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通过阅读,培养有作为的皇帝

通过阅读,培养有作为的皇帝

【摘要】:像皇帝一样饱读诗书书籍是登山的拐杖,书籍是航海的巨轮,书籍是治愚的良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不是物质富有而是做精神上的富人,要像皇帝一样饱读诗书。清史上记载,康熙皇帝玄烨四岁入上书房读书,待十七八岁时,早晚坚持读书,没有一天休息,即使累到咳血,仍孜孜不倦。历史上记载了康熙皇帝的一天。据记载,皇太子读书,不论寒暑,无一日间断。他当皇帝后,不但读书如故,而且还有10余部共400多卷的著作。

像皇帝一样饱读诗书

书籍是登山的拐杖,书籍是航海的巨轮,书籍是治愚的良药……读书能丰富精神世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四段人生教育理念,皆离不开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读书让人长智慧明事理。读书可以以史为鉴,学习先人的思想和训导。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从小开始阅读四书五经,学习为人处世和治国安邦的道理。英明的皇帝都把书籍看成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读书能静心,安抚躁动的情绪,读书能开阔孩子的胸心和眼界,懂得把握自己的人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不是物质富有而是做精神上的富人,要像皇帝一样饱读诗书。

孩子四岁到十四岁,知识未开,涉世未深,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并持之以恒。其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需要父母抽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督促孩子,培养孩子静定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莽撞的行为,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让他们体会读书的快乐。

明朝清朝的皇帝特别重视读书,除了处理政务和躬身祭祀之外,读书是皇帝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清朝的皇帝,皇子们从小背四书五经,研学汉人经典和儒家文化

雍正皇帝曾说:“读书养气”,即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这是皇帝自觉读书以提高自己能力修养的一种感悟。

清史上记载,康熙皇帝玄烨四岁入上书房读书,待十七八岁时,早晚坚持读书,没有一天休息,即使累到咳血,仍孜孜不倦。读完四书,又开始研习《尚书》、《诗经》等著作,他还学会做诗赋文,创作了很多佳作,光诗作就有一千多首流传下来。

一次老师让他背诵《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玄烨读了几遍就会背了,他很得意就跑出去玩了,老师看见,叫住他说:“你背会了,但你理解文章的意思吗?”玄烨看了看老师说:“反正你会讲,我听不就可以了吗?”老师解释道:“读书是为了理解其中的含义,不能满足于会读会背,而且文章的理解因人而异,多读几遍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玄烨懵懵懂懂地看着老师问:“那么要读多少遍呢?”老师回答:“没有规定,只要多读,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的。”

玄烨听了老师的教诲后,回去拿起书本继续读书。果然,读了几遍后,他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读,再读,直到读了120遍,背了120遍。等老师讲解文章意思时,他已经将内容烂熟于心了,并能和老师相互探讨。老师满意地望着玄烨,高兴地说:“三阿哥,真是了不起啊!”(www.chuimin.cn)

少年康熙不仅读中国书,学国学,而且还读外国书。他学习欧洲文字、几何学、数学哲学音乐。学几何学时,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欧几里得全部定律。之后,又学了《实用理论几何学》。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孜孜不倦地读了这么多书,所以后来康熙处理各种问题都得心应手。

康熙后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非常重视读书。太子胤礽四岁时康熙就教他读书、写字,六岁时康熙为他请了两位大学士作老师。胤礽十四岁在学堂读书学习,请了满、汉老师授教。历史上记载了康熙皇帝的一天。这天的上午五至七时:皇子进入学堂,师傅行过礼后,皇子开始背诵儒家经典《礼记》。遵照康熙“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每背一遍,画一记号,背足遍数,师傅检查,一字不错之后,另划一段背诵。上午七至九时:康熙御门听政之后,来到学堂,拿起书本,让太子背诵,果然一字不错。上午九至十一时:太子练习写字,书写汉字数百、满文一章。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皇子吃午饭并赐师傅饭食,饭后不休息,继续正襟危坐,背诵新课一百二十遍,然后由师傅检查。下午一至三时:练习射箭习武。下午三至五时:康熙帝又来到学堂,令诸皇子进前背书、疏讲。下午五至七时:康熙帝命诸皇子在庭院较射,并亲自弯射,连发皆中,以为示范。时天色已晚,一天课业结束。据记载,皇太子读书,不论寒暑,无一日间断。

父母读书的身影是孩子的最好榜样。一份对几十位家长的随机调查显示,有14%的家庭每天的亲子共读时间在1小时以上,65%保持在半小时左右,17%只有15分钟左右,4%的家长很少陪孩子读书。父母与孩子共读是快乐且温和的督促方法,百忙的康熙皇帝都会抽时间检查皇子学习读书的情况,现在的父母也应找时间陪陪自家的“小皇子”。

饱读诗书,学习书中知识,不仅为了安身立命,更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涵养,长智慧、明事理。

梁元帝萧绎,是梁武帝的第7个儿子,自小酷爱读书。一次,他患了疥疮,怕蚊虫叮咬他的伤口,就躲到蚊帐里读书。后来,他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很差,于是叫侍者读书给他听。他当皇帝后,不但读书如故,而且还有10余部共400多卷的著作。

唐朝文宗皇帝,自己手不释卷,天天挤时间博览群书。有些人劝他不要因读书把身体搞垮了,误了国家大事。这位皇帝据理反驳:“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读书,即何以为君?”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朝廷一时读书空气浓厚。

仁慈而德才兼备的君王皆离不开年少饱读诗书的经历。而现在社会父母心中的“小皇子”享受无忧的生活和长辈的宠爱,却逐渐让精神世界变得贫瘠了。读书能丰富精神世界,书籍里有那么多的英雄,“小皇子”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偶像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好的书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用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没有精神文化的滋养,就难以把握自己,迷失自我。一个缺少文化滋养的人,就很难有清醒的头脑,他往往把握不了命运,禁不住五彩斑斓的世界的诱惑。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四段人生教育理念,皆离不开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