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冈阜深秀①,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至顶半,冈名月轮山,上有天井,大旱不竭。东为大湾,北为马鞍,西为云坞,南为高丽,又东为排山。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若锥朋立。五云山位于杭州城南二十里,山岗幽深秀丽,层峦叠嶂,树木葱郁,山峰高有一千多丈,周围方圆能有十五里。五座山峰森严排列,凌驾于云霞之上,在此可以俯视西湖南北两山,远远望去仿若尖锥耸立。......
2023-10-09
五 灵山秀水
(一) 名山
1.祁连山和日月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
祁连山山脉长近1000千米,属褶皱断块山。最宽处在酒泉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达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祁连山
祁连山东段山势由西向东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龙岭—乌鞘岭,大通山—达坡山,青海南山—拉背山三列平行山系。其间夹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地。有冰川3306条,面积2063平方千米。祁连山区的水系呈辐射格状分布。山系东部以流水侵蚀为主,西部干燥剥蚀作用强烈,高山则以塞冻风化作用为主,明显存在三级夷平面。为中国冰川分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祁连山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一般山前低山属荒漠气候,中山上部为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中山下部属半干旱草原气候。亚高山和高山属寒冷湿润气候,山地东部气候较湿润,西部较干燥。
祁连山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游谷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带,春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场辽阔,宜于发展畜牧业,并有大片水源涵养林。有多种药用和其他经济植物,还有不少珍贵动物,如甘肃马鹿、蓝马鸡、血雉、林麝等。
祁连山脉南部著名的日月山坐落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青海省湟源县西部,属于祁连山脉,海拔最高点4000多千米。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洱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10里。日月山是青海湖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山地两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历来被称为“草原门户”和“西海(青海湖)屏风”,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界线。
山体东侧的西川河、北川河汇为湟水,属黄河水系。山体西南麓有倒淌河,汇入内陆的青海湖。日月山山地两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山体东面是湟水流域,有西宁、湟中、湟源等发达的城镇,分布有许多名胜古迹。山体西面为青海湖和无边的草原。
2.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7千米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千米。鸣沙山的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敦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漫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在沙鸣则是两将士的厮杀之声。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月牙泉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水质甘洌,清澈如镜。千百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
鸣沙山月牙泉
3.兴隆山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马御山麓,距兰州市五六十千米,属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此山是耸立于黄土高原的最为壮观的石质山岭,有古老的地质历史,是一个多样化岩石的自然展览馆。
风景区有主峰两座,东西对峙,东名兴隆峰,西名栖云峰。她的秀丽景色被誉为“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景”,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
兴隆山素有“鸡鸣听三省”之说,它北与宁夏盐池县相望,东与陕西定边县毗邻,东西两条山脉如游龙走蟒,对面蜿蜒而上,极为对称地触向中峰,并将其凌空托起200多米,形成“二龙戏珠”之造型。据现存庙宇碑文记载:“兴隆山者,盖延、庆重镇也。上接三峰,势若捧笏,众山环绕,累累如贯珠;两旁幽谷窈然,而深谷中有泉翁然而出,泉水向南北分流,如往而复陡;其巅蔚然深秀,峰回路转,往来行旅不绝。朔方地脉之灵,莫胜于此之中峰。”
关于兴隆山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在它东边8千米处的云盘山和天桥,是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原准备在这里修建道观,观址选好后插五色旗为记。不料,夜间神狐将五色旗叼至今祖师山,因而才于此奠基建观。又说,该山关公大帝常显灵庇佑百姓,故兴隆山又称老爷山。兴隆山亦由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4.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千米,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海拔2000多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工峰相辅于侧三十六小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5.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距省会太原市230千米,属于太行山脉,跨忻州地区的5台县、代县、原平县等地。因为有五座山峰环抱,五峰耸立,高入云霄,峰顶如台似垒,故称五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以其悠久的历文化和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是朝山拜佛的最佳场所,也是盛夏避暑的理想去处,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
五台山主峰5座,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的花的海洋,西台挂月峰可赏明月娇色,北台叶门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见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观:“热融湖”、“冰胀丘”、“石海石川”、“龙翻石”、“写字崖”、“佛母洞”等。南北穿流的清水河,哺育着沿崖万物生灵,有野生动物百种;奇花异卉万枝,是美丽的高山自然公园。
五台山历史悠久,相传这里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
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五台佛国也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成了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6.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泌阳县大路庄乡,海拔983米,为驻马店市山峰之最。相传山上有白茅大仙,每逢岁旱,乡人无论远近皆去那祈雨,有求辄应,屡著之异,又叫白茅堵。
白云山景区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白云山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气候湿润,凉爽宜人,盛夏最高气温不超过26°C。
白云山原始森林公园
景区内奇峰俊秀,白云悠悠,云雾缭绕,瀑布飞跌,景象万千,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观光区,即:白云山观光区、玉皇顶观光区、小黄山观光区、九龙瀑布观光区、原始森林观光区,是观
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的理想胜地,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
公园地处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森林植被呈现明显的过渡特色。在很小的范围内既有大量的华北区系植物分布,又有华中、西南和西北区系植物生长,品种繁多的菌、藻、苔藓随处可见,参天古树很多,是一个难得的生物种质资源库。
白云山之所以很特别还有另外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处中原的咽喉位置,所以它竟然跨越了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一座名山,接受着中华民族三条母亲河的滋养恩泽,因此生长得如此雄浑秀美。
7.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坐落在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历城、长清三县之间,总面积400多平方千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它却被历代称为“五岳独尊”。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山势雄伟,峰峦峻拔,景色壮丽。泰山以雄伟壮丽著称,历史悠久,地层古老,风光秀丽,琼阁掩映,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融为一体。目前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
泰山日出
泰山山麓的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岱庙主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画有《泰山神出巡图》。岱庙内陈列的沉香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被誉为泰山镇山“三宝”。泰山的旭日东升等十大奇观驰名中外。
泰山气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凉爽,多雨。春秋两季较温和,平均气温但春季风沙较大。秋天则风雨较少,晴天较多,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为登山观日出的黄金季节。冬季虽天气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机会较多。泰山生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林木葱芜,古木参天,草繁茂,百龄以上古树名木万余株,动物千百余种。
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以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1000余首。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地处名冠世界的文物宝库和游览胜地。
(二) 河流湖泊
1.主要支流
(1)白河和黑河
白河和黑河是黄河上游的两大支流,位于四川省北部与甘肃省交界的若尔盖高原,属同一地貌单元,流域特性基本相同。这主要是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和黄河水系发育的结果。
