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表明,学生对新高考方案中的英语考试制度改革持非常赞同的态度,但不太能快速适应新高考方案用“3+3”模式取代原有的“3+1”模式(见图1);女生在这两点上的态度比男生更明显。结果表明,即使在小样本条件下,两组被试的评分仍然呈现边缘显著差异,不明确选考科目的高二学生更难以适应高考用“3+3”模式取代“3+1”模式。图3两类高二学生对“3+3”选考模式的态度......
2023-10-29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1]
杨 涛
摘 要: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受到内地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均产生不适应。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学习帮扶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服务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健康成才。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适应性 对策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采取内地高校援藏援疆等一系列举措促使大批少数民族优秀学子进入内地高等学府深造。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和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步伐的加快,内地高校支持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已近3万人,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转移了生活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由此,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适应性方面的问题: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衣食住行、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背离本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适应;原有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导向与新环境中新要求的不适应。因此,解决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关键环节。合理分析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出有效途径,解决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笔者初步分析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并就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1.生活习俗不适应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尤其是针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生而言,表现得格外强烈和突出。离开了原有生活环境到内地高校学习,首先受到冲突的就是饮食、穿着等生活习俗。尽管学校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协调,如设立清真食堂、聘请民族师傅、伙食价格优惠、伙食质量不断改善等,但是终究与新疆本土的民族氛围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在预科院校有很大差距,这些都直接影响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学习活动不适应
学习活动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压力。许多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受的都是本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即使有的学生参加过预科班的汉语学习,但是仍不能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将汉语言文字转化为本族语言加以理解,这就表现出思维节奏慢,敏捷性不高等情况,还表现出在语言交流、文字表达、问题回答时有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情况。较没有考上内地高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强烈的优越感,可是到内地学校后,优势消失,学习成绩明显落后,加之文化基础薄弱,汉语表达能力较弱。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得部分消极悲观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觉得自卑甚至自闭,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3.人际交往不适应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对本民族有强烈的心理认同。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把自己与自己的团体紧密的结合起来,用这种联系获得自尊,感到骄傲,这就使他们的交往范围变得狭小,而与汉族大学生交往时就表现出不自信,甚至回避、恐惧的心理特点。人际交往障碍的严重者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如稍有不注意,就会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此外,宗教习俗的差异也是影响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的重要原因。宗教习俗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力大,非本族同学间的交流为避免触及忌讳而显得拘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孤独感的增加。
4.个人发展不适应
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绝大多数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属于定向或者委培学生,同时,由于生活风俗习惯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都会回到新疆发展,这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压力意识减弱或者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前途无需考虑。在就业招聘环节中,由于地域、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新疆单位和企业很少会深入内地学校招聘,而就业信息的获取也仅靠学生自己在网上获取,由于网上信息真假难辨,使得他们在就业环节又遇到种种困难。这一切使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不强,惰性情绪重,缺乏主动就业的观念,从而大大阻碍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汉语言文化、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的学习与适应。
二、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1.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里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了解和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要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性困难为切入点,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建立个别辅导和学习帮扶机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类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尽快融入校园的大学生活中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民族界限,坚持同一标准,严格要求,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谨慎缜密、冷静应对,避免把个体问题上升为群体事件。(www.chuimin.cn)
2.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往往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少数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否被尊重十分敏感。民族风俗习惯不会因为少数民族个体知识的增多而轻易改变,反而会因少数民族个体知识的增多使其民族自尊心更加强烈。因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使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在一个大家庭里,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学校应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有意识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使各民族学生在校园内都能感受到体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支持和倡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在民族节庆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节庆文化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心灵的感应、生活的乐趣以及思维的快乐,为其构筑活动、工作、学习沟通平台。引导学生正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促进形成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气,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餐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饮食质量,为文化适应做好基础性工作。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站在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干预。同时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团体咨询的形式,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对那些较为保守和封闭的民族大学生,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加强成长训练,培养积极的个性特点,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帮助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规范,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培养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尊重民族感情,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异地高校求学,风俗习惯与家乡有别,思乡之情难免,由此造成学生情绪上的不稳定;再者,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风俗习惯是否被别人尊重的敏感性大于其他民族,影响了内地高校学生的团结。因此,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应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怀之情。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古尔邦节举办联欢会、学生座谈会,邀请各族学生代表和有关领导参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开展有关领导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定期见面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组织综合素质较高的汉族学生、学生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二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适时开展一些交流座谈,如召开教务、后勤、学工团委等部门联席会议,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针对一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因汉语表达困难等原因造成与汉族学生沟通不畅、不能尽快提高学习成绩、融入学校集体生活的问题,高校能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助一、一帮一学习帮扶活动。以期在同等基础上与汉族学生开展学习竞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5.做好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
整合新疆地区就业信息,有的放矢做好就业指导。运用网络等宣传媒体搜集整合新疆教育系统或官方发布的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及时开展一些小型就业座谈指导会、交流会、解答会,为民族学生做好就业指导服务,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开思想和心理上的疙瘩,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诚的爱心、透彻的道理联结相互之间的感情,获得彼此的知心,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内地高校的学习生活,帮助其树立热爱中华民族、建设美好家园、尽快改变本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坚定志向。
参考文献:
[1]谢玲.发达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2008年.
