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除以不同方法让学生自行、独立学习,孕育其自主发展的过程外,也必须留意培养学生认知、自我评估、反思的策略。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授、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领学、自学、合作学习,还有分层次的讲授评价和个别指导。(二)基于教材难易程度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通过讨论、自学,可以解决,然后再针对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引导。......
2025-09-29
关于大学生不良学习行为接受程度的研究
陈炉丹
摘 要: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探讨影响这一接受程度的因素,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同辈群体的影响尤为明显。
关键词:不良学习行为 接受程度 影响因素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对大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期望,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学习依旧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本职工作。学风建设也是高校努力的主要领域之一,在学风建设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需要帮助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这便需要我们了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的。本文欲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接受程度的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调查点,以该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将其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资料。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先以学生性别、年级和授予的学位类别为分类标准将样本框分为不同子总体,再确定各子总体的样本量,采取等距抽样方法在各子总体中抽取500个样本,经整理,有效问卷为465份,回收率为93%。运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频次分析、交互分类法、相关分析、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了解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探讨影响接受程度的因素。
本文所指的不良学习行为包括逃课、上课迟到、上课早退、抄袭作业、上课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上晚自习等行为。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同辈群体因素,本文以此作为影响因素变量,分析对大学生各类越轨行为的态度的影响。通过判别分析和因子分析,我们将这些行为分为违反公共道德的越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和生活上的越轨行为。
二、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本文从两个层面了解大学生对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一是通过频次分析,了解大学生对各种不良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二是通过判别分析,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者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尤其表现在对那些不影响他人的不良学习行为上。在465名调查者中,对逃课、上课迟到、上课早退、抄袭作业、上课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上晚自习这些行为表示完全能接受和比较能接受的个案所占比例分别是58.8%、54.6%、44.9%、41.7%、62.8%、69.2%(表1)。
在整体上,我们将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分为“不能接受”、“较低程度接受”、“较高程度接受”和“高程度接受”四类。本文给对各种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进行赋值,其中选择“完全能接受”的得分为4,选择“比较能接受”的得分为3,选择“有点不能接受”的得分为2,选择“完全不能接受”的得分为1。进而分别计算每个个案在接受不良学习行为的得分情况。根据得分情况,我们将其分为4类,其中得分在1.0~1.5分以下表示不能接受,得分在1.5~2.5分表示较低程度接受,得分在2.5~3.5分表示较高程度接受,得分在3.5~4.0分表示高程度接受。为了验证这种分类方法是否有效,本文作了判别分析,判别分析结果如下:以组别为自变量,以不良学习行为的6种具体行为为因变量,分析预测变量在4组中的差异时,P值均为0.000,说明适合作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组和第四组没有个案出现判断错误,第二组中有7个出错,第三组中有8个出错,总共有96.8%的个案通过判别分析(表2)。从而证明判别分析是有效的。
表1 对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
表2 对不良学习行为接受程度的分类矩阵
从上表中可知,在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方面,分别有36、151、229、49个个案被列入第一、二、三、四组,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74%、32.47%、49.25%、10.54%。这说明,有7.74%的学生不能接受违反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32.47%的学生较低程度地接受这类越轨行为,49.25%的学生较高程度地接受,10.54%的学生高程度地接受。
三、影响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接受程度的因素
个体的社会化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对越轨行为的态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同辈群体因素4类,运用相关分析和交互分类法探索这四类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接受不良学习行为的影响程度。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个人因素中的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与学校评优标准之间的差距、对待奖学金的态度和强责任感性格因子与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241、0.152、-0.181、-0.147,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进心越强、责任感越强的学生对这类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越低,与学校评优标准差距越大的学生的接受程度越高。家庭因素中的家庭所在地、家庭纯收入、家庭经济条件较之同班同学的情况、个人生活费、母亲学历与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160、0.148、0.195、0.240、-0.159,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被调查者接受这类越轨行为的程度越高,而家长素质越高,被调查者接受这类越轨行为的程度越低。学校因素中的对大学学生管理的满意度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与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1和-0.142,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越是不满意,接受这类越轨行为的程度越高。同辈群体因素中的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表现、同班同学赞成违反公共道德行为的情况、同班同学赞成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的情况、同班同学赞成生活上的越轨行为的情况与之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186、0.161、0.332和0.105,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同辈群体采取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越频繁,被调查者接受这类越轨行为的程度越高;同辈群体越是赞成教育活动中的越轨行为,被调查者接受这类越轨行为的程度越高。可见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辈群体和个人因素都对被调查者对与学习过程相关的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产生影响(表3)。(https://www.chuimin.cn)
表3 对不良学习行为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0.01level(2-tailed).
