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论语》第一篇,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要把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中,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得到了真实利益、真实智慧,这样就会有喜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常常跟老师在一起,而跟同学则可以常常在一起。......
2023-08-27
◆游方参学为悟道
提起僧人的云游,还要从禅宗谈起。早期的禅宗僧人,多是一些托钵云游、四处参访的头陀行者。他们或寄居律宗寺院,或穴居野处,常常居无定处。禅宗的兴起,尤其是建立丛林制度以后,虽使禅宗僧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但也因此变得十分封闭。在禅宗僧人的修行生活中,参禅是主要的修持方法,丛林举行打七,就是通过参禅限期求得开悟。为求得开悟,僧人的参禅修行非常苦,有的甚至陷入精神的魔障之中,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赠东林寺长老》
游方僧
禅宗大师怀让早年曾在律宗大师恒景门下苦学八年,仍不得悟证,常叹息说:“我受戒今经五夏,广学威仪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其苦闷忧郁之情,溢于言表。当时,同门劝其云游,参访高僧。前文提到的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在江苏万寿寺参禅修行——参“无”字话头。慧开每天对着“无”字苦苦参究,历经六年寒暑,却无所证悟。为此,他曾在佛前发狠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无一完好之处!”有时疲惫极了,实在忍不住了,甚至以头颅撞击廊柱。其修行之苦,可想而知。因而中国僧人建立丛林制度以后,尤其是禅师们仍保持了云游参学的传统。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禅宗看来,人的一切活动,大自然中处处都有开悟的禅机妙道,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真如的表现。云游参学,可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对于困于一隅的云游僧人来说,走出寺院,往往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无疑会加快开悟的进程。中国佛教史有个叫香严的著名禅师,他早年遍读经书,常以博学多通自居。一日师父问他:“香严,你父母生你前是什么样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诘问,香严一时无从回答。他背地里遍查经书,仍旧找不出答案,最后他陷入痛苦之中,本以为什么都知道,原来现在自己仍没有开悟。郁闷之极,香严一把火烧毁了经书,独自四方云游。一天,路过一片竹林,苦闷之极的他顺手拣起一个石块随手扔出,只听咔的一声,石头打在了竹子上,可就是在这一刹那间,香严顿悟了佛法,其内心充盈着法喜,多年的苦闷烟消云散。
云游参学,对游方僧来说,经过高僧大德的点拨,往往能一语挑开迷雾,起到明心见性的作用,其感觉胜于十年苦修。《景德传灯录》记载:唐代著名高僧大珠慧海禅师开悟前,云游到江西,参访大德马祖道一。见面以后,马祖就问:“你从哪里来?”慧海说:“从越州大云寺来。”马祖又问:“来这里打算干什么?”慧海恭恭敬敬地回答:“来求佛法。”马祖说:“不顾自家的宝藏,离家乱跑做什么?”慧海不解地问:“什么是慧海自家的宝藏?”马祖回答说:“问我的人,就是你的宝藏。你一切具足,可以自在地使用,何必向外寻求?”慧海一听立刻见悟到自己的本心,眼前一亮,欢欣跃动,礼拜马祖。佛家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关键是体会到自己本然的清净心,这则公案蕴含的佛理,就是禅宗所讲的“即心即佛”。
近代高僧虚云大师27岁时,仅仅带上一件衲衣、一条衲裤、一双芒鞋、一只蒲团和一把方便铲,在福州鼓山一个山洞中苦行用功。一直修了三年,连衲衣芒鞋都烂了,浑身只剩衲裤遮体时,仍感觉修证浮浅,定力甚微。于是,决定外出参学游访。虚云头束金刚圈,须发盈尺,以一身苦行头陀打扮来到天台山。刚到华顶龙泉庵时,竟然把门头师给吓坏了,以为来了山魈妖怪,等到虚云开口,用嘶哑的声音说清自己是苦行僧人后,门头师才明白过来。谁知见到融镜法师,法师理都不理。待禀告说明来由后,融镜法师看了他很久,才慢慢说:“你是僧?是道?还是俗?”虚云恭敬地回答:“是僧。”融镜法师接着问:“受戒了吗?”虚云回答:“已经受具足戒了。”融镜法师再问:“你这样打扮行事,有多长时间了?”虚云如实回答。融镜法师继续盘问:“谁教你这样做的?”虚云回答:“因为看到古人很多都是靠苦行成道的,所以我也想模仿。”融镜法师沉默良久,缓缓地说:“你知道古人修持身体,可你知道古人还修持内心吗?我看你所作所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和邪门外道差不多,枉费了多年功夫。”虚云被融镜法师痛处一锥,顿时有如醍醐灌顶,直透到底,赶快重新顶礼,请求开示。在融镜法师的开示下,虚云摆脱了摧残法身慧命的苦行,走上了正确的修行道路,后来终成一代高僧。
马祖道一(www.chuimin.cn)
虚云和尚法像
在天台山得到融镜法师的针砭,对于虚云一生来说,至关重要,可谓是虚云人生一大转折。虚云晚年自叙年谱谈及这一段史实时,深感当年融镜法师的开示如同给予“痛处一锥,直透到底”。因而,高僧大德都有游方参学的修行经历,赵州从谂禅师80高龄仍在北方行脚参访,宋代临济宗高僧汾阳善昭禅师一生参访过81位善知识,弘一法师曾遍历江南寺院。“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长期以来,云游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一直受到重视和推许。
