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
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每逢这一时期,外出云游的僧人、朝山礼圣者,也要停止行进,择地安居静修。东晋高僧法显(约341—422),在花甲之年,离开长安,西行印度取经,越过陇山,到达西秦统治区乾归国(今甘肃兰州一带)已是春末夏初。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法显在乾归国整整修行了三个月,直到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满,才继续西行。此后,每逢安居日,法显都停止行进,进行安居修行。
佛家的安居制度,非常严格。律藏规定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米尼等出家五众应行安居,比丘等若不行安居,则堕恶作罪。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百丈清规》也规定:“凡夏中,严禁杂话,并出入等事,犯遮逆者不共住,破重戒者依律制……凡不随众者依规罚。”
安居意译雨期,又称雨安居、结夏、坐夏、坐腊等,它是始于佛陀时代的古老的修行制度。据《长阿含三人参加了佛教史上的首次安居。鹿野苑安居圆满后,佛陀告诫弟子游化人间,弘扬教义。从此,佛弟子便过着雨季安居,而其他季节游化人间的修行生活,安居遂成为佛家的一种修行制度。其中,蕴含着自然的因素,体现着佛家对修行者身体健康的关怀。
五比丘迎佛塔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夏安居如同其他的一些修行制度,诸如斋戒、沐浴、禁欲乃至禅经》记载: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次结夏,是在鹿野苑开始的。这时,佛陀度了骄陈如等五位比丘,进行建立佛教僧团后的首次雨安居。鹿野苑安居,除五比丘外,结夏安居期间,还有其他城邑聚落的人,来鹿野苑乞求佛陀出家,佛陀又度了富楼那、耶输陀、娑毗耶等人,因而那年共有九十定,无不与印度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有关,与其说利于修行,倒不如说是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规避。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处热带,北面被喜马拉雅山阻隔,冷空气不能南下,印度洋面的湿热空气又不能吹进,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之内,形成雨季和旱季气候。在雨季的三个月中,往往草木丛生,虫蛇出没,常常大雨倾盆,造成水灾。印度夏天潮湿,是蛇虫鼠蚁繁殖的季节,为避免蛇虫的侵害,防止自己举足动步时伤害众生,违背佛教大慈大悲的根本精神,故必须禁足。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
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僧人遵循了佛教这一古老修行方式,实行坐夏。有些丛林,平日广接游方僧挂单,但安居期一到,就将平日供行脚僧休息的“旦过寮”锁上,不接受外来僧众参学。喜欢云游参学的僧人,此时也须晒起草鞋,放下锡杖,收摄身心,择一空房,定居修道。有一首诗就是说的安居禁足的情形:“今朝四月十五日,行脚师僧念头息;草鞋干晒待秋风,金锡云游留靠壁;鸬鹚偏爱守空池,凤凰岂肯栖荆棘;平生肝胆向人倾,相识犹如不相识。”
在佛教的传承过程中,中国僧人又根据汉地气候特点,形成了冬安居的修行制度。其原因是中国一到冬季,尤其是北方,常常是天寒地冻,寒风凛冽,不利于出行。冬安居是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日,僧人们潜心静修,基本度过了寒冷的冬季。(www.chuimin.cn)
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
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
安居又称禁足。从修行角度来看,中国僧众的夏安居和冬安居形式基本相似。安居期间,严禁外出,如若半途欲离开,必须请假,得到允许,方可离去;若有违规者,称为“破安居”,将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的资格。
在夏安居期间,中国寺院僧众基本上和平时一样,一日之内,进行朝课暮诵五堂功课,还有讲经、讲律、讲论的佛法学习安排。佛法讲习在法堂进行,一般由住持讲解,有时也由住持委托通经论的其他僧人代讲。安居期间,寺内还专设《安居规约》条目,其细致严格,大大超过了平时的寺规,僧人一旦违反,会受到惩罚。
三个月的安居生活,僧人度过了炎热的夏季,迎来秋风送爽。这时,结夏圆满日来临。圆满日,称为“解夏”,又称“自恣日”、“佛欢喜日”。这一天,所有参加结夏的僧人云集法堂,分享自己结夏期间的修学心得;同时,自己举出须检讨改进之处,也请求同修者提出见、闻、疑等建议,故曰“自恣日”。经过真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众僧烦恼涤除、身心清净,受戒的年龄算作增长一岁或是一腊,因而结夏也叫作“坐腊”。这一天,出家人如过年般欢喜,所以又称“佛欢喜日”。由于一年之中,僧人尤其是禅僧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要在安居期度过,所以安居是各种修行活动中最磨练人意志、品行的修行活动。而在世俗看来,则是最单调、乏味的活动了。因此,才把“坐腊”一词引申为不堪忍受的一种处境和感受。
少林寺永信方丈主持禅七解七活动
冬安居中,佛家的主要修行方式是举行禅七。禅七也叫打七,就是每七天一起的坐禅。有时打七七,即四十九天,有时打十七,即七十天。每个禅七的开始叫起七,结束叫解七,都有规定的仪式。解七时,往往有住持或高僧说法,这常常是参悟公案的法缘。在冬安居前,可以招揽在江湖上游方的僧人、甚至居士前来专修禅法,故名为“江湖会”。转年的正月十五日,送走寒冷的严冬,迎来万木复苏的春天,冬安居期满。冬安居期满,也要举行解冬仪式。这时,准备游方参学的僧人,可以告知寺院,启程远行,如果不打招呼就离寺出走,称作逃单,一旦返回寺院,就被视作不受欢迎的人。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外出旅游频率也不断增加,旅游确实有能增长见识、开阔心胸、愉悦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但是,人们是否应该观照一下佛家的生活,考虑出行的季节与环境等因素,学会规避不利的环境与气候,切实注意出行的禁忌,远离恶缘,多结善缘,以期真正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忌食提起佛家荤食,人们往往把肉食当作荤,并视作佛家饮食的禁忌。其二,五辛都有刺激性,食用以后,可致生理心理变化,使僧众身心不定,因而佛家要求禁食。五辛中的大蒜,佛家尤其禁止食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呆板地像佛家那样严格地不食五辛,但是应当从佛家的饮食禁忌中,受到养生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令、气候和自身的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学会忌食。......
2024-06-15
洁心先洁口佛家修行讲究修得清净心,把修行贯穿于日常起居中,因而讲究洁身、洁口,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洗手偈佛家尤其是注重口腔卫生,发明了咀嚼杨柳枝清洁口腔的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刷牙法的前身。以上是说咀嚼齿木不仅利于修行,而且有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佛家从杨柳枝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家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有效。......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