另外,通过交互分类分析,得知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调查者中独生子女选择完全能接受或比较能接受的有64.7%,其中表示完全能接受的个案占了14.4%,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57.0%和8.2%。这说明独生子女对学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的接受程度比非独生子女高。
四、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的接受程度总体上是较高的,这在学风建设中是很不利的因素。而在影响因素中,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对待奖学金的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管理的满意度和同辈群体等因素,尤其是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针对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接受程度较高,结合其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加强班风建设,引导好同辈群体的影响
根据萨瑟兰的差异性联合理论,越轨行为是习得的,而且是通过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习得的,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机会习得在教育活动中越轨行为的技巧、态度和合理化机制。根据角色失范和模仿理论,大学生的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的生活方式相对比较一致,他们经常被置于相同的情境中,而且,也更容易从群体成员那里获得奖赏,从而能使得越轨行为强化。在高校中,班级群体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同辈群体,想方设法加强班级建设,树立良好班风是学风建设的根本措施之一。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发挥好共同教育的作用
在影响因素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家庭结构都对接受程度产生了影响。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缺乏与主流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联结是越轨的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往的群体等可能有所不同,而大学生的主流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主要来自班级这一群体,当这部分人与班级群体缺乏联结时,越轨行为便更容易发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加强与班级同学的交流,提高对学习成绩的期望,端正学习动机。
3.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切实为学生服务
对大学管理的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对不良学习行为接受程度的一大因素,进而也说明我们需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以学生为本,把握高校教育原则,了解学生需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乐国安.越轨行为诱因辨析[J].社会学研究,1994(5):104~112.
[2][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7~35.
[3]庄国波.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2000(8):18~23.
[4][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第十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6.
[5][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著.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9~109.
相关文章
(一)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除以不同方法让学生自行、独立学习,孕育其自主发展的过程外,也必须留意培养学生认知、自我评估、反思的策略。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授、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领学、自学、合作学习,还有分层次的讲授评价和个别指导。(二)基于教材难易程度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通过讨论、自学,可以解决,然后再针对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引导。......
2025-09-29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正处在一个不断蜕变、发展的高潮阶段,由于新的媒介技术赋予受众更多的控制权,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认知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5-09-30
在此还要提及一点,就是所谓的“克制”机制在实际应用中反而加剧了用户使用的沉迷程度,当没有使用时长提醒时,用户还往往会自觉地关注使用时间,较为理性地控制使用时长。但当以一定使用时长为标准的“提醒”机制上线后,在未收到“提醒”前,用户反而不再关注使用的时间,被动地等待“提醒”,使用中不再或很少出现主动关注时长的克制行为,从而延长了使用的时长。......
2025-09-30
让一些追求时尚潮流、寻求创新、有想法的短视频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大众视野。用户能够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娱乐消遣,观察大千世界,体验不同文化,让用户更加愿意去创作属于自己的内容。同时鼓励专业机构制作并上传内容,邀请一些专业性强、编排完整、内容丰富的用户发布超过15秒的短视频以吸引用户的关注和互动,进一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创作视频中来,增加使用时的新鲜感。......
2025-09-30
表8-4有无分享过抖音视频用户在使用时长上的差异通过调查,71.54%的抖音用户将自身定位为“观看者”,24.62%的抖音用户参与到了抖音的创作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表8-5不同性别抖音用户在身份选择上的差异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约70%的用户有过观看抖音作品的分享行为。评论已经成为短视频用户重要的使用行为,在一些视频中甚至成为补充视频内容的重要元素。......
2025-09-30
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衍生物,仍然是强关系的链接,朋友和同学的推荐是用户了解微信公众平台的第一步。图3-7获知所关注的微信公众账号方式统计图在高校中最大的用户群体是学生,这类人群尤其是同学院、同专业、同寝室的同学联系紧密,沟通密切。作为强关系社交媒体的代表,微信平台从某一角度来说强化了身份的认同,将相同的身份关系和角色以同一种“关注用户”的方式明确了下来。......
2025-09-30
感谢您配合我们进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行为问卷调卷,本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习惯和理解建议,为打造适合在校大学生使用的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借鉴。()A.一天更新多次B.一天更新一次C.每周更新D.随机更新18.您认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每天适合推送的消息条数为?()A.5个以下B.5~10个C.10~15个D.15个以上23.您认为目前校园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025-09-30
图2-1微信公众号用户关注比例[1]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都只是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的浅显的描述。[4]我们不妨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进行对比:表2-1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对比图①2016年1月20日以后,此项限制取消。微信公众平台先后经历了“官方平台”和“媒体平台”的名称变更,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