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机制:新时期新探索

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机制:新时期新探索

【摘要】:如果对安全稳定事件的处理稍有疏忽,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具有大面积爆发传染性疾病、重大群体食品安全事件和群体性示威等的潜在性。

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机制探讨

向晋文

摘 要: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分析了高校安全稳定事件的分类和特点,指出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需要注意的特点,认为处理好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处理工作机制。

关键词:安全稳定 处理机制

近年来,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及其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科学的预防和及时处理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维护学校平安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分类

1.人身和财产安全事件

学生外出交通事故、求职陷入传销组织、实习发生意外等事件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学生人身安全。部分大学生涉世不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流窜犯罪分子把高校和大学生作为实施犯罪的重点对象,学生被盗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普遍感到缺乏安全感。

2.消防安全事件

高校是人员聚集的场所,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学生宿舍、实验室和食堂等区域,因部分学生对火灾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安全防范知识和出现火灾后的避险处理知识缺乏,消防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3.心理健康事件

心理健康性事件是高校安全稳定中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事件。目前在校学生主要为“80后”、“90后”,由于抗挫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普遍不高,在面临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大、自卑、焦虑、自闭等问题。如果长时间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得不到合理的缓解和释放,就会诱发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恶性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

4.群体性政治行为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战略从未停止,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西方敌对势力、境外极端宗教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把高校看作是其开展渗透颠覆活动的重要阵地,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模糊广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追求,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渗透、拉拢引诱,并利用一些政治敏感期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非法活动。藏独、疆独、台独等敌对势力长期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2008年藏独分子利用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北京奥运会等进行破坏活动。有极少数学生因缺乏政治辨别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学生群体的游行示威等重大事件。

5.网络安全事件

网络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和信息载体。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公开化、自由化,加上网络监管措施不够,学生获得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些信息如不加以及时的甄别,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引发网络安全事件。

6.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高校人员集中度高,是群体食品安全事件的易发区。

二、高校安全稳定事件的特点

1.潜在性

高校的人数多,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高校对紧急事件的预防、处理能力也相对薄弱。如果对安全稳定事件的处理稍有疏忽,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具有大面积爆发传染性疾病、重大群体食品安全事件和群体性示威等的潜在性。

2.突发性

安全稳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突发性。

3.危害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安全稳定事件,都将不同程度地给学校和师生造成破坏与损失,以致影响学校的发展稳定。同时,也会破坏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造成一定范围的混乱和恐慌。(www.chuimin.cn)

4.传播性

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发生在高校的事件都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安全稳定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传播渠道更加便捷,学生安全事件的消息会迅速传播。

5.群体性

高校是大学生高度聚集的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所高校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有些地区还建有大学城,人数则更多。虽然安全稳定事件有时仅仅涉及少数甚至个别学生,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三、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特点

在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四性”。

1.预防性

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充分认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加强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及时处理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2.针对性

充分把握国内外和校内外复杂的环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时间、分地域、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时间段、不同学生群体、不同事件的处理工作,努力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3.系统性

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诱发和导致的,在处理时也应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坚持事前预警防范、事中应急处理、事后妥善协调的系统性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处理安全稳定事件。

4.实践性

一方面,在加强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实践技能的培训,进行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演练,特别是针对群体性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另一方面,坚持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原则,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构建新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四、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工作机制

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要建立相应的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工作机制。

1.常态教育机制

高校要着力构建安全教育的常态机制,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消防知识、交通知识等的宣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理教育纳入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环节;利用世界消防日、交通法规日、普法宣传日等契机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面覆盖的安全稳定常态教育机制。

2.综合协调机制

安全稳定事件处理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计财处、校医院和学院组成的安全稳定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工作体系和应急处理方案的完善,形成组织有力、运转高效、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各工作小组要紧密配合,确保信息畅通,逐步完善信息协调、舆论协调、组织指挥决策协调和制度协调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协调机制。要明确管理主体与职责、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要规范处理程序,制定相应处理办法、依据;还要注意信息发布与披露的及时性和权威性。

3.应急处理机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一套完备的应急处理机制能够有效控制事态的发生和发展,降低事件的影响程度,减轻事件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建立详细完备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各类事件的处理程序和应急方案;处理机制的建立要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思路;要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司法机关之间、学校与上级机关之间、学校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要熟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4.善后安抚机制

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影响一个群体或部分参与的人群。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建立心理预警机制和事后安抚机制。对发生过激行为的个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跟踪反馈,适时帮助他们寻求他人的辅导与教育。要监测学生群体平时的心理行为变化,密切关注受群体性危机事件影响的学生,掌握规律,预测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提前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