白河和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民谚称“冬长夏无春秋短”,正是对本流域气候特点的概括。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由北部的600毫米增至南部的800毫米,是黄河流域的多雨区。降雨较均匀,全年无大暴雨出现。两河水量丰沛,含沙量极少,年径流量36.1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产水量,白河为32.7万立方米,黑河为24.1万立方米,居黄河各支流之首,远大于黄河花园口以上流域的平均数7.67万立方米,是黄河流域的多水支流,有较多的水资源可资利用。两河的洪水,由于草地与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使洪水过程具有“涨缓落慢”的特点。洪峰流量较小,但洪水总量较大。径流年内分配较均匀,年际变化也小。水流平稳,便于开发利用。
黄河上游河段,在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附近,自西北向东南流,受岷山所阻,折转流向北西,形成180°大转弯。弯的顶端在四川若尔盖县的唐克镇,此乃“九曲黄河”第一曲。该湾的周围为岷山、巴颜喀拉山和西倾山,中间低洼平坦,如湖盆状,地质上称“唐克湖盆”。盆地内水草丰茂,沼泽遍布,是著名的若尔盖草原(也称松潘草地)。白河和黑河就在这个湖盆草原中发育形成。两河均受红原弧形构造控制,其分水岭为不连续的低矮山丘及闭流湖沼。两河河源同出于岷山,并行北流,经过沼泽草地,然后又都汇入黄河,只是由于水色稍有不同,先入黄河的一条叫白河,后入黄河的一条叫黑河。
黑河又名墨曲,由于该河流经沼泽草甸泥炭层,两岸黑色泥炭出露在外,水色灰黑而得名。白河又名嘎曲,位于黑河之西,因地势稍高,泥炭出露不明显,且唐克、红原附近还有局部沙丘,水较黑河为清,故称白河。
白河源出红原县查勒肯,自南向北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千米,平均比降3.8‰,流域面积5488平方千米。唐克附近的白河宽300米,而黄河干流本身宽只有200米,常有人误把“支流”当“干流”。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哲波山的洞亚恰。由东南向西北流,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东南的曲果果芒注入黄河。上距白河入黄口95千米。河道长456千米,平均比降1.53‰,流域面积7608平方千米。
白河和黑河流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按地貌形态可分为南部丘陵状高原区和北部河谷平原沼泽区。两河均为土质河床,中下游河段在后一地貌区内发育,河道比降极为平缓,两河穿行于草甸、沼泽、湖泊间,河道呈蛇曲形,牛轭湖发育。其弯曲系数,白河红原以下为1.9~2.4,黑河若尔盖以下高达2.8~2.9,极为罕见。
白河和黑河流域草场广阔,地势平缓,雨量充沛,但排水不良,致使土壤水分过多,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且日照强烈,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290~2400小时。这种特定水热条件,有利于喜湿植物草丛的生长,而不利于植物残体的分解,因此加速了泥炭的积累作用,也加剧了草原的沼泽化,使该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地。沼泽地面积达648万亩,占两流域面积的23%,其中黑河流域有沼泽地面积495万亩。
白河还有航运和水产事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船队在白河下游行驶,现在航运和水产事业都有所发展。
(2)湟水
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以北的噶尔藏岭,河源高程4200米。向东流经湟源、西宁、乐都、民和等县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入黄高程1565米。干流全长374千米,流域面积32863平方千米。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是湟水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15130平方千米,占全河总面积的46%。大通河与湟水干流是两种不同的地理类型区,共存于一个流域之内,组成一个独特的流域。
湟水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有盆地、高山影响,所以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地域差异大。愈向上游气温愈低,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小,多潮湿沼泽地。流域年平均气温0.6℃~7.9℃,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2.6℃。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600毫米。湟水干流谷地,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无霜期西北部山区为31天,东南部丘陵区为130~180天。西宁地区有歌谣云:“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概括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整个流域处在祁连山褶皱带内。由于地质构造的制约和水系发育的综合结果,形成“三山两谷”构造独特的地理景观。流域北界祁连山,南界拉脊山,中部的大坂山为支流大通河与干流湟水的分水岭。祁连山与大坂山之间为大通河狭长条状谷地,属高寒地区,山高谷深,林草繁茂,人烟稀少水资源丰富,当地人民以经营放牧业为主,具有青藏高原的特点。大坂山与拉脊山之间为湟水干流宽谷盆地,丘陵起伏,黄土深厚,人口稠密,居民以农为主,农业历史悠久,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程度很高,呈现出黄土高原特点。由此形成了在一个流域内,干流和支流并行,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迥然不同的两种地理景观区。
湟水干流,在西宁以上称西川,在西宁附近汇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开阔且川峡相间,两岸汇入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毛状形态。支流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刚察县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520米。流经门源,至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727米。河道长561千米,比湟水干流长187千米。若从汇入点计算,则比干流长256千米(若按河源惟长的原则,支流将升格为干流),这又构成湟水水系的另一个特点。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1940~1984年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为4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15.2万立方米。其中大通河年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19万立方米;湟水干流每平方千米产水只有11.4万立方米。流域年输沙量2241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736吨每平方千米,其中大通河年输沙量只323万吨。湟水干流年输沙量1918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1250吨每平方千米。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耕垦指数较高的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干流川区的农田水利发展,可追溯至汉宣帝时。他曾遣使赵充国屯田湟中,引水灌溉农田6万余亩。当时为了有利于屯田区的交通,还横跨湟水建桥约70座。至清乾隆年间,湟水两岸已有引水渠道约200条,灌田38万亩。民国年间曾在西宁附近的一条支流上修建西宁水电站,装机220千瓦,是当时黄河流域仅有的3个水电站之一。
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资源利用的差别甚大。湟水干流平均每亩耕地只有地表水341立方米,再加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已感严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亩耕地有地表水4748立方米,却远没有开发利用。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余缺,青、甘两省都提出调引大通河水的要求。
(3)洮河
洮河,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境汇入黄河。干流河道长673千米,流域面积25527平方千米。
流域深处内陆,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由于地形相差大,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由上游到下游,年平均气温2.3°C~7.0℃,降水量312~613毫米。蒸发量由1200毫米增至1700毫米,无霜期46~145天。流域内绝对最高和绝对最低气温分别为34.6℃和-29.6℃。
洮河
洮河干流自河源由西向东流至岷县后受阻,急转弯改向北偏西流,形如一横卧的L形。根据自然特点,干流分为3段:岷县西寨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84千米,平均比降为4.9‰,河谷开阔,地势平缓,两岸草原广布,水流稳定,水清见底,割切侵蚀微弱,河道比较稳定;西塞至临洮县的海奠峡(倒流河口)为中游,河道长148千米,平均比降2.8‰,因受地质构造影响,褶皱严重,河道弯曲多峡谷,两岸分布森林、草原,植被良好,水源涵养能力强,洪水小,含沙量低,河道水流逐渐加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海奠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141千米,平均比降2.5‰,谷宽滩多,两岸为黄土丘陵,植被很差,水土流失较严重。
洮河流域周围,东以鸟鼠山、马衔山与渭河、祖厉河分水,西以长岭山与大夏河为界,北邻黄河干流,南抵西秦岭山脉。
洮河流域地跨两大地貌单元,即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两者大致以西秦岭山脉分支延伸的白石山、太子山、南屏山一线为界,南部为甘南高原,北部属陇西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即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部分,海拔高程3500~4000米。最高的额尔宰峰高4483米。甘南高原除有森林覆盖外,大部分为平坦开阔的草滩和山坡草场。牧草丰盛,宜于放牧,是本流域的牧业基地。陇西黄土高原处于黄土高原西部,海拔1700~2400米,其中露骨山高3941米,是黄土高原的最高峰。本区黄土覆盖深厚,丘陵起伏,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洮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流域内河道所经之地多为较宽广的河谷盆地,如干流的临洮盆地和支流广通河的广河盆地等,都是宽广平缓之地,气候适宜,水源条件好,宜于发展农业,是本流域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区。
洮河天然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主要来自上中游地区,岷县以上年径流量占全流域的72%,而控制面积只占流域面积的59%,平均每平方千米径流模数为25万立方米,高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2.3倍。洮河年输沙量2880万吨,年平均含沙量只有5.5千克/立方米,仅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1/6,是一条少沙支流。
