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派对此提供的论证来看,他们主要是通过把进步性的“进化”设定为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并把“革命”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来证明“革命”的合理性。革命“作用”的合理,是因为进化“公理”的普遍合理性;而且,只有“革命”才能成为“进化”公理的推动者。根据邹容和其他革命者的说法,他们往往是把“革命”看成是“进化”公理方面的公理,以此使“革命”公理同“进化”公理具有密切的关系。......
2024-06-16
第五章 进化主义与激进“革命”思想——以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为中心
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1898年戊戌变法的“不幸”流产,似乎成了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的一道天然分界线。满清王朝的存在及其在20世纪初所尝试的“自上而下”的“自改革”,都不过是明日黄花和19世纪中期以后前后相连的“渐进”变法观念和实践历程的回光返照。众多的历史因素合到一起已经“注定”中国要转向“激进”的革命时代。以“天命无常”为口头禅的孙中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这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1)。满清王朝不情愿的“变法”和“自改革”反而成了决定20世纪中国“命运”的激进“革命”的催化剂或酵母。(2)“革命”以难以预料的速度蔓延开来,1911年满清帝国的覆灭只不过使“革命”得到了一次短暂休息的机会。一旦迷上了激进的“革命”神话和利器,人们的热情就不会轻易地被抑制住。后来的历史演变表明,在1911年达到高潮的“革命”,实际上只不过是20世纪中国“一系列”革命的开始。20世纪中国激进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整体状态。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从“革命派”(具有革命的思想、行动或者二者兼有)中分化出来但比“革命派”更激进的思想形态,正如它的名字本身所意味的那样,它要求一种“无政府”(当然还包括无国家等在内)的乌托邦理想社会,它超出了孙中山等“革命派”所要求的“共和”国家政治理想。但是,无政府主义者与革命者在一些方面甚至在比较重要的方面,仍然具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有时也使用广义的“革命派”一词)。他们都是激进的,都崇拜“革命”,都追求“彻底”的“平等”和至公无私的理想,而这些恰恰又与他们在进化论上的立场密切相联。现在,我们就转到作为本章主题的他们的进化主义观念。人们也许很容易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普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化主义”,在从“整体上”的渐进“变法”转变到“整体上”的激进“革命”和无政府主义的这一过程中,如何适应了这种“变化”并同时也成了这种“变化”的促成者。总体来说,在革命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那里,进化主义仍然作为普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对整体的、“进步性”的进化的信念,依然如故。这一点不难理解,危机之中的中国除了“进化”,别无选择。(3)但是,以“渐进性”为基本特质的达尔文的“进化主义”,何以又会成为武装“激进性”革命和无政府主义的武器呢?人们也许会感到惊讶或迷惑不解。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对进化主义的理解,整体上变成了这样一种过程,即驱逐严复特别是斯宾塞那种主要以个人主义、自由竞争为基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则,并把自然进化与社会进化严格区分开来以加强“人力”在进化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民族主义”对抗“强权”,对革命派来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无政府主义则主要通过“公理”和“互助”来对抗“强权”。但这些都服务于他们的“平等主义”的终极理想目标。晚清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国家“自强”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革命时代欣喜若狂的更高的乌托邦目标。“自由”、“竞争”进化,越来越多地转为“互助”进化和“平等”进化。梁启超的“强权主义”,已经不见容于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的世界主义、博爱主义、平等主义和大同信念。19世纪的西方,摧毁了18世纪“平等主义”的“进化主义”,而20世纪的中国,恰恰又成了构建“平等主义”神话的强大后盾。“后进性”要求一种“最高”的理想性,并以这种理想显示其优越性,这也许就是“落伍者的特权”(4)吧!但当这种理想同现实难以沟通时,结果就以幻灭的方式为理想“殉难”。在个别人(如章太炎)那里,“进化”理想的破灭,恰恰不过是对“人”本性难移的毅然决断,于是“无生”的人类“虚无”恰恰又成了“理想”的代名词。下面,我们就跟着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进化主义逻辑走一走吧!(www.chuimin.cn)
先附带指出,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进化主义的了解显然增多了,对作为一种知识和科学的进化主义的兴趣也浓厚了。从1901年开始,马君武陆续翻译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部分重要章节。留日中国学生,也以日本为桥梁翻译和介绍进化主义思想。(5)
有关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增补版的文章
从革命派对此提供的论证来看,他们主要是通过把进步性的“进化”设定为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并把“革命”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来证明“革命”的合理性。革命“作用”的合理,是因为进化“公理”的普遍合理性;而且,只有“革命”才能成为“进化”公理的推动者。根据邹容和其他革命者的说法,他们往往是把“革命”看成是“进化”公理方面的公理,以此使“革命”公理同“进化”公理具有密切的关系。......
2024-06-16
经过考虑,列宁决定不去莫斯科,而到思想和革命中心——彼得堡,一则他担心因自己的政治活动牵连家人,再让母亲担惊受怕,二则莫斯科被彼得堡人称为“大乡村”。他们让列宁捎一封给在彼得堡大学学习的同乡米·亚·西尔文的信。23岁时的列宁1893年9月,列宁来到了彼得堡,沙皇保安局立即把列宁的行踪告知了警察局。在彼得堡,列宁无论是出行还是交友,都十分慎重。......
2023-08-13
诗学价值因而必然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二是,如前所述,诗歌作品的价值关系是在审美对象的建立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诗歌作品的所有非审美性价值都必须“假道”审美对象方能显示出来。当然,强调诗学诸价值中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并不否认诗学的其他种种非审美价值的存在也具有重要性。......
2024-02-02
“三山”学人之间,声息互通,往来密切,宋之盛、“三魏”中声名最著的魏禧以及“易堂九子”中的彭任、林时益、彭士望,都曾较长时间逗留于南丰程山或髻山,与谢文洊师生子弟问疑答难、相互切磋,各自的思想受到对方的感染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三家学人各有所长,但在理学方面实以谢文洊的“程山学派”最有创见,因此本章将以谢文洊为中心,探讨“程山之学”的思想内蕴、特点及其与西方天主教文化的关联。......
2023-11-28
列宁对否认和排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思潮予以严厉抨击与批判。1954年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内容,而是在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情况下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3-08-12
易卜生思考了很多有关哲学、文学、美学、艺术,以及人类、世界的问题,都是从挪威开始出发的,是以挪威作为起点而走向世界的;因此,其剧作中建构了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其二,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在其剧中是如何建构的?剧作家以挪威作为地理坐标中心,将自己的目光逐渐向外发散,并辐射在祖国各地与世界各处,在剧作中建构了多种样式的地理空间,从而整体上形成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
2023-11-29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思考——以张载为中心丁为祥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感慨,表现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而且也表现在张载“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论定中。在宋明时代,大多数理学家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而又肯定的回答,这就是必须以道德价值来说明宇宙天道的自然秩序。......
2024-04-04
司马迁不以人的社会地位而以其社会价值作为入传标准,这一点是《汉书》所不具备的,因而,《史记》中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高于《汉书》。对于《史记》的平民精神人们早有共识。......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