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态度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态度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特征、就业能力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调查问卷,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浅谈大学就业能力对就业态度的影响

赵 慧 高建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特征、就业能力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调查问卷,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关键词:就业能力 就业态度 影响

就业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校园里,就业都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出国留学的兴起等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的需求及价值实现都影响着学生对毕业去向的选择。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就业的强烈的关注,并对有关就业教育、就业环境、就业方向的需求,都有自己独特及层次鲜明的理解。在校大学生作为最具特色和希望的就业主体,研究其就业倾向有助于加深对发展大学生就业的探索,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大学生就业及其特征

大学生具有知识性、可塑性、开拓性等特点。本文探讨的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在即将结束学业进入社会之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他们自身具备的条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同一定的生产资料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除了具有一般就业的特征(如社会性、经济性、计划性和合理性、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目的性)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性。大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其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2)群体性。大学生就业以群体形式出现,源源不断地涌入社会,这既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

(3)政策性。大学生就业思想和就业状况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就业要遵守有关的就业方针和政策,适应社会制度尤其是就业制度改革和变化的要求。

(4)法制性。大学生就业必须依法进行。大学生必须履行法律义务,同时又受法律的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主择业需要各方面法制建设的相应完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我们可将就业能力的结构分成三个维度:基础技能,基本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基础技能,是个体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技术能力,包括数理运算能立、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基本工作能力,指个体处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以下七个要素: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决策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内在素质,是个体在活动前所具有的稳定的身体、精神的及社会的基本特质,包括敬业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乐观自信五个要素。

三、调查样本的确定

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封闭式问题的设计,可得到量化的数据,用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本研究的对象为高校学生。选择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三所高校进行抽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问卷有效率为92.6%(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变量各选项比例基本均衡,说明该变量上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适宜分析。

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来评定本文的理论结构模型和经过处理的数据资料间的契合程度。用AMOS4.0软件中的图形界面,画出因果关系路径图,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ML),以协方差矩阵为基础进行分析。模型的检测必须满足下列两项条件:①所有的估计系数在统计上显著;②模型整体契合度,足以解释或反应数据资料的变异。

其中,估计系数是否显著是根据AMOS分析结果中各估计系数所对应的T值判断,一般只要P值小于0.05即表示显著。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验证性分析的各个路径系数是显著的,这表明各计量指标对潜变量有较好的契合度,可以用其来反映潜变量的特征。结构方程的路径系数不仅可以表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相关的方向,也可以说明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路径值越大,说明因子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就业能力的两个影响因素,技能(0.84)和素质(0.86)所起到的影响作用都较大,而且相差很小,素质的影响作用要稍稍大于技能的影响作用。

影响求职者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人素质对就业能力影响最大,而今社会,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工作岗位中,往往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品质。在访谈过程中,有受访者提到过:“工作能力可以培养,关键是看个人素质,江山易改,秉性难易嘛。”调查中,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也普遍接受这一社会认识,更加重视个人素质方面的影响。同时,技能方面的影响同样也较大,而且与素质的影响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微微弱于素质的影响。这与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表1      本研究有效样本基本统计表(www.chuimin.cn)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注:**表示<0.01,*表示P<0.05。

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与就业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3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5,说明就业能力对就业态度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就业的心态问题,这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这样大学生才有资本去面对任何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才能真正改变其就业态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取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的熏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通过书籍、网络自学别人的成功经验,等等。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主要作用的还是高校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系统的课程体系、齐备的实验器材以及实践基地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中已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并通过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和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反馈,不断修正现有的招生计划和教学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教育和科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就业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邹渝.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南[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

[4]瞿振元.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汪择.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6]王处辉.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7]陈核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8]张智勇.大学生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吴庆.青年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3).

[10]谷国峰.当代大学生择业趋向及特点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11).

[11]李晓玲,李胜生.大学生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

[12]楼栋,郭红东.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3]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河海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