洮河对流经的甘肃省各县生产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其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分别相当于甘肃省平均数的225%和272%。流域内用水量有限,只是下游农业区对灌溉的依赖性较高,预计今后灌溉面积发展将不超过100万亩,需水4.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年需水量约6亿立方米,只占地表水资源量的11%多。因此,洮河有大量水资源可以外调。
洮河水力资源开发条件好,其理论蕴藏量为225万千瓦。目前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只有7.2%,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不到1%。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洮河年输沙量虽不多,但对刘家峡水库的影响却很大。刘家峡水库,于1968年10月正式蓄水运用以来,1972年汛后在洮河口的黄河干流河段形成了拦门沙坎,到1981年已淤成一道长达10千米的沙坎,犹如在水下修了一座宽体缓坡均质土坝,坎顶距刘家峡大坝仅800米,对刘家峡水电站发电有明显影响。当刘家峡水库低水位运用时,由于沙坎上水深很浅,已有很明显的阻水作用。若遇洮河洪水,大量水草和泥沙随水流而下,直抵坝前,对拦污栅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加速治理洮河下游水土流失区,减少洪水泥沙入库,不但是洮河本身治理的需要,同时也是刘家峡水电站迫切的要求。
(4)祖厉河
祖厉河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侧。黄河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发源于当时祖厉县境的祖厉南山。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入黄河,是甘肃中部流入黄河的主要苦水河。
祖厉河的南源厉河是甜水,东源祖河是苦水,祖河和厉河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始称祖厉河,流经靖远县城西的红咀子后注入黄河。全长224千米,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千米。会宁以南为上游,属土石中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植被较好。会宁至郭城驿间为中游,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下,植被差,河流切割至黄土层下的第三纪红层后,矿化度增高。郭城驿以北为下游,地势低平,河床宽浅,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几无支流汇入,矿化度大于10克/升,人畜不能饮用,故称苦水河。
祖厉河全流域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也是“滩羊皮”产地之一。1973年以来修建的靖(远)会(宁)提黄(河)电灌工程,已解决了当地部分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汉武帝在巡视祖厉县之前,他为了联合被匈奴战败而远遁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曾招募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从陕西出发,经过祖厉县境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羁留匈奴国十多年,后伺机脱身,取道新疆,翻越葱岭,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最终到达目的地。但因大月氏安于现状,不思复仇,联合夹击匈奴的使命没有结果,但从此却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成为古代中外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祖厉河是一条苦涩的河,因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人畜鸟兽皆不能饮,所以当地人又叫苦水河。相传,女娲就是用这里的泥土造人的,所以我们的皮肤和这里的泥土颜色一致,由于女娲和泥用的水就是祖厉河的苦水,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由苦难写成的历史。
(5)清水河
清水河位于黄河上游右岸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发源于六盘山北端东麓固原县开城乡黑刺沟,自南向北流经固原、同心县城,于中宁县泉眼山附近注入黄河,海拔高程由2480米降至1190米,干流长320千米,流域面积14481平方千米,其中93.3%的面积属宁夏,其余属甘肃。
清水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南部受六盘山、北部受腾格里沙漠的影响,以及纬度的差异,流域南部和北部气候差别很大。南部固原以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10~130天。北部同心以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或更少些,是黄河流域的少雨区,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30~150天。干燥度由2增至9。按照中国气候区划,即由南部的暖温带亚干旱区过渡到中温带干旱区,这对当地的水资源、人文地理和耕作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南部六盘山地区,阴湿多雨,雾气环山,草木丰茂,细水长流,人口相对稠密,平均每平方千米50~100人。北部同心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极少,又多大风,气候特别干燥,山上草木难生,沟底长年干涸,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相对稀疏,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足10人。
清水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形类别有三:一是山区,流域西南有六盘山脉,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使流域呈西南高而东北低之略势;流域东部为南北向断续分布的剥蚀残山;北部诸山高出当地丘陵很多。流域周围的山区地势较高,构成与泾河、渭河、祖厉河的分水岭。二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流域总面积的82%,分布于流域的中上游,呈特有的黄土沟谷和峁梁丘陵地理景观,相对高差60~100米,黄土覆盖层厚30~100米,植被稀疏,树木极少,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川区,约占流域面积的15%,分布于干流两岸,顺河而上延伸长200余千米,平均河谷宽约5千米,在固原县黑城镇一带及同心县城以北河段,河谷宽达10千米以上,共有川台地150余万亩,地面平缓宽阔,利于耕种,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这种宽谷河流的形成,考其原因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流域南部的六盘山急剧上升,而中部沿南北方向发生断陷,几经演变,发育成今日的清水河宽谷。
水,是清水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就总体而言,水资源量很少,多年平均天径流量仅2.16亿立方米,折合每平方千米产水量为1.49万立方米,只相当于黄河流域平均年产水量的20%,全国平均水量的1/20。南部地区虽然降水较多,径流模数较大,韩府湾站(汇流面积935平方千米)以南,每平方千米产水量也只有2.9万立方米,约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39%;而韩府湾以北地区每平方千米产水量只有0.76万立方米,仅及南部地区的26%,水资源之贫乏由此可见一斑。北部地区,大多数支流都是时令河,除汛期降雨时有水外,其余时间均干涸断流。
清水河不仅水资源贫乏,而且水质很差,有大量苦水分布,愈向下游水愈苦。据观测,干流三营断面河水平均含盐量小于3克/升,韩府湾站平均含盐量增至3.58克/升,至泉眼山站平均含盐量达5.08克/升。其苦水区域分布,有苦淡交错的,有全为苦水的,更有浓度甚高的苦水出露点。流域内左岸的中河、苋麻河、西河、长沙河等支流是苦淡交错分布,各支流上游的较大支沟多为苦水区。流域内中下游干支流的地表水均为苦水,中下游干流川区及多数支流的地下水亦为苦水。流域内苦水的含盐量一般在3~10克/升。局部地区矿化度在15克/升以上的臭泉水出露点有10余处,其中矿化度最高的是东至河上游的硝口4号井,泉水含盐量高达138克/升,日产水量40立方米,水中富含芒硝,臭气甚浓,对河水污染严重。长期饮用苦水有损于人体健康,流域内地方病甚为普遍。为了获得淡水,当地群众多在山坡、路旁修建“水窖”,积蓄天然雨水,以备饮用,饮水十分困难。
清水河流域的灾害甚多,干旱、风沙、冰雹、水土流失和苦水等自然灾害,一直严重影响着流域内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是我国著名的低产贫困地区之一。除上述灾害外,地震也是流域内的一大灾害。流域的上中游,是我国地震活跃、震次频繁、震级较高的地区,中小地震几乎年年都有。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震中在海原县,震级为8.5级,烈度达12°,山崩地裂,黑水横流,地面或为高陵,或为深谷,房窑倒塌严重,人畜伤亡甚多,海原县死7万人,流域全境死亡人数不下20万人。大震之后,人能感觉到的余震有360次,断续时间长达一年之久。这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流域人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1958~1960年间在干支流上修建了长山头、张家湾、沈家河、石峡口、寺口子、苋麻河等6座大中型水库,除张家湾水库于1964年被洪水冲毁外,其余水库均运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又在干流及西河、东至河、杨达子沟等支流上修建了6座中型水库,同时在流域内兴建了众多小水库。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约90座,总库容8.55亿立方米。上述水库,绝大多数位于干流上游及西河以南的支流,水质较好,构成水库群,调蓄径流,灌溉良田,共有设计灌溉面积近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约30万亩。增加了农业生产,有效地控制了流域的水沙,效益十分显著。
长山头水库是清水河流域治理中的关键性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4174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97.9%,几乎控制了流域的全部水沙。该工程自1960年8月建成投入运用以来,由于库区淤积严重,已连续加高了4次,坝高由初建时的26.5米加高至34.5米,库容由0.86亿立方米增至3.05亿立方米,进入大型水库之列。水库平日不蓄水,只滞洪拦泥,是一座大型拦泥库。这是由于清水河多沙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仅具有一般水库的防洪作用,而且拦沙淤地效益特别显著。
为了开发沿黄干旱高台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国家还在宁夏境内修建了同心、固海两大扬黄工程,灌溉清水河流域的干旱土地。同心扬黄工程建于1977年,自中卫县境七星渠引水,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设5级泵站,累积扬程253米,干渠长93.7千米,沿清水河左岸逆流而上至同心县,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固海扬黄工程建于1985年,自中宁县泉眼山黄河干流直接取水,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设10级泵站,累积扬程342米,干渠长202千米,先沿清水河右岸上行,至长山头架渡槽跨越溢流坝后,改从左岸上行,并与同心扬黄干渠立交,然后同在左岸于不同高程位置上并行一段后直至固原县七营,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这两大工程的建成,为开发清水河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原来干旱缺水的宽谷川地(包括长山头库区)都成了这两大工程的灌区。