云游参学除了参拜佛寺高僧大德外,还包括朝拜佛教名山。早期僧人的参访行脚,往往没有固定去处。随着佛教的发展,到唐末逐渐形成了云游僧人汇集的四个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巡礼”风俗,在中国僧人中成为风尚。“巡礼”,就是指巡回礼拜佛菩萨、祖师等圣迹。南宋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朝廷规定禅院等级,钦定“五山十刹”作为禅僧的游方参请之地。以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以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的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的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的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成为禅徒游方参请集中之地。
弘一法师
南宋以后,随着佛教的衰落,当时佛教界鲜有可以指导诸方的高僧大德,于是在佛教徒中出现了参拜名山的习惯,称为朝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被称为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所传四大菩萨分别显灵说法的道场,遂成为佛教徒朝山的圣地。朝山形成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一个僧人朝山的故事:四川偏远地方,有两个僧人。其中,一个是富僧,一个是穷僧。一天,穷僧对富僧说:“我想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观音道场。”富僧问:“你凭什么去呢?”穷僧回答说:“我有一瓶一钵就足够了。”富僧听了不屑一顾地说:“数年来,我一直想雇船东下,都没去成,你一无所有,怎么能去成呢?”第二年,穷僧从南海普陀山朝圣回来,富僧见到穷僧感到非常惭愧。故事尽管讲述的是关于学习的道理,但透露出我国古代僧人把朝拜四大佛教名山作为一生修行的大事,如同伊斯兰教徒把到麦加朝觐作为平生夙愿一样。
法门寺佛骨圣地
朝山的方式,一般采取从山下拜到山上,从旷野拜到殿堂,以三步一拜,最为普遍。心中默念佛号,观想圣容,生起惭愧心,消除我慢,这是一种调理身心,消除烦恼,证得道心的修行方式。“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置身名山之中,呼吸新鲜空气,展望青山绿水,体悟禅机,能够使人心胸开阔,产生梵我一体之感。云游僧人朝山拜佛,从娑婆拜到净土,从凡夫拜成圣者,从污秽拜到清净,由身体的健康拜到心灵的健康。佛家僧侣藉瞻仰佛菩萨圣迹,引发深刻的体验,发起无上的道心。从朝山礼佛中,可以拜出和谐、信心、平安、健康、幸福、清净、智慧!
朝山的僧人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论语》第一篇,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要把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中,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得到了真实利益、真实智慧,这样就会有喜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常常跟老师在一起,而跟同学则可以常常在一起。......
2023-08-27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2.6.2画卷中的云游讲学者1.杨瑀画面题诗者中,有一位曾经和恽寿平的父亲逊庵先生一同于书院杜门授书的人,他便是杨瑀,武进的著名学者,别字雪臣,与恽寿平的父亲是同辈学者且与恽家关系亲密,亦具有浓厚的遗民气节。......
2023-11-28
在利波维茨基看来,时尚不是炫耀性消费和阶级竞争的结果,而是来自于中世纪晚期上层阶级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出现及自我彰显个性的渴望。换言之,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表达自我身份的意愿的结果。[7]《永恒的奢侈》一书中,他又明确指出时尚是个体彰显自我独特性的需要和表现,认为时尚持续更新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想象物的转变,即以“全新尽美”为原则展开的时尚选择和追逐。......
2023-06-18
专业培养可能隔几年就能出一两个非常优秀的球员,而系统联赛的浪淘沙往往可以在同时期产生多名优秀球员。我国的足球现在有大浪,但似乎还比较表浅,更缺的是浪淘沙!尽快建立起融合体育、教育、社区足球于一体,纠偏和扩宽家长、校长、区长的足球思路,是中国足球之路长久复兴的需要。......
2023-10-23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曾国藩一生非常重视进德修业,并始终将修身进德置于首要位置。他时常勉励诸弟及儿辈,要勤于学习,并将“进德”铭记于心,在做事的同时先要学会做人,只有格物诚意、明师益友、虚心请教,才能取得成功。曾氏认为,要做到进德修业,关键还需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切勿“夜郎自大”“恃才傲物”。同理,那些资质一般,但时时刻刻能够反求诸己、力戒牢骚、躬身自省者,反而在默默努力、勤奋踏实、谦虚进取中成为国家之栋梁。......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