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涯规划模式的新探索

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涯规划模式的新探索

【摘要】:但由于目前国内大学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创业氛围尚不浓厚,大学生对创业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不容乐观。

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涯规划模式探索

张瑞雪

摘 要: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不断扩大,高校管理者需要探索具有创业导向性的大学生涯规划模式,指导大学生在大一培养创业意识,大二培养创业品质,大三开展创业探索,大四完善创业准备。实施合理的创业导向规划策略和构建完善的创业导向规划保障机制,对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创业导向 生涯规划 模式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提出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之时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随着国内创业环境的改善、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融资渠道的增多,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以及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尝试自主创业。但由于目前国内大学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创业氛围尚不浓厚,大学生对创业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虽79%的被调查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但2009年我国许多省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还不到1%,2010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也未达到2%。对自主创业“心热手凉”的现状,再次提醒我们:探索具有创业导向性的大学生涯规划模式,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尽早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积极储备创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社交和管理才能的创业人才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涯规划中的创业导向规划

大学生涯规划中的创业导向规划目的是引导有创业意识和立志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根据创业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要,科学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涯,明确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完善自主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为成功创业做好准备。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完成个人规划的关键时期,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和开端,从大一开始做好生涯规划指导,会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尽先机。所以,大学生涯规划中的创业导向规划应结合大学四年的不同特点,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创业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求创业者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要做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创造出经济效益。因此,初入学校,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了解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其次,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个人特点开展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自觉设计今后自主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框架。这个阶段,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与高年级交流,参观学习,听报告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了解,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2.大二阶段注重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业品质

一个具备创业意识的观望者必须要努力成长为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创业践行者。学生进入大二阶段,除了接受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学习外,还要着力提高包括政治教养道德教化、个性优化心理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学习人才引进、市场开拓、财务管理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创业相关知识,掌握创业行业领域的实用技能等。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或大学生创业社团,尤其是利用寒暑期到企业实习或兼职,既可以提高创业的理论水平和决策思考能力,培养优秀的创业品质,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补充、修改。

3.大三阶段注重激发创业兴趣,开展创业探索

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对自主创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此时多数同学对创业仍停留在“想”的层面,进入大三阶段,要鼓励学生开展创业探索,进入“做”的层面。从着手制定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开始,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带领团队进行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估计和分析项目的运营情况,尝试与其他团队或企业沟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等,制定企业目标,建立团队创业文化。在这个阶段,学校内部已经不能为同学们提供足够的锻炼平台了,但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教育的专家、本校的成功自主创业典型代表进行专场的就业市场及形势分析,帮助学生端正创业心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

4.大四阶段注重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创业准备

大四阶段,经过探索初步确定创业及经营项目后,需要做的是尽快熟悉所选行业,不仅要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熟悉这一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顾客需求特点,原料、人力等资源的供给渠道,相同或相关企业的现状,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国家、区域的相关政策等。通常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搜集市场最新动态,也可以亲临类似的企业考察,最好能在此类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有意识的观察学习。当然,这时候学校可以利用校友,合作企业等资源,为即将创业的毕业生完善创业准备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二、实施创业导向规划的策略

为拉近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行动之间的距离,使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涯规划真正起到指导性的作用,需要实施具体的规划策略以保障规划的有效执行。

1.激发创业内动力

Erkko Autio等人将人的创业动机分为四类: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往往很单纯,想法比较模糊。通过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较全面的把握当前的创业形势,清晰自己的创业动机,进而激发创业需求,形成“我要规划”的动力。

2.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挖掘学生所修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启发大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并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去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另一方面,开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课程,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或把创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列入学分体系,即使创业教育融入正常的高校教育体系内,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www.chuimin.cn)

3.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创业导向的培育只有体现在具体活动中才有意义。因此,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组织开展创业学术报告、讲座、研讨、辩论、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和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4.开展创业咨询辅导

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青年来说,专业技术指导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设立创业指导中心,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等各个领域的资源,请专家亲临现场为准备创业青年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贷款工商注册、专利服务、人事代理、就业政策等各方面政策咨询,专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辅导。

三、实施创业导向规划的保障机制

高校实施创业导向性大学生涯规划的保障机制是一种能够实现创业教育目标、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发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一机制不但能够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带动整个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能使大学生创业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1.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活动,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同时,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学专家、教育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建立一支适合创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可以在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激励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创业意识。

2.构建环境保障机制

通过搭建创业组织平台、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利用校友资源,建立与企业界的联系,孕育创业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风气。在社会上,通过制定关于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管措施,使媒体对创业教育进行正确报导,集中推出优秀典型的创业者和创业案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3.强化制度保障机制

其一,政策法制保障机制。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政府需加强创业支持政策的倾斜,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公司登记手续,使更多的有意创业的青年加入到创业群体中来。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环境营造、规范服务等方面,加强立法,确保创业者的创业有法可依、有法保障,促进青年创业活动健康稳定积极有序地开展。其二,信用和信息保障机制。为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银行在监管方面的作用,适时对创业者或创业企业进行信用考核、评级,搭建信用平台,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创新热情和创业理想的群体,他们渴望毕业后创立自己的事业,渴望在大学期间获得创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探索具有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涯规划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又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4):184~185.

[2]吴亚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09.

[3]Erkko Autio,Robert H.Keeley,Magnus Klofsten,et al.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dents:Testing an Intent Model in Asia,Scandinavia and USA[J]. Babson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1997:3~5.

[4]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复旦教育论坛[J],2010(6):56~60.

[5]余国宇.基于创业导向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75~76.

[6]王锦斌,林金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环境的保障机制[J].高教与经济,2010(2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