(6)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卓资县境骆驼脖子的坝顶村。其流向大体是自东向西略偏南,流经呼和浩特市郊,于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千米。本流域北依大青山,西南滨黄河,东与黄旗海、岱海水系为邻,流域面积17673平方千米。
大黑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无霜期100 ~150天,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秋天,昼夜温差很大,民谚有“朝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全年约有70%的雨量集中在7~9月,且多暴雨,春季3~5月降雨只有40~55毫米,不符合农作物需水要求,常年干旱。
流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组合主要是山区和平原,两者呈明显的台阶式。大青山横亘于流域的北部和东部,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顶部平缓,微向北倾,海拔1600~2340米,多为山地草原和草甸,是很好的牧场;山区南坡,有陡峻的山崖,有深邃的沟壑;山区和平原的交接带,多为灌丛草原,局部有森林;大青山南麓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即土默特川平原,海拔降至990~1011米,东起美岱,西至磴口,南抵托克托县城,呈三角形,面积5154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29%,地面平坦,土地肥沃,渠系纵横,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其余部分为黄土丘陵,分布在卓资县境及流域东南部蛮汗山一带,水土流失较严重。
流域北部山区属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断陷盆地。该断陷盆地乃河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前,曾是一个内陆湖泊,称“河套湖”,自成独立的集水系统,当时的大黑河是河套湖东边的重要支流。后来,由于河套湖淤积萎缩,以及黄河北干流迅速下切引起的溯源侵蚀不断延伸,导致河湖相通而演变成为今日之河套。所以,大黑河流域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属于河套平原范畴。其入黄口在上中游分界处河口镇以上,故属于黄河上游的最后一条支流,而非中游黄土高原类型的支流。从水系形态看,黄河干流在河口以上内蒙古境内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流,而支流大黑河的流向则是自东向西流,干支流的流向相反,称为“逆向河流”,这也是黄河支流中唯一的一条逆向大支流。
大黑河的水系较为独特,包括东部的大黑河本流、西部的大青山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等三部分,同归于一个入黄口。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段,长120千米,穿行于石山峡谷间,河床为基岩或砂砾石覆盖层;美岱以下至河口,长116千米,流经土默特川平原,土质河床,两岸设有堤防。美岱以下左岸还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来自蛮汗山区的支流汇入。西部各支流发源于大青山,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自东向西平行排列,沟口附近均有洪积扇,出峪口后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东部为大黑河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西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哈素海退水渠接纳东西两大片灌区的退水后,在托克托附近入大黑河,然后注入黄河。大黑河水系的干支流,在山区(包括丘陵区)均有固定河床,比降较陡,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水系较混乱,排泄不畅。托克托是本水系的唯一出口,大水之年,东、北、西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水顶托,唯见一片汪洋,同归于托克托一处,故素有“万水归托”之说。
大黑河的水沙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和丘陵区是产水产沙地区,平原区是用水用沙地区。其水资源量较贫乏,天然年径流量共4.29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流量尚不及黄河流域平均数的一半。年输沙量美岱站为600万吨,平均每平方千米输沙1400吨,属轻微水土流失区,但有些丘陵地区仍较严重,每平方千米侵蚀量2000~4000吨。
径流主要集中在7~10月,约占全年的60%,其他月份较少,5~6月来水只占全年的16%。洪水多出现在7、8两个月,来自山区。山洪暴发时,在沿途会造成损失,但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和有机质,又有利于引洪放淤,肥田改土。(www.chuimin.cn)
流域内的自然灾害较多,以旱灾、洪涝和盐碱较为严重,群众饱受其苦,常把大黑河称为“大害河”。流域内干旱普遍,在近500年的史料统计中有大旱57次、平均9年一次,旱年144次、平均三四年一次,这与当地“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基本一致。近50年来,在大青山区和丘陵区的较大支流中修建了石嘴山、二道洼、雷山和红领巾等4座中型水库和诸多小型水库,用以防洪和灌溉。在大黑河出口处的河口镇,于1964年修建挡黄闸1座,防止黄河倒灌,保障大黑河河滩垦殖区的生产。在大黑河干流由美岱至入黄口河道的两岸,于1954~1960年间修建堤防,可防御10年一遇洪水;在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及大青山区较大支流的下游以及呼和浩特市郊区也修有防洪堤防,共计堤长643千米。沿大黑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两岸,建有20余处万亩以上的灌区。沿黄河大堤还修了磴口、团结、托克托等4处扬水工程,改自流引水为扬水灌溉,水源得到保证。
红领巾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由于当时全国少先队员曾捐献28万元支援该水库建设,故命名为“红领巾水库”。红领巾水库位于土左旗大青山麓的水磨沟沟口附近,控制流域面积1364平方千米,年水量4320万立方米,年沙量77.4万吨。坝址以上全为山区,植被差,常有山洪暴发。这座控制性水库,坝高42米,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死库容280万立方米。自1960年建成投运用以来,前4年采取“拦洪蓄水”运用方式,水库淤积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水库管理人员深入调查,分析水沙运行规律并总结群众引洪淤灌的经验后认为:“泥沙既能随水而来,也就能随水而去,全部拦蓄将淤废水库,引出泥沙则可改土淤田。”于是打通施工导流洞,改水库为“缓洪蓄清”运用方式,即汛期滞洪排沙,引洪淤灌,汛后拦蓄清水供冬春灌溉。自1964年以来,水库不但没有淤积,而且还冲走了部分老淤土,保住了库容。
大黑河的引洪淤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多年前,当地群众就有引山洪浑水漫地,用以改造荒滩碱地获得好收成的事例,多自发效仿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提倡,引洪漫地面积不断扩大,由历史上的11万亩发展到100多万亩。现在土默特川平原上,大黑河干流美岱以下及各支流口以下,都是引洪漫地范围,沿河道两岸设有许多引水口门,每年汛期山洪暴发,群众都自上而下节节分流,使洪水和泥沙通过分洪口门分散在川台河滩之上,肥田改土,往往轮到下游灌区已是水少地多不够引用了。如此大规模引洪淤灌,大黑河的洪水和泥沙已被吃光喝尽。据水文观测,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洪水泥沙已不再进入黄河,其减水减沙效益达100%,成为第一条水沙不入黄河的大支流。
(7)窟野河和黄甫川
窟野河、黄甫川(曾有一段时间误称为皇甫川,后经陕西省地名委员会正名为黄甫川)是黄河众多支流中,输沙模数最大、粗颗粒泥沙最多的两条支流。
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巴定沟,流向东南,经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府谷县境,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千米,流域面积8706平方千米。流域地貌类型主要有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位于流域西北部,地势平缓开阔,植被稀疏,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流域东南部,地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植被极差,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黄甫川在窟野河以北,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北部的点畔沟,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沙圪堵),于陕西省府谷县下川口村汇入黄河,其入黄河口在窟野河入黄河口上游123.5千米。干流长137千米,流域面积3246平方千米。土壤侵蚀类型与窟野河同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地貌类型大致有3种。砒砂岩丘陵沟壑区,分布在沙圪堵以上干流以西地区,面积863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26.6%;砒砂岩裸露地面,风化强烈,地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沙质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布在沙圪堵以上干流以东及支流十里长川中上游西部地区,面积598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18.4%。砒砂岩上覆盖有薄层黄土,风蚀强烈,表面沙化严重,片状沙分布较广,地形较为完整,地面坡度一般在6度以下,呈波状起伏,水土流失相对较轻。黄土丘陵沟壑区,广泛分布于流域的中下游及支流十里长川以东地区,面积1785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55%。基岩上覆盖有厚20~80米的黄土,残留有较完整的梁峁,沟谷已深切至基岩。本区以水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但轻于砒砂岩地区。
据调查分析,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存在着一个泥沙粒径大于0.5毫米的粗沙来源区,主要分布在河口镇到龙门区间两岸支流及红柳河、芦河、大理河、延河、北洛河、马莲河等支流的河源区,即广义的白于山河源区,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年产粗沙总量约5.76亿吨。窟野河、黄甫川等19条支流,粗沙模数大于3000吨/平方千米/年,总流域面积6.3万平方千米,年产粗泥沙3.91亿吨,占粗沙总量的67.9%。其中尤以河口镇到无定河口的右岸支流及广义的白于山区产粗沙最多,本区的粗沙模数高达6000~10000吨/平方千米/年,流域面积4.7万平方千米,年产粗沙3.16亿吨,占粗沙总量的54.9%。