[2]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
[3]魏海东.论西部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心理调适[J].高教论坛.2010,5.
[4]张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5]阿勒泰·赛肯.试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民族交往心理与民族关系研究》(批准号:10XMZ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有关新时期 新探索的文章
结果表明,学生对新高考方案中的英语考试制度改革持非常赞同的态度,但不太能快速适应新高考方案用“3+3”模式取代原有的“3+1”模式(见图1);女生在这两点上的态度比男生更明显。结果表明,即使在小样本条件下,两组被试的评分仍然呈现边缘显著差异,不明确选考科目的高二学生更难以适应高考用“3+3”模式取代“3+1”模式。图3两类高二学生对“3+3”选考模式的态度......
2023-10-29
台湾学者又常将三山国王庙作为客家人的标志,尹章义《台湾客家史研究》第三篇第三节“福佬、客家的对立与三山国王庙的兴衰”即以此把参与兴建新庄三山国王庙的潮籍移民都视为“客属潮州移民”。明乎此,我们把三山国王庙及三山国王信仰作为当今粤籍客家人的文化标志之一是可以的,但若把三山国王庙作为追寻和判断早期移台的潮州移民的族群属性,即所谓“客家索引”,却难免会出现差错。......
2023-08-23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党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化”上,这些现实问题有待我们解决。此外,当前高校党校普遍缺乏对授课教师的培养与评价机制,致使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弱化。......
2023-08-23
课堂上表现的好坏,会产生一种比较,激发竞争意识;同时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缺少演唱经验,一旦有了听众就会“怯场”,出现心神慌乱,甚至忘词。歌唱艺术是一种瞬间表演艺术,如果演唱者不能打破“怯场”时的僵局,跨出这种思维呆滞的状态,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并失去一切气息支持,演唱必定是失败的。(二)加强声乐理论的教学目前我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一直以技能教学为主。......
2023-10-18
其中括号内数据表示软弱层模量、地面横坡或软弱层厚度的具体取值。表4-4竖向沉降各因素极差分析4.3.3.3基于侧向变形的软弱层性状多因素显著性分析两组正交设计侧向变形各因素极差分析及显著性由大到小排列如表4-5所示。......
2023-10-03
即使有如此一宗宗证据的有力证明,还是有人不断歪曲历史,试图将新疆地区从我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这也成为了我国新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新疆地区暴恐犯罪的主要主张。......
2023-07-28
中国少数民族孩次构成变化的基本趋势,一是1孩率、2孩率上升,≥3孩率下降而以1孩率、≥3孩率的变化最为显著;二是孩次率变化及其民族分布变化大;三是民族、地域差异极为显著。孩次构成变化绝对值(百分点)≥40的33个占68.8%,其中70以上的9个:塔吉克族、德昂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维吾尔族;<30的5个:彝族、土家族、满族、回族和朝鲜族。......
2023-07-27
但初期的问卷调研结果却出乎意料。为此,如何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摸清教师真实的反思水平,是研究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因此,也有了下文笔者不厌其烦地从多个角度对教师反思水平现状的调研。通过更为深刻的情境题目、水平测试卷等内容的分析,教师的一般的反思水平状况呈现出来。......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