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广结善缘——出行有法度
僧人游学参访,离开常住的地方,必须携带三衣一钵,这是佛家出行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除三衣一钵外,僧人还随身携带卧具、净瓶及滤水囊。净瓶及滤水囊,都是饮水器具。其中,滤水囊用来过滤生水,排除水中的虫类,以免伤害生命,犯杀生之戒;同时,也保证了饮水卫生,预防疾病。因此,可以说游方僧人是最早对饮水进行过滤的人群,尽管出于修行的要求,但对维护出行健康大有助益。唐朝以来,僧人参游行脚,还须带上度牒和戒牒。度牒和戒牒是僧人受具足戒时,政府和寺院所发的证书,是僧人的身份证明,上注德号、隶属寺院,如同今天的身份证。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以备查验,正如今天外出旅客凭着身份证到旅馆住宿一样。游方僧人凭着度牒和戒牒,才有资格到其他寺院挂单,参学和居住。因此,只有受过具足戒,成为比丘的僧人,才有资格外出游方。
古代佛家出行,大都是步行。这一方面是出于古代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主要出于修行。在佛教创立之初,佛陀与弟子们游历恒河两岸传法,都以双足步行。佛陀为了培养弟子们的慈悲心,规定他们不得为了贪图身心快逸而蓄养六畜及车舆,并告诉他们步行的五种好处:能走路、有力气、除睡意、饭食容易消化而不生病、易得定。
玄奘法师像
佛家常说三千威仪,八千细行,因而在出行时,特别注重威仪。《敕修百丈清规》规定,在清晨起身时,要轻轻抬身。下榻时,默念法语:“从朝寅旦直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脚下丧身形,愿汝即今生净土。”行走时,严格依照戒律规矩,注意行步威仪,两手当胸平放,安详徐步,垂脸缄默,不得高视阔步,不能跳着走、叉腰走、摇身走,更不能左顾右盼,不得二人携手行,边走戏笑,也不得男女或僧尼前后随行。沿途化缘托钵时,脸色必须和悦,眼、耳、鼻、舌、身、意诸根,均应静定,还要注意衣服的整齐及脚步的次序,这样才不失威仪,避免招致讥讽,引起身心不安。在旅途中,凡见一切生物,应先生慈念。《梵网经》说:“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佛家云游出行是为了寻师访道,追求佛理,明了生死大事,绝不是要去观山玩水,好向人夸耀自己的见识。如果这样,只有徒增我慢,对人生并没有什么助益。因而佛家僧侣视出行为修行,特别注意结交善缘,避免恶缘,维护慧身法命,讲究正命、正道,尤其要摒弃以算命相面之类的歪门邪道维持生计。否则,十方丛林不予接受挂单。外出,凡事以谦让为先,注意礼节,避免受到讥讽。《古清规》规定:凡入寺院挂单,初进客堂,过门不得从中央进入,须靠左右边行入。如果在右边先迈右足,如果在左边先迈左足。进门后,先向客堂内供奉的佛菩萨问讯。应先到知客寮拜访,见到知客出来,须向知客顶礼(朝着菩萨方向磕头)。然后,到堂司挂单,待到维那把你在禅堂的座位单及经案送来,经同意后,可到方丈室,拜谒住持。若在大殿礼佛,不得在中央位置礼拜,不得擅自鸣磬。如参礼寺院,须有人陪同,不得随意乱行,东观西看,不得随意出入。如果入尼寺,不得一人单入,不得与尼屏处共坐,不得为尼剃发。尼入僧寺也是如此。尼见比丘要礼拜,比丘可合掌问讯做答。尼见居士,彼此合掌问讯即可。(www.chuimin.cn)
注重行走威仪的僧人
云游途中,凡逢尊长,云游僧人先立下傍。凡遇演戏、幻术,争斗、竞技、喜庆、祭神、博弈等,须端身直行,不得观看。凡遇官府出行或兵卒,务必回避。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随行。不得故视女人,不得眼角旁看女人,女尼看男也应如此。途中若受小儿戏弄谩骂,须向前直行,不得反唇相讥。闻讯前方有凶险之处,不可贸然前行。
古代云游僧人进入市镇,不得入酒肆,不得进入屠家,不得在烟花柳巷行走。凡购买物品,不可讨价还价,认为价格不合理,可以不买。假如已经成交,虽价格贵,也不应退回,免得招致忌恨和闲言碎语。假如受辱,一定要想方设法退避,不可执意申辩。
这些清规戒律、出行禁忌,有效地保证了佛家僧侣出行的安全。正是靠着双足,一钵一瓶,佛家僧侣走遍了千山万水,开阔了心胸,增长了道业。这对今天人们旅游出行很有启发意义。应随身携带必要的物品、身份证明,遵守出行规范,规避出行禁忌,更要注意个人修养、文明礼貌,让旅游真正起到调养身心的养生作用。
重走唐僧西行路的明贤法师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忌食提起佛家荤食,人们往往把肉食当作荤,并视作佛家饮食的禁忌。其二,五辛都有刺激性,食用以后,可致生理心理变化,使僧众身心不定,因而佛家要求禁食。五辛中的大蒜,佛家尤其禁止食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呆板地像佛家那样严格地不食五辛,但是应当从佛家的饮食禁忌中,受到养生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令、气候和自身的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学会忌食。......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