据实测资料,窟野河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182千克/立方米,为黄河平均含沙量的5倍多。洪水含沙量一般为800千克/立方米,高的在1000千克/立方米以上,1958年7月19日的洪水,每立方米水体的最大含沙量高达1700千克,实属罕见。年平均输沙模数1.56万吨/平方千米,在下游黄土丘陵沟壑区为3万~4万吨/平方千米。窟野河流域最大年输沙模数为3.5万吨/平方千米,为多年平均值的2.2倍;而神木至温家川区间最大年输沙模数甚至高达10万吨/平方千米。窟野河年产粗泥沙8751万吨,占全流域年输沙量的64.3%,年粗泥沙模数高达1万吨/平方千米。黄甫川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58亿吨,平均含沙量312千克/立方米,为黄河平均含沙量的8倍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79万吨/平方千米。黄甫川多年平均粗泥沙输沙量4149万吨,占全流域年沙量的71.5%,年粗沙模数达1.28万吨/平方千米。这样的高含沙水流,特别是粗沙含量很高的水流,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特别严重的主要来源。据1950~1984年的153次洪水统计,三门峡站洪水最大含沙量超过200千克/立方米的有37次,其在黄河下游造成的淤积占1950~1984年淤积总量的93.6%;含沙量大于400千克/立方米的14次,在黄河下游造成的淤积占1950~1984年总淤积量的60.7%。又据1950年7月至1960 年6月和1964年11月至1973年10月两个时段的资料统计,黄河下游年平均来沙量分别为17.95亿吨和16.30亿吨,其中粗泥沙来量分别为3.64亿吨及4.68亿吨,各占其全部来沙量的20.13%及28.7%,其在黄河下游的淤积量分别为1.90亿吨及2.79亿吨,占黄河下游相应时段淤积总量3.87亿吨及4.38亿吨的49.1%及 63.7%。在这些粗泥沙来量中,有52.2%及59.8%淤积在下游河槽部位,造成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另从1952~1983年的130次洪水统计资料分析,洪水主要来自粗泥沙地区时出现概率仅为10%,而造成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量却占全部淤积量的40%~60%。可见加速治理多沙粗沙地区,控制粗泥沙进入黄河,对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黄河干流河口镇至无定河口间右岸多沙粗沙支流主要有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等5条,总面积17652平方千米,年粗沙量17894万吨。其面积占19条多沙粗沙支流总面积的27.9%,而粗沙量则占19条支流总粗沙量的45.7%。其中尤以窟野河、黄甫川占的比例最大,两条河的粗泥沙年输沙量分别为8751万吨及4149万吨,分别占19条支流粗沙总量的22.4%及10.6%,合计达33%,而其流域面积只占19条支流总面积的18.9%。所以治理这些支流对减少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将会有显著的成效。
窟野河流域有丰富的优质煤资源。据地质勘探部门查明,内蒙古南部与陕西北部接壤地带,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神府东胜煤田分布面积达26565平方千米,储量1922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 4。列入近期开发的矿区面积为2756平方千米,煤炭储量282亿吨,其中位于窟野河流域的矿区面积248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转龙湾至神木县区间的干流及支流乌兰木伦河两侧。这些矿区的煤炭,具有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等特点。目前,神府东胜矿区已建成为一个特大型的优质动力煤和出口煤的生产基地。
(8)三川河
三川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干流在山西省离石市以上称北川,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市纳支流东川后始称三川河。再往下游6千米的交口镇汇入支流南川,然后流经柳林县城。于石西乡西河口村注入黄河左岸。河道全长176千米,入黄口高程624米。
三川河地处吕梁山的西南部,远离海洋,且有吕梁山、太行山屏障,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北部在5℃以下,南部为9℃,绝对最高气温35℃,绝对最低气温-30℃。降水量由北至南递增,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00~600毫米,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暴雨,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毫米,全年无霜期北部90~150天,南部160~180天,全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左右。
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4161平方千米。按地形地貌特征,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土石山区、河谷川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分布于三条川的河源地区的吕梁山区,面积为1854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44.6%。此区地势较高,海拔高程多在1800米以上,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河谷川地区,即干支流沿岸川地,面积521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12.5%。此区由于水利条件较好,大多已发展成灌区,是当地农业的高产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即介于上述两个区域之间的地带,面积为1786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42.9%。此区丘陵起伏,黄土覆盖层厚50米左右,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本流域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区内旱灾频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东川有两个源头,偏北的一支叫小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脉的骨脊山,流向为东北西南向。偏南的一条叫大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的神林沟,经吴城镇,以东南西北流向在车家湾汇合小东川后由东向西流经田家会,在离石市汇入三川河左岸。
南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中阳县刘家坪乡凤尾村界牌岭,以北偏西方向流经中阳县城,在离石交口镇汇入三川河左岸。三川河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由河源至圪洞镇(方山县城所在地)为上游,河道长49千米,比降8‰,河谷较窄,川峡相间。圪洞镇至离石市为中游,河道长52千米,比降4.7‰,此段河谷开阔,川地平坦,水利条件较好,是当地农业生产基地。离石市以下为下游,流向转为由东北向西南流,河道长75千米,比降3.8‰。此段由离石市至交口镇河谷较宽,交口镇以下至柳林县城河谷较窄,河道曲折,川地较少,柳林县城以下至后大成水文站河谷又放宽,平均宽800米左右,后大成以下为峡谷段,河道弯曲,水流湍急。
据实测资料统计,三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99亿立方米,若加上柳林县泉水1.07亿立方米共为3.06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0.16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3.22亿立方米。年最大径流量4.93亿立方米,最小年为1.64亿立方米,最大最小比值为3。多年平均输沙量2908万吨,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更大,最大年输沙量达8350万吨,最小年只有461万吨,最大最小比值达18。水沙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则占到95%左右。沙量往往又多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767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6.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2908万吨,流域平均每平方千米输沙量6989吨,若按水土流失面积平均,则高达每平方千米10510吨,而局部地区每平方千米的侵蚀量可高达2万吨。水土保持工作更是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82年8月16~22日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把三川河流域定为全国8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之一。重点区治理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三川河流域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藏品种有煤、铁、石棉、铝矾土、硫磺、石膏等。特别是柳林的煤,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平缓,煤质好,低灰、低硫、强黏结、易洗选,为全国稀有的优质焦煤,享誉国内外市场。山西省和吕梁地区规划,将逐步把本地区建设成煤炭和重化工工业区。
(9)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托克托至龙门间最大的支流,也是一条著名的多沙河流。它发源于陕西省白于山北麓,干流长491千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3137平方千米。主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的17个县(旗)。它流向三变,自河源起,先向东北流,后转东流,再转东南流,于清涧县河口村汇入黄河,与黄河的流向呈大的“几”字形颇为相似,宛如一条小黄河。无定河不但“形似”黄河,且极为“神似”。
黄河泥沙之多,水流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而无定河泥沙之多,在黄河流域也颇具盛名。平均每年约有2.2亿吨泥沙,随着滚滚洪流输入黄河,占黄河年输沙量16亿吨的14%。无定河年平均含沙量138千克/立方米,约为黄河年平均含沙量的4倍。洪水时含沙量更高,每次暴雨后,往往形成高浓度泥流,每立方米含沙量可达700~1000千克或更高。这种高含沙量水流,一般呈深褐色乳状体,表面平滑,不显波纹,犹如流动的沥青,其表面往往还漂浮着大小土块,人浮其上不下沉。
流域北部为有名的毛乌素沙漠,风沙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4%。裸露的沙丘随风吹过无定河干流,覆盖在黄土丘陵之上,沿无定河右岸形成条状盖沙区,不但淹埋了大量耕地,而且大量粗颗粒泥沙进入无定河再输入黄河,更加重了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流域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其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6%,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植被极差,再加以降雨非常集中,且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无定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平均每平方千米年侵蚀量达15000吨左右,耕地表层肥土大量流失。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无定河流域开始了治理。1950年首先建成织女、定惠两条灌溉渠道,同时设立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机构,选择辛店沟、韭园沟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在全流域形成了一个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治理高潮。1982年无定河被列为全国8个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国家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流域已建成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70余座,其中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有31座。
