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会计美学:实现会计理论的理想和协调之道

会计美学:实现会计理论的理想和协调之道

【摘要】:二、会计理论的协调美由会计美学的理想美,引发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研究会计理论,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纯粹的会计美学的需要?

第二节 会计理论的理想美和协调美

会计理论的理想美,是从会计理论内在逻辑的需要出发所获得的美学特征;会计理论的协调美,是由于会计理论与外在经济环境条件之间的协调性所引申出来的美学特征。

一、会计理论的理想美

在精密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采用“理想”模型进行研究。所谓“理想”模型指的是:虽然在现实的物理世界里并不存在,但是为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就必须抽象出某种理想化的状态,并且设想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下进行的。在理想化的状态下,忽略了所有不影响事物本质显现的因素,这样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变得比较简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必须假设“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它“才能做到:原来静止的,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按匀速直线运动。”

在整个物理学体系中,“假设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假设系统是一个不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孤立系统”,“假设物体是只从外界吸收能量,不向外辐射能量的绝对黑体”,“假设系统没有物质损失”……这些假定性的前提条件,几乎在每个物理学的理论研究课题中都会出现。

利用“理想”模型进行研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净化”研究环境,对各种复杂的因素进行“去蔓除芜”的清理工作,从而使复杂的多因素研究问题,转变为简化的单因素问题。在比较单纯的研究环境中,科学家就比较容易发现少数几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自然科学家对理想模型、理想条件、理想状态等所形成的理想美,有着特殊的审美感知。

因为会计过程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会计学家在会计学的研究领域中,引进精密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设方法,实际上也是为了建立会计学“理想”模型的需要。会计学家可以使本来比较复杂的会计环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简化。这样,影响会计计量的环境因素就可以变得单纯起来,这就有利于我们在比较简单的条件下,进行会计学的理论研究,从而比较容易发现会计学理论体系中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此,我们必须强调:以这些“理想”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只能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成立。可是,任何一个实际的会计过程,都不可能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当我们运用在“理想”状态下得到的会计理论,去解决会计实务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理想”状态和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当我们运用“理想”状态下得到的这个会计学理论体系,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计量时,必然会产生“误差”。因此,所有的会计师,都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会计理论体系和现实的会计计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15]

然而,几乎所有的会计学家和会计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理想”状态下得到的会计理论,尤其是其中的核算方法,无条件地“外推”到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去。他们非要把近乎“完美”的、纯粹只具有会计美学意义的会计理论研究结果,当作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准确”的计量工具或者计量方法来使用,这必然在实践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二、会计理论的协调美

由会计美学的理想美,引发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研究会计理论,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纯粹的会计美学的需要?

也有的人会问:“会计理论,如果只具有会计美学的意义,那么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还要会计干什么?”

这两个问题提得好,也提得很尖锐。如果会计理论只是纯粹为了满足会计美学的需要,作为具有务实品格的会计学家们,当然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会计理论。作为一种特殊“技术”的会计学,当然应该满足人们对会计学的“技术”需要[16]

然而,同样的问题,在精密自然科学中不是也存在吗?我们可以“借自然科学理论之石”,来“攻会计理论之玉”。通过这种对比研究,也许对我们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会有所帮助。

1.会计理论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协调(www.chuimin.cn)

在会计美学中,应该要搞清楚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在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和会计结果?

第二,如果把在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和会计结果,应用到现实的经济活动,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这就是会计理论和外部经济环境是否协调的问题。

为此,在会计美学中,还要进一步研究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是否具有协调美的问题。

会计理论是否具有协调美,直接关系到会计理论的生命力,也关系到会计理论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问题。

2.精密科学处理理论和外部环境协调的技术路线

在精密科学中,作为科学美学方法论的理想模型,很受科学家的青睐。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只是把从理想模型中得到的科学理论体系,看做是研究现实物理世界的基础,或者是进行现实研究的出发点。作为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和作为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工程师都知道,当他们运用从理想模型中抽象、演绎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所得到的结果,只是近似的结果[17]

只要现实世界的具体条件和理想模型的约束条件差别不是那么大,那么实际的技术工作就可以近似地利用从理想模型中抽象、演绎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计算的结果;如果现实条件和理想的条件差别比较大,科学家和工程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实条件和理想条件之间的差别,是可以调和的,还是不可以调和的?

结果当然有两种可能性:“可以调和”,或者“不可以调和”。

根据这两种不同的判断,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就有可能采取两条根本不同的技术路线。

如果认为“是可以调和的”,那么说明现实条件和理想条件之间的差别是非本质的,或者至少在目前的条件下,这种差异是非本质的。因此,用理想模型得到的理论体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只在计算的数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就是:进一步搞清楚现实世界的具体条件和理想条件之间的差别究竟有多大,通过相应的“误差理论”,就可以计算出具体的数值误差,从而对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修正”。

如果回答是“不可以调和的”,那么说明现实世界的具体条件和理想条件之间的差别是本质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会采取另一条技术路线:通过“修改”原来理想模型中的那些假设条件,或者“放弃”原来理想模型中的个别假设,甚至采取极端的“革命性”措施,颠覆原来理想化模型赖以建立起来的所有假设,提出能够适应现实世界具体条件的新假设。科学家在新的假设条件下,再重新建立一个理想模型。这样,在新的理想模型基础上得到的科学理论,显然和原来的科学理论不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相同。

科学家处理理论和外部环境协调的这两条技术路线,值得会计学家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