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课堂里的光明给予中国希望

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课堂里的光明给予中国希望

【摘要】:课堂上有光明,中国便有希望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张璇“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总是妄自菲薄,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做比较只会让自己更自卑,我们应该多一些爱国主义激情,多一些自信力!”这封信大概有两千多字,题目就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曾看到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学长致辞,深有感触,便借用此话作些改动,作为自励: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育人的课堂;你怎样,你的学生便怎样;课堂有光明,中国便会有希望!

课堂上有光明,中国便有希望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张 璇

【案例描述】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总是妄自菲薄,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做比较只会让自己更自卑,我们应该多一些爱国主义激情,多一些自信力!”这是一个学生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话,这句话让我更新了对课堂里的“90后”的认识,更时刻鞭策着我担当起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

这封信缘起于一节语文课的课前演讲。那段时间正值日本地震,由核辐射引发的国人抢盐的风波刚刚平息。那天演讲的同学所讲的就是他对抢盐事件的看法,我对他讲的内容深有感触,就在点评时给学生读了《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地乱了,心却不乱》,并讲了我自己对文明有序、规则等问题的一些看法,借此想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重视。第二天,一名学生在下课时给了我一封信。这封信大概有两千多字,题目就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致内容是:他认同我前日所讲到的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平静有序是文明程度高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无视自己的进步,中国人的确还有些不文明的行为,但是通过汶川地震以及一些大的灾难发生时国人的表现,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精神,看到了政府的作为,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听到的对于这个国家的批评的声音太多了,难道今天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老师读到的那篇文章实在有些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这封信中让我印象极深的就是这句话: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总是妄自菲薄,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做比较只会让自己更加自卑,我们应该多一些爱国主义激情,多一些自信力!信的最后,他还表示,这封信是他和几个同学在听了我读的那篇文章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的结果。

读罢这封信,我陷入了沉思。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常常抱怨今天的孩子冷漠,国家意识淡漠,爱国主义教育很难深入到他们心里,但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他们。这封信让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作为语文老师自己应担当的责任。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开始有了模糊的认识和不够理性的判断,这个时期尤其需要引导。如果在他们面前只一味地批判,尽管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这样的做法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www.chuimin.cn)

思考良久,我回了一封信给他,我在信中写道:

“给大家读那篇文章,目的绝不是为了显出我们国民的无知和民族的劣根性,进行自我贬低和抨击,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一个社会中个人的文明习惯和对规则的遵守往往是灾难来临时甚至当政治、社会、伦理等等几乎所有的保险阀都失效之际,维系我们的文明、秩序、财产甚至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小到我们的班级,大到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秩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客观冷静地看,这种文明习惯和对规则的遵守的确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缺失的,看清自己的问题,才能积极地去改进,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有责任,有担当,才是一个社会成熟理性的表现。你们是今天的高中生,是未来的公民,所以我认为你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并从现在做起,培养自己作为合格公民的素养。也许是我没有讲清自己的想法,所以造成了同学们的误解,为此我要好好反省。我非常感谢你给我提的意见,语文课堂就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真善美,我要用你的这封信来时刻鞭策我自己,做一名能够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语文老师。”

我把信给了学生,他看后很感动,也理解了我的用意,还主动来找我聊天。当他说起和同学讨论那篇文章时的激动劲,我意识到这件事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征求他的意见,想跟全班同学谈他写的信,他很爽快地同意了。第二天,我给全班同学读了这两封信,读罢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掌声中包含了认可也包含了期待。接着,我就给学生讲了鲁迅先生的那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时,我动情地对学生讲:“中华民族在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正是因为这样的‘中国的脊梁’才凝聚了这个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人过去有,现在也有,我们相信将来必会有。”

【案例反思】

这次由一封信而引发的教育活动让我和学生都有所受益。于我而言,学生的信让我时刻提醒自己站在讲台上所要担当的责任。参加基地培训,读过《中国震撼》一书后,我会和学生交流书中的内容和我的阅读心得,也让学生能够站在高处看中国;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会联系报纸上报道的普通老百姓间互帮互助的事,让他们感受温暖人心的力量;……曾看到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学长致辞,深有感触,便借用此话作些改动,作为自励: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育人的课堂;你怎样,你的学生便怎样;课堂有光明,中国便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