(10)汾河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晋西北宁武县西南管涔山雷鸣寺上游的宋家崖,由北向南纵贯山西省,流经静乐、太原、介休、灵石、霍州、临汾、河津等市县,在禹门口以下汇入黄河左岸。汾河入黄河口,因受黄河淤积摆动影响,口门位置变化较大,上下移动在河津县湖潮村到万荣县庙前村之间约26千米范围内。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西孙石村及庙前村等处入黄河。1964年,黄河东倒夺汾,使河口上移到湖潮村。后经治理,河口逐渐下移,初步稳定,常水时已基本恢复到庙前村,黄河大水时,河口上移约10千米到万荣县秦村附近。
汾河
汾河流域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冬两季常受蒙古高原干燥风的袭击,雨雪稀少,干旱而寒冷,夏季多雨而炎热。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相差较大,大致在6℃~13℃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也是北少南多,在300~700毫米之间,平均约500毫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雨占全年的60%以上;年际变化也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3.5倍。
汾河流域大致为长条形,流域范围涉及山西省忻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太原等地市的47个县市。总人口约1040万人,有耕地1700余万亩。全流域面积39471平方千米,占山西省全省面积的25.3%。按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特点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区:一是山区及土石山区,分布在上游及流域周围,面积11447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29%。山区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微;土石山区多为黄土覆盖,植被较差,水土流失较重。是盆地与河谷川地区,包括太原、临汾两大盆地和干支流上的沿河川地,面积10657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27%,地面平坦,灌溉条件较好,大多已发展成灌区,农业生产较好,是西省粮棉主要产区。三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介于上述两区之间,面积17367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44%,沟壑纵横,地面破碎,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
汾河干流长694千米,入黄河口(湖潮村)高程366米。干流穿过两段峡谷将其分为3段:古交峡谷出口的兰村以上为上游,河道长217千米,流经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兰村至灵(石)霍(州)峡谷入口处的义棠为中游,河道长161千米,此段河道穿过太原(晋中)盆地,川地平坦开阔,适于发展灌溉,但水土资源不平衡,水量供需矛盾较大。由于河道比降平缓,两岸支流较多,排泄不畅,易涝易碱,河道淤塞摆动较剧,常受洪水灾害,且是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所在地,为汾河防洪的主要河段。义棠以下为下游,河道长316千米,流经长约85千米的灵霍峡谷后即为临汾(晋南)盆地,地面开阔平坦,但水量不足,地高水低,发展灌溉有一定难度。汾河两岸支流众多,分布基本对称,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8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8条:右岸是岚河、磁窑河、文峪河、双池河等4条;左岸是潇河、昌源河、洪安涧河及浍河等4条。
据河津水文站(控制面积38728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98.1%)实测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15.14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4287万吨(1934~1980年系列)。径流、泥沙多集中在7~10月的汛期,径流量为全年的63.1%,输沙量为全年的92.2%。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年径流量为33.56亿立方米(1964年),而最小的1980年为4.3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最大是1954年的17600万吨,最小只有151万吨(1980年)。汾河的灌溉用水较多,实测资料反映的是灌溉引水以后的情况,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为26.54亿立方米。
汾河两岸有许多泉水出露,较大的泉水有太原的兰村泉、晋祠泉,介休洪山泉,霍州郭庄泉,洪洞的霍泉,临汾的龙子祠泉,新绛的古堆泉以及翼城的利民池等。全流域较大泉水总计流量约24立方米/秒,年出流量约8.6亿立方米。
汾河上游纯系山区,河谷狭窄,岸陡岩高,无大改道及大片泛滥的可能。汾河下游,岸高河低,洪灾也不严重,只有汇入黄河的一段因河谷较宽,且受黄河顶托易于淤积,有时发生洪水灾害。中游流经太原盆地,纵坡较缓,泥沙淤积严重,两岸靠堤防挡水,易受洪灾。
新中国成立后,汾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首先对旧灌区进行配套、改建和扩建,先后建成汾河灌区一坝(太原市上兰村)、二坝(清徐县长头村)和三坝(平遥县南良村)三个引水工程,改过去多口分散引水为集中统一供水,加强管理,使灌溉面积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调节径流,发展灌溉面积和满足防洪、城市供水等需要,陆续建成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和13座中型水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2387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1.4%,控制年径流量9.78亿立方米,占全流域天然年径流量的37%。15座水库总库容13.09亿立方米。这些水库的建成,对发展灌溉、防洪、供给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等发挥了很大作用。
(11)渭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千米。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 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秒(1898年)。
渭河示意图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13个地区86个县市,总面积134766平方千米,其中甘肃占44%,宁夏占6%,陕西占50%。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千米,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千米,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千米,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千米,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千米、北洛河26905平方千米),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千米和16千米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建国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千米。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12)洛河
洛河,古称洛水,亦作雒水,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最大支流。为了与陕西省境内渭河支流北洛河相区别,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将伊河入口以下的37千米河段称为伊洛河。
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有华山;北有崤山与黄河干流为界;南有伏牛山和长江水系分水;中部熊耳山,为伊、洛两河的分水岭。流域属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河谷和丘陵区年平均气温为12℃~15℃,西部高山区则只有4℃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由东北部的500毫米增至西南部的1100毫米,且年内分配不匀:有60%的降水集中在7~10月的汛期,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往往引起较大洪水;只有30%的水降在3~6月,常有干旱发生。
1955年黄河综合规划报告中称洛河为南洛河。洛河发源于东秦岭华山东南麓陕西省蓝田县木岔沟,东流与黄河平行,经陕西省洛南县和河南省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等县、市,于巩义市注入黄河。河道全长447千米,平均比降3.68‰。流域面积18881平方千米,其中河南省15808平方千米,陕西省3073平方千米。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可概括为“五山四岭一分田”,即山区面积占五成,丘陵区占四成,川地只占一成。
洛河
洛河支流众多,呈羽状排列,大多流程短、坡降陡,水流湍急。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44条,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两条。最大支流是伊河,由偃师市境注入洛河,河道长265千米,流域面积6029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面积的31.9%。次大支流是涧河,由洛阳市注入洛河,河道长123千米,流域面积1349平方千米。
洛河是黄河流域水多沙少的支流之一。据黑石关站1951~1970年实测,年平均径流量37.6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199万立方米,为黄河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的2.6倍;年平均输沙量2600万吨,年平均含沙量6.9千克/立方米,只相当于黄河年平均含沙量的1/5。洛河的洪水是黄河三(门峡)花(园口)间洪水的主要产区之一。据对多次较大洪水资料的分析,洛河洪水的洪量平均占三花间洪量的60%,最多可达70%,而洛河流域面积则只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45.4%。因此,在洛河流域采取重大防洪措施,乃是控制三门峡以下洪水的重大战略布局。
建国后,已建成伊河上的陆浑和洛河上的故县两座大型水库和10座中型水库。陆浑、故县两座水库的建成控制了洛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不但对洛河本身的防洪、灌溉有显著效益,而且配合三门峡水库和即将建成的小浪底水库,对调节三花间的洪水和削减洪峰都有重要作用。
(13)沁河
沁河古称沁水,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平遥县黑城村(以往曾有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之说)。
沁河流域呈阔叶状,地形北高南低,海拔高程,北部1100~2000米,南部700~1000米,五龙口以下冲积平原为100~150米。流域内大部为山区,河道两岸峰峦重叠,沟壑交错。在支流丹河的高平、晋城一带为泽州盆地,是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集中区。流域地貌可分为4种类型区:①石山林区,分布在流域分水岭一带,占流域面积53.1%,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较轻。②土石丘陵区,位于流域中部,占流域面积34.8%,植被较差,水土流失较重,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③河谷平川区,包括干支流的河谷平川及缓坡地带,占流域面积10.5%,土地平坦集中连片,水利条件较好,是当地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和发展灌溉的重点地区。④冲积平原区,即五龙口以下的冲积平原,占流域面积的1.6%,全在河南省境内。
