

2.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同专业学习脱节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都是以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为主,以勤工助学等形式为辅,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持续的时间较短,在平时日常开展的实践活动较少。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使得学生未能真正深入社会去体验生活,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错误认识,不利于发挥社会实践的真正功效。同时社会实践没有将大学生真正放到实践主体的位置,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相脱节,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途径探索

1.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专业优势,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院系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农学专业学生可以侧重于现代新农村建设、农作物耕种技术推广等课题的实践活动;政法专业学生可开展公民法律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实践活动;有些同学甚至可以带着课题开展实践和调研,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相结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SRF、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具有高层次、高难度的科研活动和创新性竞赛,集合专业优势和专业背景,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科领域上开展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实践应当与大学生平时的志愿服务活动、两课的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相结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寒暑假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发挥社会实践的功效。

2.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转化,但在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所指导的团队往往流于表面,只是“挂名”的指导老师,除了队伍出发前进行理论指导,基本上没有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实际过程,指导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是指导社会实践团队的主体,不能仅仅由分管的院系领导和辅导员带队参与社会实践。辅导员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仅仅是侧重于管理学生的安全和生活问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所给予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另外,专业老师需要针对学生个体性进行实践指导,学生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最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增加了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和契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中,师生之间好的沟通交流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不断探索并建立科学的实践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规定学时学分,对社会实践采取有指标的考核;同时,可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院校办学质量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学生和专业老师的参与热情,制定对学生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对指导社会实践专业教师的制度保障,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把政工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年终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以调动政工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结合专业以及就业特质,在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等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大学生自身成长锻炼的需要出发,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改进社会实践的效果,使学生受锻炼,社会实践接收地见效益,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37~139.

[2]杨国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0(2):34~36.

[3]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