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辩性善:放心再一次确认

辩性善:放心再一次确认

【摘要】:辩性善,求“放心”——一次拓展课上的辩论上海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江练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孟子“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这一观点,从而懂得人要涵养扩充善心,完善自我。结果只有五名同学认同人性本善。这里面其实暴露的是当下人们普遍对他人人性的善的一面缺乏信心。这样,我们明确了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中的“人性”不是指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纯然至善的本性。

辩性善,求“放心”

——一次拓展课上的辩论

上海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江 练

【案例描述】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孟子“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这一观点,从而懂得人要涵养扩充善心,完善自我。进入学习之前,我提了一个问题:“孟子认为善性是人所固有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还有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人呢?”我的本意是希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环境、教化对人性成长的影响这个方向,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个体生命涵养善心、扩充善端,防止失去本心的重要意义。但事实却出乎我所料,学生并没有按照我预想的路径走。

小组讨论时似乎非常热烈。最热烈的那组中一个女生举手示意我过去,我来到她身边,她笑着指着前面的男同学小陆说:“老师,你一定要让他第一个回答!他太有思想了!”“好啊!”我高兴地示意小陆起来谈谈。小陆同学不说则已,一说惊人,他说:“老师,你的问题是个伪问题,因为前提就不正确!”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的意思是——”“是的,孟子的观点就是错的!”小陆打断了我的话,“因为人性本来就不是善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炸开锅似的,每一个人的话匣子似乎都被打开了,都有要表达的欲望。虽然我不想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上让学生展开辩论,因为抽象地辩论这个问题是辩论不出结果的,但此时我必须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只有这样我才能判断小陆的观点是不是有代表性,才能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认同“人性本善”的观点。一番争辩后,我发现班上主要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A:“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西方宗教里头有原罪说,人生下来就有七宗罪,可见人一生下来就是充满着罪恶的。再看那些小婴儿,整天不停地要吃要喝,不满足就哭闹,非常贪婪、自私。”

B:“人生下来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就像一张白纸,后天画上什么就是什么,有可能成为好人,也可能成为坏人,完全取决于后天,跟他的本性没有关系。”

A派一方面受了西方宗教观点影响,另一方面过多地看到了人生理层面的本性,或者说本能欲望的贪婪自私的一面;B派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基本同于“环境决定论”,其实孟子时代也有不少人持这一观点。

为了解全班有多少人反对“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我做了个小调查。结果只有五名同学认同人性本善。我又问了一句:“你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恶的还是善的?”这回全班绝大部分人举手认同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大家都认为别人本性不善,但是又认为自己本性是善的。这里面其实暴露的是当下人们普遍对他人人性的善的一面缺乏信心。的确,现在媒体报道的很多没有诚信、贪婪成性、冷漠无情的案例实在太多了,这些在孩子们的心中几乎汇聚成了整个社会的缩影。

如果不相信人性本善,个人修身养性的道路上主观的能动性便难以发挥,更谈不上努力“存养本心,扩充善端”了;如果不认同每个人的本性都具有善端,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便难以建立,也就谈不上推己及人了。我想,之所以不认同,原因恐怕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孟子的人性本善的内涵。怎么让学生去了解?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走进孟子思想。(www.chuimin.cn)

首先要明确的是孟子所说的“人性”的内涵。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字,分析“人性”这个词的内涵。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孟子·尽心下》)

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即人性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生理性的人性,即人的动物性本能,饮食男女之欲。另一层面指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即道德层面的人“纯然至善”的本性,这两者都是天生的。这样,我们明确了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中的“人性”不是指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纯然至善的本性。

接下来要解决学生的困惑,人真的生来就具备那种纯然至善的本性吗?

我跟学生分享了出自《孟子》的两则小故事,一则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用这个案例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有同学不以为然,说:“老师,你看小悦悦躺在血泊里,路过那么多人,谁去帮助她了?”我追问:“为什么那些路人不去帮助小悦悦?”她回答:“怕惹麻烦上身,万一被小悦悦父母诬陷,后患无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我说:“是啊,当很多世俗的念头产生后,人们就做出了逃避的选择。但是孟子讲的这个故事无关选择,而是‘乍见’那一瞬间的心理体验。第一眼看到小悦悦躺在血泊里,所有的世俗念头没有产生之前,就在那一瞬间,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一样的,都会同情怜悯,都会不忍。那就是人之为人所具备的——善。每个人都有!至于看到后的所作所为,则取决于当事人内心的道德感。而道德感的高低则取决于他是否能呵护、存养善心,不断扩充善端。”说到这里,我看见有些同学在默默地点头。

接着,我们一起阅读了“见牛不见羊”(《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大意是,齐宣王看见一头要拉去“衅钟”的牛哆哆嗦嗦的样子,非常不忍心,于是决定用一头羊替换这头牛。读到这里,不少学生扑哧笑了。我问为什么笑。小冯同学说:“这个齐宣王太伪善了,牛是生命,羊也是生命,有什么区别呢?”我笑着说:“是啊,这样的人往往会被看成伪善。齐宣王怎么看待自己的做法呢?孟子怎么看呢?”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齐宣王感慨“是诚何心哉”,而孟子却认可了齐宣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孟子会肯定齐宣王的善?小贝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他说:“换成羊的原因是‘见牛未见羊也’。在整个故事中,‘见’是个特定情境,是与‘见孺子将入于井’相同的情境。在那个瞬间,齐宣王来不及做出其他的思考,完全本能地因为同情牛的遭遇决定用羊换牛。”

这时我顺势点出,那瞬间的情感体验就是人之本性中“不忍人之心”。见而不忍,是个体生命的当下体验,是对他人生命的现实关怀,这就是善之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善在你心也在我心,之所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做出善的选择,是因为最本真的“我”在世俗生活中被太多外在的名利、喜恶、人情包裹,迷失了最初的善。所以,孟子告诉我们要存养善心,不断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抵达生命最本真的自我。

当我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教室里喧闹的争辩气息渐渐消散。我看到有些孩子陷入了沉思,有些孩子眼睛清澈而明亮……

【案例反思】

今天,儒学的困境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可见一斑。课堂上,学生对孟子性善说的质疑,对他人人性不善的认定,令我感慨万千。往好的方面去想,现在的孩子比较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更愿意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怀疑的精神值得赞许,马克思的座右铭不就是“怀疑一切”吗?怀疑就有思考,思考才能接近真理,这令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令我有些担忧。我担忧的不是他们居然不认同亚圣孟子的观点,也不仅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有偏颇,我担心的是他们小小年纪就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他人人性本善!不信人性本善,就可能不懂主动去涵养善心;不信人性本善,就可能不懂努力去寻求本心,这对他们未来生命成长、人际交往可能都是一种障碍。因此,本堂课没有完全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是把重点放在澄清人性本善中“人性”的内涵,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了解孟子性善论的立论依据,在现实情境中探讨人之所以做出不善的选择的原因。唯有认识到性本善的内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纯然至善的本性,学生们才可能真正认同生命的意义不仅是食、色而已,而应该有超越生理层次的精神追求。这节课本来的目标没有达成,我们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上作了点纠缠,但我想这种“纠缠”是有意义的。一堂课很短,学生也许还没能完全理解并认同孟子的观点,但他们的理解离孟子的本意或许更近了,他们对自己与他人内心的存有善端的信心或许也多了一些。这或许就是本堂课的价值所在吧。