干流自北向南流经沁潞高原,穿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转东流进入沁河冲积平原,到武陟县折向东南流于南贾汇入黄河,汇入口高程96米。干流全长485千米(其中山西省境河长363千米,河南省境河长122千米),河道落差1844米,平均比降3.8‰。按自然特点可分为四段:河源至沁源县孔家坡,河道长69千米,平均比降13.6‰;孔家坡至阳城县润城,河道长235千米,平均比降2.3‰,河谷弯曲窄深;润城至济源市五龙口,河道长92千米,平均比降3.6‰,河谷深切于太行山中,有建高坝的地形条件;五龙口至河口,河道长89千米,平均比降0.5‰,其中武陟以下河口段为0.2‰,本段流经沁河冲积平原,河床逐年淤高逐渐形成地上河,临背悬差一般2~4米,个别河段可达7~8米,是沁河的重点防洪河段。沁河流域东部以太行山与浊漳河分水,西部与汾河为邻,南面为蟒河及黄河北岸诸小支流,流域面积13532平方千米(其中山西省境12304平方千米,河南省境1228平方千米)。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910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80.6%,其中山西省境10010平方千米。
沁河
沁河支流众多,较大的有47条,其中河长大于25千米的30条。丹河是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市丹珠岭。由北向南经晋城市郊进入太行山峡谷,出峡后流经冲积平原,南行17千米于河南省沁阳市北金村汇入沁河左岸,河道长169千米(其中山西省境129千米),流域面积3152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23.3%,其中山西省境2981平方千米。丹河的水土流失较干流沁河为轻。沁河的南邻蟒河(古溴水及济水)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花野岭,流经河南省济源、孟州、温县,于武陟县董宋村汇入黄河左岸,干流全长130千米,流域面积1328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13亿立方米。
在黄河中游诸多支流中,沁河是水多沙少的支流之一。据武陟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11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790万吨(1951~1980年系列)。武陟水文站控制面积12894平方千米,占黄河中游(河口镇至花园口)区间面积的3.56%,其径流量占黄河中游区间径流量的6.11%,沙量仅占0.88%。三(门峡)花(园口)区间洪水是黄河下游洪水来源区之一,习惯上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1982年洪水。沁河流域面积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32.5%,又是构成三花间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沁河防洪事关黄河下游防洪大局,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自1949~1983年,经过3次大堤加高培修后,防御标准提高到小董水文站4000立方米/秒,并在沁河与黄河汇流的夹角地带开辟滞洪区,滞蓄沁河超标准洪水,以确保沁河大堤,特别是北大堤不决溢。
在小董水文站下游,沁河口以上8千米处,武陟县沁河大桥上下,有一段长31千米、宽仅330米的卡口河段,再加以大桥卡水,致使壅水严重,大河又顶冲急弯,左岸堤防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背河又是武陟县城,加高培厚大堤受到限制。为了彻底清除这一险工河段,1981年3月~1988年7月,进行人工改道。从杨庄起,在右岸开辟新河,河宽800米,原35千米卡口河段及大桥置于背河,原左大堤作为二道防线,原河床作为新左大堤的后戗平台。改道后临背悬差削减7米左右,使设防水位降低18米左右,河道裁弯取直,大堤缩短197千米,并消除了壅水,保障了防洪安全,使1982年413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得以顺利通过。
(14)大汶河
大汶河,主流发源于泰莱山区沂源县松崮山南麓的沙崖子村,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又经东平湖流入黄河。上游沂源—泰安段又称牟汶河;下游东平境内也叫大清河。大汶口至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戴村坝以下为下游称大清河,在东平县马口入东平湖。大汶河主流全长208千米,其中在泰安市境内156.5千米,再由东平湖陈山口、清河口出湖闸泄入黄河,为黄河的最末一条大支流,也是泰安市唯一的大型河道。大汶河从源头至入湖口,自然落差362米,总流域面积9069平方千米。
从大汶口镇向上追溯,统称为汶河上游,由众多支流组成,比较主要的有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大支流,在大汶口镇以上完成了汇合,俗称五汶汇流。
大汶河
大汶口以上分北支牟汶河和南支柴汶河,以北支牟汶河为主流。北支牟汶河,流域面积3711平方千米,其中泰安市境内1572平方千米,河道长119.6千米,落差152米,河底比降1.4‰。主要支流有瀛汶河、石汶河、芝田河和泮汶河;南支柴汶河,发源于沂源县西南部牛栏峪一带,东流至周科峪西折向西南流,穿新泰县东周水库,经新泰、宁阳县境至大汶口入主流牟汶河。因流经汉柴县故城,故名柴汶。流域面积1944平方千米,全长116千米,其中泰安市境内107千米,落差153米,比降1.4‰,沿途有平阳河、光明河、羊流河、禹村河汇入;中游为平原河道,河长60千米,落差44米,比降0.73‰,均为复式河槽,主要支流有漕河、浊河;下游为湖东区平原河道,长29千米,河底比降0.34‰,注入的支流均在北岸,主要有汇河和跃进河。
大汶河,历史上流域及名称多次变迁。北魏时期,汶水是济水的支流。入东平境后,经鄣城西南、桃乡城西(今戴村坝址),过无盐城(今无盐村)南,西南经寿张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济水。北宋时期,梁山泊(古大野泽)以北的济水(北清河)与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为大清河的支流。宋咸平以后,黄河多次溃决。东平城南二汶入济河道淤塞,一绕东平城东,夺漆沟下游北流;一绕城南相会于马家口,全流至清河门入大清河。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复会通河,引汶济运,宁阳以北筑堽城坝,以遏入堽之流;坎河口以南筑戴村坝,以遏入海之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清入海后,汶河成为黄河下游最末一条大支流。汶之入黄口又北移鱼山。建国后,大汶河自鄣城以东倒沟子埝堤入县境。1958年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汶水漫坝会大清河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出湖闸入黄河。
2.主要湖泊
(1)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青海省中南部的玛多县境内,距西宁市600多千米,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是黄河源头地区众水汇合之所,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
“扎陵”是蒙古语,意为“灰白色的长湖”,古称“柏海”。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湖的面积达52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9米,蓄水量为46亿立方米。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
鄂陵湖
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之后,在巴颜郎玛山南面,进入一条300多米宽的很长的河谷,河水在这里分成九股道,散乱地穿过峡谷,流入鄂陵湖。鄂陵湖位于扎陵湖之东。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湖的面积为628平方千米,比扎陵湖大1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相当于扎陵湖的一倍多。鄂陵湖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长湖”。
扎陵湖有供鸟类栖息的岛屿,而鄂陵湖有一个专供鸟儿们会餐的天然场所,人称“小西湖”,又称“鱼餐厅”。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雪融化,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一道堤岸流入小西湖,湖中的鱼儿也跟着游进来。待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湖水断流,并开始大量蒸发,潮水迅速下降,鱼儿开始死亡,而且被风浪推到岸边的沙滩上,鸟儿们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
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4300多米,比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高出1000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这里地势高寒、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自然景观奇妙,是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现在,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和渔业生产基地。
(2)青海湖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予青海高原一面巨大的宝镜。青海湖面积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像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
青海湖湖面海拔3000多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是有15°C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湟鱼
青海湖地域辽阔,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冻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著名,当时被称为“秦马”。以后的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
青海湖的神奇秀美更是吸引着万千游人,成为中外旅游者饱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学者考察的宝地。
(3)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角地带的边缘,它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00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杨树湖。此地原是生长杨树的低洼地,并有一段古北河遗留下来的河迹湖,面积不过20公顷,后因山洪和河套灌区退水汇集于此,而形成了今日的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其形成与黄河主流改道有关,最早的黄河沿狼山南侧的乌加河作主流东流,后因地壳隆起,黄河受阻急转南流,冲出一个较大的洼地,这就是乌梁素海的前身,以后,由于风沙东侵和狼山南侧的洪积扇不断扩展,致使河床抬高,乌加河被泥沙阻断,河水溢流到洼地形成了乌梁素海,而黄河主流被迫改由南侧东流。现代乌梁素海主要靠乌加河和长济渠、民复渠等灌溉的尾水补给。水深0.5~1.5米,最大水深约4米,蓄水量2.5亿~3亿立方米。水的矿化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为4克/升。70年代后期,矿化度上升到6克/升。湖中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除盛产鲤鱼外,还有鲫、草、鲢等20多个鱼种。芦苇、蒲草资源亦很丰富。
乌梁素海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20千米,湖面上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蒲草,在浩瀚的湖水中生息着鲫、草、鲢、赤眼等20多种鱼类。这里尤其以盛产黄河大鲤鱼而蜚声内蒙古。每到春、夏、秋三季,锦鳞跳跃,鸟语花香,有130多种珍禽异鸟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息繁衍,其中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疣鼻天鹅、大天鹅、斑嘴鹈鹕和琵琶鹭等。
乌梁素海湖面银光朗映,水天一色,万顷空明,波光浩渺。每到春夏之际,绿荫绰绰,湖水和蒲草相得益彰,蓝天与碧波交相辉映,使乌梁素海平中溢情,平中见美。阿力奔草原南端的乌拉山奇峰矗立,怪石嶙峋,置身山顶向西北眺望,湖、原、山三大景观尽收眼底。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赏游玩。
(4)东平湖
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千米,常年水面124.3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
东平湖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她过去是漕运要枢,现在蓄水滞洪,无论过去和现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实施的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东平湖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东平湖水质肥沃,无污染,湖产资源丰富,生长的鲤鱼、鳜鱼、甲鱼、鲫鱼、鲶鱼、大青虾,田螺等50多种名贵鱼类、贝类,菱角、鸡斗米、莲藕等十几种水生植物。麻鸭蛋、松花蛋、菱米、芡实等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各种鱼类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鲜美的全鱼宴、全湖宴是东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曾写道:“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乐郊池亭”是当时一处公园,欧阳修到公园游玩数日发出感想。在乐郊有何乐呢?乐就到此地来游玩,可见在古代东平湖就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东平湖水下还淹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由于黄河决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据考证,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桥长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赵州桥还早5年,唐代诗人高适看到此桥之后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据记载:石桥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没的。
藏梅寺
东平湖中的小岛叫“土山岛”,岛呈椭圆形,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水浒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了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也称“聚义岛”。晁盖死后,就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钟,与东平府院内的大钟合称为“姊妹钟”,撞击其中一个,另一口大钟则应声而和。现如今寺院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碑。岛上还留有“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建成之后,他曾邀请濮阳太守、鲁郡太守、济南太守、济阳太守一同来洄源亭饮酒赏景,他们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东平湖誉为“小洞庭”,吟诗作对中苏源明这样说道:“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意思是说船随纤绳驶进“小洞庭”,轻柔的风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云连着岸边的绝壁形成一幅壮观的图画。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梁山泊),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好诗句。
东平湖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辛弃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开头语就写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当年的蓼儿洼就是现在的东平湖。水浒英雄战官军、仗义疏财,杀富济贫、都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几百年过去了,虽不见当年水兵厮杀场景,但是有关水浒英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传说,至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传说宋朝末年,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时,他带领官兵押船运粮,来到此水域,忽见十几条小船直逼粮船,短短的时间就把粮袋装入小船驶向芦荡。其实那十几条小船是由梁山好汉朱贵带领的,宋江与朱贵有八拜之交,与梁山好汉义气深重,水上劫粮是他们早已约定好的,劫粮之后,宋江、朱贵就把粮食分给安山一带的平民百姓。因此当地百姓就凑钱给宋江立了一块石碑,为了不让官府发觉,碑上就没有刻上碑文,如今这块碑就在湖的南岸,可惜石碑只剩半截,已成残石断碑。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的故乡,就在湖的西岸石庙村,石庙村原叫石碣村。阮氏兄弟共有七人,个个武艺高强,不畏强暴,杀富济贫,兄弟几人靠打鱼为生,先后有四个兄弟离开人间,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个弟兄,因他们兄弟抗官府、杀渔霸,被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军师吴用所闻知,便几次密访石碣村,诚邀三兄弟同聚大义,几次密谋之后,阮氏三兄弟欣然同意,随吴用一起投奔晁盖,在“智取生辰纲”之后,又随同晁盖一同奔上梁山。阮小二、阮小五被封为节义郎,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之后,遭别人陷害,又回到此地,仍以打鱼为生,年过60离开人间,当地百姓尤其是阮氏族人为纪念阮氏三兄弟,就在村内建起了“三贤殿”。如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吴用石碣访三贤,水泊梁山闹翻天,天下英雄大聚义,百姓扬眉是青天”。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浒传中的古战场,今日的东平湖便是旅游观光好去处,当游客划水桨,乘舟艇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可联想到八百年前水泊旧观,体味出当年梁山好汉泛舟之意趣。
有关话说黄河的文章
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冈阜深秀①,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至顶半,冈名月轮山,上有天井,大旱不竭。东为大湾,北为马鞍,西为云坞,南为高丽,又东为排山。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若锥朋立。五云山位于杭州城南二十里,山岗幽深秀丽,层峦叠嶂,树木葱郁,山峰高有一千多丈,周围方圆能有十五里。五座山峰森严排列,凌驾于云霞之上,在此可以俯视西湖南北两山,远远望去仿若尖锥耸立。......
2023-10-09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其中较大的诸侯国强迫弱国臣服,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先后成为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国家实力最强,被称作“战国七雄”。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先灭韩国,然后集中兵力趁赵国遭灾之时灭了赵国。......
2023-08-20
而小时候的鲁迅,却见过这“迎神赛会”。不过鲁迅还真挺遗憾,他看《陶庵梦忆》后,发现书上写的“迎龙王”那才叫豪奢。于是,小鲁迅一直期盼“迎神赛会”下次能繁盛些,也憧憬能见识一番失传的“迎龙王”。现在,我们都在做同一个“中国梦”,在这个伟大的梦想中,文化的复兴无疑是先驱者。中国梦,其实并不是一个梦,只是我们不久的将来。......
2023-11-30
天文地理,国民五常十干①者,甲至②癸。曰岱⑩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五座山称为“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仁义礼智信,是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五种基本道理,这五种道理是恒定不能更改的,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混乱。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2024-09-21
历史上的古城,除极特殊的情况外,都会有古城墙和环墙的城濠建筑,并由此形成完整的城防体系——古城池。云南省的丽江古城是中国唯一一处没有古城池的古城。遗存完整的砖、土城垣荆州古城墙墙体,由外展的砖垣和内衬的土垣两部分构成。遗存完整的城濠建筑城濠古代又称堑濠、城河、水城。显然,这些船只停泊、往来于护城河及与之相通的水域,或运输,或渔猎。......
2023-11-16
青云山青云山位于距福建省永泰县城十多千米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将军石的传说青云山上有一块远看像“状元印”的岩石,侧看则成了一位头戴钢盔、身披铠甲的将军。正德皇帝浏览青云山期间,因为有了他的保护才安然无恙。当年正德皇帝到青云山浏览观光,借宿三楼的农家。这块岩石,就成了现在青云山的“将军石”。......
2024-06-23
我国 《合同法》所称的合同变更是指狭义上的合同变更,至于合同主体的变化则称为合同转让。合同的变更原则上是向将来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权利的转让可分为合同权利的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两种。合同义务的转让,通常是在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协议,并经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合同义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我国 《合同法》第8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2023-07-23
第一节五代实录五代、宋、辽、夏、金、元是中国古代实录体史学的持续发展时期。末帝在修纂乃父实录时,对史实有一番用心良苦的去取,据《五代史阙文》载:“梁祖在位止及六年,均帝朝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岐下系鞋之事,耻而不书。”《后梁末帝实录》显然是在修纂《五代通录》时顺便完成的。宋代陈振孙、晁公武均称《五代通录》是“皇朝”范质所修。......
2023-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